谢应喜[1]2006年在《从信息理论视角看文化可译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在信息理论框架内探讨文化可译性的实质及文化翻译该怎样译等问题,认为文化的可译性在于人类作为一个大群体所拥有的共享知识和不同文化之间无限的信息交换。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信息交换的有限性又给文化翻译造成一定困难。此外,作者根据信息传递理论提出平衡翻译概念,认为翻译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平衡传输负载。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时,一方面要保证信息足量,充分利用译文读者的信道容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信道容量相对狭窄的情况,防止信息传输过载。
谢应喜[2]2003年在《从信息理论视角看文化可译性》文中指出本文试图在信息理论框架内探讨文化可译性的实质及文化翻译该怎样译等问题。 作者根据信息与知识的辨证关系提出文化翻译的可行性在于人类作为一个大群体所拥有的共享知识和不同文化之间无限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从历时的角度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信息交换,可以无限地了解异族文化。随着信息源源不断的输入,人类拥有的共享知识可以无限增加,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更加容易交流,翻译作为跨文化活动的一种其可行性也必将随之增加;从共时角度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的信息交换在某个给定的时刻还是有限的,使得彼此的了解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这必然给彼此之间进一步交流造成一定障碍。作为译者,我们一方面要坚信文化翻译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实际困难,并力图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信息传递模式显示信息传输的效率取决于传输负载(communication load)与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之间的关系。传输负载等于信道容量,即彼此吻合时传输效率最高。负载太低,,效率低,满足不了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负载太高又容易引起信道堵塞,传输不畅。在信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信息量过大会出现传输过载(communication overload),在翻译中就表现为译文超越了读者的解码能力(decoding capacity)。由于译文读者缺少原文读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信道容量必然比原文读者狭窄,其解码能力也就相对较弱。根据这一原理,本文作者提出一个新的文化翻译模式—平衡翻译(balance translation),即翻译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平衡传输负载。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时,一方面要保证信息足量,充分利用译文读者的信道容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信道容量相对狭窄的情况,防止信息传输过载。
谢天振[3]2013年在《换个视角看翻译——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文中研究说明对莫言获奖背后的翻译问题的讨论视角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翻译研究者那种仅仅关注"逐字译还是逐意译"等狭隘的语言文字转换的层面,而是进入到了更为广阔的跨文化交际的层面,即不仅关注如何翻译的问题,还要关注译作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现在是到了换一个视角看翻译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从信息理论视角看文化可译性[J]. 谢应喜. 英语研究. 2006
[2]. 从信息理论视角看文化可译性[D]. 谢应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3
[3]. 换个视角看翻译——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J]. 谢天振. 东方翻译.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