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边缘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市边缘,土地利用,喀斯特,边缘,贵阳,城市,本土化。
城市边缘带论文文献综述
乔贤贤,杨玲,段琳琳,刘祖瑾,洪小瑞[1](2017)在《基于landsat8序列影像的郑州市城市边缘带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边缘带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区域。我国城镇建设日益发展,使城市边缘带成为研究热点。以郑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技术,采用2013-2016年四景覆盖郑州市landsat8影像数据,选择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的边缘带范围界定的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特征,设置阈值提取城市边缘带。结果显示城市边缘带呈环形,惠济区及经济开发区边缘带范围偏大,靠近山区的西南部边缘带范围偏小。对比得出2013年-2016年郑州市城市边缘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着;建成区主要向北和西北部扩展,农村土地利用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过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时代》期刊2017年06期)
张潘彧[2](2017)在《城市边缘带村镇规划建设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什么城市,其边缘地区都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而且在未来某一时段,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地带最终势必会融入到城市当中。因此,做好城市边缘地带的规划及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主要针对城市边缘地带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对于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提出,要想更好地进行城市边缘地带的发展,就应该紧紧地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进行相关的规划以及调整,并且建立更加有序的整体发展框架。(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7年01期)
祁焱华[3](2015)在《资源城市边缘带采煤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时间累计以及填充技术局限,会造成大面积矿区地面塌陷现象。为了对资源型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统一规划,需要针对矿区的塌陷地面开展综合性的生态景观保护与再造。这样既可美化城市边缘形象,而且有利城市空间的开拓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再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邢台市边缘带采矿区的景观恢复与再造为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14期)
彭建,马晶,袁媛[4](2014)在《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边缘带作为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特殊地带,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城市边缘带的定量识别是研究边缘带社会结构、景观格局和发展梯度的基础工作,也是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但边缘带识别的理论与方法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梳理。本文在对比分析城市边缘带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边缘带识别的实质与内涵;提出了基于指示要素—空间单元—判别模型的城市边缘带识别概念框架,并从上述叁方面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城乡作用机理探析、多要素综合识别、非参数化模型融合、多尺度转换以及长时间序列动态监测等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8期)
汪章飞[5](2014)在《喀斯特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持续的热点领域前沿地带,但喀斯特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则是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薄弱地区。喀斯特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探讨未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建设效益提供基本依据。本文以遥感影像为背景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研究了喀斯特城市贵阳市城市边缘带花溪区1995年、2005年和2013年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总体时间跨度大近20年,年代间隔合理,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分析研究区近20年来花溪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的时空过程,通过分类后比较法等方法得出:近20年来,花溪区的耕地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并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不变化较小,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从耕地和林地中获得;花溪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其转换率均较高,建设用地总规模相对增加幅度较大,2005年面积是1995年面积的1.13倍,2013年面积是1995年面积的1.89倍,花溪区已逐步纳入贵阳城市快速发展带范围。这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综合动态度相对较为均匀,但是整体趋势而言,2005到2013年期间明显高于1995到2005年间,表明在这8年期间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本文主要将遥感、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结合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花溪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是花溪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分析花溪区土地土地利用的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原则和措施等,为花溪区的土地利用和保护管理、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崔娟敏,季文光[6](2013)在《城市边缘带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兼具有城乡两重性质的城市边缘带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相互交错,土地利用问题很多。本文主要借鉴土地利用的有关理论,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订和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技术创新及明晰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的政策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3年17期)
杨森,刘奇,李伯华[7](2012)在《高铁背景下城市边缘带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策略研究——以武广高铁衡阳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飞速而过,城市化进程加速,建成区快速外延,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复杂而多变,问题严峻。运用层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模糊综合分等多种方法,对案例区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的感知和期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案例区存在政府服务管理缺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以及高铁噪音污染严重和自来水质量无保证等问题。最后提出了高铁影响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明确政府责任、落实科学规划、促进居民企业政府协作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敏,田银生,陈锦棠,龙慧[8](2011)在《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边缘带是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流派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国外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回顾其理念发展历史开始,总结边缘带的形态特性及其与城市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关联性;且对边缘带的研究呈现出从宏观描述演进到微观和量化的层次。这一理论在我国也有一些实践运用,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要适当调整才能适应我国国情,使之本土化。对其的述评和本土化运用探析,对于完善中国的基础城市设计理论、建立历史保护区规划指导原则和制定景观管理的控制性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1年10期)
王秀兰,李雪瑞,冯仲科[9](2010)在《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界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边缘带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市扩展的产物。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边缘带的范围,对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遥感技术动态、快速、适时获取数据的特点,为城市边缘带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以TM影像作为信息源,引入信息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研究探讨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界定的方法,尝试提取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分析北京城市边缘带的蔓延趋势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包括北京市区及郊区的一小部分,呈环形分布,外缘部分向四周不规则延伸,尤其在西北和东南方向上延伸较多。结合北京市统计资料得出,根据信息熵理论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确定的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基本符合北京市近年来的发展特点,能够反映北京市的城市发展轨迹,正确预测城市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0年04期)
张坦坦[10](2010)在《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配置及游憩效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在快速迈入休闲时代。一方面,城市居民休闲观念的改变以及中心城区游憩空间种类和数量的不足,使城市边缘带成为游憩用地建设的绝佳场所;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扩张对边缘带地区造成的各种弊病又使游憩用地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的建设势在必行,而如何通过游憩用地的建设来保护边缘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不被侵蚀,又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满足游憩者的休闲需求,实现游憩效用的最大化则是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研究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文想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配置和游憩效用两方面的研究入手,以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游憩学、环境行为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以及对我国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类型的划分、理想的配置模式、影响边缘带游憩用地配置的内在特色要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合理的配置原则及布局方式、游憩效用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内容,并得出相应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最后本文以铁岭市岭东板块生态旅游休闲区规划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以期为方案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证实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城市边缘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论什么城市,其边缘地区都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而且在未来某一时段,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地带最终势必会融入到城市当中。因此,做好城市边缘地带的规划及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主要针对城市边缘地带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对于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提出,要想更好地进行城市边缘地带的发展,就应该紧紧地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进行相关的规划以及调整,并且建立更加有序的整体发展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边缘带论文参考文献
[1].乔贤贤,杨玲,段琳琳,刘祖瑾,洪小瑞.基于landsat8序列影像的郑州市城市边缘带提取[J].计算机时代.2017
[2].张潘彧.城市边缘带村镇规划建设的实践[J].四川建材.2017
[3].祁焱华.资源城市边缘带采煤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J].科技视界.2015
[4].彭建,马晶,袁媛.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
[5].汪章飞.喀斯特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6].崔娟敏,季文光.城市边缘带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3
[7].杨森,刘奇,李伯华.高铁背景下城市边缘带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策略研究——以武广高铁衡阳站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8].王敏,田银生,陈锦棠,龙慧.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J].规划师.2011
[9].王秀兰,李雪瑞,冯仲科.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界定方法研究[J].遥感信息.2010
[10].张坦坦.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配置及游憩效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