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祁之秋,孙青彬,李兴海,谷祖敏,李修伟

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祁之秋,孙青彬,李兴海,谷祖敏,李修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葡萄孢菌,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抑制作用,形态学

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文献综述

祁之秋,孙青彬,李兴海,谷祖敏,李修伟[1](2014)在《N-(2,4,5-叁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新型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N-(2,4,5-叁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简称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以及菌核产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菌丝致病力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及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6.90、4.70和4.11μg/mL;菌核形成受到明显抑制,当药剂质量浓度达20μg/mL时,无菌核产生。经化合物108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致病力下降,40μg/mL处理的菌丝致病力显着低于对照。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化合物108能导致灰葡萄孢菌丝萎缩、塌陷和变形,菌体细胞壁增厚、皱缩及分层。(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兴海,吴德财,祁之秋,谷祖敏,李修伟[2](2011)在《2-氧代和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对14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2-氧代和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谱,选择N-(2-叁氟甲基-4-氯苯基)-2-氧代和2-羟基环戊、己、庚、辛、十二烷基磺酰胺(A1~A5和B1~B5)共10个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其对14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在质量浓度50mg/L下,2-氧代环庚、环辛烷基衍生物(A3、A4)和2-羟基环庚、环辛烷基衍生物(B3、B4)的杀菌谱接近或宽于对照药剂百菌清。精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3和B3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8种病原菌的EC50值均在20mg/L以内。2-氧代和2-羟基对该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影响基本一致,7、8员环化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5、6员环和12员环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李兴海,祁之秋,张杨,纪明山,谷祖敏[3](2008)在《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脲的合成及除草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十二酮(A)为起始原料,经磺化反应制备得到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酸盐B,B经过氯化和胺解反应制备得到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C,C经过苯氧酰化与胺解反应后合成了10个新的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脲类化合物D,它们的结构通过了1HNMR和IR的确证。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mg/L质量浓度时,化合物D-9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根和芽的抑制率为71.7%和74.1%,对反枝苋根和胚轴(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9.0%和90.9%。(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08年04期)

李兴海[4](2005)在《2-氧代环烷基磺酰胺和磺酰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3个系列2-氧代环烷基磺酰胺类新化合物(Ⅳ)共22个(图1),它们的结构均通过了~1H NMR、IR和元素分析的确证。 用瓜类灰霉、瓜类炭疽、瓜类枯萎、水稻纹枯、油菜菌核、苹果轮纹、苗床立枯、苗床猝倒、棉花黄萎九种病原菌对Ⅳ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杀菌活性测定(浓度:50μg/ml)。结果表明Ⅳ系列化合物对瓜类灰霉和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后对这两种病菌进行了精密毒力测定。化合物ⅣA-14对黄瓜灰霉的EC_(50)和EC_(90)为2和16μg/ml,化合物ⅣB-4对油菜菌核的EC_(50)和EC_(90)分别为8μg/ml和38μg/ml,它们对黄瓜灰霉和油菜菌核病菌的活性好于对照药剂百菌清,具有开发价值。从活性与结构关系来看,当R~1为二氯取代和二叁氟甲基取代苯基时,杀菌活性普遍较好。如在供测试的9种菌中,化合物ⅣA-7和ⅣA-16对4种菌的抑制活性在70%以上,化合物ⅣB-2对5种菌的抑制活性在70%以上,化合物ⅣB-4对6种菌的抑制活性在70%以上,化合物ⅣC-4对7种菌的抑制活性在80%以上。普通环化合物(ⅣA和ⅣB)对黄瓜灰霉的活性好于大环化合物(ⅣC),而大环化合物对各种菌的普遍活性较好。 用CoMFA法对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脲类化合物可能会有更好的杀菌活性。本论文将2-氧代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进一步衍生,设计并合成了3个系列2-氧代环烷基磺酰脲类新化合物(Ⅴ)共32个(图2),它们的结构均通过了~1H NMR、IR和元素分析的确证。 首先用小麦赤霉病菌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初筛试验(浓度:50μg/ml),发现化合物ⅤC-15和ⅤC-17的杀菌活性好于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类的对照化合物,试验结果与CoMFA法的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谢桂荣,汪晓平,王道全,苏阳,周家驹[5](1999)在《CoMFA方法用于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的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比较分子场分析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方法 ,即 Co MFA方法用于 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 QSAR研究 ,建立了较好的模型。根据模型的立体场和静电场要求设计了一批化合物 ,其中多数化合物预报的杀菌活性较高 ,为进一步合成和筛选该类化合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汪晓平,王道全[6](1997)在《N-取代-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胶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易得的环十二酮为原料,由磺化获得中间体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酸后,再经生成磺酰、氯和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N-取代-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Ⅲ).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活性最高的是氮上取代有一氯苯基的化合物(Ⅲ7、Ⅲ8),通过构象分析讨论了它们的结构-活性关系.(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7年06期)

王道全,汪晓平,任天瑞,谢桂荣,周家驹[7](1996)在《N-取代-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的合成及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十二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N-取代-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其结构经IR,MS,1HNMR和元素分析确证,测定了杀菌活性并发现它们对小麦赤霉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 CASAC软件的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它们在50ppm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在二维水平上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和模型预报。(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1996-04-01)

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2-氧代和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谱,选择N-(2-叁氟甲基-4-氯苯基)-2-氧代和2-羟基环戊、己、庚、辛、十二烷基磺酰胺(A1~A5和B1~B5)共10个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其对14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在质量浓度50mg/L下,2-氧代环庚、环辛烷基衍生物(A3、A4)和2-羟基环庚、环辛烷基衍生物(B3、B4)的杀菌谱接近或宽于对照药剂百菌清。精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3和B3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8种病原菌的EC50值均在20mg/L以内。2-氧代和2-羟基对该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影响基本一致,7、8员环化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5、6员环和12员环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参考文献

[1].祁之秋,孙青彬,李兴海,谷祖敏,李修伟.N-(2,4,5-叁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J].农药学学报.2014

[2].李兴海,吴德财,祁之秋,谷祖敏,李修伟.2-氧代和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对14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J].农药学学报.2011

[3].李兴海,祁之秋,张杨,纪明山,谷祖敏.2-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脲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农药.2008

[4].李兴海.2-氧代环烷基磺酰胺和磺酰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5].谢桂荣,汪晓平,王道全,苏阳,周家驹.CoMFA方法用于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的QSAR研究[J].农药学学报.1999

[6].汪晓平,王道全.N-取代-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胶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

[7].王道全,汪晓平,任天瑞,谢桂荣,周家驹.N-取代-α-氧代环十二烷基磺酰胺的合成及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的初步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1996

标签:;  ;  ;  ;  

氧代环烷基磺酰脲论文-祁之秋,孙青彬,李兴海,谷祖敏,李修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