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际论文-金璐璐

两汉之际论文-金璐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汉之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汉之际,社会变迁,班彪,文学创作

两汉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金璐璐[1](2019)在《论班彪与两汉之际文学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两汉之际社会变迁和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班彪创作较西汉文学发生了新变。在内容上,变超越现实的夸张想象、一味对统治者歌功颂瑞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思索和对大一统的维护;文学书写的笔触从上层社会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变独尊儒术为兼综儒道。在艺术上,骚散结合的文章体式、多样化的文学表现手法、典雅庄重的语言以及对六言诗的有益尝试,开启了东汉文学的新变,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峰屹[2](2019)在《两汉之际的文学创作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之际的文学创作,传世的作家作品并不多,但是自有其文学思想史价值。仔细梳理分析这个时段存世的文学作品,可以勾勒其时的文学创作思想概貌:文学创作与政治关联一如既往地紧密,但是在文学表现上颇有新的时代风貌,尤其是文体开拓方面,有着较为长足的进展。(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计敏[3](2019)在《从政治英雄向智勇之士的转身——先秦两汉之际伍子胥形象流变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至两汉时期,伍子胥从英雄形象向忠孝者、军事家、逃难者、智勇者的不同形象逐渐发展,直至《吴越春秋》渐趋完善。促使伍子胥形象的变化既是早期文本自身演变的内在原因,亦有社会教化与娱乐化需求的外在原因。梳理伍子胥形象的演变轨迹并探析其中的原因,有利于深入研究早期文本的特质和文学形象的典型化进程。(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曲柄睿[4](2018)在《两汉之际的节士》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两汉之际的历史,不能不注意到“节士”群体。当时所谓“节士”,指那些不依附于王莽政权,而参与东汉或其他刘氏政权的士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当时有很大感召力。所以王莽政权要拉拢他们,拉拢不成就要打击他们;东汉及其他刘氏政权要团结他们,依靠他们。$(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8-12-17)

孙少华[5](2018)在《“四时五行”与两汉之际的“四声五色”——桓谭对“四时五行之乐”的贡献及其文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时、五行与四声、五色、方位的对应关系,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以及汉代《淮南子》、桓谭《新论》一直就有记载。相对完善的观念的出现,是《淮南子》时期的事情。桓谭提出的"四时五行"与"四声五色"的关系,主要参考的是《淮南子》的论述。桓谭将四季(秋冬春夏,另加一季夏)、五行(土金水木火)与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色(黄白黑青赤)、五方(中西北东南)相配,体现的是汉人的音乐思想与时令、五行、方位的内在关系,与汉赋之美有相通之处。(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少华[6](2018)在《“叁七之厄”与两汉之际经学思想之关系——以路温舒、谷永、王莽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七之厄"推算思想看,路温舒提出的"汉厄叁七之间",主要涉及天文与历数;谷永在路温舒基础上,又增加了《周易》思想;王莽的"叁七之厄",主要与《周易》、谶纬、五行有关。从叁人"叁七之厄"思想的变化及其与经学之关系看,路温舒以董仲舒《公羊春秋》説灾异,是西汉初年流行做法;谷永説灾异,较为深入地援引各种经学文字,并且在西汉通行经文文字基础上,开始引用古文经文字;王莽的"叁七之厄"説,除了继续以古文经学説灾异,还采纳了齐人甘忠可的谶纬学説。刘秀时期提出的"四七之际火为主",仍然沿袭的是王莽"叁七之厄"的推算方式。二者皆为王莽代汉、刘秀代莽的舆论工具。(本文来源于《岭南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夏德靠[7](2018)在《两汉之际《史记》续补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撰写之后,由于叙事、阙佚等方面的原因,两汉之际出现《史记》续补之现象。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此时期有24位学者参与这一工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史记》既有之架构,以补续为目标。不过,由于补史、续史意识的差异,这一时期的《史记》续补也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过程。一是从以补为主到以续为主,二是从私撰到官修,叁是完成由补续到"断汉为史"的转变。整体上,两汉之际的《史记》续补由一种经典修复行为发展到自觉续史,最终催生《汉书》这一断代纪传体文献。由于《汉书》的面世,两汉之际《史记》续补的热潮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随之终结。(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臧知非[8](2018)在《两汉之际儒学与政治关系探论——桓谭与刘秀关系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对谶纬只是桓谭被贬斥的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没能理解刘秀重儒的政治目的,以"道"自认,一味分析现实、批评现实,违背了刘秀圣化汉室复兴的政治需要,是"道"与"势"碰撞的结果。刘秀重儒,"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是为了"吏化"儒生;以谶决事是以谶纬控制谶纬,防止西汉后期儒生以谶纬为工具怀疑汉家统治的再发生;"亲执讲筵"是以"柔"的方式钦定学术标准,统一思想,使儒家学说规范化、工具化。这是东汉一代有经学无"思想"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史学集刊》期刊2018年06期)

孙少华[9](2018)在《“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汉书》与扬雄《法言》记载,扬雄对汉赋的批评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壮夫不为",一个是"劝百风一"或"不讽则劝"。前者是说扬雄悔其"少作"及"风少劝多"之赋,后者是说扬雄以为赋的本质应该是以"讽谏"为主,而"劝"成分的增加,改变了赋的性质和作用。这实际上是扬雄从赋学理论批评的角度,对此前汉赋性质与功能的理论性总结。扬雄后来又提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的概念,是对刘向、刘歆父子赋学思想的继承,进一步将汉赋纳入汉代主流的经学轨道,是从理论上对汉赋的第二次改造。(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传军[10](2017)在《洪水谣言与两汉之际的“汉家更受命”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洪灾是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由于其具有骤发性的特点,在中国古代难以预测和防控,极易造成社会的恐慌,伴生洪水谣言。汉代的洪水谣言,既是上古洪水传说主题的延续和再现,更是水灾对民众身心伤害的现实投射,许多谣言背后还有政治家的舆论引导和操控,在思想上还糅合了五德终始说和原始道教"汉家当更受命"政治预言的文化成份,是生态灾害、政治变局、社会动荡与民众信仰互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7年03期)

两汉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汉之际的文学创作,传世的作家作品并不多,但是自有其文学思想史价值。仔细梳理分析这个时段存世的文学作品,可以勾勒其时的文学创作思想概貌:文学创作与政治关联一如既往地紧密,但是在文学表现上颇有新的时代风貌,尤其是文体开拓方面,有着较为长足的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汉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1].金璐璐.论班彪与两汉之际文学新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峰屹.两汉之际的文学创作倾向[J].文学与文化.2019

[3].计敏.从政治英雄向智勇之士的转身——先秦两汉之际伍子胥形象流变及其原因[J].陇东学院学报.2019

[4].曲柄睿.两汉之际的节士[N].学习时报.2018

[5].孙少华.“四时五行”与两汉之际的“四声五色”——桓谭对“四时五行之乐”的贡献及其文学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孙少华.“叁七之厄”与两汉之际经学思想之关系——以路温舒、谷永、王莽为中心[J].岭南学报.2018

[7].夏德靠.两汉之际《史记》续补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8].臧知非.两汉之际儒学与政治关系探论——桓谭与刘秀关系的再考察[J].史学集刊.2018

[9].孙少华.“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J].铜仁学院学报.2018

[10].李传军.洪水谣言与两汉之际的“汉家更受命”说[J].东方论坛.2017

标签:;  ;  ;  ;  

两汉之际论文-金璐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