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理论家的新千年讯息

来自理论家的新千年讯息

一、理论家新千年寄语(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林[1](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黄菲蒂[2](2020)在《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文中研究表明报告文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以来,始终以现实和历史的在场者身份参与着百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显示着独特而重要的文体价值。报告文学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文学参照,不但取得了丰厚的创作实绩,而且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成为时代文学主潮之一。但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却相对缓慢和单薄,未能给如此丰厚的创作提供足够的理论阐释与话语支撑,这不仅使这一特殊文学样式难以获得应有的文学史认同,还使文体在合法性上遭遇危机。现代以来的文学理论话语建构在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之上,报告文学因其纪实性特征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在文化立场、价值取向、话语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就相对处在这一理论评价体系的边缘。因而,建构起从报告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符号自身创作规律的理论话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社会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与虚构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尽相同。报告文学对现实的把握主要表现为对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书写上,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报告文学的写作主题。这充分说明报告文学的主题话语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把握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则是抵达文体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报告文学与时代紧密互动,其主题话语必然随时代语境变迁而嬗变。因而,本文试图从时代语境与百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考察以主题话语嬗变为问题意识的报告文学核心价值,同时为认识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提供一个报告文学的参照系,并尝试为报告文学自身理论话语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以上观点,除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部分设置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近现代语境与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题书写。论文将从文体孕育的前提条件、阶级属性、时代语境、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等方面来考察报告文学的发生。重点论述发生期报告文学以实录和写实文学观为宗旨的创作特征,并以梁启超等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中心着重考察启蒙主题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有力表达。第二章阐释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对民族救亡主题的深入书写。第一节重点考察“左联”对报告文学的倡导和推动,着力分析1930年代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写作中的多维表现;并以《包身工》等经典文本为重点阐释对象探讨这一主题在报告文学书写中达到的高度。第二节论述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结合抗战背景、文艺政策分别考察解放区与国统区、沦陷区救亡书写的不同情形。另外还要专门论述这一时期大规模群众性写作活动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第三章重点论述建国后十七年及文革时期报告文学以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心的主题书写。新中国成立,报告文学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和时代英雄人物,形成了以祖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中心的第一个主题话语。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数以千计的报告文学作品中被记录和传唱,形成一个重要写作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一主题书写的经典文本,值得深入解读。此外,报告文学随时代政治风浪起伏,一方面在“双百”方针短暂的宽松氛围下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写作,一方面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走向文体异化,对这两种主题书写的变奏我们也将单独进行阐释。第四章论述新时期以新启蒙和史志录为主题话语的报告文学创作。第一节重在阐释新时期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自觉之间的重要关系。文革结束后,一场重新发现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到来。作家重新对现实发声,“文学主体性”观念确立。《哥德巴赫猜想》与伤痕小说、朦胧诗一道成为新时期到来的先声,也是报告文学复兴的标志。报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批判意识开始回归。接下来重点阐释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对新时期启蒙主题的宏观呈现。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将启蒙主题推向高潮,一时间成为文学主潮。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在对问题的写作中体现出对民众启蒙的强烈愿望,以启蒙为目的的问题意识正是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问题意识的核心。赵瑜是这一写作的代表作家,不论从创作时间跨度、作品成就、思想深度还是文体探索上,他的写作都已具备某种经典的意义。第三节论述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主题书写。1990年代启蒙落潮,“人文精神的危机”出现,报告文学一方面陷入沉寂,一方面仍有少数作家坚守现实书写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史志性报告文学出现,一批有历史意识,又有当代价值的文本产生。第五章论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和民生主题书写。2014年,新的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节点本章分为前后两个部进行论述。第一节重在阐释新世纪初报告文学的国是主题写作。一方面,以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梦的主题被集中表达;一方面,报告文学对社会问题给出谏言,“为人生”的文体自觉在创作中显现。我们还将探讨国是主题书写上的“歌颂与暴露”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何建明国是主题书写的代表性意义。第二节阐释2014年以来报告文学的民生主题书写。习近平一系列有关文艺的论述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报告文学作家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事关民生的主题书写集中涌现,形成民生文学的报告文学写作现象。

焦浩源[3](2020)在《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注入着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对教育青年、培养青年、引领青年将个人的成长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经典论述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青年社会责任感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给予习近平总书记论述青年社会责任感以历史支撑,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是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逻辑清晰、内涵丰富。其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内核,崇高的爱国精神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基石,高尚的道德品德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表征,过硬的知识本领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支撑,砥砺的奋斗精神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动力,强烈的担当精神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外化。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处理青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交汇处,纵观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战略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审视青年一代,通过辩证的方法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寄语青年、告诫青年。习近平在论述青年社会责任感时着重强调如何践履新时代培育青年社会责任感的路径。通过教育强化青年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意识内化;为新时代青年塑造社会责任感搭建广泛的实践平台;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影响、感召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青年树魂立根、打底色等,为培育青年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何城禁[4](2020)在《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的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是藏族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这些小说集中体现了藏族作家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哲学、制度、生存、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中,具有广泛的历史叙事共性。藏族作家利用文学和历史的双声话语构建出被遮蔽的民族史,从而让当下的读者可以通过文本重新想象历史和建构民族记忆。基于这一文学现象,笔者以历史叙事为考察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具体文本展开研究。本论文分四个章节展开研究。首先,从历史语境、文化语境、作家创作语境探讨了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发生语境。其次,重点讨论了历史叙事的言说类型,包括古代历史人物、革命政治历史和民间历史三个方面。藏族作家以其对历史的超越性视野考察本民族历史的脉络,将“多元一体”的民族历史片段熔铸为长篇小说历史叙事的言说空间。再次,从主体的角度切入小说的历史叙事,考察谁在说话和话语的具体内容。藏族作家借助于历史和他者的镜像,表现出对民族历史发展的回首和对个体命运的剖析。最后,结合对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历史叙事的整体研究,讨论历史叙事的价值和困境。新世纪后,一些藏族作家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借助长篇小说历史叙事想象、拷问、反思和重新确认民族历史。这些藏族作家通过直面历史中个体的创伤经历,揭露了整个民族内在的历史伤痕和创痛。并且他们也在长篇小说历史叙事中传承了藏民族的精神信仰、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重构了藏民族的心灵史,凝聚了藏民族的精神诉求。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值得被关注和研究。

张冀[5](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佘晔[6](2019)在《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简德彬访谈录》文中研究表明佘晔:简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也非常荣幸能在访谈中感受您的人生和学术智慧。首先请您谈谈您是如何选择了文学并最终走上文艺学、美学研究之路的?简德彬:这虽然是一个通常可见的常规性的问话,却很能唤起一个人对自己峥嵘岁月的回忆和感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峥嵘岁月啊!我的峥嵘岁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想,凡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不

方亚丽[7](2019)在《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都包含着实施爱心教育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爱心教育,青少年爱心教育是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完善人格,逐渐走向成熟和自我完善的教育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青少年爱心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爱心教育的理论分析是青少年爱心教育研究的基础,明晰爱心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探索爱心教育的思想来源,确立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爱心教育理论分析的题中之义。强化爱的情感、增强爱的认知、坚定爱的信仰、培养爱的品格、提升爱的能力等构成爱心教育的丰富内涵,人文性、情感性、价值性、理智性、实践性等显示了爱心教育的基本特征。中华传统文化的爱育观和西方文化的爱育观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可以吸收和借鉴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爱育观是指导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少年爱心教育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少年爱心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青少年爱心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新的经验,但目前仍然存在着部分青少年爱心缺失,青少年爱心教育效果和社会文明程度尚待提高等现实问题,需要本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关爱青少年”的初心,坚持问题导向,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赋予了青少年爱心教育新使命。推进新时代的爱心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博采中外爱心教育思想之精华,践行马克思主义爱育观,将爱心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造就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贯彻爱心教育的科学理念,将推进新时代青少年爱心教育与推动“三全育人”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结合起来;通过将爱心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凝聚多方合力;通过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社会治理、强化人才支撑健全青少年爱心教育保障机制,构建青少年爱心教育社会生态链。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大爱情怀,以爱育爱,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汤素娥[8](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认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王新[9](2018)在《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画论研究领域的思想成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进行综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画论精华,并结合西方艺术理论和思想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审美范畴和美学意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释,对中国当代绘画创作、画论研究和中西艺术比较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参考。伍蠡甫的西方文论研究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历史和文献基础上。由他编译的西方文论着作及其相关研究,对我国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起到了辅助和参考作用,为当代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的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围绕伍蠡甫早年从事的图书出版和外文译介活动,对他的“世界文学”观念、西洋文学史研究观念进行述评。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伍蠡甫提出应该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放置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下给予谋划和推动。通过增强新文学的“世界意识”拓展读者的视野和理解,从而发挥新文学推动历史进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章以伍蠡甫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画论专着《谈艺录》为研究对象。通过他有关意境、艺术风格、审美范畴和艺术形式的论述和阐释,对他的画论研究的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伍蠡甫对中国绘画艺术“意境”研究的特色在于,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风格,探究“意境”得以生成的思想基础,以及创意、构境、生成的过程与机制。他通过分析中国绘画史上曾经出现的文人画作品,结合中国古典诗论、书论、乐论,总结概括出简、雅、拙、淡、偶然、纵恣、奇崛等文人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范畴。他通过分析名家名作的创作技法,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线为主导”的形式美学特征。第三章以伍蠡甫编着的《西方文论选》《欧洲文论简史》为研究对象,分析他在西方文论译介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阐释方式和批评话语,对他的西方文论译介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西方文论选》在传播文论经典的同时,存在受意识形态操纵而产生的误读和误释。《欧洲文论简史》在服务教学研究的同时,存在过度引申、以偏概全、刻意贬损等弊端。通过对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事业的审视,分析了以选本为教材的利与弊,处理个案与通史的关系,以及正确使用批评话语等文论史编着的方式和方法问题。第四章以伍蠡甫晚年的画论着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中国画论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伍蠡甫晚年对中国古代画论、古代着名画家和中西艺术传统的研究,反映出他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法:绘画技巧与绘画理论并重,综合运用古今中外艺术理论,表达自我与追求创新等。结语部分回顾总结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编译、中国画论研究和比较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并就其学术生涯中体现出的学识素养和人生境界进行理解诠释。

柳世玉[10](2016)在《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和智商测试手段,加德纳本人及其多元智能理论均蜚声世界,受到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欢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各种教育实验和实践也迅速开展起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等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然而多元智能理论耀眼光芒却掩盖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体系,加德纳的教育思想体系生发于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思想,以及由多元智能理论拓展而出的创造力理论、领导力理论、优善工作理论、道德论等丰富多样又相互联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本文在对加德纳本人的着作、论文、报告等作品和其他学者对加德纳的访谈、纪实性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的深入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增进人们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理解,并更加全面地提出了加德纳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进一步阐明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运用适合于教育家思想研究的文献法和历史法提出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研究路径,并主要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加德纳及其学术人生,并从他的个人因素、他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批判和对美国教育的指摘三个个方面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三部分(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主体,也是构成加德纳教育思想系统的重要组分,主要介绍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起源——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思想,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由多元智能理论拓展而出的创造力、领导力、优善工作和道德教育等理论,论述了几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此外还介绍了加德纳教育思想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实践,发现了实践中的问题。第四部分(第七、八章)首先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目标、教师转型观、艺术教育观、学校发展观、教育评价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技术观作了总体呈现,发现加德纳的研究在对象、方法、内容三个方面的转变,构建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维模式,认为加德纳教育思想具有建设性后现代的特征。从学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家庭教育和艺术教育五个维度,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提出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霍华德·加德纳的教育思想丰富深刻又独树一帜,引起了国际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关注、研究、实践和审视。该思想构筑于坚实的心理学理论之上,兼顾学校教育和公民教育,在人的智能发展、创造力培养等方面自成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加德纳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人掌握相关资料还不够全面以及本人研究能力的限制,加德纳教育思想中关于道德理论、领导力理论和优善工作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尤其是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二、理论家新千年寄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家新千年寄语(论文提纲范文)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报告文学研究综述
    二、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脉络
    三、以主题话语嬗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第一章 醒世和觉民: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旨
    第一节 近现代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的发生
        一、在新闻和报刊业中萌芽
        二、在无产阶级运动中获得阶级属性
        三、近现代民族危机对特殊文体的需要
        四、适应启蒙主旨的文体选择
    第二节 以实录、写实为宗旨的文学观
        一、实录:“不虚美,不隐恶”的史传精神
        二、写实:秉笔直书,揭示真相的文体品格
    第三节 发生期报告文学:以醒世与觉民为启蒙话语中心
        一、时代的在场记录与重大题材的即时书写
        二、残酷的真实性与震撼人心的文学表达
        三、严肃的社会批判性和鲜明的政论色彩
第二章 民族救亡的集结号: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使命
    第一节 “左联”时期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一、时代的文体:“左联”对报告文学的选择
        二、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的多维呈现
        三、《包身工》等经典文本:痛与怒的殖民控诉
    第二节 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之声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一、严峻的救亡形势与报告文学的价值选择
        二、血与火的印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三、悲壮的怒吼:国统区、沦陷区报告文学的民族悲歌
        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群众性写作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
第三章 新中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颂歌:建国后30年报告文学的史诗性追求
    第一节 以新中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书写中心
        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二、新中国的时代英雄图谱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记录
        一、从抗战到抗美援朝:战争主题的精神延续
        二、《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的文学呈现
    第三节 时代起伏中的主题变奏
        一、政治浪潮中的主题异化
        二、短暂宽松氛围下“干预生活”的写作
第四章 现实诘问与历史沉思:1980—1990年代报告文学的启蒙话语
    第一节 新启蒙语境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自觉
        一、启蒙思潮与“文学主体性”观念的确立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复兴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三、《哥德巴赫猜想》:新时期到来的文学先声
    第二节 现实诘问:新时期启蒙主题在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上的宏观呈现
        一、在新启蒙语境中成为时代文学主潮
        二、以启蒙为问题意识核心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三、赵瑜:“危险的文学样式”的践行者
    第三节 历史沉思: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书写
        一、启蒙落潮与1990年代报告文学现象
        二、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兴起
        三、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指归
第五章 担当国是与守护苍生:新世纪“中国故事”的报告文学书写
    第一节 壮阔的时代回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书写
        一、时代新语境与报告文学的机遇
        二、以国是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三、国是书写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
        四、何建明:国是书写的典型范例
    第二节 以民生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时代书写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与积极的报告文学创作环境.
        二、守护苍生:报告文学民生主题的集中表达
        三、黄传会:守望民生的“反贫困作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3)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青年社会责任观的经典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论青年教育
        2.1.2 列宁的青年社会责任观
    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
    2.3 中国共产党青年社会责任理论的一脉相承
        2.3.1 毛泽东对青年的真切期待
        2.3.2 邓小平对青年的深情期许
        2.3.3 江泽民对青年的殷切期盼
        2.3.4 胡锦涛对青年的深切期望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论述的基本内涵
    3.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内核
        3.1.1 理想信念的时代内涵
        3.1.2 新时代青年要牢固确立人生的理想信念
    3.2 崇高的爱国精神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基石
        3.2.1 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3.2.2 新 时代青年要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3.3 高尚的道德品德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表征
        3.3.1 道德品德的价值属性
        3.3.2 道德品德的时代要求
        3.3.3 新时代青年要锤炼道德品德
    3.4 过硬的知识本领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支撑
        3.4.1 过硬本领的具体表征
        3.4.2 新时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
    3.5 砥砺的奋斗精神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动力
        3.5.1 奋斗精神的基本向度
        3.5.2 新时代青年要发扬奋斗精神
    3.6 强烈的担当精神是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外化
        3.6.1 担当精神的基本向度
        3.6.2 新时代青年要发扬担当精神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论述的理论品格
    4.1 思维的战略性
        4.1.1 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把握
        4.1.2 从“三大规律”的战略高度体认
        4.1.3 从“四个伟大”的全局视野中审视
    4.2 眼光的历史性
        4.2.1 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分析
        4.2.2 对近代以来140年的总结
        4.2.3 对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
    4.3 方法的辩证性
        4.3.1 源于实践的理论
        4.3.2 普遍联系的理论
    4.4 价值的人本性
        4.4.1 强化人文关怀,一切为了青年
        4.4.2 话语体系亲和,贴近青年群体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论述的实践路径
    5.1 教育教化,培养责任意识
    5.2 实践养成,内化责任行为
    5.3 典型示范,激发责任共鸣
    5.4 文化熏陶,营造责任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
        (二)藏族历史的再现
        (三)个人原因
    二、研究综述
        (一)历史叙事的概念和内涵
        (二)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三)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叙事语境
    第一节 历史语境
    第二节 文化语境
    第三节 创作语境
第二章 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类型
    第一节 古代历史人物的改写
        一、跨族际身份的文化“混血儿”
        二、宗教形象的人性刻画
    第二节 革命政治历史的“祛魅”
        一、“英雄”的解构
        二、“边缘人物”的聚焦
    第三节 民间历史的书写
        一、史诗神话的重述
        二、信仰传说的演绎
第三章 历史叙事中的主体
    第一节 族内历史主体的独白
        一、单一的历史主体视角及形象
        二、多重历史主体视角及形象
    第二节 族外历史主体的扩展
        一、汉族身份历史主体视角及形象
        二、其他族外历史主体视角及形象
第四章 历史叙事的价值与困境
    第一节 历史叙事的价值
        一、历史精神的传承
        二、民族文化的彰显
        三、文学奖的收获
    第二节 历史叙事的困境
        一、主体精神委顿
        二、历史逻辑性不足
        三、文学性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青少年爱心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爱心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爱心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爱心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青少年爱心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爱育观的发展历程
        二、马克思主义爱育观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青少年爱心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爱育观
        二、西方文化的爱育观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的现实解析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的演进与导向
        一、新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的演进历程
        二、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爱心实况分析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涉爱性格的表征
        二、部分青少年爱心缺失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青少年爱心缺失的成因
        一、溺爱或缺爱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二、重器而轻道等教育因素的影响
        三、转型与失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青少年自身的个体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的爱心教育理念
        一、博采中外爱心教育思想的精华
        二、将爱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培育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四、确立“三全育人”的爱育方略
    第二节 将爱心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学前阶段——重情感、抓启蒙
        二、小学阶段——重感知、抓诱导
        三、中学阶段——重习惯、抓养成
        四、大学阶段——重巩固、抓提升
        五、社会青年阶段——重教化、抓典范
    第三节 凝聚爱心教育多方合力
        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爱心
        二、将爱心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三、构建爱心教育社会生态链
    第四节 完善爱心教育保障机制
        一、提供制度保障,以良法为爱育护航
        二、完善社会治理,达成爱有福报
        三、强化人才支撑,打造爱育团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创办黎明书局与早期文学译介
    第二节 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与1930 年代文学
    第三节 伍蠡甫的早期西洋文学史研究观念与方法
    第四节 伍蠡甫“世界”意识指导下的本位文化建设观
第二章 伍蠡甫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第一节 抗战中的艰难执教与捐机画展
    第二节 伍蠡甫绘画艺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新视野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及其创生机制研究
    第四节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范畴
    第五节 线为主导: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式美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思想研究
    第一节 《西方文论选》:意识形态裹挟中的文论经典阐释
    第二节 《欧洲文论简史》的成就与瑕疵
    第三节 伍蠡甫西方文学译介事业再审视
第四章 伍蠡甫比较艺术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受聘国家画院期间的创作与研究
    第二节 晚年的中国画论研究
    第三节 兼收并蓄的古代画家研究
    第四节 中西绘画艺术传统的结构分析
    第五节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方法论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伍蠡甫生平活动年表(1900.9——1992.10)
致谢

(10)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系统研究的缺失
        (二)加德纳学术思想对教育发展有启迪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文献综述
        (一)加德纳着述中文版概说
        (二)我国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综述
        (三)国内对加德纳其它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在国外的研究
        (五)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生成
    一、加德纳人生钩沉
        (一)教育初启蒙:天才少年长怀音乐情结
        (二)专业渐明晰:求学进业幸得名师引路
        (三)研究多元化:学术探索跨越公共领域
        (四)着得等身书:荣耀加持仍旧笔耕不辍
    二、催生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个人因素
        (一)边缘生活导致不同步性
        (二)钟情艺术继而执着开拓
        (三)名校名师影响学术方向
        (四)多个项目驱动研究实践
        (五)中国之行形成中国情怀
    三、引发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传统智力理论
        (一)对智能研究的心理测量取向的批判
        (二)对智能研究的信息加工取向的批判
        (三)对智能研究的认知发展取向的批判
    四、促成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教育场域
        (一)质疑统一的学校价值
        (二)批评偏狭的教育评价
        (三)抨击失衡的课程设置
        (四)诘问单调的教学方式
        (五)非难枯燥的教育内容
第三章 加德纳的艺术教育理论
    一、加德纳艺术理论的形成
    二、艺术本质论
        (一)艺术心理论
        (二)艺术属性论
        (三)艺术成就论
        (四)艺术符号论
        (五)艺术过程论
    三、艺术与多元智能的关系辨思
        (一)不存在艺术智能
        (二)艺术滋养多元智能
        (三)多元智能为艺术服务
        (四)以艺术的方式实现智能
    四、儿童艺术发展论
        (一)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与艺术家的关联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
    五、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艺术教育的课程
        (四)艺术教育的教学
    六、加德纳对中国艺术教育之反思
        (一)中国民众的美学和艺术素养匮乏
        (二)艺术教育在中国各级教育阶段发展失衡
        (三)中国高水平艺术家流失海外
        (四)艺术教育在中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均
        (五)中国家长艺术教育存在误区
        (六)中国的艺术领域更加倾向于模仿而非创造
        (七)高年级学生艺术表演和展示缺乏个性
        (八)中国艺术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忽视通识培养
第四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智能的判定与内涵
        (一)智能的判定
        (二)智能的内涵
        (三)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加德纳探索多元智能的方法
        (二)符号系统与多元智能的关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四)多元智能理论之于智能理论的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愿景
        (一)以学科理解为教育目标
        (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
        (三)重新调整课程体系
        (四)运用情景化评估替代标准化考试,全面评价人的智能
        (五)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师范教育
        (六)多元智能融入社会教育
第五章 加德纳的创造力理论
    一、加德纳创造力思想肇启
        (一)加德纳缘何走上创造力研究的道路
        (二)加德纳如何判定创造力的价值
    二、加德纳研究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德纳研究创造性活动的上层结构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加德纳对其他研究者创造力研究的批判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力、创造者及创造性活动的论说
        (一)加德纳对创造力内涵及类型界定
        (二)人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领域性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者的分型辨类
        (四)创造性行为(活动)的五种形式
        (五)加德纳理解创造过程的层次
    四、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创造力是升级版的智力
        (二)多元智能中优势智能的引领
        (三)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创造力不同
        (四)创造力的保持是创造力发展的高起点
        (五)创造者的自我认知和调节
        (六)艺术与创造力的相互激荡
        (七)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八)文化、环境差异熏染不同的创造力
第六章 加德纳的道德论、优善工作理论与领导力理论及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道德论
        (一)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判定标准
        (三)道德与智能的关系
        (四)道德的重要性
        (五)高校招生应把道德考虑在内
        (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七)后现代道德观
    二、优善工作理论
        (一)“优善工作项目”研究缘起及发展
        (二)优善工作的内涵及实现
    三、领导力理论
        (一)领导力理论
        (二)加德纳对教育领导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多彩光谱项目——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践
        (二)重点学校到重点学习社区——小学阶段的实践
        (三)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初中阶段的实践
        (四)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矫枉
        (五)警惕情境化评估带来的严重危险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实践的评价
第七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总论
        (一)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标
        (二)极富价值的艺术教育观
        (三)个性教育的学校发展观
        (四)全面真实的教育评价观
        (五)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观
        (六)尊重差异的学生观
        (七)多样有效的教学观
        (八)均衡设置的课程观
        (九)为我所用的技术观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三个转向
        (一)研究对象的转向:从关注特殊人群到放眼全民
        (二)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实证量化为主到融会贯通
        (三)研究内容的转向:从质疑智能理论到拓展智能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具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倾向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是有机的思想系统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鼓励创新并且实现创新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尊重差异倡导多元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强调整体效能
        (五)加德纳教育思想呼唤对世界和他者的关爱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生态
        (七)加德纳教育思想把人还原为本真的人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三维结构
        (一)时间维结构
        (二)逻辑维结构
        (三)知识维结构
第八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富有职业伦理正能量的学校
        (二)学校教育应该增进理解
        (三)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四)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五)学校发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塑造优善工作的教师
        (二)培养教师依据多元智能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教学领导力
    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儿童创造力需要保持而非刻意追求
        (二)依据优势智能发展学生创造力
        (三)创造者本人应耐住寂寞
        (四)重视艺术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创造力
        (六)培养认同并实践职业伦理道德的学生
    四、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家长的榜样力量
        (二)亲子关系培养
        (三)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多元智能融入家庭教育
    五、对增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三)改变艺术教育的方法
    六、对加德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瞻望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理论家新千年寄语(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D]. 黄菲蒂.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论述研究[D]. 焦浩源.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D]. 何城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简德彬访谈录[J]. 佘晔. 文艺论坛, 2019(04)
  • [7]当代中国青少年爱心教育研究[D]. 方亚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9]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 王新. 河南大学, 2018(12)
  • [10]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D]. 柳世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来自理论家的新千年讯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