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代性,中国,逻辑,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
新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平[1](2019)在《新中国70年:新现代性的中国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贯穿新中国70年历史的一条红线,就是新现代性发展道路的出场逻辑。在新现代性革命道路成功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目标之后,作为这一道路的伟大继续,新现代性的发展道路递进实现了人民重托的"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目标,因而是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完成。新现代性发展道路既要超越资本经典现代性发展逻辑,也要超越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发展道路,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而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这一道路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奋力实践、全面开拓的综合结果,是在世界复杂现代性语境中对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之问的中国解答,更是引领新全球化时代人类新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对新现代性发展道路深层意蕴的哲学表达,呼唤着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周丽[2](2019)在《资本逻辑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构建——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中国现代性道路探索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扩展,现代性构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历经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发展,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需要走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何谓之"新"?在何种意义上不同于西方经典的现代性?这是问题的关键。新现代性应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惯性与现代性构建的矛盾基础上,既涉及历史传统又兼顾现代性意蕴,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革新的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现代性道路上遭遇的旧传统无法割舍、新制度无法内化的矛盾的生存困境成为构建新现代性的根本前提和现实力量。资本逻辑作为内含于西方经典现代性中的主导逻辑是构建新现代性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理论语境下关于资本与现代性关系的探讨为中国新现代性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性前提。(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任平,郭一丁[3](2019)在《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以唯物史观深望伟大的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史及期间开创的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具有重大意义。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即中国新现代性道路,包括中国新现代性的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之"新"在于以中国方案深刻解答了"马克思之问"和"列宁之问",它不是套用西方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经典现代性道路的模板,不是苏联社会主义的经典现代性道路的翻版,更不是鸦片战争以来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再版,而是形成了鲜明的新现代性方案,在新世界历史场域中创造着人类新文明道路,其内蕴的中国逻辑书写着中国化的唯物史观。(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卓承芳[4](2018)在《速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新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速度是现代性的中心问题。但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和商业创新把既有的欧式现代性推到全球"流动现代性"状态,使之成为直接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把人拖入激烈竞争的不确定性和恐惧之中。这也给中国发展带来压力、风险和诸多不利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于旧有现代性的新文明探索。中国道路必须体现涵盖了新发展理念、发展观点和发展方式的新速度观,其内涵是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共进,生产力和文明整体发展的同步,中国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种新速度观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8年06期)
李辉,王文东[5](2018)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中国新现代性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西方经典现代化、拉美现代化、东亚现代化和中东现代化等模式的超越,是立足中国实际又继承世界现代化优点的新型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克服人与物的危机建构物质文明,克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危机建构精神文明,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构政治文明,克服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建构社会文明,克服人与自然危机建构生态文明,进而建构起适应世界历史趋势的新型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谢立中[6](2017)在《后现代性,还是新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学者在西方社会正在面临的到底是"后现代性"转向还是"新现代性"转向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争论的渊源实际上主要来自争论双方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的不同界定,而非来自对当前西方社会现实的不同描述和分析。依据双方各自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的不同界定,把当前西方社会正在转向的那种新社会历史状态称为"后现代性"或"新现代性"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遵循韦伯、马克思和涂尔干等古典社会理论家们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那么就不得不承认,对于当前西方社会正在转向的那种新社会历史状态,我们与其称之为"后现代性",还不如称之为"新现代性",因为"新现代性"才能够更为准确地揭示出它的基本性质与特征。"新现代性"这个名称,恰当地表明了人们对当前西方社会变迁的如下判断:西方社会尽管已经和仍在发生着许多重要的变化,但它的基本性质至少目前仍然没有超出古典社会理论家们所理解的"现代性"的范畴。(本文来源于《清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张丽霞,曹典顺[7](2016)在《中国新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理解离不开现代性理论,中国新现代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根据。现代性理论产生以来的当下现代性理论,已经演变为现代性理论(亦称传统现代性理论)、后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之后理论叁大理论形态交互共存的现代性理论存在状态。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不仅融合了现代性的统一性原则,也融合了后现代性的差异性原则,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性之后理论,即体现出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本质特征。从社会建设逻辑的视角理解,中国新现代性中的现代性的本质统一性就是科技社会逻辑,中国新现代性中的后现代性的本质差异性就是不同于工业社会逻辑的生态社会逻辑。(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6年10期)
曹典顺,卞伟伟[8](2016)在《哲学阐释原则视域中的中国新现代性之辨——兼论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理论的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道路应该坚持现代性哲学的"发展"的社会逻辑,还是选择后现代性哲学的"进步"的社会逻辑,抑或确立实践性哲学的"建设"的社会逻辑,是哲学家们必须澄清的重大理论问题。现代性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不应该脱离现代文明的大道,应该秉承以"同一性"为原则、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理性自由"实现的"社会发展逻辑";后现代性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应该汲取现代化发展损害个性发展的教训,树立以"解构性"为原则、以实现个体生存方式自由为理想的"社会进步逻辑";马克思哲学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应该以当下中国的发展水平为背景,坚持以"实践性"为原则、以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为主旨的"社会建设逻辑"。(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6年05期)
何小勇[9](2016)在《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各种从理性批判的视角对现代社会发展实践进行的反思不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性的命运。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无限度增殖自身的本性,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客观历史过程。资本逻辑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具有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并不是向资本主导的经典现代性靠拢,而是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对当代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我们要在构建中国新现代性的实践中实现对资本逻辑的驾驭,首先要找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方位,明确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框架下资本逻辑的不同地位和使命。其次,厘清资本逻辑与公共政治权力的边界,协调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把资本逻辑限制在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运行法治化,促进资本社会化,尽可能限制资本逻辑向政治、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领域的渗透、扩张甚至控制。第叁,澄明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引领发展全局的价值理念,规约全面改革和制度创新,引导资本逻辑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新现代性的建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6年03期)
邵环宇[10](2015)在《新现代性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观。新环境下,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新型工业化也是我国现代性的基础,因此,分析两者的联系十分重要。下面就新现代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29期)
新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扩展,现代性构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历经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发展,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需要走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何谓之"新"?在何种意义上不同于西方经典的现代性?这是问题的关键。新现代性应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惯性与现代性构建的矛盾基础上,既涉及历史传统又兼顾现代性意蕴,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革新的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现代性道路上遭遇的旧传统无法割舍、新制度无法内化的矛盾的生存困境成为构建新现代性的根本前提和现实力量。资本逻辑作为内含于西方经典现代性中的主导逻辑是构建新现代性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理论语境下关于资本与现代性关系的探讨为中国新现代性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性前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平.新中国70年:新现代性的中国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周丽.资本逻辑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构建——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中国现代性道路探索的审视[J].阅江学刊.2019
[3].任平,郭一丁.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J].江苏社会科学.2019
[4].卓承芳.速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新现代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5].李辉,王文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中国新现代性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8
[6].谢立中.后现代性,还是新现代性?[J].清华社会学评论.2017
[7].张丽霞,曹典顺.中国新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J].学习与探索.2016
[8].曹典顺,卞伟伟.哲学阐释原则视域中的中国新现代性之辨——兼论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理论的合理性[J].理论探讨.2016
[9].何小勇.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J].社会科学辑刊.2016
[10].邵环宇.新现代性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J].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