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思方式论文-云龙,杨国强

致思方式论文-云龙,杨国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思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阳明,由知转悟,天理,良知

致思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云龙,杨国强[1](2018)在《天理的重建——从王阳明“由知转悟”的致思方式看良知的形上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强调,使中国出现了一波"祛魅化"思潮,导致中国哲学形上本体的消解。重新探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中由外在认知向内在倾听这种"由知转悟"致思方式的转变,以显明作为儒家根本致思方式的"悟"性思维与形上本体的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而揭示出良知包含天理本体并对天理起到真正的澄明与揭蔽作用,对于重塑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陶原珂[2](2016)在《选堂先生题画词致思方式试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题画词通常先有画,后写词。画是视觉具象之艺术表现,由艺术形式、寓意、境界等多种要素构成。题画词的致思,通常是由画景画境有所得,然后或会其形,或会其意,或探其境界而逆以己意,加上自身想象,使所题之画更富意味,或引发更丰富联想。因词之形式长短变化不一,情调丰富、细腻,故便于表达多样情感形象。题画词之想象,有入于其中者,有出于其外者,甚或自成一境界。比较选堂题画词与《题昼词与词意画》所録前人题画词,可见出选堂题昼词根基于画景,细致描写,体情、逆意与画面贴切,更以想象丰富画境,而不恃用典,突显出题昼词较纯粹之形象情意本色。(本文来源于《词学》期刊2016年01期)

康渝生,栾广君[3](2014)在《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生活方式理论的致思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4年06期)

郑来春[4](2012)在《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致思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去看问题,既要看到"对象、现实、感性"作为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更要看到"对象、现实、感性"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因此,实践思维方式的致思理路是,把对象当作主体实践对象化的结果或主体未来实践改造的对象,具体考察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主体自身与其实践之间、不同主体实践之间以及主体实践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余宏亮,秦淼[5](2012)在《对话教学的致思方式及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教学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连接二者的纽带是教育理论的实践品性。当前,我们应秉承辩证的致思方式:使教学交往由"对象式"向"关系式"转变,教学方式要寻求"独白"与"对话"的共生,师生关系要由"上下级"向"合作者"调适;应探察对话教学难为的阻滞因素:"我—你"关系在课堂实践中遭遇阻抗,虚假对话导致师生主体性的迷失或滥用,对话的流动性导致了"生成"困难;应明晰对话理论观照实践的现代转向:探寻个体与群体对话的转换机理,建构教师的"对话性他者"身份,发掘预设与生成融合的"边缘地带"。(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2年08期)

莫丽娟,王永崇[6](2010)在《教育现象学的提问方式与致思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的提出需要有一种知识论基础作为内在结构支撑。不同研究范式规定了不同的致思理路,形成了对同一教育现象的多元研究视角。教育现象学提问方式从教育事实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灵活地"看"教育和"问"教育的方式。教育现象学的问题意识引导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意义追问,教育现象学问题域则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教育现象学透过对问题的表述、分析与理解,实现教育意义的重构。以实践取向为基础的教育现象学,通过对教育现象"是其所是"的追问,形成一条深入"教育实事本身"的致思路径。(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曾凡朝[7](2009)在《墨子“和”哲学的致思方式与境界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高追求。本文认为,墨子在继承中华文化重视"和"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冲突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宇宙论意义表达了"和"是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也是天地万物有序运行的基础。天地宇宙之"天地和"的应有之态、社会人伦之"万民和"的理想愿望、天下世界之"天下和"的最高诉求,构成了墨子"和"哲学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姜春邻[8](2007)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以人为出发点,关注现实世界,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生产实践这个人的本质活动为依托,创立了“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理论探索过程。异化一词虽然集中出现于马克思早期的理论当中,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关注,对异化理论的探索却贯穿在马克思一生的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早期重要着作的研究,试图理清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前人研究思路上的突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先驱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异化问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卢梭的政治异化观、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以及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的解构。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探索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突破树立了靶子。最初马克思是通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贫困化而萌生异化思想的。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他设立了“为历史服务”的理论研究起点,以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抽象本体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分析“异化劳动”,将异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贴近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将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建立了新世界观的雏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的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使异化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阐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现实的人是在感性活动中来确认和发展自身从而说明异化正是在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是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相互作用中出现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自此,马克思最终超越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对异化理论的叁段式论证的复归逻辑。扬弃异化不再是哲学意义上抽象的本体论规定,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这种崭新的致思方式中建立了,它改变着现实历史的进程,也改变着哲学发展史的进程。(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07-10-01)

苏平富,苏国辉[9](2000)在《象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思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思主题决定了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致思方式的象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抽象的逻辑语言 ,走向混沌的诗化语言 ;依靠直觉、体验弥合了分裂 ,把握了世界整体 ,直达“一阴阳”、“贯乾坤”的圆融之境 ;摆脱有限时间的束缚 ,使人在永恒流变的时间中获得了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李明华[10](1988)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思倾向、思维特征和思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初民社会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科学的系统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4页)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其中主要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情况,由此又衍生出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的区别,使得在不同的地域形成(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1988年09期)

致思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题画词通常先有画,后写词。画是视觉具象之艺术表现,由艺术形式、寓意、境界等多种要素构成。题画词的致思,通常是由画景画境有所得,然后或会其形,或会其意,或探其境界而逆以己意,加上自身想象,使所题之画更富意味,或引发更丰富联想。因词之形式长短变化不一,情调丰富、细腻,故便于表达多样情感形象。题画词之想象,有入于其中者,有出于其外者,甚或自成一境界。比较选堂题画词与《题昼词与词意画》所録前人题画词,可见出选堂题昼词根基于画景,细致描写,体情、逆意与画面贴切,更以想象丰富画境,而不恃用典,突显出题昼词较纯粹之形象情意本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思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云龙,杨国强.天理的重建——从王阳明“由知转悟”的致思方式看良知的形上意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陶原珂.选堂先生题画词致思方式试探[J].词学.2016

[3].康渝生,栾广君.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生活方式理论的致思轨迹[J].理论探讨.2014

[4].郑来春.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致思理路[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

[5].余宏亮,秦淼.对话教学的致思方式及实践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2

[6].莫丽娟,王永崇.教育现象学的提问方式与致思路径[J].教育学报.2010

[7].曾凡朝.墨子“和”哲学的致思方式与境界追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8].姜春邻.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D].江苏大学.2007

[9].苏平富,苏国辉.象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思方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10].李明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思倾向、思维特征和思维格局[J].湖北社会科学.1988

标签:;  ;  ;  ;  

致思方式论文-云龙,杨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