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断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混凝土,晶粒,断口,聚碳酸酯,钎焊,荷载。
界面断裂论文文献综述
荣华,王玉珏,赵馨怡,佘吉[1](2019)在《不同粗糙度岩石-混凝土界面断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粗糙度对岩石-混凝土界面断裂特性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粗糙度岩石-混凝土界面断裂特性,对岩石表面进行刻槽处理获得六种界面粗糙度,采用叁点弯曲梁岩石-混凝土复合试件测量界面的断裂参数。运用数值方法计算了界面的起裂断裂韧度Ki1ni,并通过P-δ曲线计算界面的断裂能Gf。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都沿着界面发生破坏,说明岩石-混凝土界面相对于两侧材料属于薄弱面;采用界面刻槽的方式能够获得较大范围的粗糙度数值,当界面粗糙度Ra从0.676 mm增大到2.028 mm时,岩石-混凝土界面起裂断裂韧度Ki1ni从0.362 MPa·m1/2增加到0.515 MPa·m1/2,提高了42.3%;界面断裂能Gf从17.928 N/m增加到47.802 N/m,提高了166.7%;同时,Ki1ni随着粗糙度的提高一直增大,而Gf随着粗糙度的提高先增大后趋于平缓。(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小舟,贾兴亚[2](2019)在《声发射技术检测不同复合树脂界面断裂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声发射技术研究两种树脂材料粘接界面的断裂。方法:选择20颗前磨牙制备长、宽、高相近的Class I类洞,按厂家说明涂布粘接剂,将20颗牙随机分为两组:流动树脂组和通用树脂组,分别按照厂家说明充填3M ESPE FiltekTM Z350 XT流动树脂和3M ESPE FiltekTM Z350 XT通用型树脂,同时用北京软岛DS5声发射仪进行监测300s,声发射仪记录30s后对树脂进行光固化40s,分别计算声发射事件总数、总能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并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流动树脂组的声发射事件总数50.6±28.37、总能量(17.98±12.31) mV*ms的平均值较树脂组大分别为43.52±20.30,(9.65±8.11)m V*ms。两组声发射事件总数统计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从总能量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流动树脂较树脂更容易发生粘接界面断裂(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5)
钟红,马振洲,胡少伟,范向前[3](2019)在《混凝土/花岗岩界面动态断裂性能的轴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混凝土和花岗岩界面断裂的加载应变率效应,利用MTS试验机对带有双边预制裂缝的花岗岩试件、混凝土试件和混凝土/花岗岩复合试件等叁种试件进行了轴向拉伸试验。通过裂缝张开口位移进行控制,获得了不同应变率(10~(-6)~10~(-3) s~(-1))下的荷载-裂缝张开口位移曲线,据此计算了荷载上升段的吸能能力,并基于结构动力分析和断裂力学、界面力学理论获得了试件的断裂韧度;结果表明,叁类试件的断裂面形态随着应变率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叁者的峰值荷载、吸能能力和断裂韧度均随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加。对叁类试件断裂特性在中低应变率范围内的率效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准脆性材料界面断裂与母材断裂率效应的异同。(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1期)
金永苗,徐磊,陈在铁,周昌巧,王绍洲[4](2019)在《界面过渡区力学特性对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是影响混凝土宏观断裂性能的最薄弱细观组分,但现阶段对于其力学特性的测定仍极为困难,致使在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中通常采用人为假定的方式确定其力学参数.鉴于此,本文建立了水工全级配混凝土细观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开展了一系列不同ITZ力学参数下的拉伸断裂细观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ITZ主要力学参数取值对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ITZ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混凝土断裂性能影响很小;随着ITZ抗拉强度的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小,峰值应变增加,弹性模量变化很小,断裂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并导致断裂能的改变;ITZ断裂能的变化主要影响混凝土断裂能.研究成果可为水工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中ITZ力学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杜志鸿,倪新华,刘协权,于金凤,吴永胜[5](2019)在《纳观界面应力集中对复合晶粒断裂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分析纤维增强复合陶瓷内复合晶粒力学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纳观界面应力集中效应的复合晶粒强度预测方法.基于纤维增强复合陶瓷的显微结构特征,考虑纳米纤维间的相互作用,应用有效自洽法确定纳观界面模型的有效应力场;假设纳观界面处基体和纤维间的应力和位移均连续,利用迭加法将单向拉伸应力状态分解为双向均匀拉伸状态和纯剪切应力状态的组合,根据纤维增强复合陶瓷承受横向载荷的位移函数得到纳观界面附近基体和纤维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并计算了纳观界面产生的应力集中因子,综合考虑了复合晶粒内纳观界面和位错塞积相互作用导致的应力集中效应,建立了纤维增强复合陶瓷中复合晶粒的断裂应力预报模型.分析了增强纤维半径和体积分数对复合晶粒断裂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纤维半径越小,断裂应力越大,复合晶粒强度越高,且增强纤维半径大于50 nm后,半径大小对复合晶粒断裂应力影响较小;纤维体积分数越大,断裂应力越小,复合晶粒越易发生破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国庆,马亚利,霍瑞丽,刘伟庆,王璐[6](2019)在《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泡沫夹层结构Ⅰ-Ⅱ混合型界面断裂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界面剥离是夹层结构失效的常见模式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聚氨酯泡沫夹层结构的I-II混合型界面断裂韧性。本项研究采用单臂弯曲试验(SLB)的方法测量GFRP-聚氨酯泡沫夹层结构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裂纹扩展长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裂纹沿着界面扩展,芯材无破坏现象,极限承载力呈下降趋势。通过计算应变能释放率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变能释放率峰值呈上升趋势。运用界面裂纹扩展准则判定裂纹扩展符合理论要求。(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春红,颜长林,王彦伟,牟喜军,彭诗琴[7](2019)在《200℃等温时效下SAC305/Co-5%P焊点的界面组织及断裂模式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BGA封装的SAC305/Co-5%P焊点在200℃等温时效下的界面反应。方法制备SAC305/Co-5%P的BGA焊点,200℃等温时效0, 200, 400, 600, 1000 h,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配EDS)观察不同时效时间下SAC305/Co-5%P焊点界面的IMC形貌与断口特征,采用焊点接合强度测试仪测试相应的剪切强度变化。结果时效1000 h时,在钎料/Co Sn3的IMC层界面处生成(Cu, Co)_6Sn_5,界面CoSn3的IMC之间的通道得到填充,界面形貌变得平整。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焊点的剪切强度先增后降,位于Sn层断口的断裂模式由韧性断裂向韧脆混合型断裂转变。结论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界面IMC层厚度不断增加,界面IMC形貌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精密成形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姚婷婷,吴刚平,刘玉婷,宋红艳[8](2019)在《单丝拉伸断裂法探究上浆剂改性炭纤维与聚碳酸酯的界面黏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上浆剂对炭纤维/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的影响,采用自制水性聚碳酸酯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氨酯乳液与聚乙烯乳液等上浆剂对炭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IR)和热重-质谱联用(TG-MS)仪分析上浆剂的化学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与热重分析仪(TG)等研究上浆改性炭纤维的表面结构。为了量化地分析炭纤维与聚碳酸酯的界面剪切强度,采用单丝拉伸断裂法得到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乳液上浆改性后的炭纤维与聚碳酸酯的界面剪切强度最高(29.19 MPa),这是由于聚氨酯中含有较多的氨酯键,可与树脂形成较多的氢键。相对而言,水性自制乳液与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涂层后的炭纤维与聚碳酸酯之间只有物理吸附作用,因此界面黏结性略弱。(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夏鸿博[9](2019)在《铝/钢激光熔–钎焊的界面断裂行为及IMC层调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汽车用DP590双相钢与6061-T6铝合金为母材,以AlSi12焊丝作为填充材料,利用激光熔-钎焊技术成功地实现了 2mm厚的铝/钢异种材料对接接头的连接。研究了铝/钢激光熔-钎焊的工艺特性,获得了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拉伸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 Al/Fe界面的断裂行为以及非均质分布的金属间化合物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具有最高结合强度的IMC物相和厚度;通过对不同结构IMC生长规律与热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双焦点激光的调控方法,实现了界面热场和IMC的双调控,获得了高强度的铝/钢接头。对于铝/钢异种材料激光熔-钎焊来说,熔化焊丝在钢侧的润湿铺展性能与焊缝成形对接头拉伸强度有重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侧开V型坡口、保留1.0mm焊接间隙及激光偏铝侧0.3mm有利于正反面均获得光滑、平整的焊缝成形,接头强度最高可达142MPa。此外,在同样焊缝形貌条件下,不同的热输入方式下得到的接头拉伸性能出现了较大差异,表明不同热输入引起的界面IMC结构变化对焊缝性能也产生较大影响。界面微观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沿界面厚度方向IMC的物相与厚度均呈现出显着的非均匀特性,钎焊界面上、中和下部的IMC分别为θ-Fe(Al,Si)3+τ5-Fe1.8Al72Si 相、θ-Fe(Al,Si)3+τ5-Fe1.8Al72Si相和单一的 τ5-Fe1.8Al7.2Si 相,其厚度分别为8.6μm、4.9μm和1.1μm。高功率下界面还会生成12μμm左右的η-Fe2(Al,Si)5+θ-Fe(Al,Si)3+τ5-Fe1.8Al72Si 相。Al/Fe 界面不同 IMC 呈现出不同的断裂行为。θ-Fe(Al,Si)3+τ5-Fe1.8Al7.2Si相结合界面处,接头沿着θ-Fe(Al,Si)3/钢界面断裂,而在下部薄层状τ5-Fe1.8Al7.2Si相结合界面处,接头沿着τ5-Fe1.8Al7.2Si/焊缝界面断裂。通过原位拉伸测试,发现当界面IMC为2-3μm厚度锯齿状的单一 τ5-Fe1.8Al7.2Si相时,界面具有最高的结合强度,较低界面应力、锯齿状形貌是其具有较高结合强度的主要原因,并确定其为界面IMC均质化调控的物相目标。分析了界面不同IMC的形成规律以及焊丝中Si元素在界面处的扩散机制。界面IMC形成主要是由其Gibbs自由能与形成温度共同决定,叁种IMC的Gibbs自由能数值顺序为η-Fe2(Al,Si)5>τ5-Fe1.8Al72Si>θ-Fe(Al,Si)3,而生成这叁种IMC 对应的峰值温度顺序为:η-Fe2(Al,Si)5>θ-Fe(Al,Si)3>τ5-Fe1.8Al72Si。建立了热力学模型计算Si元素的化学势,结果表明,Si元素在在界面IMC处的化学势更低,导致了 Si元素更加倾向界面IMC处扩散而造成偏聚,Si元素在界面的偏聚促成η-Fe2(Al,Si)5/钢界面处生成了长程有序的Fe3(Al,Si)。基于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焊接过程界面生成单一 τ5-Fe1.8Al7.2Si相所需要的热场特征,即强度最高的2-3μm厚单一的τ5-Fe1.8Al7.2Si相形成的温度在1000℃附近,高温停留时间应在1.64-2.63s。基于模拟结果的指导,采用双焦点热源模式,实现了界面热场与IMC均质性的调控,在界面整个厚度方向形成了 1.8-2.7μm厚的单一 τ5-Fe1.8Al7.2Si相,双焦点采用并行排布,能量比为5:5时,界面峰值温度保持在990-1036℃,高温停留时间为1.9-2.2s,获得的接头拉伸强度高达196MPa。(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周震寰,徐旺,邓子辰,徐新生,徐成辉[10](2018)在《电磁弹性材料Ⅲ型界面断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磁弹性复合材料的界面断裂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辛离散有限元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将整体结构进一步划分并为2类区域,即包含裂纹尖端的近场奇异区和不包含裂纹尖端的远场非奇异区。在近场区域内建立哈密顿求解体系,通过引入解析的辛本征解函数,将该区域内大量的节点未知量转化为少量辛本征解的待定系数。远场区域内的节点未知量保持不变。该方法无需后处理程序,应力场、电场、磁场强度因子、能量释放率以及近场区域内奇异物理量的显式表达式可以同时获得。(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界面断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声发射技术研究两种树脂材料粘接界面的断裂。方法:选择20颗前磨牙制备长、宽、高相近的Class I类洞,按厂家说明涂布粘接剂,将20颗牙随机分为两组:流动树脂组和通用树脂组,分别按照厂家说明充填3M ESPE FiltekTM Z350 XT流动树脂和3M ESPE FiltekTM Z350 XT通用型树脂,同时用北京软岛DS5声发射仪进行监测300s,声发射仪记录30s后对树脂进行光固化40s,分别计算声发射事件总数、总能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并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流动树脂组的声发射事件总数50.6±28.37、总能量(17.98±12.31) mV*ms的平均值较树脂组大分别为43.52±20.30,(9.65±8.11)m V*ms。两组声发射事件总数统计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从总能量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流动树脂较树脂更容易发生粘接界面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断裂论文参考文献
[1].荣华,王玉珏,赵馨怡,佘吉.不同粗糙度岩石-混凝土界面断裂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9
[2].刘小舟,贾兴亚.声发射技术检测不同复合树脂界面断裂的效果评价[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钟红,马振洲,胡少伟,范向前.混凝土/花岗岩界面动态断裂性能的轴拉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4].金永苗,徐磊,陈在铁,周昌巧,王绍洲.界面过渡区力学特性对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杜志鸿,倪新华,刘协权,于金凤,吴永胜.纳观界面应力集中对复合晶粒断裂应力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6].孙国庆,马亚利,霍瑞丽,刘伟庆,王璐.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泡沫夹层结构Ⅰ-Ⅱ混合型界面断裂试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春红,颜长林,王彦伟,牟喜军,彭诗琴.200℃等温时效下SAC305/Co-5%P焊点的界面组织及断裂模式演变[J].精密成形工程.2019
[8].姚婷婷,吴刚平,刘玉婷,宋红艳.单丝拉伸断裂法探究上浆剂改性炭纤维与聚碳酸酯的界面黏结性[J].新型炭材料.2019
[9].夏鸿博.铝/钢激光熔–钎焊的界面断裂行为及IMC层调控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周震寰,徐旺,邓子辰,徐新生,徐成辉.电磁弹性材料Ⅲ型界面断裂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