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

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味补阳还五汤,刺络放血,缺血性脑中风

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1](2019)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对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患者血管损伤及血小板微颗粒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IS)恢复期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和血小板微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IS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加味补阳还五汤+刺络放血)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内动脉超声参数[内-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内皮素(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及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各颈内动脉超声参数(IMT、RI、PI)值均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 <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显着(P <0.05)。与治疗前对比,2组治疗后血浆ET-1、v WF、PMP浓度和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 <0.05),血浆t-PA含量均显着增高(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着(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S恢复期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可明显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减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下调血浆中PMP表达水平,效果显着,且患者耐受性好。(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沈芹,柳桂萍,王雯雯,胡君,周玮[2](2018)在《金雀异黄素对血小板微颗粒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s)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Gen对PMPs作用后RA-FLS活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实验,探究Gen对PMPs诱导的RA-FLS迁移、侵袭以及与ECM黏附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en对PMPs作用后RA-FLS应力纤维的分布、丝状和片状伪足形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Gen对PMPs作用后RA-FLS中NF-κB信号通路组分的影响。结果 Gen对PMPs诱导的RA-FLS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然而,Gen可抑制PMPs诱导的RA-FLS的迁移、侵袭及黏附;同时,Gen可减少PMPs作用后RA-FLS片状伪足的形成,促进应力纤维的形成。此外,Gen能下调PMPs诱导的RA-FLS中p-IκB、pNF-κB的表达。结论Gen可抑制PMPs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影响RA-FLS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装配,从而抑制PMPs诱导的RA-FLS与ECM的黏附、迁移和侵袭。(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周森林[3](2018)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循环血小板微颗粒和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循环血小板微颗粒(PMPs)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首次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24 h和治疗后1 d、7 d、14 d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PMPs和EMPs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对照组循环PMPs和EMPs水平为参照。结果观察组PMPs和EMPs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脑血管病家族史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大面积脑梗死、平均收缩压(mSBP)≥160 mmHg、平均舒张压(mDBP)≥100 mmHg、空腹血糖(FBP)≥10.0 mmol/L、NIHSS≥10分患者的PMPs和EMP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MPs和EMPs水平于治疗后7 d达高峰,治疗后14 d开始回落,随访6个月时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检测外周循环PMPs和EMPs水平对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黄丽华,林青,艾斯,林飞宁,吴华嵩[4](2017)在《中药肾康灵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小板微颗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康灵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小板微颗粒(PMPs)水平的影响。方法在6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系大鼠中按简单随机化原则选取1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5只作为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10 d后随机抽取4只正常组大鼠和6只实验组大鼠处死取血送检。将实验组剩余的36只(造模期间死亡3只)大鼠随机分为病模组、泼尼松组、泼尼松联合肾康灵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11只)和病模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观察各组给药前后24 h尿蛋白、血清清蛋白及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PMPs水平。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大鼠纤维蛋白原、PMPs水平[(3.46±0.25)g/L、(4 410.67±334.31)μL]均明显高于正常组[(1.36±0.20)g/L、(1 230.00±125.16)μL]。第23天泼尼松组大鼠纤维蛋白原、PMPs水平[(3.30±0.29)g/L、(4 350.13±234.17)μL]与病模组[(3.57±0.35)g/L、(4 436.40±341.94)μ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泼尼松联合肾康灵组大鼠纤维蛋白原、PMPs水平均明显低于泼尼松组和病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灵可明显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的PMPs水平,改善肾病综合征的血液高凝状态。(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23期)

郑晨[5](2017)在《川崎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颗粒和活化血小板膜蛋白受体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外周血中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CD41+)以及活化血小板膜蛋白的特异性受体(platelet surface expression of glycoprotein IIb/IIIafibrinogen receptor,PAC-1)的表达水平;并比较PMPs及PAC-1在KD不同时期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时期KD患儿PMPs、PAC-1的变化与冠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27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确诊呼吸道感染儿童27例为发热对照组,健康体检儿童27例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对KD组在应用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急性期)及治疗后7-10天(亚急性期)以及出院后一月内(恢复期)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全自动流式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MPs绝对数水平及PAC-1的活化比率。分析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行PMPs与PAC-1、血小板、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相关性分析。并比较KD患儿冠脉损伤组(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与非冠脉损伤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两组间各期PMPs绝对数水平及PAC-1的活化比率。结果:1.KD病人亚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CRP较急性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较急性期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亚急性期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PMPs的组间比较:KD组急性期、亚急性期PMPs绝对数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及发热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PMPs绝对数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PMPs绝对数水平与发热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PMPs组内比较:KD组急性期、亚急性期PMPs绝对数水平较恢复期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PMPs绝对数水平达高峰,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AC-1的组间比较:KD组急性期、亚急性期PAC-1的活化比率较健康对照组及发热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PAC-1活化比率与健康对照儿童相比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PAC-1活化比率与发热对照组患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PAC-1组内比较:KD组PAC-1活化比率急性期、亚急性期较恢复期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PAC-1活化比率达高峰,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PMPs绝对数水平与PAC-1活化比率在CAL与nCAL两组间的比较:在急性期、恢复期PMPs绝对数水平与PAC-1活化比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急性期CAL组较nCAL组PMPs绝对数水平及PAC-1活化比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PMPs与PAC-1呈正相关,PMPs与BPC呈正相关,同时在急性期PMPs与CRP呈正相关。结论:1.急性和亚急性川崎病患儿体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起病后血小板活化产物PMPs的绝对数水平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的活化比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提示两者均参与川崎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2.血小板微颗粒PMPs及血小板膜蛋白受体PAC-1在KD患儿病程中的变化不仅可以作为疾病进程的标记,而且与患儿的冠脉损伤的发生有关,可作为提示患儿预后的参考指标。3.治疗后一周左右,KD病人亚急性期PMPs较急性期仍持续增高,因PMPs比血小板本身具有更强的促凝活性,提示需重视亚急性期KD患儿的抗凝治疗。(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9-01)

付斌,李平,郭珍立,晏小琼[6](2017)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和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PMP)及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水平。方法 300例ACI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72例和小面积梗死组228例,另取健康对照组60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MP、EMPs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原(MMP-9)水平。分析PMP、EMPs与H-FABP、S-100β、NSE、MMP-9的相关性。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浆PMP和EMPs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健康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清H-FABP、S-100β、NSE、MMP-9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对照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PMP和EMPs水平与H-FABP、S-100β、NSE、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水平的PMP及EMPs可能参与了ACI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的新指标。(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张茹梦[7](2017)在《通督调神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微颗粒的影响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选取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变化来观察通督调神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人的临床学习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习期间收集本院脑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在治疗前后均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指标检测和量表评分,即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的测定。在治疗疗程结束后,先进行同组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再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最后分析两组指标数据变化差异,评价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检测所得数据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下降高于对照组且较为明显(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刺可使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水平明显下降,且下降水平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2)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DL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D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上升,差异明显(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刺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分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NDS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降低显着且比对照组降低幅度要大,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刺能够显着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结论:(1)西医常规药物配合通督调神针刺与单纯西医常规药物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微颗粒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都使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下降,但与单纯药物对照组相比,加用通督调神针刺治疗组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下降更显着。(2)西医常规药物配合通督调神针刺与单纯西医常规药物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对缺血性中风患者ADL评分量表评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西医常规药物配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方法优于单纯药物治疗。(3)两组的治疗方法都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疗组ND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为NDS量表评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低,有利于患者恢复,所以,西医常规药物配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法缺血性中风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4)西医常规药物配合通督调神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临床效果显着,通督调神针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01)

黄洁,李承红,陈实,刘敏,石奕[8](2017)在《重迭综合征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及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迭综合征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内皮细胞微颗粒(EM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迭综合征患者58例(重迭综合征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例(慢阻肺组)、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60例(呼吸暂停综合征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血浆PMP、EMP,分析重迭综合征组血浆PMP、EMP与氧合指数(PO2/Fi O2)、乳酸、FEV1、FEV1/FVC的关系。结果重迭综合征组入院时血浆PMP、EMP水平均高于呼吸暂停综合征组和慢阻肺组,呼吸暂停综合征组血浆EMP水平高于慢阻肺组,组间比较P均<0.05。重迭综合征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次/h者入院时血浆EMP、PMP水平均高于AHI>5~≤15次/h者和>15~≤30次/h者(P均<0.05),AHI>15~≤30次/h者血浆EMP、PMP水平均高于AHI>5~≤15次/h者(P均<0.05)。重迭综合征组治疗后血浆EMP、PM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重迭综合征组血浆EMP、PMP水平与PO2/Fi O2、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P均<0.01),与乳酸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血浆EMP、PMP水平升高可促进重迭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二者联合检测可判断重迭综合征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08期)

戴霁菲[9](2017)在《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微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连接蛋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FN)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探讨PMP、v WF、FN对出血程度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均采集于2016年1月~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90人作为试验组,所有疾病的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参照WHO关于出血的分级标准,根据试验组患者出血程度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以同时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人5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试验组及对照组人群均无心脑血管疾病,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未进行输血治疗。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颗粒含量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变化。结果(1)各组血小板微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均有显着差异(P<0.001)(2)不同出血程度组之间出血程度越重血小板微颗粒含量越低(1分组与2分组;3分组、4分组和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余有统计学差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越高(除1分组和2分组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纤维连接蛋白含量越高(除0分组与1分组外,其余各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血小板微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对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童巧文,林萍,郑丽芬,张荷慧,冯梅[10](201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1±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果 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v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v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 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s)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Gen对PMPs作用后RA-FLS活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实验,探究Gen对PMPs诱导的RA-FLS迁移、侵袭以及与ECM黏附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en对PMPs作用后RA-FLS应力纤维的分布、丝状和片状伪足形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Gen对PMPs作用后RA-FLS中NF-κB信号通路组分的影响。结果 Gen对PMPs诱导的RA-FLS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然而,Gen可抑制PMPs诱导的RA-FLS的迁移、侵袭及黏附;同时,Gen可减少PMPs作用后RA-FLS片状伪足的形成,促进应力纤维的形成。此外,Gen能下调PMPs诱导的RA-FLS中p-IκB、pNF-κB的表达。结论Gen可抑制PMPs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影响RA-FLS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装配,从而抑制PMPs诱导的RA-FLS与ECM的黏附、迁移和侵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对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患者血管损伤及血小板微颗粒的干预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9

[2].沈芹,柳桂萍,王雯雯,胡君,周玮.金雀异黄素对血小板微颗粒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

[3].周森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循环血小板微颗粒和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4].黄丽华,林青,艾斯,林飞宁,吴华嵩.中药肾康灵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小板微颗粒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7

[5].郑晨.川崎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颗粒和活化血小板膜蛋白受体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7

[6].付斌,李平,郭珍立,晏小琼.急性脑梗死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和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

[7].张茹梦.通督调神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微颗粒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8].黄洁,李承红,陈实,刘敏,石奕.重迭综合征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及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7

[9].戴霁菲.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微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连接蛋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7

[10].童巧文,林萍,郑丽芬,张荷慧,冯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

标签:;  ;  ;  

血小板源微颗粒论文-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