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543000
【摘要】中药饮片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的中药材炮制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饮片炮制技术逐渐成熟,中药饮片种类越来越丰富。其中小包装饮片、颗粒型饮片、配方颗粒型饮片、粉末型饮片已成为现代临床新型中药饮片,不同的炮制技术及工艺加工制作的新型饮片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制作、携带、储存、服用方便等优势,同时也弥补了传统中药饮片药物有效成分利用率低等缺点,但是新型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医疗安全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新型中药饮片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中药饮片的研究方向及趋势。
【关键词】新型中药饮片;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中药炮制工艺技术直接决定中药材药理活性,随着新型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纳米技术、高压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理论在医药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小包装饮片、颗粒型饮片、配方颗粒型饮片、粉末型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科技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发展,但是任何发展都是双向的,新型中药饮片的应用也是如此,对中药饮片改良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4]。
1.1新型中药饮片特点
1.1.1小包装饮片:小包装饮片是指通过全透明新型聚氯乙烯材料或者无纺布将中药饮片进行简单包装的技术[5]。这种简单的改进方案对于患者而言克服了传统散装中药饮片调配过程中剂量不好把握的难题,同时煎煮后药品残渣易于清理、收集[6]。同时小包装的中药饮片方便患者对中药剂量、规格等的核对,增加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透明度,充分保证了医疗过程中患者的知情权。对于药剂师小包装饮片方便其配药过程中估量分剂及自我复核,提高了药剂师配药效率[7]。但是小包装饮片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包装材料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且包装好的中药材不利于药师通过药物外观判断药物质量,而且密闭的包装环境增加了中药饮片霉变的概率。另一方面包装好的中药饮片增大了药物占地面积,不利于药物存储,且易因中药包装命名引起患者误会[8-9]。
1.1.2颗粒型饮片:颗粒型饮片是在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对净选、闷润处理后的中药道地药材进行切片、炮制、制粒、干燥、灭菌、单味定量包装而成的中药饮片[10]。颗粒型饮片体积小,表面积大,显著增加了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效率,因此药物配置过程中药材剂量显著降低,因此颗粒型中药饮片显著增加了中药临床利用效率,且减少了药物用量。此外小颗粒饮片极大的节省了空间,便于药物的储藏、运输,而且也方便了临床用药称量及剂量分配。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准确判断颗粒型饮片煎出率,而且含挥发性有效成分、淀粉含量高中药不宜制成颗粒型饮片[11]。
1.1.3配方颗粒型饮片:配方颗粒是在上述颗粒型中药饮片炮制基础上辅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提取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品[12]。这种应用新型技术的饮片,不仅具有颗粒型饮片的全部优势,而且有利于统一中药质量,实现中药有效成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的可控性,为中药饮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前提。但是配方颗粒型饮片在煎煮过程中可能因复方成分相互作用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配方颗粒型饮片价格较高,不利于临床推广[13]。
1.1.4粉末型饮片:粉末型饮片指将药物通过新型粉碎技术制成细粉或粗粉,即传统中药中的“中药煮散”,便于分散称量,服用时直接加水或引药煎煮,一般连同药渣服用,极大提高了中药材临床利用率。粉末型饮片对于医院而言可以达到保护自身利益,防止处方泄露的危险,同时粉末型饮片有效提高了中药有效成分临床利用效率,节省了资源;对于患者而言具有服用方便、节省医药花费等目的。但是粉末颗粒型饮片同时具有颗粒型饮片及粉末型饮片的双重缺点,而且临床安全性、生物等效性等理论研究尚不成熟[14]。
2新型中药饮片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克服了传统中药饮片制作工艺简单、粗糙、称量、存储不便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生物利用度[15]。针对新型技术对中药饮片溶出度、颗粒大小等方面的改造,未来中药饮片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中药炮制基础:中药基础研究是从中药炮制的源头入手保证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生物利用度,为中药饮片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定严格标准。新型炮制工艺技术的应用难免会引起药物新药理作用的出现[16],因此对于新型中药饮片要严格进行药理、毒理实验,进行体内、体外、临床前及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新型中药饮片药理作用、用药剂量[17]。对于以往临床炮制过程中不利因素较多的炮制方案可以进行适当的淘汰,完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技术。②完善中药饮片设备:传统中药饮片一般是将原药材进行简单的清洗后制作的中药切片,制作方法简单、设备粗糙、科学技术含量低,药品炮制没有严格的标准,因此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中难免出现有效成分流失、药效下降等现象[18]。此外,缺乏规范化的中药饮片SOP难免导致中药炮制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污染,影响中药饮片存储周期[19]。③药理、毒理学研究:传统中药饮片虽然也根据服用剂量、炮制、药物配伍降低中药饮片的毒副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对其毒性的认识和控制技术并不成熟。现代临床可以应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药理、毒理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有必要时可以通过新型炮制技术去除毒性成分而保留药物活性成分[20-21]。
3新型中药饮片趋向预测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饮片必定不再单单满足于国人的需要,不再单单作为药品应用。今后中药饮片的发展必定向国际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新型中药饮片必定要克服农药残留、药品本身毒性、中药饮片存储、运输等问题[22-23]。例如中药配方颗粒通过控制中药饮片颗粒炮制加工过程中水、加工温度、时间等可控性因素达到剂量减少的基础上生物学疗效相当,既降低了药物本身毒性,又节省了原药材,节约成本,而且还不破坏药物本身药理活性成分。小包装中药饮片减少了药物与外界接触的概率,极大的降低了药物发生交叉污染的概率,而且方便药剂师配伍药物,且存储、运输、携带、服用方便[24-25]。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型中药饮片是一把双刃剑,新型炮制工艺技术的应用同样带来了许多急需解决的新的问题,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虽然临床应用经验丰富,但由于缺乏科学药理、毒理实验等科学数据严重制约了中药国际化的脚步,所以个人认为新型中药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留传统中药炮制中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注意补充新型中药饮片的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刘柳花,何运芳.新型中药饮片的现代发展与趋势[J].亚太传统中药,2010,6(8):4-5.
[2]李琴.中药新型饮片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1231-1232.
[3]牛超,石典花,孙立靖等.新型中药饮片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5,(2):100-102,105.
[4]王海燕.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李壕深.中药饮片小包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1,11(8):108-109.
[6]吴潍.小包装饮片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3,15:47-48.
[7]王卡珂.定量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9):140-141.
[8]王琰.探索中药饮片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C].第四届全国医院药剂科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76-181.
[9]王兴国,田谧.小包装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4:119-120.
[10]王孝敏,王丽芳.医院中药饮片安全用药及风险防范[J].中国药事,2015,29(6):636-642.
[11]李原,石新华.中药小包装饮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208-3209.
[12]梅全喜,梅笑风.中药新型饮片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探讨[J].亚太传统中药,2009,5(4):1-4.
[13]满曼,刘灿坤.中药配方颗粒与小包装饮片的发展概况[C].2014:396-401.
[14]袁超.中药超微饮片的成分组成与原药材成分的差异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85-86.
[15]王琦,孙立立,贾天柱.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J].中成药,2000,01:35-60.
[16]李硕,李敏,卫营芳,等.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2):172-176.
[17]陈士林,刘安,李琦,杉田享,朱广伟,孙奕,代云桃,章军,张铁军,友田健久,刘昌孝.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6,08:1367-1375.
[18]金秀娟.试论中药饮片传统与现代应用的合理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209-209,210.
[19]何晓红.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浅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14:2215-2216.
[20]程会,汤庆发,陈飞龙,等.HPLC测定不同粒度肿节风有效成分的含量[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5(4):480-483.
[21]余香,龚千锋,朱龙涛,任建锋.中药传统饮片片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88-90.
[22]宋英,吴纯洁,刘莉等.现代中药房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中药与临床,2015,6(2):75-77.
[23]王丽芳,高文远.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3,27:2497-2500.
[24]王金凤,张钦德.中药配方颗粒药效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8):110-112.
[25]韩雪,张定堃,杨明,邹文铨,林俊芝.中药饮片形制规格发展脉络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1:4026-4028.
作者简介:黄敏华,男,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