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序列测序论文_俞燕,周生,徐步,邵红霞,钱琨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组序列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弧菌,线粒体,序列,巴马,角斑病,叶绿体。

基因组序列测序论文文献综述

俞燕,周生,徐步,邵红霞,钱琨[1](2019)在《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K)是近年来从地方品种鸡分离鉴定的新亚群ALV。本试验在对江苏某原种鸡场保存的琅琊鸡开展禽白血病净化过程中,分离并鉴定1株ALV-K,命名为JS13LY19。为探明其基因组来源及特征,对JS13LY19分离株前病毒DNA进行了分段克隆和测序,获得全长基因组序列,并与各亚群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JS13LY19分离株符合复制完整型C型反转录病毒特征,缺乏肿瘤基因。其gp85基因相较于其他亚群ALV,与ALV-K参考株遗传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与ALV-K原型株JS11C1一致性最高(99.2%);而gag、pol、gp37、LTR、UTR及JS13LY19与内源性ALV显示出更高的一致性(92.0%~99.4%);其LTR U3区比大部分外源性ALV LTR少了1个CAAT enhancer盒、PRE盒、CArG盒及Y盒。JS13LY19分离株极有可能是JS11C1与内源性ALV重组产生,且具有内源性ALV LTR及U3区转录调控元件的部分缺失,可能使JS13LY19转录能力下降而致病性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亚男[2](2019)在《甜果螨的饲养及其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全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的饲养条件并对甜果螨进行纯培养,扩大甜果螨的样本量,保证后续实验顺利进行;测定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完成全序列的注释和分析,并与部分无气门亚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方法:(1)采集干果商店的储藏干果,分离其中孳生的粉螨。(2)制备3种不同配方的甜果螨饲养料,各挑入上述分离所得的200只甜果螨,于同一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人工饲养,4周后统计甜果螨增殖倍数。选择其中1种饲养料,设置33种温湿度条件,观察每种温湿度条件下甜果螨雌成螨6天时存活率及6天日均产卵量。(3)将上述饲养所得的甜果螨,用传统的酚氯仿抽提法和试剂盒提取法提取甜果螨基因组DNA,采用节肢动物和螨类线粒体基因的通用引物,PCR扩增出线粒体cox1、cob、rrnS和nad4-nad5目的基因的部分序列,克隆纯化后送至生物公司进行双向测序,得到目的基因序列,再分别设计种特异性上、下游引物进行Long-PCR扩增和步移法测序,直至测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应用Seqman、SEQUIN 9.0、tRNAsca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结构和排列、碱基含量、PCGs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核糖体RNA基因、转运RNA基因和非编码基因进行注释及二级结构的预测分析。最后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已测的4种无气门亚目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无气门亚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结果:(1)从61种储藏干果样本中共分离出粉螨19种,隶属于6科16属,孳生的干果种类最多的螨种为甜果螨,其次为害嗜鳞螨、家食甜螨和腐食酪螨。(2)培养4周后,3种不同配方饲养料中甜果螨的平均孳生密度分别为5598.62只/g、2013.15只/g、411.23只/g,增殖倍数分别约为1400倍、500倍、100倍。甜果螨雌成螨在相对湿度低于66%水平时,各温度梯度下的存活率皆为0,在15~35℃,湿度与甜果螨存活率和日均产卵量呈正相关性。(3)甜果螨(C.lactis)线粒体基因组总长为14060bp,为典型的闭合双链DNA分子,共由37个基因组成,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还包括1个最大的非编码区(large non-coding region,LNR)。与粉螨科的椭圆食粉螨和伯氏嗜木螨以及麦食螨科的粉尘螨和屋尘螨比对分析发现,果螨科的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没有出现基因的缺失与重排,基因排序与上述4种螨完全一致。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了快速培养甜果螨的适宜配方,探究了甜果螨纯培养的实验室条件,为粉螨的饲养提供了参考,也为干果储藏及粉螨防治提供了依据。(2)本研究获得并注释分析了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是果螨科螨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为推进无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注释以及无气门亚目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积累了资料。(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5-01)

仲晓芳,杨静,贺红利,牛陆,邢国杰[3](2018)在《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高含量油酸转基因大豆T-DNA旁侧序列分析及事件特异性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外源T-DNA与植物基因组的连接区域的特异性建立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是实现对该转基因事件及其衍生品种的有效监督管理、保障转基因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前期利用反义RNA和RNAi技术,获得2个油酸含量达78%以上的高油酸转基因大豆(Glycine max)事件。由于T-DNA携带大豆内源基因,旁侧序列不易分析,且为进一步推进上述转化事件的安全评价及应用,本研究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并结合PCR,分析上述2个转基因大豆事件外源TDNA整合位点旁侧序列。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2个高油酸转基因大豆事件E2D9050和EB8072外源T-DNA插入拷贝数分别为1个和2个。采用BWA-Burrows-Wheeler Alignment tool (http://bio-bwa.sourceforge.net/)方法,将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获得的转基因事件序列信息与参考大豆基因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事件E2D9050整合位点为Chr04号染色体的51410941位点,整合方式为反向单拷贝插入;EB8072整合位点为大豆基因组Chr19染色体38147218位点,整合方式为单位点双拷贝反向插入,两个拷贝的右边界相接。结合PCR扩增,分别获得E2D9050和EB8072转基因事件整合位点的左、右边界旁侧序列。依据其序列特征,建立了转基因大豆事件两个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0.1%,为上述2个高油酸转基因大豆事件及其衍生产品特异性检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陆友云,薛明,李志桦,温崇庆[4](2018)在《海洋蛭弧菌DA5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蛭弧菌及其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IlluminaHiSeq测序平台对一株属于嗜盐噬菌弧菌(Halobacteriovorax)的海洋蛭弧菌DA5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进行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并与其他8株蛭弧菌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DA5基因组大小为3.27Mb, GC含量为36.5%,预测编码基因3175个。在DA5基因组中注释到303个基因具有直系同源蛋白簇分类,与代谢通路相关基因1239个。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DA5符合海洋蛭弧菌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与其他8株蛭弧菌共有467个同源基因家族,而DA5特有基因为266个。DA5中与细胞运动相关基因62个,其中编码甲基受体趋化蛋白、鞭毛蛋白、鞭毛马达及其开关蛋白基因均与嗜盐噬菌弧菌BAL6_X的对应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对DA5全基因组序列的注释和功能分析,为深入研究其捕食特性和作用机制,并更有效地利用其防控海水养殖细菌病害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柳凤,欧雄常,詹儒林[5](2018)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XC01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解析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利用PacBio RS II测序平台对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等。【结果】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整个基因组大小为3 865 165 bp,GC含量为68.9%,编码3 442个蛋白基因,共有3 297个基因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其中150个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582个基因参与到寄主与病原互作机制中。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CP016836。【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初步解释了该菌株致病的关键基因,为深入开展该病菌侵染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婷,张寒玉,蔡长龙,唐朝,毛培宏[6](2018)在《基于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异常汉逊酵母菌株792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异常汉逊酵母菌株792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基础上,对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全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总长346 417bp,其中,串联重复序列238 164bp,散在重复序列108 253bp,占基因组长度的2.52%,平均每4.05Kb就有一个重复序列.微卫星DNA序列中重复单元拷贝数大多低于15次,其优势碱基类型为叁核苷酸重复,重复单元基序为AAC的微卫星序列数目最多;小卫星DNA序列重复单元拷贝数小于微卫星DNA,主要分布1~3次,重复单元大于15bp的小卫星序列数目随着重复单位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散在重复序列中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数目最多,滚环(RC)平均长度最长.本研究结果为汉逊酵母菌的分子定向育种和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玉萍,吕婷,朱迪,周勇辉,刘涛[7](2018)在《青藏高原特有种—藏扇穗茅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扇穗茅(Littledalea tibetica)是禾本科(Poaceae)雀麦族(Bromeae)中一个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多年生高山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本文采用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的Illumina Mi Seq技术,对青藏高原特有种—藏扇穗茅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首次建立了雀麦族物种的标准测序流程;同时,以其近缘物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组装获得它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藏扇穗茅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36 852 bp,GC含量为38.5%,呈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其中大(LSC)、小(SSC)单拷贝区大小分别为80 970和12 876 bp,反向互补重复区(IR)大小为21 503 bp,共注释得到141个基因,包含95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同时,基于藏扇穗茅和其它30种禾本科植物叶绿体基因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藏扇穗茅与早熟禾亚科中小麦族植物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郭添福[8](2018)在《高覆盖度甲基化重测序解析巴马香猪组织和时序特异位点以及基因组全序列关联分析研究F2家系肌纤维性状的遗传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马香猪体型小、耐近交,是药理试验、疾病模型构建和异种器官移植的重要模型动物。DNA甲基化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至今,不同时序年龄巴马香猪不同组织的全基因组高分辨率甲基化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研究1岁、4岁和9岁共叁个年龄段巴马香猪公猪的睾丸和肌肉组织,首次以高覆盖度甲基化重测序系统地解析巴马香猪的组织特异和时序特异位点,绘制了巴马香猪睾丸和肌肉组织单碱基高分辨率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探讨了DNA甲基化在巴马香猪繁殖功能衰退和肌肉衰老机制,为动物育种和人类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巴马香猪公猪不同组织的全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约为4.4%,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G环境下,约占70%(mCG/CG),平均占总甲基化水平的89.57%以上(mCG/mG),mCG环境下各染色体的甲基化水平基本一致,CHG和CHH环境的甲基化水平与总体甲基化水平(mC)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分布趋势一致;各染色体的甲基化水平与染色体长度基本呈反比。不同年龄段、不同组织巴马香猪基因功能区域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相似,基因的内含子区和3’UTR区的甲基化水平最高,5’UTR区最低。不同年龄和不同组织在不同序列环境下的DMRs主要集中在基因间区、基因的内含子区和外显子区,少量分散在其他基因功能区。不同年龄段、不同组织的DMRs长度在各染色体上的分布呈多样性。两种组织的DMRs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减少趋势,DMRs的甲基化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升后降。不同组织间的DMRs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说明DNA甲基化差异存在时序特异性。不同年龄段睾丸组织的DMRs甲基化水平高于肌肉组织,证实了DNA甲基化存在组织特异性,而且这两种组织间的DMRs甲基化水平差异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组织的DMGs进行GO和KEGG分析,富集到了与骨骼肌发育、肌管细胞发育、肌细胞自我调节和甾类激素介导信号等通路。对不同组别DMGs求交集,在肌肉和睾丸组织中我们共鉴定到了3个候选基因:DMD、SGO1和CITED1。对不同组织不同组别的DMGs求交集,得到148个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分析,筛选了4个DMGs:WT1、NCOA1、NR3C1和NEOD4L。这些候选基因可以为后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猪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肉类来源,研究其肌肉的相关性状,对养猪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肌纤维类型及其数量显着影响肌肉的色泽、p H值、滴水损失、系水率和嫩度等肉品质性状。本实验室工作团队利用183个微卫星进行了肌纤维性状的全基因组QTL定位,共鉴别出8个基因组显着水平的QTLs,置信区间为11-127c M,在置信区间内包含了成百上千的基因,从中筛选并鉴别因果基因或因果位点已成艰巨挑战。本研究基于前期肌纤维的表型数据、illumina porcine SNP60芯片的基因型数据和已有的重测序数据,采用基因型填充策略对白色杜洛克×二花脸猪资源家系的1020个个体填充到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基因组全序列的关联分析,旨在精细定位影响不同肌纤维类型的QTL区域,鉴别影响猪肌纤维类型的关键标记位点并进一步鉴别影响肌纤维类型的因果基因。本研究以19头F0代和98头无亲缘关系个体的深度重测序数据构建基因组全序列单倍型参考库,利用IMPUTE2软件把1020个个体60k芯片单倍型与参考单倍型的LD及IBD关系填充到基因组全序列,共填充了21,624,800个SNPs。经过质控过滤后剩下14,749,450个SNPs,填补精度范围为91%~96%,平均精度为94%。随后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对其中11项肌纤维表型的100个个体进行基因组全序列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出14个分布在14、15和16号染色体的SNPs与I型肌纤维相对面积(I_RA)、单位面积肌纤维根数(FN)和肌纤维总根数(TFN)显着相关。此外,我们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同时影响FN和TFN的多效QTL。通过基因筛选,发现3个与FN(ADAM8和BIN1)、TFN(BIN1)和I_RA(FAM105A)最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采用基因组全序列关联分析定位到3个影响肌纤维类型的QTLs,为下一步在更大样本群中进行重复验证及精细定位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最终优质肉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闫倩倩[9](2018)在《洛斯里被毛孢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负责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它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立于核基因组的遗传体系,记载着生物进化过程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在真菌的鉴别、分类、系统发生和亲缘关系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线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植物病原物,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线虫的防治成为生防研究的热点。洛斯里被毛孢是线虫的常见内寄生真菌,通过产生毒素消解线虫,能有效降低线虫对植物的侵害,是防治线虫的重要材料。虽然被毛孢属包含许多物种,但目前只有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被报道。洛斯里被毛孢USA-87-5菌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在2016年已被公布,但我们在使用该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序列和注释错误。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1)报道洛斯里被毛孢正确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其结构组成特征;(2)纠正之前公布的USA-87-5菌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的错误;(3)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与另外2种已公布的被毛孢属真菌(明尼苏达被毛孢和线虫被毛孢)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洛斯里被毛孢OWVT-1菌株为研究材料,从其高通量测序的结果中筛选出线粒体基因组的片段进行组装,借助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填补序列中的缺口,拼接后得到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OWVT-1的线粒体基因组呈双链环状DNA分子,全长62949 bp,包含14个PCGs,2个rRNA基因,26个tRNA基因和7个独立的ORF,13个内含子分布于7个基因中,编码rps3蛋白,GIY-YIG或LAGLIDADG归巢内切酶;核苷酸组成显示出高AT含量的特征,偏好使用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基因间隔区较长,无长片段的序列重复。最初比对发现OWVT-1的线粒体基因组与USA-87-5公布的的线粒体基因组(KU203675)相差466 bp,二者存在3处长片段的插入缺失与多处短的插入缺失,但经PCR扩增和电泳验证,发现这两个菌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其实不存在任何差异。3种被毛孢属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具有较强的共线性关系,在基因组成、基因顺序、氨基酸使用频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基因间区的长短是影响这3种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洛斯里被毛孢的线粒体基因组丰富了被毛孢属真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雪飞,郭丽琼,叶志伟,刘英丽,林俊芳[10](2018)在《芒果源植物乳杆菌FMNP0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植物乳杆菌FMNP01是从新鲜热带芒果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乳酸菌。为深入研究其内在抗菌机理,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解析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物乳杆菌FMNP0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组装、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并深入挖掘其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簇信息。结果:通过基因组组装共得到18个重迭群,整个基因组大小为3 313 644 bp,GC含量44.48%。将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登陆号为JPSU00000000。在其基因组中发现一段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簇。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乳杆菌FMNP01抑菌机理,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基因组序列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的饲养条件并对甜果螨进行纯培养,扩大甜果螨的样本量,保证后续实验顺利进行;测定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完成全序列的注释和分析,并与部分无气门亚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方法:(1)采集干果商店的储藏干果,分离其中孳生的粉螨。(2)制备3种不同配方的甜果螨饲养料,各挑入上述分离所得的200只甜果螨,于同一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人工饲养,4周后统计甜果螨增殖倍数。选择其中1种饲养料,设置33种温湿度条件,观察每种温湿度条件下甜果螨雌成螨6天时存活率及6天日均产卵量。(3)将上述饲养所得的甜果螨,用传统的酚氯仿抽提法和试剂盒提取法提取甜果螨基因组DNA,采用节肢动物和螨类线粒体基因的通用引物,PCR扩增出线粒体cox1、cob、rrnS和nad4-nad5目的基因的部分序列,克隆纯化后送至生物公司进行双向测序,得到目的基因序列,再分别设计种特异性上、下游引物进行Long-PCR扩增和步移法测序,直至测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应用Seqman、SEQUIN 9.0、tRNAsca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结构和排列、碱基含量、PCGs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核糖体RNA基因、转运RNA基因和非编码基因进行注释及二级结构的预测分析。最后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已测的4种无气门亚目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无气门亚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结果:(1)从61种储藏干果样本中共分离出粉螨19种,隶属于6科16属,孳生的干果种类最多的螨种为甜果螨,其次为害嗜鳞螨、家食甜螨和腐食酪螨。(2)培养4周后,3种不同配方饲养料中甜果螨的平均孳生密度分别为5598.62只/g、2013.15只/g、411.23只/g,增殖倍数分别约为1400倍、500倍、100倍。甜果螨雌成螨在相对湿度低于66%水平时,各温度梯度下的存活率皆为0,在15~35℃,湿度与甜果螨存活率和日均产卵量呈正相关性。(3)甜果螨(C.lactis)线粒体基因组总长为14060bp,为典型的闭合双链DNA分子,共由37个基因组成,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还包括1个最大的非编码区(large non-coding region,LNR)。与粉螨科的椭圆食粉螨和伯氏嗜木螨以及麦食螨科的粉尘螨和屋尘螨比对分析发现,果螨科的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没有出现基因的缺失与重排,基因排序与上述4种螨完全一致。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了快速培养甜果螨的适宜配方,探究了甜果螨纯培养的实验室条件,为粉螨的饲养提供了参考,也为干果储藏及粉螨防治提供了依据。(2)本研究获得并注释分析了甜果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是果螨科螨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为推进无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注释以及无气门亚目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积累了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组序列测序论文参考文献

[1].俞燕,周生,徐步,邵红霞,钱琨.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2].赵亚男.甜果螨的饲养及其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全序列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9

[3].仲晓芳,杨静,贺红利,牛陆,邢国杰.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高含量油酸转基因大豆T-DNA旁侧序列分析及事件特异性PCR检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4].陆友云,薛明,李志桦,温崇庆.海洋蛭弧菌DA5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8

[5].柳凤,欧雄常,詹儒林.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XC01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J].果树学报.2018

[6].王婷,张寒玉,蔡长龙,唐朝,毛培宏.基于全基因组Denovo测序的异常汉逊酵母菌株792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7].刘玉萍,吕婷,朱迪,周勇辉,刘涛.青藏高原特有种—藏扇穗茅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J].植物研究.2018

[8].郭添福.高覆盖度甲基化重测序解析巴马香猪组织和时序特异位点以及基因组全序列关联分析研究F2家系肌纤维性状的遗传机理[D].江西农业大学.2018

[9].闫倩倩.洛斯里被毛孢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序列分析[D].山西大学.2018

[10].李雪飞,郭丽琼,叶志伟,刘英丽,林俊芳.芒果源植物乳杆菌FMNP0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一14不同物种中ABHZ同源蛋白N端01个氨基...瞬时表达连接有soybeanPR1a信号肽的Av...实验技术路线图与mae1-cDNA序列比对(从701...真菌A.terreusLi-20总DNA电泳图在基因组已测序的大豆疫霉菌菌株之间对...

标签:;  ;  ;  ;  ;  ;  ;  

基因组序列测序论文_俞燕,周生,徐步,邵红霞,钱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