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醒神液论文_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

通腑醒神液论文_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腑醒神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直肠,脑出血,滴注,血红素,休克,通透,胶囊。

通腑醒神液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1](2004)在《通腑醒神液不同给药途径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HO-1mRNA、HSP_(70)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腑醒神胶囊灌胃与灌肠对脑出血大鼠不同时间脑内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ABC法测定不同部位脑组织HO-1mPLNA与HSP70的表达。结果 在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手术侧及对侧的皮质、纹状体中均有HO-lmRNA、HSP70阳性细胞的表达,以第5天表达最多;而经通腑醒神胶囊灌胃与直肠给药治疗后,各时间点HO-1mRNA、HSP70阳性细胞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多,以直肠给药组阳性细胞数增多更为显着。结论通腑醒神胶囊灌肠与灌胃治疗脑出血均能增强脑内HO-1mRNA、HSP70的表达,而以灌肠组第5天表达更为显着,可能因为药物经直肠吸收迅速,胃内消化酶、肝脏的首过效应对有效成分破坏减少,从而增加了药物的血药浓度,起效快、疗效高,诱导了脑出血后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启动,提示通腑醒神胶囊灌肠比口服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更为有效,为中药直肠给药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2](2004)在《通腑醒神液灌肠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通腑醒神液灌肠与灌胃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脑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合肝素的脑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通腑醒神液灌肠组、通腑醒神胶囊灌胃组,观察治疗3、5、7d后各组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的变化。结果 通腑醒神液灌肠与灌胃治疗3、5、7d后,均可显着降低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而以通腑醒神液灌肠组疗效尤为显着。结论 直肠给药是抢救脑出血新的有效给药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黄燕,蔡业峰[3](2004)在《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急性脑出血意识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急性脑出血神昏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另予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照组予通腑醒神胶囊口服或鼻饲。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相近,但治疗组在促醒及减轻昏迷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神昏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04年02期)

卢明,王立新,黄燕,蔡业峰,杜宝新[4](2003)在《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出血中风神昏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内外科救治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及其病死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治疗组应用综合救治方案(包括外科手术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外科手术治疗、西医治疗,基础治疗;疗程28天、随访6个月,分析并发症、病死患者及病死原因。结果:全部病例201例,治疗组103例,对照组98例;治疗前两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发生并发症治疗组54例、对照组75例,其中并发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分别为45例、31例,对照组66例、46例,均是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1,P<0.01,P<0.05);术后1周内,治疗组死亡5例,对照组死亡6例,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7~28天,治疗组死亡5例,对照组死亡17例,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死于肺部感染治疗组共5例,对照组共13例,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均是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死因方面在1周内主要是脑出血,7~28天主要是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降低病死率可能与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调控、减少全身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肺部感染及其致死率等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3-09-01)

卢明,王立新,黄燕,蔡业峰,杜宝新[5](2003)在《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出血中风神昏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初步肯定通腑醒神液治疗脑出血昏迷疗效的基础上 ,评价直肠滴注该药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符合受试标准的病例在基础治疗上 ,治疗组给予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 ,对照组给予胃管鼻饲通腑醒神胶囊 ,疗程 7天 ;评价患者神志转清时间、昏迷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基线基本一致。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意识转清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疗程后昏迷评分 ,治疗组分值提高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1 )。治疗后 1 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比较 ,治疗组总显效为 5 4 .84 % ,总有效率为 80 .6 5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初步表明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较经胃给药 ,能尽快促使神志清醒 ,减轻昏迷的程度。提示通腑法直肠用药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神昏的有效方法 ,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导报》期刊2003年06期)

王立新[6](2002)在《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出血中风神昏及热休克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直肠滴注法是中医学的“导法”与现代医学的灌肠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给药方法,药物可通过直肠粘膜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具有方法简便、易于推广、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优点,该法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的抢救取得了好的疗效。本文试图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导师经验方——通腑醒神胶囊直肠滴注治疗出血中风的机理,通过观察对脑出血神昏病人意识状态及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脑血管通透性、脑组织HO-1mRNA和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治疗出血中风的作用机制,为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临床及实验依据,探索抢救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新的给药途径。 1 理论研究 回顾了历代中风病外治法及近十年来中药直肠滴注法临床应用概况,对通腑法治疗中风神昏的源流、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强调了对中风病急危重症的救治,仍是薄弱环节,应广开思路,除传统的口服给药外,加强其它给药途径救治中风急性期危重症的研究。中药直肠滴注近10年来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的抢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总结。通腑醒神胶囊是导师结合多年来临床经验,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神昏患者的有效方蓟,是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首选的中成药。为提高中风急危重症的救治疗效,我们探索以通腑醒神胶囊内容物直肠滴注治疗出血中风昏迷的新的给药途径。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其中包括血肿的机械压迫所造成的持续的脑缺血性损害;血肿分解后产生的血红蛋白、凝血酶、血浆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谷氨酸、自由基等毒性物质不仅可直接损伤神经元,而且可损害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机体尚有对抗脑出血所带来的种种损害的自身保护机制,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即是其中之一,以HO-1和HSP70两种热休克蛋白为代表。因此,寻求某些方法、途径或药物来提高机体HSP70、HO-1的表达,增强机体自身的抗损伤能力是治疗脑出血的又一新思路。 广州 中 队药 人学2002屈 博.卜研究生论义2临床研究 本试验将我院脑病中心 1999年 9川~2002年 5月收入的、符合纳人标准的 61 例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且伴有意识障碍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简单随机分组沾,分为刀例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治疗组与 30例通腑醒神胶囊灌胃对照组,两组病人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出血量分布、意t识状态分级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表明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在我科基础治疗方案上,分别以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通腑醒神胶囊灌胃治疗71大后,从患者神志转清时间、治仆6i及治疗后第8日的GlirsgOW干 昏迷评分值。治疗后14天的临床疗效方面探讨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对脑出血患者怠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I狗。gA果表明,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较灌胃起效快,能尽快促使昏迷患者神志清醒,怠识清醒时间平均为4.94天,而灌胃组为6.9天,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着性差异;明显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第8天治疗组Glasgow{ittsbufgh昏迷评分值平均为29.39分,对照组为26石0分,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着性差异;治疗后14天临床疗效比较,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组总显效为54.84%,总有效率为80.65%,而灌胃组总显效为43.33%,总有效率为66.67%,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性,可能为样本量过少有关,尚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评估。3实验研究 课题采用大鼠脑尾状核注射*型胶原酶合肝素的脑出血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通腑醒神液直肠给药组、通腑醒神胶囊灌胃组四组,观察治疗3、5、7天后各组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的变化,及脑组织不同部位HO-lmRNA、HSP70的表达,探讨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对脑水肿及脑组织热休克蛋臼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腑醒神液灌胃与直肠给药治疗3、5、7天后均可显着降低各时点大鼠脑组织脑系数、脑含水量及脑内EB含量,而以直肠给组为优。本实验采用免jfa组化ABC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治疗3、5、7大后各组大鼠大脑手术侧与非手术侧皮质、纹状体区 HSP70、HO.lmRNA阳性细胞的分hi及计数。结果显示,任术后第3大,手术侧及对侧的皮质、纹状体中即有 HOJ、HSP70阳性细胞的表达,与文献报道相似;术后第 5大继续’增强,第 7天仍有 HO.lmRNA阳性细胞表达,但较第 5天明显减少,以血肿周围皮质为主,血肿坏死组织内无表达;第7灭HSP70阳性细胞表达较第5天明显 f减少,以双侧皮质及血肿周困为主,血肿坏死区组织内无表达;而经通腑醒神胶囊灌胃与_氢肠给药治疗后,各时饲点 HO.lmRNRNA、HSP70阳性细胞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多,以直肠给药组阳性细胞数增多更为显着。 总之,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通腑醒神胶囊能够促使高血压脑出血意识障碍 3(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2-05-01)

通腑醒神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观察通腑醒神液灌肠与灌胃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脑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合肝素的脑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通腑醒神液灌肠组、通腑醒神胶囊灌胃组,观察治疗3、5、7d后各组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的变化。结果 通腑醒神液灌肠与灌胃治疗3、5、7d后,均可显着降低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而以通腑醒神液灌肠组疗效尤为显着。结论 直肠给药是抢救脑出血新的有效给药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腑醒神液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通腑醒神液不同给药途径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HO-1mRNA、HSP_(70)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2].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通腑醒神液灌肠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

[3].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黄燕,蔡业峰.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急性脑出血意识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4

[4].卢明,王立新,黄燕,蔡业峰,杜宝新.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出血中风神昏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3

[5].卢明,王立新,黄燕,蔡业峰,杜宝新.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出血中风神昏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

[6].王立新.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出血中风神昏及热休克反应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通腑醒神液论文_王立新,刘茂才,陆兵勋,孙景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