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变为审美教育的殿堂

语文课堂变为审美教育的殿堂

王晓霞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056300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标对学科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应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观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一座审美教育的殿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殿堂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审美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美的东西,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观赏课文,追寻美、感受美、体验美。

1、语言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平实或华丽,或清新或浓郁,或婉约或豪放,或率直或含蓄,可谓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荷塘月色,“风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美丽春色,有着“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百花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鸡犬相闻”的桃花源,以及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惟一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这些文学形象,无一不是用优美而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塑造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审美愉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情节美

文学作品中精巧的构思,会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如《故乡》中“润土”命运的悲剧美、《范进中举》中人物性格的讽刺美、《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的滑稽美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悟出利用曲折情节巧妙揭示出的深层蕴意。

3、文体美

教材中平实流畅的记叙文,文质兼美的散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情动辞发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充满冲突的戏剧,都以其特有的文体魅力吸引着我们。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旅程中,从散文《春》中寻觅春的踪迹;泛舟科海,找寻那消失的仙湖——罗布泊;聆听诗人吟唱《我爱这土地》;走进小说,与孔乙己、奥楚蔑洛夫对话……一篇篇文体各异、文质兼优的课文,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让你尽情享受。

4、思想内容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如《背影》中描绘出的那种朴实的父爱,《游子吟》体现出的母子情深,《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关”的豪情壮志,《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等等,无一不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作品走向生活,去认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塑造美的心灵,展示自己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美味,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学习,又是一次次精神探险,让你留连忘返。

二、教师要教学生读出美

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通过对美的对象的直观感受,激起情感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而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教师要想法设法教出美

教材是美育的载体,教师是美育的使者,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从结构模式到教学环节、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授课节奏、漂亮板书以至教师的性格、气质、修养、人格魅力,都能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在这其中,语言的美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在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流畅的基础上,力求使语言风格化。这里的风格有两个含义:一是讲不同风格的文章要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如:讲《荷塘月色》,语言要优美富有诗意;讲《背影》,语言要平实自然、富有人情味;讲《中国石拱桥》,语言要简明、精练、准确……二是教师讲课语言要有自己一贯的风格,要有个性,这样你才能以自己语言的独特风格赢得学生的喜欢。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教师把这些美发掘出来,充分展示给学生,加强阅读,用美的情感做铺垫,读出美,用美的方法去营造,教出美,学生就会在这座美的殿堂中尽情地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标签:;  ;  ;  

语文课堂变为审美教育的殿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