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浅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杨晋东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271000

摘要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大多数相关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依旧较为盲目。不是基于前瞻性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课程目标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基础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改革。

关键词基础课程、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大多数相关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依旧较为盲目,仍未脱离素描、色彩、图案、三大构成等无差别课程实质,并未打破单一性的课程分科样板模式。不是基于前瞻性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课程目标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基础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改革。在这里将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简要的分析一下,请大家指正。

一、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立学院,设计基础课基本仍是以三大构成为主,有一定的绘画素描,色彩课,但是在授课上与三大构成是分离的,这一部分绘画课实际上是高考考前美术的一个延续,学生继续对石膏像和色彩写生做一点粗浅的练习,时间较短,一般总共两个月,之后就是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设计基础课,这几门课程基本上以构成规律的学习练习为主,摒除了绘画性和主观性练习,以“规律性”传授为主的教学。这样的基础课程教学,甚至落后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艺术设计教学,比如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虽然正逐步了解其特点并借用其部分核心课程,但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思想的本质。

而办学母体高校往往以本院校具体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要素为切入点,而提炼和总结出的课程结构和实施方案,形成了有较大区别的核心内容不同的基础课程设置体系。而它们旗下的独立学院大都是近几年新建的院校,处在急于扩大规模的时候,所以在吸收他们的成果时,缺乏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入研究,出现盲目选择,照搬以及克隆复制等现象。

二、当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各院校对基础课程均较为重视。然而与我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相比,基础课程的改革明显地滞后,存在着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独立学院是近几年来的新生事物,而独立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直忙于规模性发展,无暇顾及进行设计理论的梳理、整合和构建,有些理论都是直接照搬母体高校的现有模式。由于独立学院的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密切围绕着这一目标,需要有很好的理论作为指导。借鉴母体高校的经验是应该的,但是一味照搬的话,就会使独立学院的设计教育缺乏设计缺乏创新意识和特色。

最突出的问题是课程重复性严重,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艺术设计专业的许多课程,如基础课程图案教学中的“四大变化”(植物变化、动物变化、风景变化、人物变化)和“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多年来授课内容几乎没有根本性变化。以至于全国范围内,从高等艺术院校到中等美术学校、普通职业中学,授课内容千篇一律。重复性的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泯灭了设计专业应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因此,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内容、教师知识的更新开始着手。只有这样,设计教育才能与时俱进,真正站在时代的前沿。

2、基础课程目标不清晰

通过对现有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目标来看,以往对于基础课程目标的制定过于“专业化”,由于注重教学的表层效果,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则强调统一格式,按照某种模式把学生往一个方向上引导。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能形成内在的关联,杂乱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从课程目标的确立来看,没有注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以及现代化转型与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关系,从而不能确立正确的课程培养目标,使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重要的培养标准在学生学习中难以贯彻和实现。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3、课程结构科学性不够

按照课程论的解释,课程的基本结构不仅仅是针对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的结构关系,而也是针对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的结构关系。这两种结构关系,几乎贯穿于课程设置始终,渗透在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并左右着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然而现在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缺乏结构概念,而呈现出无整体结构关系,课程之间关联松散甚至互不关联的现象。一方面,在“先基础后专业”或“先简单后复杂思维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单位的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程序关系,是将课程要素排列为纵向的结构,如先绘画后装饰、先写实后变形、先具象后抽象、先黑白后彩色、先平面后立体、先技术后艺术等。这些对偶关系的先后程序,往往并不一定合乎学习的科学性,更多的是习惯性经验的影响。

4、基础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导

在课程内容方面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为主导,而轻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艺术设计的创作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似乎是技术,但对艺术设计来说来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即创意。

长期以来,基础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课程实施,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这一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中,往往对技术性目标规定的十分具体,对创造性的训练要求则流于空泛,缺乏具体措施,而实际上过细的技术要求往往造成对创造力培养的限制。显然,许多人简单地将基础课程等同于所谓“基本功”,又将基本功理解为纯粹的技术性的练习。这种课程意识,其结果往往培养了学生的单纯技术观点,片面追求所谓“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所谓的扎实的基本功,对从事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缺乏联系与有效性,它在“基础”与“专业”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节。在这样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形成了一种“聚合思维”的习惯,这种重视技术而忽略多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倾向,实质上是大大削减了基础课程所应承担的多方面任务与功能,特别是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的培养。

(二)归因分析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课程理论指导

基础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设置没有纳入教育科学的轨道,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参照。课程的规划、研究、设计都处于缺乏教育科学的指导与课程学理的过滤与净化,常常处于感性的、偶发的、盲目的与无序的状态。

实际上,除了一般绘画技法理论及其传统装饰图案的部分研究成果外,对视觉思维理论、形式美学理论、色彩心理理论、图形构成理论等等,都缺乏基础课程需要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开发性研究。而这些方面的有效研究,正是进行科学性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多年来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本性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使课程的研制不能从根本上获得原创机制,缺乏形成新思路、新方法的途径。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缺乏基础理论,缺乏课题设计就带来了课程研制的严重缺乏,以致形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千篇一律,各级各类乃至各地区院校中的课程表现为同一模式。它所产生的弊端是人才规格的惊人类似,对创造性培养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2、课程内容选择的缺陷

基础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作为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许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则在课程内容中没有相应设置形成严重空缺,另一方面内容庞大繁杂,分支课程数量过多,并时有重复,貌似十分完整,其实质又另当别论。

艺术设计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的普遍内容,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造型基础,实际为绘画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中国画、雕塑等。设计基础,实际为设计的技法,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基础,根据各专业方向设置而定,具体内容如传统装饰画、中外建筑史、中外纹样风格等。这种内容设置,实际上反映了课程设计者们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认识上模糊性。

要改变这种模糊我们应该多设置一些具有创意色彩的图形训练,对现代主义理念与艺术表现特点的认识及其表现形式的训练,对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一书法的学习、民间艺术的学习;作为专业基础,还应包括对视觉、语义、图式、风格、象征、文脉的学习与训练等。

3、课程体系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课程体系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的中心,而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延续多年的程式化体系,其僵化、死板的弱点日益显现。

表现之一;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例如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普遍引入西方构成方法,过分强调规则、理性等因素,而忽视了多样化表现形式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生活的真实与自然之美,没有和中国传统的构成美学联系起来,导致作品僵化和呆板。构成是艺术思想和个性表现的一种训练方法,而非艺术创造的最终目的,将构成的基本规律变成僵死的程式与教条,显然违背了艺术设计的规律。

表现之二;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各自为政;教学模式上,封闭性的、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选课系统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缺乏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练习,只固守本课程的专业范围,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学生无法适应各课程之间的转换。例如,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不仅是讲授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各种拓展性的专业研究工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设计艺术又同其他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着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与心理接受程序,应该呈现一种阶梯式的学习链条,这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关的知识范围,都有非常科学的教学依据和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所以课程结构应趋向综合化、系统化、立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其创造才能的发挥。

标签:;  ;  ;  

浅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