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五年制实验班的钢琴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1](2021)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多元学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贺瑜[2](2020)在《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都如饥似渴地寻找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作用在社会中也渐渐凸显出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不受重视。中职数学课堂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闷无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不强,甚至部分学生排斥学习数学。因此,本文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但愿数学教师们通过对本文的参考,可以改变自己数学课堂沉闷无趣的状态,拥有师生都满意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思路。其次,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概括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趣味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去分析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探究实施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原则及策略;并在本校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各选取了两个班级进行实证研究,对四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为本校数学区级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罗天驹[3](2020)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文中认为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交往能力的培育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本研究依据新《纲要》与中国学生发现核心素养对幼儿交往的提倡,结合笔者学习期间内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师实践经验,对幼儿音乐教育萌发了一定的兴趣。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方面,结合使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对广州市某幼儿园两个中班进行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幼儿交往能力前测与后测,随后使用笔者与一线教师所共同设计为期两个月、十六节课时的音乐教学活动课,通过音乐律动、音乐歌唱、音乐欣赏、音乐游戏等四种音乐形式对实验班的幼儿进行教学,并通过观察幼儿在不同活动课上的交往能力组成部分的要素,进行其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观察之现象进行阐述与分析。结论:1.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反馈和前后测分析等多角度的视角发现幼儿在各类、各次音乐活动中交往能力维度上具体表现与行为,实验班的幼儿在交往能力上的表现较为有效与直观。2.在所有幼儿交往主题的音乐活动课中未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有明显直观的生理、心理健康的不良症状与反应。3.本研究发现,幼儿交往主题的活动课对于音乐教学中的幼儿主动交往、被动交往的行为、幼儿对于同伴之间的情绪态度的良好状况和社会集体意识的重要认识具有一定研究程度上的发现、收获。
李丹蓝[4](2020)在《赵沨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四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赵沨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四观”是笔者以其多年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提炼的。纵观赵沨的一生,他在音乐界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角色,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在音乐教育领域,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创新,探求新的发展道路。在他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种观念,即“人——艺”观、“通才”观、“国民音乐教育”观和“素质教育”观,这四种音乐教育观是他音乐教育思想中最具突出影响的内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赵沨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四观”进行深入探讨。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赵沨“人——艺”音乐教育观的源流进行考辨,探析其内涵与外延,并总结其理论特点。主要结合赵沨发表的言论,对“人——艺”观的内涵作以解读。赵沨的“人——艺”观,是他对“人文系统”和“技艺系统”辨证关系的总结,特点鲜明。第二部分,对“人——艺”观指导下的音乐实践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实践得出,对学生的培养,要在辨证地分析两种不同的音乐教育体系后,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不盲目跟从国外音乐教育体制,必须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观对当今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过去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各项举措,找寻适应当今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第二章,对赵沨的“通才”音乐教育观进行探究,笔者延续第一章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赵沨形成“通才”观的背景进行梳理,对其产生这一音乐教育观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对“通才”观的理论特点进行概括总结。第二部分,对“通才”观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着重分析“通才”观在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得出结论,在专业音乐院校,也需培养“通才”。对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学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通才”培养举措,相对有所改变。针对这一系列的改革,笔者对试点学校的实践反馈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分析“通才”音乐教育观的影响。第三章,对赵沨“国民音乐教育”观进行探究,这一音乐教育观的实践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中都有所开展。第一部分,从该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出发,对赵沨“国民音乐教育”观的内涵进行探究,分析其理论特点。第二部分,对该观念的实践整理分析,对实践产生的影响作以整合。第四章,对赵沨的“素质教育”观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产生这一观念的历史背景,具体原因,总结该音乐观念内涵,归纳特点。第二部分,对河南当时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中最具代表性的河南师范大学进行的具体分析研究,并对归纳总结改革特点。
张曈曈[5](2020)在《北京八中附小与台北万大国小音乐教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的三年级《顽皮的杜鹃》、《春》和台北市万华区万大国民小学四年级《小牛不见了》、《胡桃钳》四首作品的课堂教学为观察对象,经过分析与思考,发现两者在音乐课上课情况、音乐教材、音乐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及音乐课堂教学方面的不同之处。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详细论述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小学音乐教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目前发展现状,对各个时期社会发展变革对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及各时期有关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应政策进行梳理。第二章对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和台北市万华区万大国民小学两所学校进行教学现状的调查,对学校情况、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学师资、学生情况分析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并阐述两地小学中年级阶段音乐教学课程目标。第三章是以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的三年级《顽皮的杜鹃》、《春》和台北市万华区万大国民小学四年级《小牛不见了》、《胡桃钳》四首作品的课堂教学为观察对象,对四节音乐课的完整教学过程进行实例观察与记录。第四章是通过对课堂教学实例的分析,发现两者在学校设施条件和音乐课上课情况、音乐教材、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学师资和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六方面的不同之处,对比之后得出一些思考建议。最后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丰富课堂内容、适当把握音乐课程难度、教师化身学生兴趣的激发者、营造轻松正向鼓励型教学氛围。
王玲[6](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王月[7](2019)在《英文绘本在幼专生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幼专生是未来幼儿园的施教者,其英语口语交际与听说能力相较于读写等其他能力,则更加具有工作的必要性。因此,英语口语听说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幼专生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然而受到教学现实的限制,幼专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存在开口困难、语音语调不规范等基本问题外,他们没有英语思维习惯、中式英语现象严重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加困难。鉴于上述幼专生口语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以英文绘本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幼专生英语口语教学方案,并实施了专门的教学实验,力求深入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将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第二,通过英文绘本教学能否提高幼专生口语水平?第三,通过英文绘本教学能否激发幼专生口语学习兴趣?实验在笔者所任教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历时一个学期,16个教学周,所针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班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班额相当,且英语口语水平相当,便于进行实验比对。在实验的准备阶段,笔者结合幼专生自身及专业特点,依据口语教学规律,系统地对实验中所将利用到的绘本,依据属性、画风与文字难易程度等进行了分类与挑选,随即制定了一个详细清晰的16周实验计划。实验采取标准的四步式ARAR英文绘本口语教学操作流程,以求实验操作严谨规范。实验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了前测、后测、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前、后测是指在实验开展前、实验结束后选择统一来源、测试内容与题量难度水平具有一致性的测试材料,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以确保实验的可比性,并利用数据检测实验的进展与结果;课堂观察法是对幼专生英文绘本口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情况与学生的状态和反馈进行观察;访谈法是指笔者在实验结束后一对一的对每一个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予以归纳分析。最后,笔者对实验数据、课堂观察结果、访谈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实验结果表明英文绘本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实验参与者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清晰地解释了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心态由被动、消极到积极主动转变的全过程。他们的前、后测成绩作为实验数据亦对此作出了有效的印证。其次,学生的英语口语成绩出现上升的趋势,并最终在整体上实现了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第三,实验所设计的英文绘本口语教学安排及课堂操作方法,因实验达到了较好的结果,可以被认定为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的有力方案。本教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可控性。本教学实验完满地达到了研究目的。
李开发[8](2019)在《“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短式网球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式网球,又称“Mini”网球,是一项把标准网球的场地、规则、器材等简易而成的适宜儿童早期网球启蒙训练的新兴网球运动项目。短式网球作为初学者入门的过渡,它不分学习年龄,占用场地小,球体气压小,飞行速度慢,弹跳高度低,简便安全等特点,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追捧。目前,我国部分小学已经开始引入了短式网球,由于小学生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对小学生短式网球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短式网球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短式网球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五年级两个自然班学生共72名(实验班36人,对照班36人)同学作为实验对象,以网球的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技术、截击技术为教学内容,根据该水平学生的生理发育和运动规律进行“分层异步”教学实验研究,从学生的技术学习与掌握、身体素质、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能力和对各分层学生的影响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探索“分层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之间的优缺点,为提高小学生短式网球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法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正、反手击球技术、发球技术、截击技术的达标成绩和技评两方面,四项技术均P<0.05,呈显着性差异。且各项技术的平均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小学生短式网球教学中运用“分层异步”教学法是可行的,而且在达标与技评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这得益于“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待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在进行异步指导中循序渐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技术学习和掌握。(2)“分层异步”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四项技术成绩有积极影响。其主要影响表现在:A组学生的成绩提升明显,从实验前的8人变成实验后的17人;B组从实验前的18人变成实验后的1 1人;C组同学,从实验前的10人变为实验后的8人,变化不明显。“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基础成绩较好的B组学生影响最大,传统教学法对各分层学生的综合成绩影响不大。(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平均得均P>0.05,无显着性差异,表明“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显着性影响。除立定跳远受气候等影响外,实验后两组的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高于实验前的测试得分成绩。(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在教师表扬奖励、兴趣与爱好、获得成就感、具有挑战性四个动机分量得分上均P<0.05,呈显着性差异,而在锻炼身体、身材和外貌、无动机三个分量的平均得分均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有不同的影响,“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在教师表扬奖励、兴趣与爱好、获得成就感、具有挑战性等四个动机分量影响显着。(5)运用”分层异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主研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性,获得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侯雅琪[9](2019)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解析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六年级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创新的时代,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也硕果累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进入深层整合阶段,技术手段以教学中介的身份体现其对学科教学的作用。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环境中,学生需要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并不足够培养出这些能力素养,这反映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忽视了这一层面。所以为教师提供完善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依据,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素养融入其中,再使现代信息技术从中发挥催化作用,是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素养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小学语文为学科背景,对语文教学目标分类进行解析,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并将最终的解析结果应用于小学六年级教学当中,通过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进行验证。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及小学语文进行了概念界定;介绍了布鲁姆、马扎诺、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具体的解析过程。这一部分是从分类的原则、理论及实践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进行详细解释分析,并在其中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第四部分是解析结果的应用部分。根据第三章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解析,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选取《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八身边的艺术》这三课作为样例。第五部分是实验的效果分析部分。主要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实验组的成绩显着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验证本研究的实践效果。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与展望。
李静美[10](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指出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二、浅谈五年制实验班的钢琴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五年制实验班的钢琴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诸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趣味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3.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
3.1 基于学生问卷分析 |
3.2 基于课堂观摩分析 |
3.3 小结 |
4.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及策略 |
4.1 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 |
4.2 趣味教学的实施策略 |
5.中职数学趣味教学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目的 |
5.2 实证研究对象及方法 |
5.3 实证研究效果分析 |
6.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数学课堂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班级成绩表 |
致谢 |
(3)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交往能力 |
二、音乐活动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实验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准备 |
一、被试 |
二、工具 |
(一)量表 |
(二)观察表 |
(三)访谈提纲 |
第二节 研究预设 |
一、活动假设 |
二、活动设计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音乐活动分类 |
(一)律动活动 |
(二)歌唱活动 |
(三)欣赏活动 |
(四)游戏活动 |
二、设计要素 |
第四节 实施步骤 |
一、测量 |
(一)前测 |
(二)后测 |
二、相关观察要素 |
(一)教学环境 |
(二)观察维度 |
三、音乐活动阶段 |
(一)热身 |
(二)导入 |
(三)展开 |
(四)拓展 |
四、宏观幼儿表现 |
(一)律动过程 |
(二)欣赏过程 |
(三)歌唱过程 |
(四)游戏过程 |
五、微观幼儿行为表现 |
(一)案例一 |
(二)案例二 |
(三)案例三 |
(四)案例四 |
(五)对案例的总结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对观察的总结 |
一、主动被动的变化 |
二、情绪态度的变化 |
三、集体意识的变化 |
第二节 对总结的分析 |
一、音乐活动设计 |
(一)内核设计 |
(二)外核设计 |
二、其他可能要素 |
(一)个性差异 |
(二)家庭差异 |
(三)偏好差异 |
(四)天赋差异 |
第三节 实验班与控制班幼儿的测试比较分析 |
一、实验班和控制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前测差异性比较 |
二、控制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性比较 |
三、实验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性比较 |
四、控制班和实验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后测差异性比较 |
五、实验班幼儿在性别差异上的幼儿交往能力维度的提升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观察与身份 |
一、两种观察视角 |
(一)宏观 |
(二)微观 |
二、三种身份 |
(一)设计者 |
(二)授课者 |
(三)观察者 |
第二节 音乐活动对于幼儿交往的教学思考 |
一、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 |
二、亲社会行为 |
三、社交障碍 |
四、社交主动性 |
第三节 时代背景中的关系思考 |
一、人际关系 |
(一)幼儿与家长 |
(二)幼儿与同伴 |
(三)幼儿与教师 |
二、社会关系 |
(一)幼儿与校内 |
(二)幼儿与校外 |
第四节 对于研究的小结与启迪 |
一、总结 |
二、启迪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4)赵沨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四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赵沨的“人——艺”观 |
第一节 “人——艺”观综合研究 |
一、“人——艺”观溯源 |
二、“人——艺”观内涵 |
第二节 “人——艺”观的实践 |
一、与时俱进、落实政策 |
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赵沨的“通才”观 |
第一节 “通才”观综合研究 |
一、“通才”观溯源 |
二、“通才”观的界定 |
第二节 “通才”观的实践 |
一、“通才”观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实践 |
二、“通才”观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实践 |
小结 |
第三章 赵沨的“国民音乐教育”观 |
第一节 “国民音乐教育观”综合研究 |
一、“国民音乐教育观”溯源 |
二、“国民音乐教育”观内涵 |
第二节 “国民音乐教育观”的实践 |
一、改变传统教学体制 |
二、净化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 |
三、提升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 |
小结 |
第四章 赵沨的“素质教育”观 |
第一节 “素质教育观”综合研究 |
一、“素质教育观”溯源 |
二、“素质教育观”内涵 |
第二节 “素质教育观”实践 |
一、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素质教育”改革实例 |
二、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素质教育”改革特点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北京八中附小与台北万大国小音乐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大陆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
一、大陆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历史发展概述 |
二、大陆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目前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
一、台湾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历史发展概述 |
二、台湾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目前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大陆与台湾地区两所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北京八中附小音乐教育现状 |
一、教学情境 |
二、教学对象 |
第二节 台北万大国小音乐教育现状 |
一、教学情境 |
二、教学对象 |
第三节 两地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及所学内容对比 |
一、大陆地区中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
二、台湾地区中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
三、两个班级音乐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对比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两所小学中年级歌唱教学与欣赏教学实例分析 |
第一节 北京八中附小歌唱教学课堂实例记录与分析 |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
二、歌唱曲目《顽皮的杜鹃》教学过程 |
三、教学效果 |
四、小结 |
第二节 台北万大国小歌唱教学课堂实例记录与分析 |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
二、歌唱曲目《小牛不见了》教学过程 |
三、教学效果 |
四、小结 |
第三节 北京八中附小欣赏教学课堂实例记录与分析 |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
二、欣赏曲目《春》教学过程 |
三、教学效果 |
四、小结 |
第四节 台北万大国小欣赏教学课堂实例记录与分析 |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
二、欣赏曲目《胡桃钳》教学过程 |
三、教学效果 |
四、小结 |
第四章 两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比较与思考 |
第一节 两地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两校音乐课堂教学相同之处 |
一、两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相同之处 |
二、两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相同之处 |
第二节 两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不同之处 |
一、学校设施条件及音乐课上课情况方面 |
二、音乐教材方面 |
三、音乐课程设置方面 |
四、音乐教学师资方面 |
第三节 两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 |
一、歌唱教学方面 |
二、欣赏教学方面 |
第四节 基于两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思考与建议 |
一、丰富课堂内容 |
二、适当把握音乐课程难度 |
三、教师化身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
四、营造轻松的正向鼓励型教学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英文绘本在幼专生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幼专生概念界定及特点 |
(二)幼专生英语课程口语教学要求 |
(三)幼专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绘本研究综述 |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点 |
(二)国外绘本研究综述 |
(三)国内绘本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二)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绘本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输出假说 |
(一)输入假说概述 |
(二)输出假说概述 |
(三)输入、输出假说与英文绘本口语教学 |
二、图式理论 |
(一)图式理论概述 |
(二)图式理论与英文绘本口语教学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英文绘本口语教学 |
第四章 教学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教学实验过程 |
(一)原版英文绘本的选择 |
(二)教学实验目标与内容的制定 |
(三)A-R-A-R教学实验授课流程 |
五、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测试结果统计与对比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跟读情况 |
(二)朗读情况 |
(三)仿读情况 |
(四)问答情况 |
(五)背诵情况 |
(六)复述情况 |
(七)绘本表演情况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访谈问题一结果分析 |
(二)访谈问题二结果分析 |
(三)访谈问题三结果分析 |
(四)访谈问题四结果分析 |
(五)访谈问题五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研究启示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2 前测试卷 |
附录3 后测试卷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班前测及前测各题成绩 |
附录6 实验班后测及后测各题成绩 |
附录7 对照班前测及前测各题成绩 |
附录8 对照班后测及后测各题成绩 |
附录9 课堂观察情况统计表 |
附录10 访谈文字转录与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短式网球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顺应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
1.1.2 在青少年中推广短式网球运动项目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分层异步”教学法 |
1.4.2 传统教学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教学实验的设计 |
3.1 实验对象 |
3.2 实验的唯一变量 |
3.3 “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实验过程 |
3.3.1 实验技术路线图 |
3.3.2 “分层异步”教学的设计 |
3.3.3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
3.4 实验变量的控制 |
3.4.1 时间控制 |
3.4.2 地点控制 |
3.4.3 实验对象控制 |
3.4.4 运动负荷控制 |
3.4.5 操作流程控制 |
3.4.6 测试标准和评分标准控制 |
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网球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对比检验 |
4.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网球技术的对比检验 |
4.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的对比检验 |
4.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运动动机的对比检验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网球技术的影响分析 |
5.1.1 对学习正手击球技术的影响分析 |
5.1.2 对学习反手击球技术的影响分析 |
5.1.3 对学习发球技术的影响分析 |
5.1.4 对学生截击技术的影响分析 |
5.2 “分层异步”教学法对不同层次学生技术学习的影响分析 |
5.3 “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5.4 “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学生动机的影响 |
5.5 “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解析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
二、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现状 |
三、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现状 |
四、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现代信息技术 |
二、教学目标 |
三、小学语文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三、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第三章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解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概述 |
一、语文的本质 |
二、小学语文的课程特点 |
第二节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解析原则 |
一、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需具备的能力素养相契合 |
二、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要求相统一 |
三、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 |
第三节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解析 |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维度解析 |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层次解析 |
三、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维度及各维度学习层次关系解析 |
第四节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实践解析 |
一、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操作解析 |
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应用条件解析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类解析结果的应用 |
第一节 案例一:《月光曲》(第一课时) |
一、教学设计说明 |
二、教案样例 |
第二节 案例二:《月光曲》(第二课时) |
一、教学设计说明 |
二、教案样例 |
第三节 案例三:口语交际·习作八身边的艺术 |
一、教学设计说明 |
二、教案样例 |
第五章 效果评价与分析 |
第一节 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访谈过程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二、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应用效果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教案样例 |
附录 B:访谈提纲 |
附录 C: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
(三)简要的评论 |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
(一)内容与思路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二)样本情况介绍 |
(三)研究者的反思 |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
小结 |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
一、启动背景 |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二、实施历程 |
(一)酝酿准备 |
(二)启动实施 |
(三)深化完善 |
三、学理反思 |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
小结 |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
一、生源吸引状况 |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
三、生源吸引逻辑 |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
小结 |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
一、培养质量如何 |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
二、缘何有高质量 |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
小结 |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
一、到岗留任状况 |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
二、到岗留任原因 |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
小结 |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浅谈五年制实验班的钢琴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多元学生评价研究[D]. 张正. 燕山大学, 2021
- [2]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D]. 贺瑜. 西南大学, 2020(05)
- [3]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D]. 罗天驹.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4]赵沨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四观”[D]. 李丹蓝. 河南大学, 2020(02)
- [5]北京八中附小与台北万大国小音乐教学比较研究[D]. 张曈曈.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7]英文绘本在幼专生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王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8]“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短式网球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李开发. 苏州大学, 2019(04)
- [9]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的解析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六年级为例[D]. 侯雅琪.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