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王茜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王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水画论,视域,现象学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1](2019)在《画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画论向来被视为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但从现象学角度出发,画论可以被当作一种特殊的观看——对画家之看的观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画论使静态之"画"(picture)变成动态之"画"(draw),展现了自然山水如何从画家的眼手之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观看之基础的时间视域、身体视域和人间视域也在此过程中被展现出来。用现象学的视域理论解读山水画论为中国传统诗学话语提供了一种现代的阐释视角,画论则使艰涩的现象学理论变得生动直观。(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沈怡辰[2](2019)在《艺通古今——从中国古代山水画看现代城市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山水画既是一种绘画题材,同时也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传达对社会生活认知的一种表达形式。艺术家通过技法、空间等手法展现其对自然、生活的理解与真挚情感,营造出古时理想的人居环境。现代城市营造对效率与速度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与自然关系日渐疏离的今天,传统山水画及其蕴含的文化观念,或对现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本文来源于《国画家》期刊2019年05期)

刘湘[3](2019)在《论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琴的空间共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笔者通过学习、了解古琴和山水画,发现二者在空间上有很多共通性,基于此,本文从艺术的角度,加入笔者思考与见解,用以点带面、以点泛面的表达方式,并引用古文的记载与古曲的歌词,将画卷与琴曲在空间上的共通处一一表述,旨在让读者有一种代入之感。(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8期)

林莹[4](2019)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主仆出行”构图模式的嬗变——以携琴元素的加入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仆出行",即以一位主人加上一或多位仆人的人物出行构图模式,是古代山水画点景人物的典型之一。赵宋以降,这类图式中屡屡出现携琴元素,画作的形态与内涵也随之更新。以携琴元素的加入为界,可大致划分"主仆出行"图式嬗变的两个阶段。文章首先梳理图式嬗变历程及不同阶段的相应主题,进而剖析携琴元素如何致使"主仆出行"构图在大小、位置乃至图式内外诸元素之间关系发生改易,最终从社会变革、人文诉求和艺术转型等维度探讨致变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郭盼盼[5](2019)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构图中的文人意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山水画构图中所蕴含的文人意趣也是古人思想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山水画所呈现的视觉形式正是得益于画家采用的不同观察方法和角度,而最终呈现的构图形式成为了画家个人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方式具有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蕴,这使得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了其他画种所不能替代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吴玉亮[6](2019)在《借古开今 新起点 新征程——中国古代山水画纵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相较于花鸟画和人物画在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晚。我们在中国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当中,极少见到以山水装饰的物品或出现单纯的山水画。在中国汉代时期的绘画里,尽管我们发现了诸多的山水画,但这些山水画多是以实用功能的军事地图而展现,究其形式简略稚拙,多数为几何图形或是类似剪影。后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才得(本文来源于《国画家》期刊2019年02期)

韩少玄[7](2019)在《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元代山水画》一文中研究指出香严智闲禅师作过这样一首偈颂:"去年贫,未足为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元代文人的真实处境恰如身无立锥之地。之所以说他们无立锥之地,不是说他们一概全无安居之所,而是说彼时的疆土尽为异族所占有,没有一寸土地是属于他们的。宋代的文人是伤感的,只是这份伤感不会被宋代之后的文(本文来源于《艺术品》期刊2019年02期)

韩少玄[8](2018)在《无尽的惆怅:南宋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的空气里四处都飘浮着忧郁和感伤的心绪。南宋的文化、南宋的文学与艺术,无不浸染着这一股淡淡的愁绪,当然也包括水墨画。从本质上讲,南宋在政治军事领域是一个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时代,同样事实上也无所作为的时代。宋室南渡之后偏安一隅,表面看来尽管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的太平气象,但事实上内在的隐患却始终未消失过,而这些内在的隐患也成为了南宋每个国人心上的隐痛。文人总是一个(本文来源于《艺术品》期刊2018年10期)

汤锦垠[9](2018)在《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之滥觞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山水画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崇尚山水的美学思想源起儒道两家,又由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将山水画的精神内核进一步阐述概括为"道"。唐代王维在其论着《山水序》中第一次提到山水画的精神内核——意。到宋代,"意"走向一个新的高峰,文人画应势而生。及至元代,赵孟俯将写意山水画的绘画理论进行升华,提出"古意说",促进文人画从草创到成熟、绘画从传神写照到抒情写意的重大转化和"元四家"的崛起。从此,山水画的"意"成了一幅佳作的核心灵魂。(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20期)

韩少玄[10](2018)在《敬畏无限: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代、北宋的文人水墨画家是怀着无限虔诚的敬畏之心展开他们的绘画创作的,这种近乎宗教般的深沉的情感,作为一种极其强大的力度,内在的支撑着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注定不会再有摄人心魂的魅力和气象。这,是讨论五代、北宋山水画的最基本的起点。那么,有理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五代、北宋山水画中的这种敬畏感由何而来又是如何传达给观者的呢?(本文来源于《艺术品》期刊2018年08期)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山水画既是一种绘画题材,同时也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传达对社会生活认知的一种表达形式。艺术家通过技法、空间等手法展现其对自然、生活的理解与真挚情感,营造出古时理想的人居环境。现代城市营造对效率与速度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与自然关系日渐疏离的今天,传统山水画及其蕴含的文化观念,或对现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茜.画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视—域”[J].中州学刊.2019

[2].沈怡辰.艺通古今——从中国古代山水画看现代城市营造[J].国画家.2019

[3].刘湘.论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琴的空间共通性[J].艺术家.2019

[4].林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主仆出行”构图模式的嬗变——以携琴元素的加入为视角[J].中国美术研究.2019

[5].郭盼盼.中国古代山水画构图中的文人意趣[J].大观(论坛).2019

[6].吴玉亮.借古开今新起点新征程——中国古代山水画纵谈[J].国画家.2019

[7].韩少玄.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元代山水画[J].艺术品.2019

[8].韩少玄.无尽的惆怅:南宋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之二[J].艺术品.2018

[9].汤锦垠.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之滥觞及影响[J].艺术教育.2018

[10].韩少玄.敬畏无限: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一)[J].艺术品.2018

标签:;  ;  ;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文-王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