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咪唑啉型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咪唑啉I2受体,抗伤害感受性作用,神经保护,2-BFI
咪唑啉型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朱娅娜,席宏杰,薛辛辛,张茹茹[1](2019)在《咪唑啉I2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综述总结归纳了咪唑啉I2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咪唑啉I2受体配体是探讨与I2受体有关的药理作用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具,大量证据提示咪唑啉I2受体配体本身具有抗伤害感受性作用,并且与镇痛药的联合使用不仅增强镇痛药的抗伤害性感受性作用,还可以减轻长期使用镇痛药产生的耐受性和依赖性等副作用。咪唑啉I2受体配体的另一作用是具有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及研究。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咪唑啉I2受体具有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抗抑郁、调节体温等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志芳[2](2018)在《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受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s,IRs)是80年代中期Bousquet等人在研究中枢降压药可乐定的作用机制时发现的一种新型受体,被分为I_1R、I_2R、I_3R叁种亚型,其中I_1R与抑制药物成瘾、降压、抗抑郁、抗焦虑、促认知等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相关。I_1R与α_2肾上腺素受体(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α_2AR)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I_1R缺乏特异性工具药物,作用于I_1R的化合物也基本都能与α_2AR结合,且二者的组织与细胞分布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确切的关系一直不清楚,限制了I_1R和α_2AR功能的深入研究。α_2AR是一类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被分为α_(2A)AR、α_(2B)AR和α_(2C)AR等不同亚型。虽然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α_2AR的激动作用,育亨宾(Yohimbine,YOH)对α_2AR的阻断作用均没有α_2AR亚型选择性,但由于已用α_(2A)AR敲除小鼠证实与α_2AR相关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是由α_(2A)AR介导的,因此,DEX和YOH是一个较好的研究α_(2A)AR镇痛和麻醉作用的工具药。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_1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采用小鼠56℃热板、热辐射甩尾、福尔马林炎性痛及翻正反射等动物模型,以DEX为工具,研究了I_1R对α_(2A)AR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此外,在成功建立CHO细胞分别稳定表达小鼠I_1R或小鼠α_(2A)AR,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研究模型基础上,在离体水平对I_1R调节α_(2A)AR生物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在56℃热板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野生型小鼠舔足潜伏期为46.15±4.66 s,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为66.57±11.60%;而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为25.94±5.28 s,最大镇痛百分率为19.88±14.31%。和野生型小鼠相比,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和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显着缩短(P<0.001,n=9-11)和减低(P<0.01,n=9-11);在热辐射甩尾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小鼠甩尾潜伏期从60 s(野生型)显着缩短为11.64±0.77s(敲除型)(P<0.001,n=12),最大镇痛百分率从100%(野生型)显着降低为0.77±1.86%(敲除型)(P<0.001,n=12);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实验模型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实验小鼠I相痛舔足持续时间从13.50±8.77 s(野生型)显着延长到94.38±14.87 s(敲除型)(P<0.05,n=7-8),以上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了DEX的镇痛作用;(2)在小鼠热板实验中,在给予DEX前给予不同剂量高选择性α_2AR阻断剂育亨宾(1.5或3.0 mg/kg,i.m.)均能完全阻断DEX的镇痛作用,提示DEX上述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α_(2A)AR实现的(理由如前所述),而I_1R本身不介导DEX的镇痛作用;(3)在小鼠翻正反射模型上,DEX(800μg/kg,i.m.)能使翻正反射消失诱导时间从0.73±0.21 h(野生型)显着延长为2.63±0.40 h(敲除型)(P<0.001,n=8-9),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从10.77±0.74 h(野生型)显着缩短为7.42±0.95 h(敲除型)(P<0.01,n=8-9),给DEX后1小时内翻正反射消失率从77.8%(野生型)显着降低到0%(敲除型)(P<0.01,n=8-9),这些实验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DEX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作用;(4)在上述整体行为水平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I_1R增强α_(2A)AR激动剂DEX生物学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分别建立了CHO细胞稳定单表达小鼠I_1R(CHO-I_1R)和小鼠α_(2A)AR(CHO-α_(2A)AR)的细胞系、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系(CHO-I_1R/α_(2A)AR)。在放射配体饱和实验中研究发现~3H-RX821002对CHO-α_(2A)AR细胞膜制备中的α_(2A)AR蛋白的K_d值为0.96±0.24 nmol/L,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B_(max)为0.29±0.03 pmol/mg蛋白(n=3);α_(2A)AR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I_1R在CHO细胞中有170kD和60kD两种剪接形式体存在,并且在胞膜和胞质中均有分布;(5)利用上述成功建立的稳定表达细胞模型研究发现,I_1R的表达显着升高了α_(2A)AR在细胞中的表达量(P<0.01,n=3),并显着上调DEX通过激活α_(2A)AR引起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P<0.01,n=3)。提示I_1R上调DEX对α_(2A)AR激活作用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研究结论:1、I_1R对α_(2A)AR的功能(镇痛和致翻正反射消失)具有显着增强作用;2、I_1R上调α_(2A)AR功能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6-01)
杨志芳,赵太云,吴宁,李锦[3](2018)在《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细胞水平研究I_1咪唑啉受体(I_1R)对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α_(2A)AR)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完成小鼠I_1R基因和α_(2A)AR基因的质粒测序及酶切鉴定后,分别转染CHO细胞,采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进行阳性细胞单克隆筛选,建立分别稳定表达I_1R和α_(2A)AR的CHO细胞系,以及共同稳定表达I_1R与α_(2A)AR的CHO细胞系。采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确定α_(2A)AR的亲和力及表达量,用Western印迹法研究I_1R对α_(2A)AR表达量的影响和对α_(2A)AR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刺激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转染小鼠I_1R和α_(2A)AR基因质粒后,CHO细胞生长正常。在为稳定表达小鼠α_(2A)AR的CHO细胞膜蛋白所做的放射性配体饱和实验中,3H-RX821002的Kd和Bmax值分别为(0.96±0.24)nmol/L和(0.29±0.03)nmol/g蛋白。在稳定表达小鼠I_1R的CHO细胞以及稳定表达小鼠α_(2A)AR的CHO细胞中再分别转染I_1R基因后,I_1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P<0.01)。在共同稳定转染I_1R和α_(2A)AR的CHO细胞系中,I_1R的表达上调了CHO细胞中α_(2A)AR的表达水平(P<0.01),同时也进一步上调了右美托咪定激活α_(2A)AR引起的ER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在外源表达的细胞系中,I_1R上调α_(2A)AR蛋白的表达和右美托咪定激活α_(2A)AR后的ERK磷酸化水平。本研究为后续分子水平深入探索I_1R和α_(2A)AR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姜蕾[4](2015)在《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系统对阿片成瘾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片成瘾,俗称“吸毒”。不仅严重损害成瘾者健康,而且引发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因此,深入研究阿片成瘾神经生物学机制,寻找理想的防复吸靶标,研发自身不成瘾且具有防复吸作用的新药具有重大生物学意义。课题组前期经过系统的研究发现,胍丁胺本身不成瘾,能预防和治疗阿片躯体和精神依赖、缓解稽延症状、防复吸。在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提示胍丁胺可能是通过激活I1咪唑啉受体(I1 imidazoline receptor,I1R)发挥上述抗阿片成瘾的作用,因此胍丁胺-I1R可能构成了一个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为阿片成瘾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和新机制。然而,胍丁胺本身并不是I1R的高特异性激动剂,同时还能与??-肾上腺素受体(?2-adrenergic receptor,?2-AR)结合,且对NMDA受体、电压门控钙通道具有阻断作用,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并且以上五个作用靶点均与阿片成瘾有密切关系。因此I1R在阿片成瘾中的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所以,本课题组构建了IRAS(imidazoline receptor antisera selected protein)基因敲除小鼠,经证实I1R候选蛋白IRAS具有天然I1R生物学特征,为研究I1R调节阿片成瘾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和工具。本课题旨在采用IRAS(I1R)基因敲除小鼠系统研究I1R在阿片成瘾中的调节作用以及胍丁胺在小鼠中的抗阿片成瘾作用。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一)I1R在阿片精神依赖过程中的作用。(1)自身给药模型是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最大程度地模拟了人类从用药到成瘾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了成瘾的形成、维持、戒断及复吸的动态过程,成为最具有测试效度的模型,为研究成瘾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有利于动态的分析I1R在阿片成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固定比率1(fixed ratio 1,FR1)训练程序下,在单剂量海洛因(0.025 mg/kg/次注射,i.v.)诱导的小鼠自身给药实验中发现,I1R敲除小鼠自身用药行为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在海洛因诱导自身给药的量效曲线研究中,I1R敲除小鼠的海洛因量效曲线较野生型小鼠向上移动,提示I1R敲除后对海洛因的药物效应的反应性是增强的(敏感性增加)。从上述海洛因量效曲线中可以观察到,I1R敲除小鼠自身用药行为(有效鼻触次数)和药物摄入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以上实验结果证明I1R敲除能显着上调海洛因的正性强化作用。首次发现I1R对海洛因成瘾可能具有负性调节作用。(2)在基础行为观察实验中I1R敲除后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单次急性给予吗啡(5、10 mg/kg,s.c.)后,I1R敲除小鼠运动距离低于野生型;在吗啡(5、10 mg/kg,s.c.)诱导的行为敏化实验中,野生型小鼠可以显着形成10mg/kg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行为,而敲除型小鼠不能。这与海洛因诱发自身给药实验结果并不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结果表明,海洛因诱导小鼠自身给药模型中I1R敲除后增强了阿片成瘾的敏感性,这与前期胍丁胺激活I1R后具有抗阿片成瘾作用的结果相一致。(二)在获得I1R完全敲除模式动物后,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特异性,减少系统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又构建了神经元特异性I1R敲除小鼠模式动物。对首批获得的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我们首先进行了基础生理及与精神行为学相关的测试。(1)在蔗糖诱导自然奖赏实验中,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对5%蔗糖诱导的自身用药行为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干扰神经元表达的I1R不影响自然奖赏行为。(2)在基础痛阈的测定模型中,热板实验结果表明,I1R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基础痛阈减弱,提示神经元中I1R可能参与疼痛的调节。而该发现与前期研究中胍丁胺激活I1R发挥弱的镇痛作用的结果相一致。(3)在阿片类物质吗啡诱导的高活动性实验中,单次给予吗啡(4、8、16mg/kg,s.c.),均能显着增高野生型和I1R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的活动度,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I1R神经元特异性敲除不影响生理性自然奖赏效应,同时神经元的I1R可能对疼痛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胍丁胺激活I1R发挥弱的镇痛作用,增强吗啡镇痛从而降低吗啡躯体依赖的形成,所以神经元的I1R也可能参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调节。而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后对于中高剂量吗啡的反应性无显着性变化。(叁)基于本研究的I1R敲除动物为小鼠,而前期研究中胍丁胺具有抗阿片精神依赖的作用均是在大鼠上获得的,因此我们预先采用与敲除动物遗传背景相近的C57BL/6J小鼠进行研究,观察胍丁胺对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所致的精神依赖的药理学作用。(1)胍丁胺(1-80 mg/kg,s.c.)不影响小鼠自发活动和急性吗啡(10 mg/kg,s.c.)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对吗啡诱导行为敏化有减弱的趋势,并无显着性差异。(2)胍丁胺具有多个作用靶点,如I1R、?2-AR、NMDA受体等。其中对?2-AR的亲和力仅次于I1R,另有研究表明I1R和?2-AR存在功能上的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联合给予?2-AR选择性拮抗剂育亨宾观察胍丁胺对阿片成瘾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育亨宾(2 mg/kg,i.p.)单独给药不影响实验动物自发活动和急性吗啡致高活动性。当育亨宾(2 mg/kg,i.p.)与胍丁胺(80 mg/kg,s.c.)共同给药时显着降低小鼠急性吗啡致高活动性和行为敏化的形成。提示育亨宾阻断?2-AR的同时胍丁胺激活I1R具有拮抗吗啡正性强化作用及精神依赖的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胍丁胺在小鼠的阿片精神依赖模型中具有一定的抗阿片成瘾效应,但不完全与大鼠的结果(胍丁胺抑制吗啡诱发大鼠行为敏化的形成)相一致,并且其是否通过I1R发挥作用,需在敲除小鼠中进行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特异性敲除I1R增强了阿片成瘾的敏感性,与胍丁胺激活I1R抗成瘾的作用相呼应;而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不影响自然奖赏效应,其基础痛阈减弱与胍丁胺激活I1R发挥弱的镇痛效应相一致;并且胍丁胺联合育亨宾用药在野生型小鼠中具有一定的抗阿片成瘾的作用。提示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可能构成了一个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成为理想的抗阿片成瘾的药物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5-06-09)
潘伟男,邓水秀[5](2015)在《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受体不仅与血压调节、胰岛素分泌、神经元保护、肾脏排钠利尿、促进细胞增殖等重要生理功能相关,还参与了抑郁症、帕金森病、海洛因成瘾、亨廷顿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过程。本文就咪唑啉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5年05期)
童巧文,朱英标,郑荣远[6](2013)在《咪唑啉2受体配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行为学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咪唑啉2受体配体(2BF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行为、病理和脑脊髓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免疫C57BL/6小鼠制作EAE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药物干预组(EAE+2BFI 5 mg·kg~(-1)组、EAE+2BFI 10 mg·kg~(-1)组、EAE+2BFI 20 mg·kg~(-1)组)、阳性对照组(EAE+NS组)、正常对照组(完全福氏佐剂+NS组),观察比较各组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通过RT-PCR技术测定大脑和脊髓MMP-9 mRNA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2BFI对大脑组织MMP-9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与EAE+NS组比,2BFI 10、20 mg·kg~(-1)药物干预组的最高行为学评分和病理变化均有减轻;而且叁种不同剂量2BFI干预组大脑和脊髓组织MMP-9mRNA水平和大脑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均较EAE+NS组明显降低。结论 2BFI对EAE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抑制MMP-9,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炎症细胞通过血脑屏障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邱艳艳,李俊旭,何小华[7](2013)在《咪唑啉I_2受体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I2受体是一种非G蛋白偶联受体,其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大量研究表明I2受体通过相关配体介导多种行为学效应。激活咪唑啉I2受体可能产生镇痛、抗抑郁、调节阿片受体功能、神经元保护等多种药理学作用。该文着重介绍了I2受体的分布、细胞定位、分子结构、信号转导、内源性配体和选择性配体及其相关神经药理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李佳,郑荣远,夏念格,殷为勇,韩钊[8](2012)在《左旋咪唑与咪唑啉2受体的放射性受体配基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左旋咪唑(LMS)在体外实验中能否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咪唑啉2受体(I_2R)结合;LMS在体内长期处理能否引起大鼠脑内I_2R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大鼠脑组织I_2R与放射性配基的竞争结合实验,测定其平衡解离常数(K_i)及50%的放射性配基结合被取代所需的竞争剂浓度(IC_(50)),观察LMS与I_2R在体外的结合能力。通过LMS长期体内处理大鼠脑组织I_2R饱和结合实验,测定LMS长期处理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I_2R密度和亲和力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发现,LMS能与[~3H]-2BFI竞争结合大鼠脑组织的I_2R,且具有浓度依赖性。IC_(50)值为1.292×10~(-5)mol·L~(-1),K_i值为9.796×10~(-6)mol·L~(-1)。大鼠体内长期LMS处理,其脑组织I_2R密度明显上调(P<0.05),而亲和力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旋咪唑在体外能与脑组织I_2R直接结合,可能是I_2R的配基。左旋咪唑长期作用于体内能引起脑组织I_2R密度的上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2年12期)
周靖,陈军芳[9](2012)在《咪唑啉I_2受体激动剂BU224对小鼠致痫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咪唑啉I2受体的高选择性激动剂BU224对戊四氮(PTZ)诱导小鼠癫痫发作的协同作用研究。方法:成年C57B6L小鼠40只分为四组,第一组10只,对照组10只,第二组10只,对照组10只,两组分别腹腔注射BU224(18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小鼠分别置入树脂玻璃箱观察30Min后,第一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PTZ(25mg/Kg);第二组和对照组注射PTZ(30mg/Kg)诱导其癫痫发作,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结果:咪唑啉I2受体激动剂BU224注射组小鼠呈明显的阵发性肌痉挛,而对照小鼠无明显反应。再分别经过高低两浓度PTZ诱导癫痫,发现药物处理组用较低浓度PTZ即可诱发癫痫发作,对照组却没有诱发癫痫发作;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用较高浓度PTZ诱发癫痫后,给药组发作等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且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I2受体激动剂BU224有一定的至痫作用,或与戊四氮具有协同诱导癫痫的作用,其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2年01期)
马浩[10](2011)在《Ⅰ_1-咪唑啉受体与μ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s,IR)被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对含有咪唑啉环结构的化合物表现出高亲和力而得名。目前,国外学者根据咪唑啉受体与不同配体的亲和力、组织分布、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将其分为I_1R、I_2R以及新近被发现的I_3R叁个亚型。2000年美国Piletz教授从人脑海马λgt11 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了I_1R候选蛋白---I_1-咪唑啉受体抗血清选择蛋白(I_1-imidazoline receptorantiserum-selected protein,IRAS),并证明IRAS具有I_1R的受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室及国外学者进一步证明IRAS即为I_1R。胍丁胺是L-精氨酸在L-精氨酸脱羧酶(L-ADC)作用下脱羧基的产物,是咪唑啉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和激动剂。本实验室10余年的研究工作显示胍丁胺能够调节阿片功能。我们发现外源性胍丁胺能够增强吗啡镇痛,预防和治疗吗啡耐受、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内源性胍丁胺也具有和外源性胍丁胺类似的生物学作用。分别使用共转染μ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 MOR)和I_1R技术和RNA干涉技术在细胞系、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以及整体动物水平证明胍丁胺抗阿片依赖及耐受的作用是由I_1R介导的。因此,I_1R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非阿片受体参与了对阿片受体功能的调节。然而,到目前为止,I_1R参与调节阿片依赖及耐受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在共同转染IRAS和MOR的细胞系中,DAMGO预处理15 min能引起MOR脱敏反应与单独转染MOR细胞的MOR脱敏反应具有明显差异。那么,什么原因产生这种差异呢?在脑区分布上,I_1R与MOR分布存在重迭。通过对I_1R的结构分析发现,IRAS具有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域。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片受体可以和同一家族不同亚型的受体以及非同一家族的不同G蛋白偶联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寡聚化。异源二聚化/寡聚化可能是一种新的调节机制,在调节受体磷酸化、脱敏、转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某些非阿片受体,如D1多巴胺受体、α_2-肾上腺素受体等参与阿片耐受和依赖重要的分子机制之一就是通过与阿片受体形成异源二聚体/寡聚体,产生直接相互作用而调节阿片功能。那么,I_1R是否通过与MOR形成二聚体/寡聚体形式调节阿片功能呢?本论文以这一假设为出发点开展了研究工作。首先,我们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MOR和IRAS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在瞬时转染Flag-MOR和Myc-IRAS的HEK293细胞中,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我们观察到Flag-MOR和Myc-IRAS两者在胞内存在共定位现象,发生共定位的亚细胞区域主要分布在胞膜。在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OR与I_1R存在共定位。IRAS/I_1R与MOR的亚细胞共定位现象提示两者之间具有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应用不同方法证明MOR与IRAS形成了异源二聚体。采用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的经典方法免疫共沉淀技术,在瞬时转染Flag-MOR和Myc-IRAS的HEK293中发现,用抗Flag-MOR的抗体能在结合Flag-MOR的同时将Myc-IRAS共沉淀;反过来,用抗Myc-IRAS的抗体能在结合Myc-IRAS的同时将Flag-MOR共沉淀。而无论是MOR还是IRAS均不能与无关蛋白GFP发生共沉淀。为了排除瞬转导致受体高表达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MOR和IRAS表达量相对低的CHO-IRAS/MOR细胞中,二者表达水平与文献报道其各自在天然组织中的表达量接近,MOR可以与IRAS共沉淀。以上结果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互作用。还原剂DTT高浓度(100 mM)不会破坏两者相互作用,提示二者间相互作用可能不是由二硫键介导的。MOR的激动剂DAMGO及I_1R激动剂胍丁胺单用或联合应用对二者的聚合水平无显着影响,提示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激动剂非依赖型。为了确证免疫共沉淀的实验结果,运用近年新兴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手段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IRAS与MOR存在可能的相互作用。那么,IRAS与MOR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影响了MOR的信号转导功能呢?对阿片类药物预处理引起的代偿性适应改变,如MOR脱敏等是否会有影响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稳定转染MOR的CHO细胞(CHO-MOR)为对照,在共转MOR-IRAS的CHO细胞(CHO-MOR/IRAS)中开展了研究工作。我们发现在CHO-MOR与CHO-MOR/IRAS中,DAMGO通过激动MOR而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进而使cAMP含量降低,两种细胞间无显着差别,提示IRAS与MOR的相互作用不影响MOR偶联的AC信号转导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IRAS与MOR之间的相互作用对MOR脱敏及复敏的影响。首先,应用MOR激动剂DAMGO预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 7.5 min,15 min,30 min,45 min,1 h,2 h,3 h,4 h),观察DAMGO在CHO-MOR细胞与CHO-MOR/IRAS细胞中致MOR脱敏是否具有差异。我们发现在CHO-MOR细胞中,DAMGO预处理0-4 h,MOR表现为时间依赖性脱敏,在处理4 h时脱敏程度达到约40%。而与之相比,在CHO-MOR/IRAS细胞中,DAMGO预处理0-1h(7.5 min,15 min,30 min,45 min,1h),MOR表现出先快速脱敏,后出现复敏趋势,随DAMGO预处理时间延长(1-4 h),MOR表现为时间依赖性脱敏,但脱敏速度显着小于CHO-MOR细胞,在处理4 h时,脱敏程度约20%,与CHO-MOR细胞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之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IRAS与MOR之间的相互作用对MOR复敏的影响。DAMGO预处理CHO-MOR与CHO-MOR/IRAS 4 h,然后洗脱药物,间隔10 min,30 min,1 h观察受体自然复敏情况。结果显示,在CHO-MOR细胞与CHO-MOR/IRAS细胞中MOR均表现出复敏趋势,但在CHO-MOR/IRAS中复敏程度大于CHO-MOR细胞,经过1 h在CHO-MOR/IRAS细胞中复敏了约13%,而CHO-MOR中MOR复敏率约9.7%。由于受体复敏与受体再循环至胞膜有关,因此,我们推测IRAS与MOR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了MOR的受体转运,导致MOR复敏速度加快。结论:本文通过不同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首次证明I_1R与MOR能在细胞膜上形成异源二聚体,构成了受体水平的相互作用。此相互作用可能不是由二硫键介导,且表现为非激动剂依赖特征;IRAS通过与MOR形成异源二聚体能在细胞水平降低DAMGO预处理引起的MOR脱敏,增加处于脱敏状态的MOR之复敏。受体脱敏是阿片耐受及依赖的机制之一,降低脱敏即意味着可能降低阿片耐受和依赖。本研究表明I_1R通过与MOR的相互作用进而降低阿片受体脱敏,提示I_1R可能是直接调控阿片功能的关键分子,从而为研究新型脱毒防复吸药物及镇痛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1-05-23)
咪唑啉型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s,IRs)是80年代中期Bousquet等人在研究中枢降压药可乐定的作用机制时发现的一种新型受体,被分为I_1R、I_2R、I_3R叁种亚型,其中I_1R与抑制药物成瘾、降压、抗抑郁、抗焦虑、促认知等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相关。I_1R与α_2肾上腺素受体(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α_2AR)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I_1R缺乏特异性工具药物,作用于I_1R的化合物也基本都能与α_2AR结合,且二者的组织与细胞分布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确切的关系一直不清楚,限制了I_1R和α_2AR功能的深入研究。α_2AR是一类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被分为α_(2A)AR、α_(2B)AR和α_(2C)AR等不同亚型。虽然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α_2AR的激动作用,育亨宾(Yohimbine,YOH)对α_2AR的阻断作用均没有α_2AR亚型选择性,但由于已用α_(2A)AR敲除小鼠证实与α_2AR相关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是由α_(2A)AR介导的,因此,DEX和YOH是一个较好的研究α_(2A)AR镇痛和麻醉作用的工具药。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_1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采用小鼠56℃热板、热辐射甩尾、福尔马林炎性痛及翻正反射等动物模型,以DEX为工具,研究了I_1R对α_(2A)AR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此外,在成功建立CHO细胞分别稳定表达小鼠I_1R或小鼠α_(2A)AR,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研究模型基础上,在离体水平对I_1R调节α_(2A)AR生物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在56℃热板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野生型小鼠舔足潜伏期为46.15±4.66 s,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为66.57±11.60%;而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为25.94±5.28 s,最大镇痛百分率为19.88±14.31%。和野生型小鼠相比,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和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显着缩短(P<0.001,n=9-11)和减低(P<0.01,n=9-11);在热辐射甩尾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小鼠甩尾潜伏期从60 s(野生型)显着缩短为11.64±0.77s(敲除型)(P<0.001,n=12),最大镇痛百分率从100%(野生型)显着降低为0.77±1.86%(敲除型)(P<0.001,n=12);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实验模型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实验小鼠I相痛舔足持续时间从13.50±8.77 s(野生型)显着延长到94.38±14.87 s(敲除型)(P<0.05,n=7-8),以上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了DEX的镇痛作用;(2)在小鼠热板实验中,在给予DEX前给予不同剂量高选择性α_2AR阻断剂育亨宾(1.5或3.0 mg/kg,i.m.)均能完全阻断DEX的镇痛作用,提示DEX上述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α_(2A)AR实现的(理由如前所述),而I_1R本身不介导DEX的镇痛作用;(3)在小鼠翻正反射模型上,DEX(800μg/kg,i.m.)能使翻正反射消失诱导时间从0.73±0.21 h(野生型)显着延长为2.63±0.40 h(敲除型)(P<0.001,n=8-9),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从10.77±0.74 h(野生型)显着缩短为7.42±0.95 h(敲除型)(P<0.01,n=8-9),给DEX后1小时内翻正反射消失率从77.8%(野生型)显着降低到0%(敲除型)(P<0.01,n=8-9),这些实验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DEX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作用;(4)在上述整体行为水平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I_1R增强α_(2A)AR激动剂DEX生物学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分别建立了CHO细胞稳定单表达小鼠I_1R(CHO-I_1R)和小鼠α_(2A)AR(CHO-α_(2A)AR)的细胞系、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系(CHO-I_1R/α_(2A)AR)。在放射配体饱和实验中研究发现~3H-RX821002对CHO-α_(2A)AR细胞膜制备中的α_(2A)AR蛋白的K_d值为0.96±0.24 nmol/L,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B_(max)为0.29±0.03 pmol/mg蛋白(n=3);α_(2A)AR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I_1R在CHO细胞中有170kD和60kD两种剪接形式体存在,并且在胞膜和胞质中均有分布;(5)利用上述成功建立的稳定表达细胞模型研究发现,I_1R的表达显着升高了α_(2A)AR在细胞中的表达量(P<0.01,n=3),并显着上调DEX通过激活α_(2A)AR引起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P<0.01,n=3)。提示I_1R上调DEX对α_(2A)AR激活作用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研究结论:1、I_1R对α_(2A)AR的功能(镇痛和致翻正反射消失)具有显着增强作用;2、I_1R上调α_(2A)AR功能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咪唑啉型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朱娅娜,席宏杰,薛辛辛,张茹茹.咪唑啉I2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9
[2].杨志芳.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受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3].杨志芳,赵太云,吴宁,李锦.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
[4].姜蕾.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系统对阿片成瘾的调节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
[5].潘伟男,邓水秀.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
[6].童巧文,朱英标,郑荣远.咪唑啉2受体配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行为学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3
[7].邱艳艳,李俊旭,何小华.咪唑啉I_2受体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3
[8].李佳,郑荣远,夏念格,殷为勇,韩钊.左旋咪唑与咪唑啉2受体的放射性受体配基实验观察[J].中国药师.2012
[9].周靖,陈军芳.咪唑啉I_2受体激动剂BU224对小鼠致痫作用研究[J].北方药学.2012
[10].马浩.Ⅰ_1-咪唑啉受体与μ阿片受体相互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