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资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足迹,资本,自然,维生,模型,承载力,生态。
自然资本论文文献综述
任彩凤,程艳妹,郑欣,周立志[1](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淮北市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是构成自然资本的两个要素,核算自然资本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从人均足迹广度和人均足迹深度着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资本流量占用率、存量流量利用比、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和生态适度人口7个指标,定量分析2010—2016年淮北市对资本要素的占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结果表明:淮北市在7年间,人均叁维生态足迹整体呈增加趋势,由2010年的4.17524ha·cap~(–1)增至2016年的5.17289ha·cap~(–1);人均生态承载力保持在0.21000ha·cap~(–1)左右的水平;足迹深度由2010年的1.91949波动下降至2016年的1.75738,足迹广度处在0.15500—0.16900 ha·cap~(–1)之间。尽管淮北市资源利用的效率较高、发展潜力大,但7年间一直消耗资本存量,生态系统处极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极不公平,人口数严重超标,淮北市资源、环境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巨大。促进淮北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规划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倡导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董建红,张志斌,张文斌[2](2019)在《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算自然资本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利用改进后的叁维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9—2016年自然资本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足迹深度和人均足迹广度表明资本流量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资本存量的消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从地类组分构成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水域是资本存量消耗的主要方式,林地是资本流量占用的主要方式,草地和建筑用地的自然资本利用经历了从资本流量过渡为资本存量的过程;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是导致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和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本利用压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胡文娟[3](2019)在《自然资本:评估自然真正价值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必须从关心为什么大自然很重要,转移到关注如何改变商业目标和业务流程。来自全球足迹网络的研究显示,7月29日为2019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人类目前利用的自然资源等于地球生态系统所能再生资源的1.75倍。换句话说,就是人类使用了1.75个地球。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再一次提前,意味着人类挖空自然资源的速度还在加快,人类正在更进一步地危害地球未来的再生复原能力。可以说,人类金融资本的(本文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08期)
赵阳,王影,齐阳[4](2019)在《降低自然资本风险的策略——以联合利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已成为基本国策,并从土地用途、生态服务和环境容量方面都做了限定,这将深刻影响国内严重依赖自然资本的食品饮料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农业、食品和饮料生产、分销、消费和废物处置模式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福祉产生深远影响,如土壤侵蚀、空气排放、土壤和水体污染、(本文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07期)
晋雪茹,李晓贤,张洪铭,张楠郁,冯喆[5](2019)在《基于叁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的浙江省自然资本动态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资本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叁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对浙江省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的生态足迹广度、深度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估算,反映自然资本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6年,浙江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12年达到峰值2. 7950hm~2·cap~(-1),浙江省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在区域自然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趋势下,2012—2016年,浙江省的足迹深度由8.2144下降至8.1696,这提供了通过开发节能技术,寻求新型替代能源来减缓生态压力的发展思路;浙江省自然资本透支主要在耕地和草地两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上,且二者存量的消耗总体上呈持续增大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本评价方法,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钰嘉[6](2019)在《环境规制下自然资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资源为提供了无数的资源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来维持人类的福祉,还以文化、娱乐和审美经验的形式提供非物质利益,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产出,导致自然资源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90年,Pearce将环境的价值抽象化为经济学概念——自然资本,并对其内涵外延进行理论方面的考察,掀起了绿色经济的革命。与自然资源相比,自然资本强调经济学上的资本属性,是可以在现在或未来产生有用的价值流的自然资源的经济存量。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时代,并提出了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发展新要求,环境规制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发展会影响社会福利水平,当前我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如何对各地区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然而,学者们多从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自然资本存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两个视角进行研究,基于此,研究环境规制下自然资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路径是本文选题立意的出发点。本文在考察社会福利水平时,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福利水平,采用居民幸福感对其替代。具体研究如下:首先,通过梳理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本以及自然资本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相关文献,并应用外部性理论、波特假说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规制下自然资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自然资本自身对社会福利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然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压缩了自然资本的增殖空间,破坏了其服务功能性,此时,对社会福利水平产生抑制作用。环境规制的介入,加强了对自然资本的保护力度,进而恢复了自然资本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应,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其次,将自然资本引入社会福利函数中,并利用近年来我国26省际的环境规制强度、自然资本存量和社会福利水平等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明,在环境规制下,自然资本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推动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且自然资本的存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呈正相关。当前,我国实施高强度的环境规制更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大对自然资本的保护和投资,健全自然资本管理制度;(2)加大环境规制强度,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3)强化全民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4)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晓星[7](2019)在《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中国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资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叁维生态足迹模型区分了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为更全面、准确地评估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目前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中国省际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仅是从生产视角评价了自然资本流量、存量利用的省际格局,本文从生态、效率和公平这叁个角度对中国省际自然资本利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为以消费视角对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不同地类足迹深度、足迹广度进行动态评估,进而通过象限图法和存量流量利用比刻画了中国生态持续性现状,并利用全局和局部回归模型量化其驱动因素及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将叁维生态足迹指标纳入投入要素,将社会产出与经济产出和环境污染共同纳入产出要素,以此构建自然资本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评价与时空分异研究,并对造成中国自然资本利用效率损失的成因与改善方向进行了分析;利用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和足迹深度变异系数衡量中国自然资本利用空间差异性,并进行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检验,以揭示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性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足迹深度从3.04升至4.17又降至4.06,存量资本消耗有减弱趋势;足迹深度大致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其中上海最高达30.69,青海最低为1.70。中国足迹广度在0.36~0.39 ghm~2/人之间波动;足迹广度总体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其中最大值为新疆0.81 ghm2/人,最小值为上海0.09 ghm2/人。从组分构成看,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中国生态持续性呈现变好趋势,省际呈东弱西强的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是导致生态持续性空间差异的显着因素,且这些因素的效应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生产视角和消费视角的测算结果相结合,可提供全面丰富的生态足迹信息,为相关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2)中国自然资本利用效率均值为0.723,整体处于中等水平,10年间呈现波动缓慢增长态势;北京、天津、黑龙江、四川等东部少数区域及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少的部分东北和西部地区自然资本利用完全有效,而新疆、宁夏、山西等自然资本利用效率无效。中国自然资本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消耗过度和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环境污染、劳动力、自然资本、社会效益;效率存在损失的地区,应明确效率损失的本质成因,对于投入确实存在冗余的,需有的放矢缩减资源投入,减少浪费,对于污染输出过量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应重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叁者的统一。(3)中国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平均值0.340,表明自然资本流量占用的空间差异处于相对合理状态,足迹广度基尼系数西部>东部>东北>中部;中国足迹深度变异系数平均值0.963,表明中国自然资本存量消耗的空间差异相对较大,足迹深度变异系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中国自然资本流量利用差异性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自然资本存量利用差异性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模型的拟合值低导致解释力不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任彩凤[8](2019)在《淮北市自然资本及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是构成自然资本的两个要素,分析这两个要素的供求关系是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支撑力、承载对象压力是构成生态承载力的叁个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变化特征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手段。淮北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的过度开采加速土地面积减少和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经济-社会”的平衡,使后续的发展更倾向于不可持续性。量化人类通过资源消费、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生态环境占用和自然资本需求以及自然资本的供给能力的同时定性分析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是解决淮北市经济与生态发展平衡关系的落脚点。本研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探究淮北市自然资本供求关系和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生态压力指数、资本流量占用率、存量流量利用比、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和生态适度人口7个指标,定量分析2010-2016年淮北市对资本要素的占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从生态承载力叁要素着手,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初步选择32项指标,经过相关性检验,保留其中的29项来组建淮北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均方差决策法对体系各层指标赋权,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叁要素进行因子筛选,定性分析2010-2016年间淮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状况。主要结果如下:1.淮北市自2010年至2016年7年间,人均叁维生态足迹由4.1752 ha/cap增至5.1729 ha/cap,化石能源地是其主要推动力量,所占份额在92.61%-95.18%之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保持在0.2100 ha/cap左右,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其主要贡献者,其中,耕地份额一直最大,处于56.93%-58.05%之间,建设用地份额为37.00%-3 8.36%;足迹深度从2010年的1.9195波动至201 6年的1.7574,足迹广度处在0.1550-0.1690 ha/cap之间,必须占用存量资本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2.七个模型参数结果显示,尽管淮北市资源利用的效率较高、发展潜力大,但7年间一直消耗资本存量,生态系统处极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极不公平,人口数严重超标,淮北市资源、环境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大。3.生态承载力指数由2010年的0.4321波动至2016年的0.6239,淮北市2012年后一直处于中到高的承载状态,生态承载力能力有所提高。承载媒体的支撑力对其影响最大,占比42.66%;承载对象的压力次之,占比37.61%;生态弹性力的影响最小。综合叁要素因子筛选结果,支撑力主要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指数由0.2592上升到0.7212,在2012年以后一直处于中级到高级的水平;危险废物产生量是压力的主要带动力量;弹性力主要受地下水资源和森林覆盖率的影响,指数由2010年的0.2570升高至2016年的0.9126,2012年以后一直处于中级到较高级的自我维持和调节状态。4.人均耕地面积、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年降水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人均GDP和第叁产业占GDP比重是提高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人口比重、采矿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固废产生量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是减缓生态承载力增加速率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程钰,尹建中,王建事[9](2019)在《黄河叁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资本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必要保障,其可持续利用与核算评估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叁维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估区域自然资本占用与核算的重要模型之一,本研究运用叁维生态足迹模型,探索生态脆弱型地区"黄河叁角洲"自然资本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黄河叁角洲地区生态足迹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5年,黄河叁角洲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 96 hm~2提升至11. 23 hm~2,年均增长率达到9. 30%。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小,由2000年0. 65 hm~2降低至2015年0. 58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2. 32 hm~2扩大至2015年10. 65 hm~2,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越来越强。②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大致呈现先下降后相对稳定态势,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4. 95上升至2015年19. 37,需要近20个黄河叁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本流量才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需动用本区域自然资本存量或者引入区域外的资本存量以弥补本区域资本流量的不足。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和深度的反向作用趋势明显,剪刀差指数均大于2. 72。各类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存量和流量状况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水域、耕地和草地的存量流量利用比均呈增加趋势,林地生态足迹一直处于自然原长状态。③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和土地利用等因素与自然资本的变动呈正相关。其中,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减缓生态足迹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国土空间管理、提升空间集聚效益、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生态补偿修复、提高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高天毅[10](2019)在《基于改进叁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咸阳市土地自然资本时空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地自然资本存量是衡量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咸阳市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和建设的大背景下,咸阳市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否承载如此快速的城市发展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巨大变化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研究土地自然资本对保障咸阳市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土地自然资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叁维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对模型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整,采用“省公顷”和“市公顷”相结合方法优化生态足迹模型,对咸阳市及各县区2009年至2016年土地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利用脱钩模型探寻咸阳市及各县区土地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分析结果发现咸阳市土地自然资本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研究主要结论为:(1)对叁维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使用“省公顷”和“市公顷”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计算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调整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使计算结果切合实际。(2)从时间上看,咸阳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由土地盈余转为土地赤字。从结构上看,耕地和园地在人均土地生态足迹中占主导地位。从空间上看,人均生态足迹空间总体上东部足迹较大,西部足迹较小;人均土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足迹深度则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3)咸阳市各县(区)土地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主要表现为弱脱钩状态,但从2014年开始经济负脱钩现象增加,经济状态不容乐观,需增强土地自然资本的集约利用带动经济发展。(4)从合理控制土地生态足迹增长和提高土地生态承载力两个方面改善土地自然资本利用,此外还需促进资源节约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自然资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算自然资本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利用改进后的叁维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9—2016年自然资本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足迹深度和人均足迹广度表明资本流量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资本存量的消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从地类组分构成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水域是资本存量消耗的主要方式,林地是资本流量占用的主要方式,草地和建筑用地的自然资本利用经历了从资本流量过渡为资本存量的过程;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是导致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和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本利用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1].任彩凤,程艳妹,郑欣,周立志.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淮北市自然资本利用研究[J].生态科学.2019
[2].董建红,张志斌,张文斌.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J].生态学杂志.2019
[3].胡文娟.自然资本:评估自然真正价值的新方法[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
[4].赵阳,王影,齐阳.降低自然资本风险的策略——以联合利华为例[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
[5].晋雪茹,李晓贤,张洪铭,张楠郁,冯喆.基于叁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的浙江省自然资本动态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9
[6].张钰嘉.环境规制下自然资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9
[7].刘晓星.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中国自然资本利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任彩凤.淮北市自然资本及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9
[9].程钰,尹建中,王建事.黄河叁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10].高天毅.基于改进叁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咸阳市土地自然资本时空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