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5L型光散射数字测尘仪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云[1](2019)在《基于前向光散射原理的扬尘在线监测仪研制》文中认为扬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有利于实现扬尘污染的有效防控。目前,有多种扬尘在线监测方法,其中光散射法具有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实际应用较多。但是,光散射法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颗粒物形状、粒径分布、化学组份和环境湿度等,而且光学镜片易受到颗粒物污染从而降低了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基于上述现状,对光散射法测量扬尘质量浓度进行了如下研究:1.基于MIE散射理论,建立了群粒子前向光散射法测量扬尘质量浓度的理论模型,系统性模拟分析了测量系统关键参数、颗粒物折射率、外界环境湿度等对散射光强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的增加会导致散射光强越趋近于前向分布;颗粒物的折射率会影响散射光强的分布,其中折射率实部的影响大于虚部;外界环境湿度会影响颗粒物粒径和折射率,因此系统设计时应考虑降低环境湿度的干扰。2.提出采用基于激光方波调制、循环气流保护、STM32单片机控制的前向光散射法扬尘测量方案,并完成了样机研制。采用1 Hz占空比为50%方波调制激光二极管;使用PIN型光电二极管和高精度运放搭建了光电转换电路,系统8小时噪声小于2 mV;通过PWM调制和PID算法稳定控制一路采样气流和两路吹扫气流,气体流速半小时内最高误差小于0.03 L/min,吹扫气流保护镜片免受污染;设计了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的信号处理与模块控制模块,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设计了加热除湿电路降低环境湿度的干扰;最后,完成了下位机程序的编写和上位机的设计,以及信号的输出与采集,时间分辨率为1 s,满足了扬尘实时在线测量需求。3.完成了实验室和外场测试实验与数据分析。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该仪器与国外同类型仪器(Met One;ES-642)对比的统计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可达到0.95以上;通过外场实验与β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蓝盾光电子;LGH-01B)对比,10天比对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8,可实现扬尘质量浓度的准确稳定测量。
赵紫梅[2](2019)在《矿用粉尘检测传感器及仪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煤矿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粉尘带来的危害,粉尘危害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粉尘作为导致煤矿环境恶化的污染源之一,严重威胁着煤矿工人的身心健康。粉尘浓度的长期超标,一方面将诱发煤矿工人上呼吸道感染,更有甚者患上尘肺病;另一方面将导致仪器寿命缩短、粉尘爆炸等问题发生。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煤矿内的粉尘浓度进行检测,然后进行除尘降尘,可有效地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维护工作环境的卫生。近年来,煤矿粉尘污染问题引起了我国煤矿相关技术部门的重视,加快了粉尘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但现有的粉尘检测仪器存在稳定性差,测量精度不够高等问题,在煤矿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通过参阅大量的文献,对国内外的粉尘检测仪器的发展现状及检测机理进行了详细了解,确定了采用激光散射法检测粉尘浓度。该方法可以清晰地检测出区域内粉尘浓度及粒径分布,即PM2.5与PM10,且精度较高。基于该方法设计了粉尘浓度检测仪器,结合煤矿井下粉尘分布及运移规律,详细布置了测尘点在矿井内的位置,分析了温湿度对粉尘检测的影响,并采用温湿度补偿算法将检测数值的误差降到最低。借助Lo Ra通信技术及微控制器STM32,完成对粉尘参数实时可靠检测,把检测数据自动无线上传及处理的目的。运用Eclipse开发工具对PC端显示页面进行设计,以利于工作人员对检测结果的查看。最后,对该粉尘浓度检测仪器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具有通信范围广、寿命长、响应时间快、工作稳定等特点,达到了实时、准确地检测煤矿中粉尘浓度并显示的目的。该研究成果的取得对于提升煤矿安全检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郜津慧[3](2015)在《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及不确定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致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酸雨形成,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对全球性气候造成影响等等。因此,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成为各国政府与人民心中共同的愿望,解决空气问题,从意识开始,让空气的污染程度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避免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慢慢同化,因此,粉尘测试仪以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测量方法简单等优势得到广泛使用。又基于作业环境中的悬浮粉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国家将粉尘测试仪列入强制检定仪器,因此,对粉尘测试仪进行标定在治理空气污染问题方面也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参考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的检定规程,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确定了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的标定系统,通过对容积相同的圆柱体和长方体形混合箱入口和出口的气流分布进行CFD模拟,得出结论,圆柱体混合箱优于长方体混合箱,又对六种不同的尺寸圆柱体混合箱进行PHOENICS模拟分析,得出最适合此系统的箱体尺寸,直径为400mm,高为500mm,基于Matlab模拟软件对不同气溶胶进行拟合,确定了标定系统使用的尘源是DEHS气溶胶。在以往对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标定的研究中,很少提及不确定度的分析,本文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该标定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不确定度分析,通过进行A类和B类的不确定度评定,得出灵敏度相对误差的合成不确定度为1.07%,扩展不确定度为2.14%,相对误差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1.13%,扩展不确定度为2.26%。标定系统研制成功以后,经委托,对多家不同型号的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进行标定,本文将以美国TSI生产的四种不同型号的仪器AM510、DustTRAKⅡ-8530、8532、8533,美国LIGHTHOUSE生产的3016IAQ、北京绿林创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激光粉尘仪LD-5C为例进行实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转换系数,并对乘以转换系数之后的粉尘测试仪,分别以大气气溶胶和DEHS气溶胶为尘源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所有仪器的灵敏度误差均在±2%内,相对误差均在±10%之内。
钟妮,罗逸龙,黄美霞,扈蓉[4](2013)在《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散射粉尘测试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粉尘浓度测试仪器。本文简要介绍了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概述了国内外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并指出光散射粉尘测试仪存在的问题及其将来发展的方向。
魏爽[5](2012)在《便携式激光测尘仪测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气污染物特别是粉尘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制合适的粉尘监测方法,从而掌握粉尘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对保护环境意义重大。本文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多种粉尘监测技术,提出了光散射法是在线监测粉尘状态的最有效方法。根据光散射现象与Mie散射理论,讨论了光散射测量大气粉尘的应用数学模型,分析对比了散射测量大气粉尘粒子的具体方法,设计了基于激光的光散射式便携光学测尘仪,给出了测尘仪的总体结构和部分程序。该仪器可用于测量浓度较低的扬尘,测量范围可达到每立方米含尘几mg至500mg,它是一种测量浓度范围很广的工业企业粉尘排放物的测量设备。
赵乐平[6](2012)在《红外吸收粉尘传感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大气中粉尘污染就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这又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大气中粉尘等颗粒物的监测越来越重视。粉尘浓度检测在矿业、石化、环保等多个领域内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粉尘浓度检测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光学方法测量粉尘时环境温度变化、光源稳定性和光电器件性能漂移等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展开研究,设计出一种能够适应多变的测量条件的传感器,从而实现了对粉尘浓度的准确测量。具体研究如下:分析比较了各种粉尘浓度检测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红外吸收法测量粉尘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差分方法来测量粉尘浓度,使其能够抑制温度变化、光源不稳定和光电器件零漂移等因素的干扰,并建立数学模型。基于所提出差分方法的模型设计了粉尘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即空间双光路结构。合理地设计气室、放大电路等结构并且选择合适的光源、探测器、中央处理器及相关的器件,保证了粉尘检测系统的准确性。运用MATLAB拟合直线对系统进行了标定,通过实验对比新的双光路差分方法、传统的双光路差分方法和单光路测量法在消除误差方面的能力,验证了新算法测量粉尘浓度的可靠性。
王潇洵[7](2010)在《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工业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对烟气污染物的治理过程中,烟气颗粒物浓度的在线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ie散射原理的激光后向散射式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仪。本系统采用双光路结构提高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能够实现在线浓度检测。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检测的总体要求,制定检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了系统的硬件机械结构;2.设计了MSP430F156为核心的外围电路,包括接口电路、A/D转换电路、数字继电器等部分;激光器的供电电路,单片机反馈控制激光器功率电路;光电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3.根据检测要求,设计了单片机的软件程序、检测信号去除噪声的方法;4.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进行了实验验证:激光供电电路有效控制激光器的功率,使激光器5分钟内功率在0.01mW级稳定;系统能够有效检测出散射光信号,检测结果与散射光光强有稳定对应关系;系统对于烟气颗粒物浓度能够做出有效检测。
张晶,朱一川,周文刚[8](2008)在《光散射法在室内环境PM10检测中的应用及测尘仪器最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经典测尘方法——滤膜称重法是测定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基本方法。关于基本测尘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国家标准:BG 5748—19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以及GB 6921—1986《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中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在GB 5748—1985第3.5节特别指出:"本方法为基本方法。如果使用其他仪器或方法测定粉尘质量浓度时,必须以本方法为基准。"
王兴东[9](2007)在《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环境粉尘浓度的测定一般使用滤膜称重方法测得,该方法费时费力,且不能得到瞬时粉尘浓度的变化。由于光散射式数字式粉尘测试仪性能稳定、灵敏度高,测量方便而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测尘应用。文中介绍了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各项指标的具体标定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总结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王小群,田宏迩[10](2007)在《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换算系数K值的测定》文中认为为确定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的换算系数K值,用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P-5L2型数字粉尘仪和江苏省建湖电子仪器仪表厂生产的HFC-3BT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对南京石榴园采石厂和浦镇车辆厂的各种粉尘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作业点不同粉尘的总尘和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与粉尘相对质量浓度的换算系数K值。
二、P-5L型光散射数字测尘仪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5L型光散射数字测尘仪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前向光散射原理的扬尘在线监测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扬尘监测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扬尘的基本概念 |
1.1.2 大气细颗粒物与扬尘的关系 |
1.1.3 现有监测技术需求 |
1.2 扬尘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主要测量方法 |
1.2.1 光散射法 |
1.2.2 非光散射法 |
1.3 光散射法扬尘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散射法扬尘质量浓度测量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Mie散射基本原理 |
2.3 前向散射光强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群粒子光散射模型) |
2.4 颗粒物粒径与折射率对光散射的影响 |
2.5 环境湿度对光散射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硬件方案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结构 |
3.2 光学模块设计 |
3.3 气路模块设计 |
3.4 电子学模块设计 |
3.4.1 电源电路 |
3.4.2 光学传感器电路 |
3.4.2.1 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计 |
3.4.2.2 光电传感器电路设计 |
3.4.3 流量控制电路 |
3.4.4 温湿度采集电路 |
3.4.5 加热除湿系统 |
3.4.6 通信接口电路 |
3.4.7 PCB板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扬尘监测仪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下位机软件流程 |
4.1.2 系统模块的初始化 |
4.2 基于STM32的PWM调制 |
4.3 基于PID算法控制采样流量 |
4.4 μC/OS-Ⅲ的移植 |
4.5 上位机软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分析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PM2.5切割器切割效率测试 |
5.3 流量稳定性及噪声分析 |
5.4 对比测试实验与数据分析 |
5.4.1 亚利桑那尘对比实验 |
5.4.2 粉煤灰对比实验 |
5.4.3 扬尘监测仪与ES-642对比实验 |
5.4.4 实际大气颗粒物在线测量对比实验 |
5.5 结论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2)矿用粉尘检测传感器及仪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粉尘检测仪器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1.5 论文各章节安排 |
2 粉尘检测仪器的相关基础知识 |
2.1 粉尘检测机理的研究 |
2.2 煤矿井下粉尘分布及运移规律 |
2.3 激光粉尘传感器光学部分介绍 |
2.4 LoRa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粉尘检测仪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粉尘检测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3.3 信息集中器硬件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粉尘检测仪器软件设计 |
4.1 ARM开发工具的介绍 |
4.2 粉尘检测终端软件设计 |
4.3 信息集中器软件设计 |
4.4 LoRa模块自组网架构设计 |
4.5 PC端显示页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和结果分析 |
5.1 远距离通信实验 |
5.2 粉尘浓度校准实验 |
5.3 实际调试实验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及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原理及不确定度理论基础 |
2.1 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原理 |
2.1.1 颗粒物的介绍 |
2.1.2 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测试方法 |
2.1.3 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
2.1.4 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标定 |
2.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2.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述 |
2.2.2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标定系统的研究 |
3.1 标定系统的介绍 |
3.2 标定系统的操作规程 |
3.3 标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3.4 系统各设备型号的确定 |
3.4.1 大气采样装置的选取 |
3.4.2 混合缓冲系统的研制 |
3.4.3 发尘装置及气溶胶类型的选取 |
3.4.4 辅助设备的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标定系统的性能测试及不确定度分析 |
4.1 发尘装置性能测试 |
4.1.1 发尘装置的稳定性测试 |
4.1.2 标定系统的准确性测试 |
4.2 标定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 |
4.2.1 建立数学模型 |
4.2.2 分析不确定度来源 |
4.2.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标定试验结果 |
5.2 校准结果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基金项目 |
致谢 |
(4)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
1.1 工作原理 |
1.2 仪器结构 |
1.3 仪器特点 |
2 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技术发展现状 |
2.1 发展概况 |
2.2 主要技术特点 |
3 结束语 |
(5)便携式激光测尘仪测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粉尘监测技术现状 |
1.3 国内外粉尘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气粉尘监测基本原理 |
2.1 概述 |
2.2 尘粒浓度测量方法及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气粉尘颗粒光散射测量及模型的建立 |
3.1 大气粉尘颗粒一般测量过程的计数法特征 |
3.2 光散射法测量尘埃粒子基本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便携式激光粉尘测量仪组成原理 |
4.1 便携式激光粉尘测量仪组成 |
4.2 整机工作原理 |
4.3 大气粉尘光散射测量系统信号分析 |
4.4 主要器件的选择及其特性 |
4.5 部分程序软件设计 |
4.6 仪器外观设计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便携式激光测尘仪测试与应用 |
5.1 整机测试数据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红外吸收粉尘传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粉尘检测技术的国内外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粉尘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 |
1.2.2 国内粉尘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 |
1.2.3 我国粉尘浓度监测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粉尘浓度检测技术方法综述 |
2.1 粉尘浓度的取样测量法 |
2.1.1 过滤称重法 |
2.1.2 β射线法 |
2.1.3 压电振动法 |
2.1.4 取样法的优缺点 |
2.2 粉尘浓度的非取样测量法 |
2.2.1 光散射法 |
2.2.2 光吸收法 |
2.2.3 摩擦电法 |
2.2.4 闪烁法 |
2.2.5 非取样法的优缺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红外吸收粉尘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
3.1 粉尘的产生及其物理性质 |
3.1.1 粉尘的产生 |
3.1.2 粉尘的分类 |
3.1.3 粉尘的特性 |
3.2 红外吸收式测尘的理论依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外吸收粉尘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和算法 |
4.1 差分方法 |
4.1.1 传统的差分方法 |
4.1.2 新的差分方法 |
4.2 光学部分的器件选择 |
4.2.1 系统光源的选择 |
4.2.2 滤光片的选择 |
4.2.3 探测器的选择 |
4.2.4 气室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5.1 光源驱动电路的设计 |
5.2 放大滤波电路的设计 |
5.2.1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
5.2.2 主放大电路的设计 |
5.3 单片机的选择及相关电路设计 |
5.3.1 单片机的选择及其特点 |
5.3.2 基于 MSP430F149 的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5.4 软件设计的简要介绍 |
5.4.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4.2 A/D 转换程序设计 |
5.4.3 液晶显示功能模块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粉尘浓度检测系统的标定及误差分析 |
6.1 系统差分算法的标定 |
6.2 误差分析 |
6.3 应用新差分算法测量粉尘浓度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常用技术 |
1.2.1 个数浓度的测量 |
1.2.2 质量浓度的测量 |
1.2.3 常用颗粒物检测方法比较 |
1.3 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的发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原理及结构设计 |
2.1 光散射理论 |
2.1.1 颗粒物的散射 |
2.1.2 Mie散射 |
2.2 光散射法光路的选择 |
2.3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4 光路结构设计 |
2.5 检测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仪的电路设计 |
3.1 系统工作原理 |
3.2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3.2.1 MSP430F156 性能特点 |
3.2.2 单片机接口电路设计 |
3.3 光电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 |
3.3.1 转换电路、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3.3.2 滤波电路、陷波电路设计 |
3.3.3 主放大电路设计 |
3.4 激光供电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MSP430 程序调试开发环境 |
4.2 主程序流程 |
4.3 激光器功率控制子程序 |
4.4 数据处理子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
5.1 激光器功率控制 |
5.2 漫反射面模拟实验 |
5.3 烟尘测量试验 |
5.4 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的标定 |
2.1 标准粒子选择 |
2.2 仪器灵敏度系数标定 |
2.3 相对误差的标定 |
3 光散射式数字测尘仪实际应用范例 |
4 该仪器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5 结束语 |
(10)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换算系数K值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测定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1 P-5L2型数字粉尘仪: |
2.1.2 HFC-3BT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
2.1.3 分析天平: |
2.1.4 玻璃纤维滤膜: |
2.2 方法 |
3 测定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四、P-5L型光散射数字测尘仪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前向光散射原理的扬尘在线监测仪研制[D]. 牛志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2]矿用粉尘检测传感器及仪器的研究[D]. 赵紫梅.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
- [3]光散射式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及不确定度分析[D]. 郜津慧.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7)
- [4]光散射粉尘测试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钟妮,罗逸龙,黄美霞,扈蓉. 仪器仪表用户, 2013(06)
- [5]便携式激光测尘仪测控系统设计研究[D]. 魏爽.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3)
- [6]红外吸收粉尘传感器的设计[D]. 赵乐平. 燕山大学, 2012(08)
- [7]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D]. 王潇洵. 天津大学, 2010(07)
- [8]光散射法在室内环境PM10检测中的应用及测尘仪器最新进展[J]. 张晶,朱一川,周文刚.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03)
- [9]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的标定及其应用[J]. 王兴东. 中国测试技术, 2007(06)
- [10]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换算系数K值的测定[J]. 王小群,田宏迩.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