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的实验性缺硷研究 Ⅲ、硒和维生素E对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和线粒体膨胀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申乃文[1](2021)在《氨气暴露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气管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杨莉[2](2019)在《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的免疫和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活性以及肠道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调控机制,为益母草碱在肉鸡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将600只1日龄ROSS 308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每个处理组分别是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30,60,120 mg/kg的益母草碱,整个试验分为中期(021日龄)和后期(2242)两个阶段。通过检测不同水平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抗体效价、血脂含量以及血清免疫抗氧化等指标,确定益母草碱的最佳添加水平。(2)在上一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2×2因子随机区组设计,以添加益母草碱(0或者120 mg/kg)和LPS(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者1.5 mg/kg BW的LPS)攻毒作为处理因素,将120只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肉仔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第14、16、18和20天,从每个处理组选出半数肉仔鸡腹腔注射LPS,另一半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检测21和28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和脾脏免疫抗氧化水平,了解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否有缓解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试验依据。(3)在试验二的基础上,采集21和28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黏膜和其内容物,通过检测其小肠黏膜形态、肠道菌群数量变化以及肠黏膜抗氧化指标,观察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因子和炎性介质的mRNA表达水平,探究益母草碱对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和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确益母草碱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4)采用14胚龄的SPF鸡胚原代分离肠上皮细胞,建立体外培养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益母草碱和LPS的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因子、抗氧化酶和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探明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明确益母草碱对缓解体内和体外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否一致。结果:(1)在饲粮中添加益母草碱对全期肉鸡的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但益母草碱显着增加脾脏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血清中IgA、IgM、CAT、T-SOD、T-AOC、LDL-C、HDL-C的含量,能够显着降低血清中MDA、TC以及CHOL的含量(P<0.05)。此外,还可以显着增加42日龄肉仔鸡血清中GSH的活性(P<0.05)。但对法氏囊和胸腺指数、传染性法氏囊抗体滴度、血清中IgG、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补充益母草碱可提高肉鸡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肉鸡的血脂水平。(2)在饲粮中添加益母草碱对LPS应激前后肉仔鸡(1-14天,22-28天)的生长性能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在LPS应激期(14-21)和恢复期(21-28),益母草碱可有效缓解LPS诱导的肉仔鸡ADG和ADFI的降低、脾脏指数的增加、血清和脾脏MDA水平的升高以及GSH和SOD活力的下降(P<0.05)。此外,添加益母草碱可显着减轻LPS诱导的血清和脾脏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增加(P<0.05),并显着降低脾脏中NF-κB mRNA的表达量(P<0.05)。(3)经LPS诱导可显着破坏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黏膜形态,提高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的含量、小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和MDA的水平,降低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中GSH和T-SOD活性以及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而在饲料中添加益母草碱能显着缓解LPS对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影响(P<0.05),对回肠的作用不显着(P>0.05)。与此同时,添加益母草碱还可显着下调因LPS诱导空肠黏膜中NF-κB、COX-2、TNF-α、IL-1β以及IL-l-6 mRNA的表达量的升高(P<0.05),上调ZO-1和Occludin mRNA的表达量(P<0.05)。另外,益母草碱还抑制了LPS诱导的p38、ERK and JNK 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IκBα磷酸化和NF-κB的核易位。(4)经检测,采用40μM/mL益母草碱预处理3 h后,可显着缓解LP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益母草碱能通过提高SOD1、GPX1、ZO-1以及Occludin基因表达量(P<0.05),降低iNOS、COX-2、TNF-α以及IL-1β的表达量(P<0.05),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缓解LPS应激对肠上皮细胞造成的损伤,保护细胞的完整性。结论:在饲粮中添加120 mg/kg的益母草碱可显着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水平,缓解由LPS诱导引起的肉鸡肠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核转位和MA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磷酸化,阻碍炎性因子和炎性介质的表达,并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干预LPS引起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抑制肠道病原菌的过渡繁殖,调节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而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稳定和完整性。本试验为抗应激新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李仲阳[3](2018)在《大豆异黄酮对萨能种公羊繁殖性能及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采食量、体重、血液生殖激素浓度、抗氧化指标和精液品质的影响,并探究在奶山羊精液保存稀释液中添加0.05 mM和0.1mM大豆异黄酮对常温和低温下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12只2-3岁、精液品质良好、体重(72.5±6.33)kg西农萨能种公羊,依照遗传系谱资料和体重随机等分为两组:试验对照组(不补充大豆异黄酮,n=6),大豆异黄酮添加组(每只补充大豆异黄酮100 mg/d,n=6),饲养试验预试期4周,试验期10周;在精液保存稀释液中分别添加0、0.05、0.1 mM大豆异黄酮,检测精液在常温和低温保存情况下有效存活时间、活力、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T-AOC、ROS、MDA水平等精液品质指标。结果如下:1、和对照组相比,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以显着提高萨能种公羊的采食量和采食量占体重比(P<0.05);对种公羊体重和血清睾酮水平没有产生显着影响(P>0.05),显着降低了血清雌二醇水平(P<0.05);显着提高了血清SOD和T-AOC水平,降低了MDA水平(P<0.05),对GSH-Px水平没有产生显着影响(P>0.05)。2、日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不影响种公羊射精量、精液pH、精子活率、活力和顶体完整性等指标(P>0.05),但显着提高了质膜完整性(P<0.05)。3、在精液常温保存试验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显着提高了精子长时间保存后的活力和质膜完整性(P<0.05),同时提高T-AOC水平,降低MDA和ROS水平(P<0.05),但对精子有效存活时间和顶体完整性没有产生显着性的影响(P>0.05),0.1 mM时效果最佳。4、在精液低温保存试验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显着提高了精子有效存活时间、活力、质膜完整性和顶体完整性(P<0.05),提高T-AOC水平,降低MDA和ROS水平(P>0.05),最适添加浓度是0.1 mM。综上所述,日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以显着提高种公羊采食量和抗氧化能力,但是并不能显着提高精液品质和繁殖性能,可以显着提高精液常温和低温保存效果,稀释液中最适添加浓度为0.1 mM。
高修歌[4](2018)在《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及毒性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度米星铵(maduramicin)是聚醚类抗生素的一种,因其具有抗球虫谱广、效价高、用量少、价格低廉、促进增重且球虫不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防治肉鸡球虫病。但其安全范围极窄,推荐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常导致靶动物肉鸡及非靶动物猪、牛、羊、兔和人的中毒,心肌和骨骼肌是其毒性损伤的靶器官,现有研究多见于中毒案例报道和临床病理组织学观察,其引起心肌和骨骼肌毒性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探究马度米星铵如何引起鸡心肌的损伤将为防控马度米星铵导致的肉鸡心脏毒性提供理论支撑,为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为此,本文以鸡原代心肌细胞为体外研究模型,首先采用转录组学分析马度米星铵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毒性机制,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离子紊乱及胞浆空泡化可能是其主要机制,然后对预测机制进行了试验确证,进而阐明了马度米星铵通过巨泡式死亡和细胞凋亡引起鸡原代心肌细胞的严重损伤。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的转录组学分析为系统揭示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毒性机制,本章以鸡原代心肌细胞为体外模型,采用RNA-seq在转录水平解析马度米星铵对鸡心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毒性机制。分别以0、0.05、0.1、0.5、1和5 μg/mL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24、48和72 h,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筛选最佳曝露方案用于RNA-seq分析;0和5μg/mL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24 h,提取总RNA,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进行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得到有效数据,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并采用F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RT-qPCR进行验证,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采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显示RNA-seq产生足够的高质量有效数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 μg/mL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24 h共产生1442个显着差异基因,其中810条基因上调表达,632条基因下调表达;RT-qPCR证明RNA-seq所得差异表达基因准确可靠;GO富集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细胞质、能量代谢及胞浆内物质转运等多条生物功能条目;KEGG注释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凋亡、钙离子信号通路及胞浆内空泡形成有关。结果提示,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主要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胞浆内离子紊乱等多条代谢途径的调控。2.转录组学分析结果的验证为进一步确定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本章重点验证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开展了一系列验证性试验阐释马度米星铵引起鸡心肌细胞死亡的发生机制。分离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0~5μg/mL马度米星铵处理细胞12~24 h后,采用ELISA、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比色法、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分析相关炎症因子释放、细胞凋亡、凋亡蛋白表达、胞浆Ca2+水平、Na+-K+/Ca2+-ATP酶活性和胞浆空泡化。结果显示:马度米星铵可以显着提高鸡心肌细胞促炎因子TNF-α和IL-8的释放(P<0.05),马度米星铵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细胞凋亡率(P<0.05),并显着提高caspase-3的活性(P<0.05)。胞浆内Ca2+水平及心肌细胞Ca2+-ATP酶活性显着增加(P<0.01),胞浆内过量的Ca2+来源于内质网钙库及胞外介质。马度米星铵导致鸡心肌细胞内空泡增加,空泡呈透明、单层膜、大小不一、基本不含胞浆内容物等特征。以上结果说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胞内离子紊乱及胞浆空泡化共同介导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细胞毒性损伤。3.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为探究细胞凋亡在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中的作用,阐述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本章以原代培养的鸡心肌细胞为体外模型,20 μM的z-VAD-fmk和500 mM的NAC预处理细胞1 h后,不同浓度的马度米星铵(0、0.05、0.5和5μg/mL)处理细胞24~72 h,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MTT法分析细胞活性;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 V-FITC/PI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RT-qPCR分析凋亡基因变化;比色法检测凋亡蛋白活性;JC-1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变化;DCFH-D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ROS改变;比色法测定胞内GSH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24 h,细胞损伤严重且细胞活性下降显着(P<0.05)。马度米星铵诱导细胞凋亡率升高,同时caspase-3/8/9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P<0.05)。细胞内ROS水平显着升高,GSH水平显着下降(P<0.05)。z-VAD-fmk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削弱马度米星铵诱导的细胞凋亡及鸡心肌细胞毒性。NAC预处理未能减弱马度米星铵引起的细胞凋亡但可降低细胞毒性。综上所述,caspase依赖和非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参与了马度米星铵诱导的鸡心肌细胞死亡,氧化应激加剧了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凋亡和ROS产生一定程度上可削弱马度米星铵诱导的心肌细胞毒性。4.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原代心肌细胞发生巨泡式死亡的机制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方式存在于马度米星铵诱导的鸡心肌细胞毒性作用中,本章进一步解析马度米星铵诱导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机制,以期阐明马度米星铵致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以鸡原代心肌细胞为体外研究模型,0、0.05、0.5和5 μg/mL的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12~72 h,光学显微镜观察胞浆内空泡形态学特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空泡的超微结构;以5 μg/mL的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12 h,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连续观察心肌细胞内空泡形成的规律;以Dextran 488-FITC、ER Tracker、Mito Tracker、Lyso Tracker等荧光探针染色马度米星铵处理12 h的鸡心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胞浆内空泡与胞浆内细胞器的定位关系。以z-VAD-fmk、3-MA、CQ及Bafilomycin A1预孵育鸡心肌细胞1 h,经不同浓度马度米星按处理12~24 h后,光学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空泡变化,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变化,琼脂凝胶电泳法观察DNA ladder是否形成,Western blot分析LC3-Ⅰ/Ⅱ、p62、H-Ras、K-Ras、Rac 1等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马度米星铵引起鸡心肌细胞出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细胞质空泡化现象,胞浆内大量的空泡特征不同于细胞凋亡、自噬等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这种空泡来源于细胞巨胞饮,而不是线粒体、内质网或溶酶体的肿胀。z-VAD-fmk和3-MA/CQ不能抑制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细胞空泡化,亦不能保护心肌细胞活性(P>0.05)。而Bafilomycin A1可以显着抑制胞浆内空泡的产生且可以显着保护细胞活性(P<0.01)。马度米星铵可以影响LC3-Ⅰ/Ⅱ和p62蛋白的表达,但抑制表达后并不能改善马度米星按引起的细胞损伤。马度米星铵处理鸡心肌细胞后,K-Ras和Rac 1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马度米星铵可引起不同于凋亡及细胞自噬的巨泡式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依赖空泡型H+-ATP酶的活化及Ras-Racl信号通路的参与。综上所述,本文发现马度米星铵可导致鸡原代心肌细胞的毒性损伤,引起鸡原代心肌细胞转录谱的显着改变;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离子紊乱及胞浆空泡化;caspase依赖和非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介导了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细胞毒性,巨泡式细胞死亡-methuosis主导了马度米星铵的心肌细胞毒性作用。本研究完善了马度米星铵致鸡心肌损伤的机制,为兽医临床防控马度米星铵心脏毒性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蒋红琴[5](2015)在《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六个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番茄茄红素对巴美肉生羊肉品质及其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从基因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番茄红素影响羊肉肉品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试验选取出生后3月龄、遗传背景一致、平均体重为19.34±2.21kg的健康巴美纯种肉羊公羔28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7只,单栏饲养。日粮中番茄红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50、100、200mg/kg基础日粮。试验期为120天。试验一:番茄红素对夏季巴美肉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激素的影响。结果发现日粮添加番茄红素提高了肉羊的采食量(P<0.05)和日增重(P=0.086,二次);日粮添加番茄红素提高了瘤胃液的pH值(P<0.05)和NH3-N的浓度,降低了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P<0.05),从而降低了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日粮添加番茄红素提高了血清中IGF-1、T3和T4的含量。试验二: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热胴体重、GR值、胴体产肉率、肉骨比和眼肌面积均随着番茄红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线性增长趋势(P<0.10);背最长肌pH值在4℃储藏24h后pH值呈现增长的趋势,24h的亮度值(L*)和色角(H0)随番茄红素水平添加显着降低,肌内脂肪含量也显着下降(P<0.05),番茄红素添加组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试验三: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血液酶活、脂类代谢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日粮添加番茄红素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提高了HSP70含量;显着降低了血浆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低密度胆固醇含量(P<0.05),动脉硬化参数显着下降(P<0.001)。日粮添加番茄红素显着降低了血浆、肝脏和肌肉中的MDA含量:此外,番茄红素还增加了肝脏(P=0.077)和肌肉中(P<0.05)的LDL-R mRNA的表达水平。试验四:番茄红素对肌肉熟化期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发现:番茄红素添加组血浆和肌肉中VE含量显着增加,GSH有增加趋势。肉熟化7天后番茄红素处理组a值显着高于对照组,脂质氧化水平被显着抑制,清除超氧离子和羟自由基的能力相比未添加组有所提高。试验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抗氧化状态以及Nrf2和HO-1介导的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的抗氧化保护机制。结果表明日粮添加番茄红素显着提高了血浆、肝脏、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GSH-Px、SOD的活性:此外,日粮添加番茄红素显着提高了肉羊肌肉中Nrf2和CAT酶的mRNA表达水平(P<0.05),而对P450.H0.1. SOD2.GSH-Px酶的和SOD1的nRNA表达无显着影响。试验六:番茄红素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显示:番茄红素具有清除DPPH、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而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清除能力也随之增强,具有很好的剂量依赖效应,而且番茄红素清除这些自由基的能力强于维生素C。综合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综上所述,在夏季饲养的巴美肉羊日粮中添加番茄红素增强了动物的抗氧化防护机能,增强了动物的抵抗力,因而对巴美肉羊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日粮补充番茄红素还提高了肉羊的肌肉发育,降低了脂肪沉积并提高了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改善了肉质。
谈枫[6](2014)在《养殖中期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矿物元素硒、镁的营养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在海水网箱(网箱规格:1.5m×1.5m×2m)中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硒、镁对鲈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以及鱼体主要组织器官中硒、镁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养殖中期鲈鱼硒、镁的需求量。实验期间水温25℃~30℃,盐度25~30‰,溶氧7mg/L以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中期鲈鱼对饲料中硒的营养需求以初始体重为214.5±1.0g的鲈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外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硒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酶活力和组织中硒含量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使饲料中硒含量分别达到0.12mg/kg、0.36mg/kg、0.42mg/kg、0.60mg/kg、0.78mg/kg和1.10mg/kg,6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鲈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5:30和17:00),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硒含量进行检测,未检测出水体含硒。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的硒水平对鲈鱼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饲料中不同的硒水平对鲈鱼饲料效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0.60mg/kg组达到最大值;0.60mg/kg鱼体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0.36mg/kg、0.42mg/kg、0.78mg/kg三组(P<0.05);肝脏和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硒添加量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0.60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血清和肝脏GST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0.78mg/kg饲料组血清GS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R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0.78mg/kg饲料组血清G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SOD活性随着饲料硒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0.6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硒水平为1.10mg/kg时血清中SOD活性显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丙二醛含量随着硒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0.60mg/kg硒饲料组最低;全鱼和肝脏中硒含量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拟合SGR和硒水平的关系,得到鲈鱼生长中期的硒最适需求量为0.63mg/kg。2.养殖中期鲈鱼对饲料中镁的营养需求以初始体重为204.5±1.0g的鲈鱼为实验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镁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酶活力和组织中镁含量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硫酸镁使饲料中镁含量分别达到184mg/kg、278mg/kg、487mg/kg、929mg/kg、1299mg/kg、1737mg/kg。6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鲈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5:30和17:00),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镁含量进行检测,检测出水体中镁含量为930mg/kg。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的镁水平对鲈鱼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镁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现下降的趋势;1737mg/kg组饲料效率(FE)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随着镁水平的升高而升高,1737mg/kg组活性最大;278mg/kg与1737mg/kg饲料组血清SOD活性差异显着(P<0.05),血清SOD活性分别在278mg/kg与1737mg/kg饲料组达到最小和最大值,各处理组之间肝脏SOD活性并没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随着镁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278mg/kg组最低;饲料镁水平对鲈鱼的全鱼、鳞片、骨骼中镁和钙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综合分析,当基础饲料镁含量达184mg/kg,水体中镁含量为930mg/kg时,鲈鱼饲料中不需要额外添加镁,添加过多的镁反而会抑制鲈鱼的生长。
周婷婷[7](2012)在《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以及抗亚硝基氮应激能力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用分子手段初步探索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中生长及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生长、组织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3.27士0.04)g的吉富罗非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添加0、80、160、240、320和400mg/kg GSH的6种饲料,记为G0、 G80、G160、G240、G320和G400。养殖期为7周。结果显示,与GO相比,G320罗非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肝脏RNA/DNA比显着升高(P<0.05),饲料系数(FC)显着降低(P<0.05);各添加组罗非鱼的摄食量(FI)和肝体比(HSI)高于G0,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G160~G320粗蛋白、G240和G320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GO(P<0.05),均在G240达到最高值。6组罗非鱼血清中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和血糖(GLU)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G320血清尿素氮(UN)含量与GO相比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血清和肝脏生长激素(GH)以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G160-G400血清和肝脏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显着高于GO和G80(P<0.05)。G240~G400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G320-G400肝脏LZM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GO相比,G320血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显着升高(P<0.05)。各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肝脏AKP、酸性磷酸酶(ACP)和NOS活性均高于GO,但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谷胱甘肽能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全鱼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血清和肝脏IGF-1水平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计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谷胱甘肽的适宜添加量为355.13mg/kg。2.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抗氧化性能和抗亚硝基氮应激能力的影响。上述养殖试验结束时,制备血清和肝脏样品,测定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并进行亚硝基氮应激试验,统计累积死亡率,计算相对保护率。结果显示,G320血清和G160、G240肝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分别显着高于G0(P<0.05)。随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增加,罗非鱼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中G160、G240血清和G320肝脏GR活性显着高于G0(P<0.05)。各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G0,但差异不显着(P>0.05),G240肝脏SOD活性显着高于G0(P<0.05)。G320血清和G240肝脏过氧化物酶(CAT)活性与G0相比显着升高(P<0.05)。各添加组血清和肝脏GSH含量均高于GO,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G240~G400血清和G240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显着高于G0(P<0.05)。血清和肝脏抗超氧阴离子(anti-O2-)活性最高值均出现在G320,其中前者显着高于G0~G240(P<0.05)。当GSH添加量为80-320mg/kg时,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G0(P<0.05)。在亚硝基氮应激96h内,G320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GO,相对保护率为33.3%。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谷胱甘肽能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的抗氧化性能和抗亚硝基氮应激能力。3.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生长及抗氧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上述养殖试验结束后,制备肝脏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方法分析各组吉富罗非鱼肝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肝脏GHmRNA相对表达量随饲料GSH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组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IGF-1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值出现在G320,与G0和G400相比显着升高(P<0.05)。GST mRNA相对表达量在G240~G400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SOD mRNA相对表达量随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但组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谷胱甘肽能诱导吉富罗非鱼肝脏中生长及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刘颂蕊[8](2012)在《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药动学、毒性及对自由基和药酶的影响》文中认为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具有长效缓释作用的微型囊泡,可以将药物包封于脂质双分子层内。头孢噻呋钠(ceftiofur sodium)是第三代广谱头孢菌素,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家畜的呼吸道疾病和奶牛乳腺炎。头孢噻呋钠脂质体是将头孢噻呋钠包封在脂质体双分子层内所形成的一种混悬剂。本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临床药理特点,旨在为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1、头孢噻呋钠脂质体体外释放度的测定通过动态透析法,用pH值为6.5的PBS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来测定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度。结果显示,56.48%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24h内释药,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2h的累积释药率为90%,24h后累积释放率达到94.68%。提示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释放较慢,相对于头孢噻呋钠原料药来说,具有明显的长效和缓释效果。2、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牛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通过给6头黄牛静脉注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采集血液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定时间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来考察两种药物在黄牛体内的药物代谢情况,获得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牛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单剂量分别静脉注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和原料药后,在给药48h后仍可检测出头孢噻呋钠脂质体,说明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具有长效作用,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维持在48h以上。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黄牛体内的药物代谢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牛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头孢噻呋钠原料药的2.11倍。这表明,头孢噻呋钠经脂质体包封后具有比单独的头孢噻呋钠更长的药效,可以更有效和方便的用于治疗需要长期给药的奶牛乳腺炎等疾病。3、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毒性研究按1000mg/kg、500mg/kg和200mg/kg体重给15只小鼠腹腔注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7d后小鼠仍然健康存活;再将56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头孢噻呋钠脂质体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0、10和5倍),头孢噻呋钠原料药高、中、低剂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21d腹腔注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和头孢噻呋钠后,进行血液学、血清生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小鼠血常规及生化数据经t检验后显示头孢噻呋钠高剂量组对小鼠有明显的毒性,脂质体高剂量组也有一定毒性,但相比同剂量的原料药毒性有所降低。肝脏和肾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脂质体对小鼠造成的毒性影响明显比头孢噻呋钠小。提示经脂质体包封后的头孢噻呋钠毒性明显下降,安全性提高。4、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小鼠自由基的影响为测定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小鼠肝脏自由基形成的影响,将24只昆明小鼠分为三组,连续7天腹腔注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头孢噻呋钠和生理盐水。完成给药后,处死小鼠并获取小鼠的肝脏组织,测定小鼠肝脏组织中SOD的活力,MDA的含量以及抑制羟自由基生成的能力。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对SOD、MDA与羟自由基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组的SOD活性(85.40±2.59)明显高于原料药组(75.42±3.29),而MDA含量与羟自由基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异。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组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头孢噻呋钠原料药组,这提示头孢噻呋钠脂质体比头孢噻呋钠原料药更能提高SOD的活性,从而降低由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毒性。5、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肝微粒体药酶的影响为了解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肝脏微粒体药酶的影响,将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连续7天腹腔注射2.2mg/kg的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另外一组不给药作为空白对照。完成注射后处死小鼠,采集肝脏,制备肝微粒体并测定肝脏微粒体中蛋白浓度和细胞色素b5的含量,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以及苯胺羟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这五种药酶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与空白对照相比,除了对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极显着外,其余都无显着性差异。且这五种酶的活性非常低,这种极低的药酶活性很好的从根本上解释了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小鼠体内较慢的代谢速率,从而避免药物峰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细胞毒性。
陈蓉[9](2012)在《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芡实系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产地为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主要有两个栽培种,即“剌芡”与“苏芡”。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芡实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芡实这一大宗水生植物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的提升,探讨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特性,以期实现芡实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芡实文献的研究。考证芡实的来源并分类、对芡实的营养与功效物质、药理与临床功效、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栽培技术、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水环境对水生药材品质影响进行了文献研究,为芡实等水生植物药材研究提供新思路。2进一步开展了芡实生产和资源调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芡实种植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广东、湖北等省。江苏省的芡实种植具有较大规模,位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是南芡(苏芡)的道地产区。目前苏州淞泽园水生蔬菜基地、苏州娄葑镇群力村、苏州蔬菜研究所、苏州东太湖等都是有特色的芡实生产基地。但由于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体环境恶化的影响,苏芡的产量和质量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近年价格水涨船高,2011年鲜米160元/kg,干货270元/kg。因此,扩大芡栽培面积,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是芡实资源生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明确了芡实种仁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酚类、有机酸等大类成分,并深入探讨了水溶性成分。以15个产地芡实为原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和营养评价。芡实中总氨基酸平均值为103.33mg/g,游离氨基酸为0.98mg/g。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比值系数分SRC为66.98%。Glu、Leu是芡实氨基酸的主成分,产地差异明显。各产地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平均值为0.4577mg/g。芡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产地差异,长江流域含量较高,南方芡实次之,而北方芡实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少。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芡实多糖,Sevage法除蛋白,通过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多糖中蛋白质含量。实验表明,芡实粗多糖纯度为73.25%,而精多糖达到了 76.22%。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前后,芡实粗多糖和精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从6.27%减少到1.39%,表明Sevage法在一定程度上有良好的去蛋白效果,值得推广。DEAE-52纤维素分离得到 EPJ-A1、EPJ-B1、EPJ-B2、EPJ-B3、EPJ-B4、EPJ-C1、EPJ-D1、EPJ-D2、EPJ-D3为等级分。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得到两个组分,EPJ-A1-1和EPJ-A1-2。理化鉴别表明,各级分大多不含糖类以外的成分,水溶性较好,颜色基本为白色或黄色。HPLC-ELSD法测定芡实多糖各级分纯度显示,DEAE-52分离的级分均不纯,水部位EPJ-A1经Sephadex G-100后得到的两个级分EPJ-A1-1、EPJ-A1-2基本已为均一分子量多糖,肯定了两次柱分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芡实多糖分子量分布较为集中,90%均在15 kDa以下。芡实多糖单糖组成较简单,仅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糖,也可以推测芡实多糖是由多个葡萄糖苷键组成的复杂多糖。MTT试验结果证实,芡实多糖几乎无细胞毒性,可以作为食品、药品、保健品研究的原料。针对芡种皮中大量的单宁成分,可制成有经济价值的栲胶用于工业。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芡实种皮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丙酮浓度57%、液料比57mL/g、超声时间23min。并通过D101大孔树脂富集,得到水、10%乙醇这两个部位为纯化栲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083-2008、LY/T 1082-2008的分析试验方法,证实芡实种皮符合栲胶原料标准,且其制成的栲胶大部分指标与现行其他主要栲胶要求相符。但颜色较深需要脱色,沉淀量过大需要进一步精制,方可提高使用范围。4芡实指纹图谱的建立,从“全成分”的角度出发,对提高芡实质量标准有重要意义。建立了芡实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立了 17个共有峰。以各产地间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初步拟订特征指纹峰,均以1、3、4、5、13号峰为强峰。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符合程度较好,但相对峰面积差别较大。以共有模式图谱为对照,各产地样品相似度在0.633~0.981之间,以对照药材为参照,相似度在0.654~0.998之间,说明不同来源的芡实饮片质量波动较大,建立标准指纹图谱时相似度应不低于0.9。HPLC指纹图谱是常用品质评价工具,具有全面性。柚皮素含量较低,仅为1.9539±0.0143μg/g,且发现不同产地间柚皮素含量差异明显。除柚皮素外,其他特征峰的鉴别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外光谱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比较了 17个产地芡实药材的相似度,依据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大小分为了 A、B、C、D四类。产地相近样品之间有很高的共有峰率(均超过82.4%)和很低的变异峰率(均不超过21.4%);产地不同但品种一致的样品之间有不高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52.4%)和不低的变异峰率(均大于33.3%);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样品之间有较低的共有峰率(均低于47.6%)和较高的变异峰率(均超过50.0%);产地不同且采收期较近,造成了 S10与其他产地相比有着极低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35.7%)和极高的变异峰率(几乎都高于100%)。各产地近红外图谱波形和吸光度大小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芡实药材质量总体平稳,变异趋势较小。当选取指纹区的波长范围为1196-2332nm时,特征峰较为明显,能建立芡实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确定了 8个共有吸收峰,峰位2331.017nm、2313.353nm、2101.412nm、1928.765nm、1761.000nm、1549.000nm、1468.118nm、1196.000nm,主成分峰位分别为 1549.000nm、1468.118nm、1761.000nm。5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疗效较好的多糖部位以及废弃物种皮中大量含有的多酚鞣质类物质两个部位作为抗衰老作用研究的对象。抗疲劳耐缺氧试验结果表明,与VC、VE组相比,各剂量多糖组和种皮多酚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均延长,显着提高了小鼠的抗应激能力,且量效关系明显。其活动能力、食量、精神状态、日均体重增加量、脏器系数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组,增加小鼠肝糖原、肌糖原、降低血清BUN、提高小鼠血清LDH、增加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均证实芡实多糖及其种皮多酚确实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能提高组织和血清中SOD、CAT、GSH-Px、Hyp活性,降低MAO活性,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清除ROS。同时能够缓解造模所致衰老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指数下降。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是潜在的抗氧化剂,提取方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体外抗氧化试验证实,芡实多糖、种皮多酚能有效清除·OH、O2-·等自由基,对亚硝胺合成以及亚硝基清除有一定作用,对DPPH·及其灵敏,对含脂食品的自动氧化防止有一定帮助,还原力大于同浓度下阳性药VC和TBHQ,提示其能够治疗因氧自由基损伤所引起的疾病。6考察环境因子对有效成分的积累变化,筛选出最重要的影响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比较各产地芡实质量优劣。两者从外因和内因协同判定药材品质,构建了芡实质量评价综合体系。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分别是影响柚皮素、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主导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度判定广东肇庆芡实以其高相对关联度0.657,成为品质最佳的产地。
苏莉[10](2011)在《镍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及原花青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健康性成熟Wistar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探讨镍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和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本研究选择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即:Control组(NS),硫酸镍(Ni) 1.25 mg/kg、2.50mg/kg、5.00 mg/kg组,2.50 mg/kg Ni加GSPE (50 mg/kg和100mg/kg)组。每日称重,腹腔注射Ni染毒并灌胃给NS或GSPE,连续30 d。染毒结束次日,乙醚麻醉并颈椎脱臼处死大鼠,分别采集附睾及睾丸样本,进行检测,包括精子运动参数;睾丸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睾丸细胞Bax、Caspase-3和c-ki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如下:1.整个实验期间,各组动物体重均衡,且未发现动物死亡现象。同期,各实验组动物体重和睾丸脏器系数与Control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Control组比较,2.50mg Ni组曲线速度(VCL)和平均移动角度(MAD)显着升高,直线性(LIN)、前向性(STR)及精子密度(ρ)显着降低;5.00 mgNi组VCL显着升高,直线速度(VSL)、平均路径速度(VAP)、LIN、STR及ρ显着降低(p<0.05)。与2.50mg Ni组比较,50 mg GSPE组VCL和MAD显着降低,STR和ρ显着升高;100mg GSPE组VCL和MAD显着降低,STR、LIN、摆动性(WOB)和ρ显着升高(p<0.05)。3.与Control组比较,2.50和5.00mg Ni组大鼠睾丸细胞凋亡率均显着升高(p<0.05),G0/G1期细胞相对增多,S期细胞显着降低(p<0.05)。与2.50 mgNi组比较,50和100 mg GSPE组大鼠睾丸细胞凋亡率均显着降低,G0/G1期细胞相对减少,S期细胞显着增多(p<0.05)。4.与Control组比较,1.25mg Ni组大鼠睾丸组织CAT酶活力显着降低,H2O2含量显着升高(p<0.05);2.50和5.00mg Ni组大鼠睾丸组织CAT和GSH-Px活力显着降低(p<0.01),MDA和H2O2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2.50 mg Ni组比较,50 mg GSPE组大鼠睾丸组织CAT酶活力略有升高及MDA含量略有降低,GSH-Px酶活力显着升高及H2O2含量显着降低(p<0.05);100 mg GSPE组大鼠睾丸组织GSH-Px和CAT酶活力略有升高,MDA和H2O2含量显着降低(p<0.05)。5.与Control组比较,各Ni组大鼠睾丸组织iNOS酶活力和NO含量均显着升高;5.00 mg Ni组大鼠睾丸组织TNOS酶活力显着升高(p<0.01)。与1.25和2.50mg Ni组比较,5.00mg Ni组大鼠睾丸组织iNOS酶活力和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2.50mg Ni组比较,50 mg GSPE组大鼠睾丸组织iNOS酶活力和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100 mg GSPE组大鼠睾丸组织iNOS酶活力和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6.与Control组比较,2.50和5.00mg Ni组大鼠睾丸细胞Bax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Control组比较,各Ni实验组大鼠睾丸细胞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且均出现Caspase-3切割片段,并呈剂量效应关系。与2.50 mg Ni组比较,50和100 mg GSPE组大鼠睾丸细胞Bax、Caspase-3前体及其切割片段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7.与Control组比较,2.50和5.00mg Ni组大鼠睾丸细胞c-kit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2.50mg Ni组比较,50和100mg GSPE组大鼠睾丸细胞c-kit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过量Ni暴露可引起雄性大鼠精子运动参数改变,导致生殖损伤。究其原因,可能与Ni增强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效应、致使Bax、c-kit蛋白表达上调,进而上调并激活睾丸细胞Caspase-3蛋白,导致睾丸生殖细胞周期紊乱及生殖细胞凋亡有关。然而,GSPE对Ni致生殖毒性具有拮抗作用,这可能是由于GSPE可以直接清除H2O2,降低NO和MDA水平,下调Bax和c-kit蛋白表达,进而下调及降低Caspase-3蛋白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最终拮抗Ni的生殖毒性。
二、猪的实验性缺硷研究 Ⅲ、硒和维生素E对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和线粒体膨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的实验性缺硷研究 Ⅲ、硒和维生素E对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和线粒体膨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的免疫和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益母草碱研究概括 |
2.2 免疫应激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
2.3 肠道黏膜的损伤及其机制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血脂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的处理与分组 |
2.2 饲养管理 |
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1 生长性能 |
2.3.2 免疫器官指数 |
2.3.3 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含量 |
2.3.4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2.3.5 血脂相关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
3.3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5 益母草碱对血清中MDA、T-SOD以及CAT的影响 |
3.6 益母草碱对血清中T-AOC和GSH的影响 |
3.7 益母草碱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 益母草碱对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血脂含量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二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脾脏免疫抗氧化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的处理与分组 |
2.2 攻毒与饲养管理 |
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3.6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血清免疫指标影响 |
3.7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脾脏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3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肉仔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脾脏相关基因的表达 |
5 小结 |
试验三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肉仔鸡肠道免疫抗氧化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药物与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试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攻毒与饲养管理 |
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3.2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3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肠道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的影响 |
3.5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肠黏膜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6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肉仔鸡肠黏膜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小肠形态的影响 |
4.2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小肠菌群的影响 |
4.3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小肠黏膜氧化指标的影响 |
4.4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空肠黏膜信号通路的影响 |
4.5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和通透性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四 益母草碱对脂多糖应激鸡胚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与鸡胚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 |
2.1 原代鸡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
2.2 细胞荧光免疫 |
2.3 不同浓度及时间的益母草碱对鸡胚肠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及时间的LPS对鸡肠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
2.5 益母草碱对LPS应激的鸡肠上皮细胞活力的模型建立 |
2.6 RT-PCR检测益母草碱对肠上皮细胞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7 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量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鸡胚肠上皮细胞的生长动态 |
3.2 鸡肠上皮原代细胞细胞荧光免疫结果 |
3.3 不同浓度和时间的益母草碱对肠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和时间LPS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
3.5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鸡胚肠上皮细胞活力的保护作用 |
3.6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鸡胚肠上皮细胞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7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鸡胚肠上皮细胞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鸡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4.2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鸡肠上皮细胞活力和相关酶的影响 |
4.3 益母草碱对LPS诱导的鸡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和MAPKs/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大豆异黄酮对萨能种公羊繁殖性能及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氧化应激 |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1.2 脂质过氧化 |
1.1.3 氧化应激的危害 |
1.2 抗氧化系统 |
1.2.1 酶促抗氧化系统 |
1.2.2 非酶促抗氧化系统 |
1.3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
1.3.1 大豆异黄酮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
1.3.2 抗氧化作用 |
1.3.3 抗热应激作用 |
1.3.4 提高免疫水平 |
1.3.5 弱雌激素样作用 |
1.4 精液保存的研究进展 |
1.4.1 影响精液保存效果的因素 |
1.4.2 精液稀释液主要成分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试验日粮 |
2.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
2.1.5 测定指标 |
2.1.6 精液采集及品质检测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采食量的影响 |
2.2.2 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体重的影响 |
2.2.3 大豆异黄酮对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4 大豆异黄酮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5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采食量的影响 |
2.3.2 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体重的影响 |
2.3.3 大豆异黄酮对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4 大豆异黄酮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5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准备 |
3.1.3 精液保存效果检测 |
3.2 、精液常温保存结果与分析 |
3.2.1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常温保存时间的影响 |
3.2.2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常温保存活力的影响 |
3.2.3 大豆异黄酮对精子质膜和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3.2.4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T-AOC、ROS、MDA水平的影响 |
3.3 、精液常温保存效果讨论 |
3.3.1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常温保存时间的影响 |
3.3.2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常温保存活力的影响 |
3.3.3 大豆异黄酮对精子质膜和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3.3.4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T-AOC、ROS、MDA水平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大豆异黄酮对种公羊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准备 |
4.1.3 精液保存效果检测 |
4.2 精液低温保存结果与分析 |
4.2.1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低温有效存活时间的影响 |
4.2.2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低温保存活力的影响 |
4.2.3 大豆异黄酮对精子质膜和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4.2.4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T-AOC、ROS、MDA水平的影响 |
4.3 精液低温保存效果讨论 |
4.3.1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低温有效存活时间的影响 |
4.3.2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低温保存活力的影响 |
4.3.3 大豆异黄酮对精子质膜和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4.3.4 大豆异黄酮对精液T-AOC、ROS、MDA水平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及毒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马度米星铵概述 |
1.1 马度米星铵 |
1.2 理化性质 |
1.3 药理作用 |
1.4 临床应用 |
1.5 中毒现象 |
1.6 毒性机制 |
2 细胞死亡 |
2.1 细胞凋亡 |
2.1.1 概述 |
2.1.2 凋亡特征 |
2.1.3 发生机制 |
2.2 细胞自噬 |
2.2.1 概述 |
2.2.2 自噬特征 |
2.2.3 发生机制 |
2.3 其它细胞死亡类型 |
3 转录组学 |
3.1 转录组学测序技术 |
3.2 RNA-seq与毒理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的转录组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药物配制 |
1.2 方法 |
1.2.1 鸡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
1.2.2 细胞活性测定 |
1.2.3 总RNA提取及质量测定 |
1.2.4 cDNA文库构建及RNA-seq测序 |
1.2.5 测序数据分析 |
1.2.6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1.2.7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1.2.8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1.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马度米星铵的细胞毒性 |
2.2 RNA-seq与差异表达基因鉴定结果 |
2.3 RT-qPCR验证RNA-seq所得差异表达基因 |
2.4 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2.5 马度米星铵改变促炎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 |
2.6 凋亡相关基因参与马度米星铵引起的细胞毒性 |
2.7 马度米星铵改变离子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 |
2.8 马度米星铵引起胞内空泡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3 讨论 |
3.1 马度米星铵改变鸡原代心肌细胞转录表达谱 |
3.2 GO分析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3.3 KEGG分析差异基因的代谢通路 |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深度挖掘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结果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2 药物配制 |
1.2 方法 |
1.2.1 鸡原代心肌细胞分离培养 |
1.2.2 ELISA |
1.2.3 流式细胞术 |
1.2.4 Western blot |
1.2.5 蛋白提取 |
1.2.6 蛋白浓度测定 |
1.2.7 SDS-PAGE凝胶电泳 |
1.2.8 胞浆内Ca~(2+)水平测定 |
1.2.9 Na~+-K~+/Ca~(2+)-ATPases活性测定 |
1.2.10 光学显微镜观察 |
1.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2.12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马度米星铵促进炎症反应 |
2.2 马度米星铵引起细胞凋亡 |
2.3 马度米星铵扰乱胞浆内离子平衡 |
2.4 胞浆内Ca~(2+)来源研究 |
2.5 马度米星铵引起细胞质内大量空泡形成 |
3 讨论 |
3.1 马度米星铵促进鸡原代心肌细胞炎症反应 |
3.2 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原代心肌细胞凋亡 |
3.3 马度米星铵引起鸡原代心肌细胞内离子紊乱 |
3.4 马度米星铵引起鸡原代心肌细胞空泡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剂与仪器 |
1.1.2 主要仪器 |
1.1.3 药物配制 |
1.2 方法 |
1.2.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1.2.2 荧光显微镜观察 |
1.2.3 RT-qPCR |
1.2.4 Caspase-3/8/9活性检测 |
1.2.5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分析 |
1.2.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检测 |
1.2.7 GSH测定 |
1.2.8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1.2.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马度米星铵对鸡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 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心肌细胞凋亡 |
2.3 马度米星铵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
2.4 马度米星铵增强凋亡蛋白活性 |
2.5 z-VAD-fmk对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心肌细胞毒性和凋亡的影响 |
2.6 马度米星铵降低鸡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 |
2.7 马度米星铵诱导ROS产生和细胞内GSH水平降低 |
2.8 NAC对马度米星铵引起的鸡心肌细胞凋亡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马度米星铵诱导鸡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
3.2 Caspase3/8/9和Bcl-2家族基因参与马度米星铵引起的细胞凋亡 |
3.3 线粒体途径介导了马度米星铵的诱导的细胞凋亡 |
3.4 氧化应激参与马度米星铵诱导的细胞损伤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巨泡式死亡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药物配制 |
1.2 方法 |
1.2.1 鸡原代心肌细胞分离培养 |
1.2.2 细胞形态观察 |
1.2.3 CCK-8测定细胞活性 |
1.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1.2.6 DNA ladder测定 |
1.2.7 Western blot分析 |
1.2.8 LDH释放度测定 |
1.2.9 ATP水平测定 |
1.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马度米星铵引起鸡心肌细胞空泡化 |
2.2 马度米星铵诱导心肌细胞空泡化的融合过程 |
2.3 马度米星铵诱导的空泡与细胞器的定位关系 |
2.4 z-VAD-fnk对鸡心肌细胞空泡化的影响 |
2.5 DNAladder观察 |
2.6 3-MA和CQ对鸡心肌细胞空泡化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
2.7 马度米星铵对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 |
2.8 马度米星铵对LDH和ATP的影响 |
2.9 Bafilomycin A1对鸡心肌细胞空泡化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
2.10 马度米星铵对Ras-Rac1信号通路的影响 |
2.11 马度米星铵对鸡心肌细胞的微观形态影响 |
3 讨论 |
3.1 马度米星铵诱导细胞空泡化的特征 |
3.2 细胞空泡化与细胞凋亡 |
3.3 细胞空泡化与细胞自噬 |
3.4 细胞空泡化与细胞巨泡式死亡 |
3.5 细胞空泡化的发生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5)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激素的影响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试验三 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脂类代谢以及LDLR MRNA表达的影响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四 番茄红素对肌肉熟化期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五 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分子作用机理研究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六 番茄红素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和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3.1 主要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养殖中期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矿物元素硒、镁的营养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鱼类硒、镁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
1 硒营养研究进展 |
1.1 硒元素简介 |
1.2 硒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1.3 硒的吸收、代谢和排泄 |
1.4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5 对不同形式硒的利用 |
1.6 硒需求量 |
1.7 硒缺乏与中毒 |
1.8 硒与维生素 E 的协同作用 |
1.9 硒的解毒作用 |
1.10 展望 |
2 镁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
2.1 镁的简介 |
2.2 镁的生理功能简介 |
2.3 镁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2.4 镁的吸收、贮存和排泄 |
2.5. 鱼类对镁的需要量及其影响因素 |
2.6 镁与脂质过氧化 |
2.7 镁对其他离子代谢的影响 |
2.8 镁的缺乏症和过量 |
第二章 养殖中期鲈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饲料 |
2.2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3 样品收集 |
2.4 生化分析 |
2.5 计算公式、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饲料硒水平对鲈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 饲料硒对鲈鱼全鱼体成分的影响 |
3.3 饲料硒对鲈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3.4 饲料硒对鲈鱼肝脏及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T)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R)活性的影响 |
3.5 饲料硒水平对鲈鱼血清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6 饲料硒水平对鲈鱼全鱼、肝脏硒含量的的影响 |
4.讨论 |
小结 |
附图和表 |
第三章 养殖中期鲈鱼对饲料中镁需求量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饲料 |
2.2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3 样品收集 |
2.4 生化分析 |
2.5 计算公式、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饲料镁水平对鲈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 饲料镁水平对鲈鱼全鱼体成分的影响 |
3.3 饲料镁水平对鲈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3.4 饲料镁水平对鲈鱼肝脏及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3.5 饲料镁水平对鲈鱼血清及肝脏 SOD 活性、MDA 含量的影响 |
3.6 饲料镁水平对鲈鱼全鱼、脊椎骨、鳞片镁、钙含量的影响 |
4.讨论 |
小结 |
附图和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本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氧化与抗氧化剂 |
1.1.1 自由基与氧化应激 |
1.1.2 氧化应激与自由基引起的损伤 |
1.2 生物体抗氧化系统 |
1.2.1 抗氧化酶 |
1.2.2 抗氧化剂 |
1.3 谷胱甘肽的结构和特点 |
1.4 谷胱甘肽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
1.4.1 谷胱甘肽的主要来源 |
1.4.2 谷胱甘肽的吸收 |
1.4.3 谷胱甘肽的消耗 |
1.5 谷胱甘肽对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5.1 谷胱甘肽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1.5.2 谷胱甘肽对水产动物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5.3 谷胱甘肽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
1.5.4 谷胱甘肽对水产动物解毒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1 罗非鱼的生物学特征 |
1.6.2 罗非鱼的养殖现状 |
1.6.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生长、组织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饲料 |
2.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体组成的影响 |
2.2.3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血清和肝脏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5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血清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体成分的影响 |
2.3.3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4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5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抗氧化性能和抗亚硝基氮应激能力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饲料 |
3.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4 抗亚硝基氮应激试验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2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抗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3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2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谷胱甘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抗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3 谷胱甘肽对罗非鱼抗亚硝基氮应激能力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生长及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饲料 |
4.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4.1.3 样品采集 |
4.1.4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4.1.5 引物设计和合成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GH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2.2 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IGF-1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2.3 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GST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2.4 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肝脏SOD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药动学、毒性及对自由基和药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质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脂质体的简介 |
1.1.2 脂质体的特点 |
1.1.3 脂质体的结构 |
1.1.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1.5 脂质体的稳定性 |
1.1.6 脂质体的应用 |
1.1.7 脂质体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1.2 头孢噻呋钠的研究概述 |
1.2.1 头孢噻呋钠概况 |
1.2.2 头孢噻呋钠的作用机理 |
1.2.3 头孢噻呋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2.4 头孢噻呋钠的毒性试验 |
1.2.5 头孢噻呋钠的临床应用 |
1.3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研究概况 |
1.4 自由基的研究概况 |
1.4.1 自由基的概况 |
1.4.2 氧自由基的研究概况 |
1.4.3 自由基在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
1.4.4 抗氧化剂 |
1.5 药物对药酶的影响 |
1.5.1 药酶的概况 |
1.5.2 细胞色素P_(450)酶系 |
第二章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仪器 |
2.2.2 材料 |
2.2.3 方法 |
2.2.4 体外溶出试验 |
2.3 结果 |
2.3.1 头孢噻呋钠标准曲线 |
2.3.2 回收率的测定 |
2.3.3 精密度的测定 |
2.3.4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牛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仪器 |
3.2.2 材料 |
3.2.3 方法 |
3.2.4 色谱条件 |
3.2.5 血浆标准曲线的制备 |
3.2.6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
3.2.7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
3.2.8 灵敏度(最低检测限、最低定量限) |
3.3 结果 |
3.3.1 方法专属性 |
3.3.2 血浆标准曲线 |
3.3.3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
3.3.4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
3.3.5 灵敏度(最低检测限、最低定量限) |
3.3.6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在牛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小鼠的毒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仪器 |
4.2.2 材料 |
4.2.3 方法 |
4.3 结果 |
4.3.1 急性毒性试验 |
4.3.2 蓄积性毒性试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小鼠自由基的影响 |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仪器 |
5.2.2 材料 |
5.2.3 方法 |
5.3 结果 |
5.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5.3.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5.3.3 羟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头孢噻呋钠脂质体对肝微粒体药酶的影响 |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仪器 |
6.2.2 材料 |
6.2.3 方法 |
6.3 结果 |
6.3.1 肝脏重量 |
6.3.2 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 |
6.3.3 细胞色素b5含量测定 |
6.3.4 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NCCR)活性测定 |
6.3.5 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及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测定 |
6.3.6 苯胺-4-羟化酶(AH)活性测定 |
6.4 讨论 |
6.5 小结 |
本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9)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芡实资源考证与分类 |
2 芡实营养与功效物质基础 |
3 芡实药理与临床功效研究 |
4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5 芡实高产栽培与孢粉学 |
6 芡实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 |
7 芡实现代研究展望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芡实药材资源与商品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芡实药材资源及市场调查 |
1 国内芡实资源分布情况 |
2 芡实药材市场动态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苏州地区芡实种植情况考察 |
1 苏州概况 |
2 调查范围 |
3 调查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
第一节 芡实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芡实水溶性蛋白质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芡实氨基酸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芡实多糖成分含量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芡实多糖分离鉴定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芡实种皮多酚提取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芡实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芡实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芡实NIR指纹图谱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芡实IR指纹图谱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五章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衰老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内抗衰老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疲劳、耐缺氧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综合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芡实药材品质的影响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1 数据来源 |
2 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建立 |
3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建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镍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及原花青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概述 |
1.2 镍生殖毒性的研究历史 |
1.3 镍毒性的干预 |
1.4 葡萄籽原花青素 |
1.4.1 概述 |
1.4.2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抗氧化作用 |
1.4.3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抗肿瘤作用 |
1.4.4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
1.4.5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肝脏保护作用 |
1.4.6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其它生物学作用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4 实验方法 |
2.4.1 剂量选择和动物分组 |
2.4.2 实验流程 |
2.4.3 大鼠睾丸脏器系数计算 |
2.4.4 精子运动参数的测定 |
2.4.5 睾丸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测定 |
2.4.6 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效应及NOS/NO水平的测定 |
2.4.7 睾丸细胞Bax、Caspase-3和c-kit蛋白的测定 |
2.5 统计处理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体重和睾丸脏器系数的变化 |
3.2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 |
3.3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
3.5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NOS活性及NO水平的影响 |
3.6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细胞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7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细胞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体重和睾丸脏器系数的变化 |
4.2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 |
4.3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
4.5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NOS活性及NO水平的影响 |
4.6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细胞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4.7 镍及其与原花青素联合对雄性大鼠睾丸细胞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教育及工作经历 |
致谢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四、猪的实验性缺硷研究 Ⅲ、硒和维生素E对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和线粒体膨胀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氨气暴露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气管免疫功能的影响[D]. 申乃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益母草碱对肉仔鸡的免疫和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莉.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大豆异黄酮对萨能种公羊繁殖性能及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D]. 李仲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4]马度米星铵致鸡原代心肌细胞毒性及毒性机制的研究[D]. 高修歌.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番茄红素对巴美肉羊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D]. 蒋红琴.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养殖中期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矿物元素硒、镁的营养需求研究[D]. 谈枫.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7]谷胱甘肽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D]. 周婷婷.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4)
- [8]头孢噻呋钠脂质体的药动学、毒性及对自由基和药酶的影响[D]. 刘颂蕊.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9]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D]. 陈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镍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及原花青素的保护作用研究[D]. 苏莉. 兰州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