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物系统论文_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作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作物,黄土高原,重金属,钾肥,系统,耕地。

土壤作物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1](2019)在《连续施用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连续7年施用不同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为从源头上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0—15 cm土层土壤Cu、Zn、As和Cd的含量,且随猪粪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0—15 cm)中Cu、Zn、As和Cd含量也显着增加,增幅分别在77.57%—261.46%、40.41%—145.68%、41.74%—46.19%和14.53%—22.09%。猪粪施用量高时,Zn和Cd已迁移到15—30cm土层并在此层积累;随着鸡粪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0—15cm)Cu、Zn、Cr含量也均显着增加。与施化肥处理相比,连续7年施用鸡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耕层土壤Cu、Zn和Cr含量,增幅分别在16.81%—38.72%、133.93%—435.73%和33.45%—58.31%。鸡粪用量较高时,Cu、Zn、Cr向15—30 cm土层迁移并积累。该试验条件下,连续7年施用高量鸡粪后耕层土壤Zn含量已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籽粒Cu和Zn含量,增幅分别在27.18%—49.87%和25.66%—98.81%;连续7年施用高量鸡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籽粒Zn和Cd含量,分别增加64.74%和40.00%。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和高量鸡粪的处理小麦籽粒Zn含量超过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NY 861—2004)。(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常秀[2](2019)在《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作物的影响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能起到均衡室温、降低湿度、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氧量的作用,明显改善了日光温室内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李莹[3](2019)在《作物间作系统下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豆种植系统中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质(SOM)损失较低,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土壤侵蚀可能导致严重的土壤退化。2014—2015年雨季,在肯尼亚卡比特进行了一项实地研究,以确定沉积物颗粒分布对土壤有机质损失的影响,并评估土豆-豆科作物间作系统中最易受土壤侵蚀的土壤有机质组分。本次试验区域包括裸地、纯土豆种植区、土豆-豌豆种植区、土豆-菜豆种植区和土豆-扁豆种植区。采用筛分与比重法将沉积物分离出为53~250μm和小于53μm的团聚体,同时将土壤有机质分离成密度为1.65~1.85 g/cm~3的颗粒有机质和2.60 g/cm~3的矿物有机质。土壤流失量和流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差异明显,其中纯土豆种植区最高,土豆-扁豆种植区最低。扁豆属藤类植物,有效地确保了地面覆盖的连续性,保护了有机物免受土壤侵蚀,从而证明了豆类覆盖作物在土豆种植系统中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吕箫,冯远娇,王晓宜,王建武[4](2019)在《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Bt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人们对Bt作物释放后潜在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Bt作物释放的Bt蛋白可以主要通过秸秆还田方式进入土壤进而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本文综述了Bt作物秸秆还田释放的Bt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①Bt作物秸秆还田释放的Bt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②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③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的影响;④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⑤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从而为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轩[5](2019)在《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系统的作物生产力、环境生态功能等将受到影响。通过纳入饲草作物、实行秸秆覆盖、免耕等措施,可增加农业系统的稳定性,缓冲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作用。但是现阶段,该地区在作物生产系统改进、实行保护性耕作后,生产力和水分利用过程如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选取的研究点甘肃庆阳,该地位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传统作物生产系统为玉米、冬小麦连作和玉米-冬小麦轮作。研究首先结合大田试验数据,对作物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拟研究区多种作物生产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估,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模拟了长期尺度下传统作物系统和改进的作物系统的生产,分析了作物产量、蒸散分配、水分利用、土壤养分和经济效益的变化,明确了该地区作物生产受不同管理、气候变化影响的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对APSIM进行了本土化,以精确模拟玉米(Zea mays)、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yle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产和资源利用。模型的土壤参数和作物参数由田间试验测定。结果显示,APSIM模拟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MWS)中玉米、冬小麦和大豆的产量及生物量的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分别为0.81-0.87、0.82-0.95和0.72-0.92(P<0.01),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最高不超过平均实测值的30%。APSIM对玉米-小麦-大豆轮作试验田土壤水分模拟的R~2为0.43-0.65(P<0.01),RMSE为平均实测值的11.7-17.8%;对紫花苜蓿草地(L)土壤水分模拟的R~2为0.43-0.47(P<0.01),RMSE为平均实测值的12.0-20.2%,模型略高估了土壤水分。对0-200 cm土壤NO_3-N和0-30 cm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模拟的R~2达到0.70-0.99和0.68-0.97(P<0.05),RMSE最高仅占平均实测值的13.1%和17.2%。APSIM对作物产量、水分动态和土壤养分模拟较为准确,可用于情景模拟,评估作物生产系统在生产条件变化后多个组分的变化。2.在甘肃庆阳1961-2010年历史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全年降水(降水量不变、降低10%和20%、增加10%和20%)和全年气温(不变、降低1.5°C和1°C、升高1.5°C和1°C)建立了新的长期尺度气候情景,并模拟了玉米连作、冬小麦连作和紫花苜蓿草地的生产,分析3种作物的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的情景下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产量降低,最大幅度分别可达38.7%、40.3%和41.8%。冬小麦、紫花苜蓿的在气温降低、降水量增加时增产,最大增幅分别为29.8%和51.7%。玉米在降水量增加、温度不变的情景下增产幅度最大,为22.0%。在设定范围内,紫花苜蓿的产量变异范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小,说明适应能力较强。3.在甘肃庆阳1961-2010年历史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设置传统耕作处理(CT)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R),利用APSIM模拟了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生产。结果表明,在每个轮作序列初期(玉米播种期),相比CT处理,NTR处理下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显着提高(平均提高72 mm;P<0.01),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干物质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1805和4309 kg/hm~2(P<0.01),但NTR处理对玉米、大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显着影响(P>0.05)。NTR还显着提升了系统蒸腾量T_c,降低了土壤蒸发量E_s和蒸散量ET(P<0.05),但玉米生长季的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量受耕作处理的影响不显着(P>0.05)。冬小麦和大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_Y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_B在NTR下有显着提升,幅度为1.9-8.0 kg/hm~2·mm(P<0.05),总体来说,在甘肃庆阳的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中实行长期免耕+秸秆覆盖,有极大的提高土壤持水力、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潜力。4.利用气象数据生成软件ACSGTR(AgMIP Climate Scenario Generation Tools with R),以甘肃庆阳历史气象数据为基准情景,生成了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8.5的未来气候情景系列,以玉米连作、冬小麦连作、紫花苜蓿草地、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和紫花苜蓿-冬小麦轮作为对象,设定了传统耕作处理(CT)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R)。长期生产模拟结果表明玉米、冬小麦的产量在未来情景中相对历史情景下降1.2-39.4%,但紫花苜蓿产量在RCP4.5情景中提高4.0-12.3%。各系统的蒸腾量有随RCP通道系数增加和时间区间推后呈下降的趋势,但RCP情景中CT处理的土壤蒸发量倾向减小,而NTR处理的蒸发量倾向上升,至RCP8.5情景比NTR高16%。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的0-200 cm土壤NO_3-N含量最高,而苜蓿草地土壤0-30 cm的SOC含量最高,苜蓿-小麦轮作次之。大多数情景下苜蓿草地获得最高的毛利润(38.4-46.1万RMB/hm~2)和水分效益(24.32-28.71 RMB/hm~2·mm·轮),苜蓿-小麦轮作次之。气候变化对小麦连作、玉米连作、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经济效益有负效应,相对历史基准情景的变幅在-39.2%和+3.7%之间。苜蓿连作和苜蓿-小麦轮作的毛利润和水分效益于RCP4.5下相对历史情景提升了0.8-12.8%。综上,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未来气候变化下,苜蓿-小麦系统在产量、土壤养分或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研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对APSIM进行了本土化,验证了模型对黄土高原地区复杂农业系统的描述能力,为后续情景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探讨了未来气候情景下不同作物生产系统各组分的适应塑性,阐明了长期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响应。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草地农业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对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嘉蕊[6](2019)在《基于土壤-作物-人体系统的耕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但由于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开始影响土壤质量,并进一步通过植物根系以及食物链进入农作物以及人体中,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在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X地级市下辖8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八种重金属(Cr、Pb、Cd、Hg、As、Cu、Zn、Ni)以及四种主要作物(粮食、水果、蔬菜、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数据,利用四种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累积情况和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关系,探讨了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的迁移累积特征和协同污染风险,并利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靶标危害系数方法,分别评价了耕地土壤重金属和作物重金属对人体存在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区域潜在风险的重金属元素的风险管控值和风险管控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耕地土壤中重金属Hg和Cd的污染累积情况最严重,应将二者作为存在潜在风险的重金属,且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偏东南地区,其八种重金属累积情况递减排序为:Hg>Cd>Cu>Pb>Zn>Cr>Ni>As。(2)作物重金属中As、Ni、Cr、Pb、Zn、Cd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在四种作物中,粮食作物超标情况最严重,达到Ⅲ级重度超标,其八种重金属污染指数的大小递减排序为:As>Ni>Cr>Pb>Zn>Cd>Cu>Hg。作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与土壤中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众多外部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物中重金属的含量。(3)作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中粮食作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蔬菜和水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会对作物中重金属吸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和抑制作用。Cb、Cu(作物)与Cd、Cu(土壤)分别存在极为显着的相关关系,土壤中Cd、Cu可能是作物中Cd、Cu的主要来源,除Hg外,其他作物中重金属也同土壤中非自身元素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4)不同作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粮食的累积指数大于其他作物。在八种重金属元素中,Cd最容易被作物吸收,而Pb是最不容易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发生迁移的重金属元素;综合质量指数超标评价结果表现为土壤和作物至少存在一个存在超标情况,重度污染的样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中部偏西南地区,样点主要来自于粮食作物。(5)土壤重金属Cr儿童、成人的综合非致癌风险控制值分为0.76mg/kg、0.28mg/kg;土壤重金属Cr、Cd儿童和成人的综合致癌风险控制值范围分别为0.03mg/kg~2.91mg/kg、0.004mg/kg~0.38mg/kg;1.99mg/kg~198.76mg/kg、0.01mg/kg~1.28mg/kg。作物重金属As儿童和成人的综合风险值分别为0.35mg/kg和0.55mg/kg;作物重金属Cr儿童和成人的综合风险值分别为1.56mg/kg和2.43mg/kg;作物重金属Cd儿童和成人的二者的综合风险值分别为2.52mg/kg和3.92mg/kg。提出了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措施,包括耕地农田分区管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科学管控,强化农产品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政策研究,着力培育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形成重金属治理体系建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01)

景若瑶[7](2019)在《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水因其仍含有痕量重金属,农田灌溉可能对土壤—作物系统造成影响。不同肥料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针对再生水中典型重金属Cd、Pb、Cu、Zn对土壤环境及作物品质等的影响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本文通过桶栽和田间微区试验,分析了施加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携入Cd、Pb、Cu、Zn在番茄植株不同器官、土壤不同层次以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累积效应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变化,探讨了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下土壤理化特性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机理及差异性,同时,分析了对番茄根、茎、叶及果实重金属吸收累积规律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出可以调控再生水灌溉重金属Cd、Pb、Cu、Zn生物有效性的钾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加K_2SO_4较K_2CO_3、KH_2PO_4、KCl对土壤Cd和Zn降低效果最佳显着;施K_2SO_4后SO_4~(2-)可与H~+结合降低土壤pH,从而增加土壤Cd和Zn有效态含量,通过番茄植株体携带走Cd和Zn促使土壤中含量降低,施K_2SO_4较不施钾肥番茄植株体Cd累积量增加44.79%,处理土壤Cd、Zn含量分别降低5.75%~38.09%、3.01%~4.11%,土壤Cd、Zn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13.63%~28.74%、4.94%~12.90%。(2)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KH_2PO_4较K_2CO_3、KCl、K_2SO_4对土壤Pb和Cu降低效果最为明显,施KH_2PO_4降低土壤Pb含量6.90%~18.43%,降低土壤Cu含量4.97%~19.25%;KH_2PO_4主要通过H_2PO_4~-与土壤Pb离子形成溶解度较低的化合物从而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通过表面吸附和络合作用增加了土壤表面负电荷从而增加吸附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u含量,施加KH_2PO_4土壤Pb、Cu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2.44%~23.40%、14.55%~19.77%;此外,植株体吸收累积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土壤重金属含量,施加KH_2PO_4处理番茄植株体Pb和Cu的吸收累积量较不施钾肥分别增加3.56%和5.72%。(3)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加钾肥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土壤Cd、Pb、Cu、Zn全量及其有效态含量,且土壤典型重金属累积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农用地土壤(pH>7.5)污染风险筛选值,表明试验所用再生水短期灌溉并合理配施钾肥可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再生水灌溉土壤Cd累积量为0.1366~0.4231 mg/kg,低于标准中筛选值0.6 mg/kg;Pb累积量14.18~19.15mg/kg,远低于标准中筛选值170 mg/kg;土壤Cu累积量18.30~25.18mg/kg,低于标准中筛选值100 mg/kg;土壤Zn累积量为95.92~102.93mg/kg,低于标准中筛选值300 mg/kg。(4)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K_2SO_4抑制番茄果实吸收Cd、Zn效果最为明显,施KH_2PO_4抑制番茄果实吸收Pb、Cu效果最佳。番茄果实典型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新鲜蔬菜限值标准,其中Cd含量0.0050~0.0240 mg/kg,低于标准限值0.05 mg/kg;Pb含量0.0084~0.0106 mg/kg,远低于标准限值0.1 mg/kg。施钾肥与不施钾肥相比蕃茄果实维生素C、有机酸、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4.74%~24.77%,0.30%~24.08%,7.77%~80.46%及2.37%~33.41%,表明施加钾肥可一定程度提高番茄口感和营养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景若瑶,崔二苹,樊向阳,胡超,李中阳[8](2019)在《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Cd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施钾肥处理对土壤-作物系统Cd的影响及差异性,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肥处理对再生水灌溉番茄植株、果实以及根际土与非根际土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钾肥处理可提高番茄果实产量,施加KCl较K2SO4增产效果明显,分别较不施肥处理可增产6.10%~24.00%和1.36%~13.16%;不施钾肥较不施肥处理番茄果实Cd含量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施加钾肥处理,施加KCl较K2SO4处理番茄果实Cd含量较低,Cd含量分别较不施钾肥处理分别减少58.33%和8.33%,且各处理均未超0.05mg/kg的限值标准;不施钾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土壤pH、Cd含量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小于施钾肥处理,有效态Cd有所增加,施加KCl和K2SO4较不施肥处理有效态Cd降低,施加KCl和K2SO4较不施钾肥处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pH、Cd含量和有效态Cd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施加KCl根际土和非根际土Cd含量分别降低2.96%~3.11%和5.75%~14.22%,施加K2SO4分别降低4.14%~5.90%和8.10%~8.29%;施加KCl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10.75%~16.19%和13.98%~28.74%,施加K2SO4分别降低15.97%~20.55%和19.91%~24.70%。因此,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可通过选择施加适宜的钾肥种类,调控重金属Cd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施加K2SO4较KCl相比,可一定程度降低土壤Cd全量及有效态Cd含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冯英,马璐瑶,王琼,吴英杰,黄路宽[9](2018)在《我国土壤-蔬菜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生产综合农艺调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然而将这些关键技术与蔬菜传统高度集约化种植模式进行耦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大规模推广应用鲜见报道。因此,本文在查阅最新发表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土壤-蔬菜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归纳了蔬菜作物重金属吸收积累特征,并总结了重金属污染蔬菜地安全生产综合农艺调控技术研究进展。当前,我国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以中轻度为主,且区域分异明显。蔬菜作物重金属超标现象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蔬菜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蔬菜作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因种类、品种、部位而异,受基因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调整种植布局、选用重金属低积累品种、合理轮间套作、施用土壤改良剂和钝化剂、优化水肥管理技术等农艺调控措施是目前中轻度重金属污染蔬菜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未来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壤-蔬菜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宜加强土壤-蔬菜地系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传统种植模式与综合农艺调控措施耦合技术、长期定位试验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重金属中轻度污染蔬菜地的安全利用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许建晶,刘家鹤,罗珠珠,陈英,蔡立群[10](2018)在《黄土高原坡耕地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大了耕层0~10cm以下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W/L和W/A最为显着,>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远低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说明黄绵土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较低,极易在水作用下泡散.植物篱间作可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各处理的ROOC/TOC为40%~50%,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活性高,而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更利于固定.植物篱间作使0~50cm土层贮水能力提高,体现为小麦/苜蓿土壤贮水能力最强,说明植物篱间作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结论】从涵养水源角度出发,建议在大部分坡地实施小麦-苜蓿间作.(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土壤作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能起到均衡室温、降低湿度、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氧量的作用,明显改善了日光温室内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作物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连续施用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刘常秀.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作物的影响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3].李莹.作物间作系统下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4].吕箫,冯远娇,王晓宜,王建武.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9

[5].杨轩.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6].李嘉蕊.基于土壤-作物-人体系统的耕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9

[7].景若瑶.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转化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8].景若瑶,崔二苹,樊向阳,胡超,李中阳.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Cd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冯英,马璐瑶,王琼,吴英杰,黄路宽.我国土壤-蔬菜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生产综合农艺调控技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10].许建晶,刘家鹤,罗珠珠,陈英,蔡立群.黄土高原坡耕地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土壤-作物系统中全Pb的迁移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运移途径磷肥用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关系的大...玉米受环境中砷的胁迫过程

标签:;  ;  ;  ;  ;  ;  ;  

土壤作物系统论文_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