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论文_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水化合物,结构性,可溶性,淀粉,栓皮栎,物候,海拔。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1](2019)在《秦岭东段栓皮栎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枝条是碳供应器官和碳需求器官的连接者,研究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季节变化对理解树木体内的碳分配至关重要。该研究以秦岭东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优势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其分布的海拔上下限(650m和970m),通过在展叶期采用旬尺度和在非展叶期采用月尺度相结合的周期性取样方法(共计12次),测定栓皮栎枝条NSC组分及含量,并观测同期叶片物候变化。结果表明:(1)栓皮栎枝条NSC含量随季节波动较小,变化差异不显着。但枝条可溶性糖含量(高海拔)或淀粉含量(低海拔)在一定生境条件下,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说明栓皮栎枝条可溶性糖和淀粉之间存在动态转化过程。(2)栓皮栎枝条NSC组成以可溶性糖为主(61%),这可能是该树种在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所采取的生长策略。(3)土壤含水量(正相关)和饱和水汽压差(负相关)分别是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影响栓皮栎枝条NSC含量的主导环境因子,说明相比高海拔,低海拔的栓皮栎可能对高温引起的水分胁迫更敏感。(4)结合叶片物候发现,栓皮栎枝条NSC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萌芽前(3月中下旬, 11%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展叶后期(4月末, 5%左右),叶片萌芽展叶后枝条NSC含量下降。总体而言,枝条NSC含量在高低海拔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春季萌芽前后存在显着差异,海拔引起的叶片物候时间差极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说明,栓皮栎叶片物候会直接影响枝条NSC含量的季节变化,枝条NSC含量对叶片萌芽生长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栓皮栎树体内碳调配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连华,李德辉,黎芝秀,张宝成[2](2019)在《遵义师范学院校园冬季绿色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生理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物质之一,在调节渗透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缺乏对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中NSC的研究,冬季温度较低,人工系统引种不恰当,可能造成绿化失败。因此,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校园冬季绿色植物叶片为材料,研究了叶片中葡萄糖、淀粉、NSC、叶绿素和丙二醛的含量,旨在为冬季校园绿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为使人工系统引种成功,应选择NSC和总叶绿素高,且丙二醛含量低的植物,即在今后的补种等优先选择种植灌木类。(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凯,林婷婷,吕林有,刘建华,黄舒漫[3](2019)在《水分胁迫对杨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年生杨树幼苗为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适宜水分、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研究杨树幼苗叶、茎和根在处理15、30、45和60 d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适宜水分处理相比,随着水分处理时间延长,水分胁迫导致杨树幼苗叶和茎的可溶性糖及NSC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根可溶性糖及NSC含量在轻度和中度胁迫处理呈下降趋势,在重度胁迫处理先增加后减少;叶淀粉含量在轻度胁迫处理先增加后降低,在中度和重度胁迫处理先减少后升高。水分处理45 d后,水分胁迫导致茎和根的淀粉及NSC含量显着下降。水分处理60 d时,NSC含量在各器官的下降率表现为根>茎>叶,淀粉含量下降率大于NS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在叶中下降,在枝和根中保持稳定。水分胁迫导致杨树幼苗NSC储量降低,易遭受环境胁迫而导致死亡。(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章异平,曹鹏鹤,徐军亮,海旭莹,吴文霞[4](2019)在《秦岭东段栓皮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树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组分的季节变化是掌握树木碳代谢规律的基础,也有利于判断以往研究仅凭生长季单次或几次(<5次)的取样方法是否存在一定局限性。以秦岭东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优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分布的海拔上下限(650 m和970 m),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通过月尺度周期性取样(共计9次),测定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含量,并观测同期叶片物候变化。结果显示:(1)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季节变化差异显着(P<0.05),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变异系数分别为20.99%、52.28%和25.96%;(2)整体而言,栓皮栎叶片NSC最小值在展叶初期(3月末—4月初,5%左右),最大值在展叶末期(5月上旬,12%左右),之后NSC呈持续下降趋势。不同海拔NSC极值出现时间略有不同,叶片物候可能是影响年内极值的主要原因。(3)栓皮栎叶片NSC组成以可溶性糖为主(65%),这可能是树种在暖温带所采取的生长策略。(4)海拔对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影响差异不显着,低海拔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含量略大于高海拔。研究结果,栓皮栎叶片NSC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适当加大NSC采样频率对于正确理解树木碳代谢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梁宽,樊燕,冯火炬,谈太腾,施建敏[5](2019)在《不同石灰岩生境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及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分配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3种不同土壤含水率生境(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的淡竹进行取样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生境淡竹个体(全株)和构件水平(叶、枝、秆、蔸、鞭、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特征。【结果】1)在个体水平,从连续土、半连续土到零星土,随着土壤含水率下降,淡竹可溶性糖浓度逐渐增加,零星土生境值(3.32%±0.20%)显着高于连续土生境值(2.52%±0.17%)(P<0.05),NSC和淀粉浓度先降后升,半连续土生境值均显着低于零星土生境值(P<0.05); 2)在构件水平,3种土壤生境淡竹叶的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高,枝和根次之,秆、蔸和鞭相对较低;3)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淡竹根中可溶性糖浓度升高,增加幅度大于其他构件,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生境增幅分别为74.29%和39.35%;叶、根等生理活性高的构件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增加,相比连续土生境,在零星土生境叶、根分别增加71.26%、50.61%,而秆、蔸、鞭等贮存的构件分配比例均减少。【结论】淡竹通过调节个体和构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来适应干旱胁迫,构件水平的NSC调节行为比个体水平能更深入反映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策略。(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周慧敏[6](2019)在《臭氧污染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的近地层O_3浓度升高,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植物在生长季受到O_3和干旱的双重胁迫,影响了其生长发育过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TN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具有运输、能量代谢和渗透调节的功能,为合成防御化合物或与参与养分获取或防御的共生体交换提供底物。可作为能量载体和初级和次生代谢的基石,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干旱和高浓度O_3通过影响光合速率和生长所需的碳量而严重影响了TNC在植物中的储存。为了探究近地层O_3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和TNC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本文选择敏感性杨树品种‘546’(Populus deltoids cv.55/56×P.deltoides cv.‘Imperial’)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OTCs)和杨树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O_3、干旱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饱和光合速率(A_(sat))、气孔导度(g_s)、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进而研究了O_3、干旱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叶片和细根的TNC的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包括:可溶性糖各组分和淀粉含量变化以及根叶比。研究结果如下:(1)O_3浓度升高显着降低杨树叶片的饱和光合速率(A_(sat)),而干旱处理对A_(sat)无显着影响,O_3与干旱存在十分显着的交互作用;过氧化氢酶(CAT)在干旱条件下活性显着上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则显着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干旱显着降低CAT和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在时间延长的条件下也明显下降,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显着增加;但是,过氧化物酶(POD)不受O_3、干旱及O_3与干旱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2)O_3浓度升高使叶片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其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也增加,而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在干旱条件下,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显着升高,但淀粉的含量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杨树叶片蔗糖的含量存在显着上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变化与蔗糖相同,而叶片中的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均下降。时间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蔗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降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O_3与时间对杨树叶片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干旱和处理时间有交互作用,O_3和干旱对叶片有交互作用。(3)O_3浓度升高显着增加杨树细根中果糖和淀粉的含量。干旱显着增加蔗糖含量,而显着降低果糖、多糖和总糖含量。处理时间显着增加杨树细根淀粉含量,而显着降低多糖和总糖含量。处理时间和干旱对杨树细根有显着交互作用,O_3和干旱对杨树细根有显着交互作用。在复合胁迫下,干旱的发生引起杨树叶片和细根中淀粉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对O_3的吸收,因此对杨树的生长是一种减缓毒害的作用。(4)随着时间的延长杨树叶片中TNC的含量增加明显。杨树细根TNC的含量在干旱下显着降低,而且O_3和干旱对细根TNC有显着交互作用。TNC是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总和,随着可溶性糖的各组分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共同作用下,由于干旱可以降低杨树对O_3的吸收,因此TNC的含量下降。(5)根叶比是体现杨树内部TNC分配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O_3、干旱胁迫对根叶比影响的结果表明:O_3浓度升高和干旱均显着增加了淀粉的根叶比。而时间处理显着降低了总糖和TNC的根叶比。时间和O_3对杨树淀粉的根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时间和干旱对总糖根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O_3和干旱对淀粉和总糖根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根叶比体现的是对杨树TNC的分配,在复合胁迫下,杨树将更多的淀粉分配到细根中,将可溶性糖分配到叶片以应对O_3和干旱的胁迫,因此淀粉根叶比增加而总糖的根叶比下降。本研究是在模拟未来环境中O_3浓度的上升,干旱程度加剧的全球变化情景下,研究了杨树生理生化和TNC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其结果可为植物应对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本论文对评价我国当前近地层O_3及干旱复合污染条件下杨树胁迫响应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豆[7](2019)在《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δ~(13)C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供应物质,在植物的呼吸、生长和其它生理需求与光合作用不同步时提供碳的缓冲区。NSC的变化不仅反映同化物储蓄和生长投资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且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全球氮(N)沉降对植物NSC含量的影响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是揭示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物质循环对土壤有效N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此提出有参考价值的人工林培育和经营策略。本研究以一年生油松幼苗盆栽N添加实验为基础,设置4种氮添加水平(0、3、6、12 g N?m~(-2)?a~(-1)),将植物器官分为叶片、枝干、不同径级(0-1mm、1-2mm、>2mm)根系5个器官,通过定期取样和脉冲标记等方法研究了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光合碳分配和碳水化合物中δ~(13)C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高浓度的氮素添加(12 g N?m~(-2)?a~(-1))处理显着提高了苗高和生物量,在N_(12)水平下幼苗苗高和生物量分别比未施氮处理增加26.62%和28.57%。随氮添加水平增加,根冠比降低,叶重比、地上生物量增加,说明土壤有效N含量增加后,油松对根部生物量的投资相对减少,氮添加有利于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幼苗苗高、生物量及分配格局的改变表明油松幼苗可以通过调节生物量在地上与根系、叶与茎之间的分配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2)由于不同组织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和功能不同,1-2mm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显着高于叶片、枝干、0-1mm根、>2mm根,且在各组织中浓度大小均表现出1-2mm根>叶片>枝干、以及>2mm根>枝干的大小关系;油松幼苗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存在明显的取样时间差异,后两次取样NSC及其组分含量明显降低,说明以上指标具有时间动态性;随着氮添加水平增加,油松幼苗中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在不同器官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这说明油松幼苗不同器官对氮添加有不同的适应性,油松幼苗能通过改变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来适应氮的增加,而改变的程度随氮素供应水平而不同。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的比值基本都小于1,说明NSC主要以淀粉为主。随氮添加水平增加,土壤pH值呈现降低的趋势;并且随取样时间增加,油松幼苗中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主要受土壤pH影响。总之,不同氮添加水平、取样时间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不同。(3)~(13)C稳定同位素标记表明,随氮添加水平增加,各器官中~(13)C含量和碳水化合物中δ~(13)C值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短期N添加有利于植物同化~(13)C,并提高油松各器官碳水化合物中~(13)C的分配。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中δ~(13)C值在不同施氮处理以及不同器官间均表现一定的差异,说明植物对碳的同化及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受植物自身生理特征和土壤有效N变化的影响。总之,氮添加水平对油松幼苗中NSC及其组分的含量、碳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全球N沉降可能对树木不同器官异速生长的影响不同,并因此对针叶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张有福,廉小芳,陈春艳,侯小改[8](2019)在《不同海拔核桃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核桃(Juglans regia Linn.)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组成与海拔及气候因子的关系,以青藏高原东南部12个不同海拔(2 500~3 868 m)样点的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和淀粉的含量以及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淀粉含量的比值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对各指标间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核桃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和淀粉的含量均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且均与海拔呈极显着(P<0.01)正相关;而叶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淀粉含量的比值随海拔升高呈抛物线型变化,但其相关性不显着。核桃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间存在显着(P<0.05)或极显着正相关,并且,其与年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范围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显着;而叶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淀粉含量的比值与上述指标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着。研究结果显示:核桃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且受到温度和降水因子的共同影响,并以温度因子影响为主。(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沈超,纪若璇,于笑,白雪卡,常远[9](2019)在《蒙古莸幼苗干旱致死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年生蒙古莸幼苗为对象,设置适宜水分、慢速干旱致死和快速干旱致死3个处理,研究不同干旱强度致死下蒙古莸幼苗各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变化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与适宜水分组无显着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茎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粗根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和NSC含量减少.致死时(80 d),叶、茎、粗根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为6.2%、7.8%、8.3%和7.4%.快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适宜水分处理组,而淀粉和NSC含量均低于适宜水分组.随时间的推移,根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和NSC含量上升;茎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上升;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淀粉和NSC含量下降.致死时(30 d),叶、茎、粗根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为5.9%、6.6%、8.9%和7.7%.应对不同的干旱致死情况,蒙古莸幼苗各器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在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NSC优先为维持各器官生理代谢活动提供能量;而在快速干旱致死下,NSC主要以可溶性糖形式维持植物代谢,调节渗透势,促进吸水,应对急剧的干旱胁迫.(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滕一平[10](2019)在《太白山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叶片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不仅可以反映植物的碳供应状况,也能反映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策略。本研究以太白山北坡为研究区域,采集并测定269种植物(隶属于68科、155属)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浓度值,同时以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尺度扩展的方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物种水平、生长型水平及群落水平下的NSC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物种水平下,可溶性糖和NSC沿海拔梯度呈现一致性,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淀粉沿海拔梯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候、土壤和植物生长型(Plant growth form,PGF)叁者的总效应解释NSC 20.94%-30.87%的变异性,其中,气候对NSC的影响最大,最多可解释NSC 15.41%的含量变异。(2)不同生长型水平NSC沿着海拔梯度表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乔木层可溶性糖、淀粉和NSC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气候和土壤共解释乔木层NSC58.11%-77.12%的变异,其中气候是影响乔木层NSC浓度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58.74%的总变异性;灌木层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者共解释45.78%-53.93%NSC的变异性,其中气候的解释量最大为43.40%;在草本层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气候和土壤共解释79.44%-89.20%NSC的变异,土壤对NSC的变异解释最大,解释度为44.22%。(3)群落尺度上NSC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可溶性糖、淀粉及NSC沿海拔梯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群落水平下,气候和土壤两者共同解释NSC 66.71%-78.19%的变异,其中气候的独立效应对NSC的变异解释贡献较大,解释度为47.76%。(4)NSC在不同水平下变化差异较大。与物种水平相比,群落水平表现出更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规律。物种水平、植物生长型及群落水平下,气候对NSC的解释程度均呈最大解释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物质之一,在调节渗透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缺乏对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中NSC的研究,冬季温度较低,人工系统引种不恰当,可能造成绿化失败。因此,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校园冬季绿色植物叶片为材料,研究了叶片中葡萄糖、淀粉、NSC、叶绿素和丙二醛的含量,旨在为冬季校园绿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为使人工系统引种成功,应选择NSC和总叶绿素高,且丙二醛含量低的植物,即在今后的补种等优先选择种植灌木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秦岭东段栓皮栎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王连华,李德辉,黎芝秀,张宝成.遵义师范学院校园冬季绿色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生理特性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王凯,林婷婷,吕林有,刘建华,黄舒漫.水分胁迫对杨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4].章异平,曹鹏鹤,徐军亮,海旭莹,吴文霞.秦岭东段栓皮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J].生态学报.2019

[5].梁宽,樊燕,冯火炬,谈太腾,施建敏.不同石灰岩生境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及分配特征[J].林业科学.2019

[6].周慧敏.臭氧污染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9

[7].张豆.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δ~(13)C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8].张有福,廉小芳,陈春艳,侯小改.不同海拔核桃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9].沈超,纪若璇,于笑,白雪卡,常远.蒙古莸幼苗干旱致死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9

[10].滕一平.太白山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运输途...铵态氮和pH对金鱼藻非结构性碳水化不同处理下杉木幼树针非结构性碳水不同处理下杉木幼树生长与非结构不同处理下杉木幼树非结构性碳水不同处理下杉木幼树树干体积增长速率...

标签:;  ;  ;  ;  ;  ;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论文_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