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

使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

一、利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钟涵宇[1](2020)在《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用户群体变化以及在线教育普及,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转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未来趋势和必然结果。它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技术,使用户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培养用户结构化思维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了提高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本文以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及其用户进行调查,利用SPSS、EXCEL软件将两次调查结果汇总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改善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和用户体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是针对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微信以及其他平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分析。第四部分是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主体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第五部分提出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信息意识方面,用户、高校图书馆两个主体应该提高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内容方面,丰富并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建立特色课程资源,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寓教于乐,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提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共享方面,建立统筹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馆员方面,应加强馆员课程体系建设,定期举办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提高馆员信息能力;平台利用方面,基于用户体验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方面,提高资源分类整序能力,使网页设置规范化,补充MOOC平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评估方面,建立“三位一体”评估机制。

王磊[2](2018)在《基于.NET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抓手,也是整个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指导教师、教务秘书以及校领导等,用户对象较多,管理流程错综复杂,而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存在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大部分管理手段依然停留在手工或半信息化状态。为了适应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和考核的需要,本文参考目前各大高校典型的论文管理系统设计,同时借鉴其他类似管理系统的开发经验,结合独立学院的特殊环境,根据其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要求以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所满足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基本服务职能,结合自身多年独立学院工作的经验,设计并实现了一款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开始直至答辩结束的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用户信息管理、文档分类管理、文档上传下载、文档在线评阅、答辩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材料打印、在线答疑、公告管理等。本系统采用ASP.NET+C#网络开发语言和B/S模式分层体系结构实现,首先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特点以及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开发方案,并对开发方案中的关键技术方法进行了细致研究。然后通过结构化方法得出系统主要功能模块需求以及主要的数据流程,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一些非功能性需求、需求分析约束以及质量属性等要素,找到主要分析过程及结果;并基于上述分析完成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针对系统各用户的特征及系统功能业务流程、核心类及其关系,给出完整的处理过程思路,在分析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结构的数据项基础上,对系统后台数据库及其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对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调试与测试进行详细阐述。本系统体系结构及开发模式基于主流的软件开发方式,系统设计满足层次化、模块化、隐蔽原则的具体应用,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满足未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的诸多应用需求。本系统在规划时更多地借鉴了当前其他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成功开发的案例结果,形成了一个具有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等诸多角色且功能完备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性能良好,服务器各项资源消耗控制较好,对一些极限性并发用户访问操作,服务器CPU利用率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另外,本系统使用MSSQL数据库,注重数据管理与.NET平台的开发整合,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性。通过本系统可以把各种用户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内部的数据交互,给各方使用人员提供最有效最及时的数据,做到实时的数据共享。

完颜邓邓[3](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闫小羽[4](2013)在《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某重点中学数字化校园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断扩展,从班班通到校校通,从过去功能单一的教学应用系统逐步发展到网络环境下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对众多学校教学能力及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具有集成多种媒体、扩充教学资料、多样化教学方法、虚拟化课堂情境等功能,通过构建开放性的网络教学环境能够很好的满足教育信息化技术及应用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上海某重点中学为应用背景,通过深入调查走访某重点中学教师、学生以及校园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获取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功能需求,提出数字一体化校园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本文构建以目录服务OpenLDAP为基础的用户统一身份管理数字化校园系统中的多媒体数据,利用UML建模语言进行需求分析建模、体系结构、系统功能分析建模、系统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重点实现数据库、表、存储过程、自定义函数和触发器代码设计),建立了对象、动态和功能模型;在数据库设计和系统架构上,支持系统的移植与升级,除此之外系统在数据查询的深度与广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最后利用ASP.NET中的各类控件技术,按照分层架构模式(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来实现数字化校园系统中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文在技术实现上主要采用多线程、AJAX无刷新上传和HTTP断点续传方式实现文件的上传及批量上传;采用层次关系数据库结合对象的关系进行数据库结构的建设,同时采用储存数字化校园系统数据;采用AJAX技术实现数据用户查询界面;该平台以Web为统一登录界面,实现了现有校园门户网站下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用户帐号的整合,具有高安全性,安全传输,平台独立性,单一入口等特征。在我校及兄弟学校中试运行了此基于数字化校园系统,功能上能满足中学数字化校园示范性建设的各项基本要求,各种性能基本到达预定目标。此系统由于运用了网络的优势实现了校园网内各类系统数据管理的电子化,也使得本系统更容易、方便的管理与维护,对客户端来说只需要运行标准的浏览器即可,十分的灵活。

张新兴[5](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袁顺洋[6](2011)在《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参服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馆藏纸本资源的严重缺乏和各类电子资源布局分散的局面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严重的制约。而在现代网络环境条件下,教参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本文以高校大力开展重点课程建设活动为契机,努力探索一种适应一般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教参资源建设模式,以满足广大师生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各类教参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文章阐述了当前高校开展教参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教参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对比分析,找出了当前国内高校在电子教参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用户需求调查与资源建设的目标分析以及着作权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适应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和新建院校教学需求的教参资源库建设应确立的思路与策略,以及在教参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处理着作权问题的具体对策,同时给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参信息资源的描述性元数据的基本结构,对教参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从功能结构、运行流程、资源流程三个方面对教参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本文以高校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的过程为关注重点,坚持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与适时发布,坚持资源采集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积极倡导教学人员主动承担教参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处于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和教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参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课程教学需求的充分适应以及与课程教学进度保持同步的动态更新要求,充分体现任课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推荐教参资源的多样性、特异性,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广大师生的教育信息化意识,提高学校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对于高校教参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舒健[7](2011)在《高中网络技术应用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开展教学和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依据,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也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同样受到师生的关注,如何让信息技术教材能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更适应时代和师生的需求,成为现阶段教材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对象是分别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高中选修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写,并在2004年获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通过而试行。研究目的是给教材编制者和教师提供符合课标要求的五套教材的比较分析,能为教材编制修订和教师教学提供建设性和启发性看法、建议。本论文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背景,包括网络技术应用教材的基本情况、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对各版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比较,通过依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对于所选具体知识点进行比较;第三部分是对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具体包括内容顺序、章节首尾设计等;第四部分是对教材内容呈现的比较,包括教材栏目设计和具体知识点的呈现的比较;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启示,包括对于教材选用提出了内容选择、学习者和学习方面的建议,还有在教材编制方面,提出了教材编制经验总结、内容、呈现方式、评价等方面的建议。

唐琼[8](2009)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功能发挥与服务效益实现的基础。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状态、用户需求、图书馆运行模式等正在发生转变,传统环境下发展的资源选择标准应用于数字资源的选择具有很大局限性。开展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既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有利于实现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有利于提升数字资源建设的效果和效益,最终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空问、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为国内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界所重视。然而,如何建立既能反映用户需求,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中。论文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以面向终端用户需求为价值导向,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并明确选择标准应用的操作化方法。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归纳提炼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初始集合,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实现选择标准体系的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验证其实用及适用性,并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应用实施的优化策略。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系统梳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比较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选择标准的选取和确定方法不尽合理:缺少对选择标准定义、数据获取方法、实际适用性的讨论,从而导致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理论探讨多于实际应用;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关注等。指出应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层面,探讨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用户需求与资源建设脱节的问题,提供符合用户价值的服务。第2章探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理性视角及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通过系统梳理图书馆资源选择历史视角的演进,总结提炼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结合相关研究归纳数字环境下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提出图书馆应结合用户调查、访谈、使用统计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用户研究,获得用户信息需求的真实意思表示;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与图书馆现实状况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确立和应用的指导思想。论文继而探讨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选择在对象、判断重点、程序、人员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分析国内外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所提出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特点与不足,指出重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必要性。第3章设计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维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馆藏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60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加以归纳总结,结合我国图书馆发展实际,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划分为6个维度:资源质量、资源使用、资源服务、资源契合、资源成本、资源风险。其中,资源质量、资源使用、资源服务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体系维度,属于对资源本身特质的考察;资源契合、资源成本、资源风险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体系维度,即主要考察外部因素影响。在论述各维度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初始集合,完成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初选过程。第4章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立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测度专家对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重要性和适用性感知。以调查对象对选择标准重要性感知为观测值,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精简出关联度最强、能够较好解释原有标准体系所要测度目的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以适用性得分高于4分为基准,选取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实践工作中更易操作的标准,最后得到涵盖6个选择维度、31个选择标准的体系,实现选择标准初始集合的优化。该选择标准体系是在综合来自不同类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得出,在不同类型、规模图书馆均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价值。由此验证研究假设“尽管不同群体对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寻找和确立一套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是可能的。”第5章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选取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通过调查终端用户和馆员对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重要程度认知,确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并将其应用于数据库的测评选择中。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重要性认知存在差异。因此,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的确立应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特别是不同类别用户的意见。这样确立的选择标准权重所表征的数字资源选择考察重点才能更充分地反映用户需求。在应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测评选择数据库过程中,也应开展用户调查,了解用户使用感知,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决策提供依据。实证结果亦表明,论文提出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相关选择标准判据及实施操作方法是可行的。第6章探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策略。认为要提高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的效果和效率,图书馆应强化“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选择理念与模式,定期了解用户需求,数字资源选择过程中强调用户的广泛参与;应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在政策层面上为选择合适的数字资源提供指导;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以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质量管理工具,提高数字资源选择工作效率,降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成本;还应借鉴已有许可协议谈判原则声明及许可协议模型,设置版权图书馆员岗位,妥善处理数字资源许可协议问题。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38,表41,附录9)

盛利民,周萍,许发良,卜金星[9](2008)在《优质葡萄推广与栽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优质葡萄推广与栽培措施。

刘成新[10](2006)在《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文中认为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变迁既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同时它更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传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观,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联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适当的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去和现状,以及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全文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 作者在“上篇”中首先辨析了诸如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基本概念的实质内涵及其思想嬗变过程,然后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关系,并提出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互动发展的框架模型。 “中篇”集中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和认识问题。作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状况、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心理影响、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行动案例分析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质问题的再认识问题。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视野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在论文“下篇”中,作者首先从分析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初步探讨了技术教育化的发展过程,并简要分析了技术教育化发展所孕育的课程文化转型问题;然后基于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构想,分析了立体化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将现实课堂和虚拟教育联结起来,以打造多元化、超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来促进信息时代的新型课程及其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利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概况
        0.2.2 国外研究概况
        0.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0.3 选题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4.3 创新之处
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相关理论概述
    1.1 研究核心概念内涵
        1.1.1 信息素养概述
        1.1.2 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1.1.3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
        1.1.4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1.1.5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相关概念
    1.2 用户研究相关理论
        1.2.1 用户体验的内涵
        1.2.2 用户体验的构成
        1.2.3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2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服务平台调查分析
        2.2.2 网页信息素养教育调查情况
        2.2.3 微信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2.2.4 MOOC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3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分析
    3.1 调查情况的说明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设置过程
        3.1.3 调查样本分析
        3.1.4 效度分析
    3.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分析
        3.2.1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3.2.1.1 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实体图书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2 信息意识层面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3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层面调查数据现状分析
        3.2.1.4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2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差异性分析
        3.2.2.1 不同教育程度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所就读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3.2.2.2 不同专业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使用学术软件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4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4.1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意识欠缺
        4.1.1 高校图书馆用户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4.1.2 高校图书馆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建设意识不够
    4.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
        4.2.2 内容缺乏特色
        4.2.3 内容趣味性不足
        4.2.4 内容缺乏针对性
    4.3 共享性不足
    4.4 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4.5 平台利用不充分
    4.6 资源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4.7 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估体系
5 提高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5.1 多方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意识
        5.1.1 高校图书馆用户方面
        5.1.2 高校图书馆方面
    5.2 加强在线信息素养内容建设
        5.2.1 丰富并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5.2.2 建立特色资源,突出内容“特色性”
        5.2.3 寓教于乐、推陈出新
        5.2.4 按不同年级、专业、教育程度个性化教学
    5.3 建立统筹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5.4 加大馆员培养力度
    5.5 基于用户体验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5.5.1 网页平台
        5.5.2 新媒体平台
        5.5.3 自建平台
    5.6 提升资源组织管理能力
    5.7 建立“三位一体”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NET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
    2.1 软件开发方法
    2.2 ASP.NET技术简介
    2.3 B/S模式和三层架构
        2.3.1 B/S模式
        2.3.2 三层架构
    2.4 数据库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业务流程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关系模式
        4.4.3 逻辑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陆功能的实现
    5.2 管理员功能的实现
    5.3 指导教师功能的实现
    5.4 学生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6.1 测试目的及环境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内容及策略
        6.2.1 操作界面测试
        6.2.2 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6.2.3 性能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依据
        2.2.1 文化权益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制度背景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2.3.3 数字包容制度
    2.4 现实意义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4.2 消弭数字鸿沟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3.3.1 调查设计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5 调查总结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4.1 制度因素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4.2 经济因素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4.3 文化因素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4.4 技术因素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4.5 素质因素
        4.5.1 公众文化素养
        4.5.2 公众数字素养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5.3 数字资源建设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5.3.2 专题资源建设
    5.4 数字服务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6.1.3 动态发展原则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6.2.1 目标与对象
        6.2.2 责任主体
        6.2.3 保障方式
    6.3 保障体系模型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7.1 制度环境层面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7.2 服务供给层面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7.3 技术应用层面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4)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某重点中学数字化校园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发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实现相关技术
    2.1 统一身份认证
    2.2 ASP.NET 概述
    2.3 基于 ASP.NET 的 AJAX 运用
        2.3.1 AJAX 概述
        2.3.2 AJAX 技术
    2.4 数据库的运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技术需求分析
        3.1.2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3.1.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1.4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3.2 系统数据流图分析
    3.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3.1 体系结构设计
        3.3.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统一身份认证设计
        4.1.1 单点登录流程设计
        4.1.2 访问控制模型设计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用户注册及认证模块
        4.3.2 学生德育管理模块
        4.3.3 网络办公管理
        4.3.4 教务管理模块
        4.3.5 科研论文管理
        4.3.6 教学资源存储管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概述
    5.2 系统模块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评析
0.3 国内研究进展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评析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0.5.1 研究难点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集群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劳动分工理论
    2.1.4 资源配置理论
2.2 指导原则
    2.2.1 全局导向原则
    2.2.2 协同合作原则
    2.2.3 各尽所能原则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1 美国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2 英国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2.3 特点分析
3.3 澳大利亚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4.1 香港
    4.1.1 组织架构
    4.1.2 信息资源建设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2 澳门
    4.2.1 组织架构
    4.2.2 信息资源建设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3 台湾
    4.3.1 总分馆体系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5.1.2 特点分析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5.2.1 统一建设模式
    5.2.2 委托建设模式
    5.2.3 联合建设模式
    5.2.4 自主建设模式
5.3 统一建设模式
    5.3.1 典型案例
    5.3.2 特点分析
    5.3.3 适用性分析
5.4 委托建设模式
    5.4.1 典型案例
    5.4.2 特点分析
    5.4.3 适用性分析
5.5 联合建设模式
    5.5.1 典型案例
    5.5.2 特点分析
    5.5.3 适用性分析
5.6 自主建设模式
    5.6.1 典型案例
    5.6.2 特征分析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6.2.1 省级行政区
    6.2.2 地级行政区
    6.2.3 县级行政区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6.3.1 省级行政区
    6.3.2 地级行政区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6)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教参服务概述与研究现状
    2.1 教参服务概述
    2.2 国外电子教参服务及研究现状
    2.3 国内电子教参服务及研究现状
        2.3.1 国内电子教参服务与研究的总体情况
        2.3.2 国内部分高校电子教参服务与研究实例
        2.3.3 国内高校电子教参服务存在的问题
    2.4 国内外电子教参服务与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教参资源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3.1 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
        3.1.1 当前网络学习参考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3.1.2 对网络学习参考资源获取的实际需求与期望
    3.2 系统目标需求
        3.2.1 系统功能目标
        3.2.2 系统使用要求
第四章 教参资源库建设中的着作权问题
    4.1 教参资源建设及其信息传播的现实需求与着作权保护
    4.2 着作权问题的两大解决方案
        4.2.1 以"许可使用"为前提的着作权解决方案
        4.2.2 以"合理使用"为前提的着作权解决方案
    4.3 教参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有关着作权问题的具体对策
        4.3.1 制定规范的着作权解决方案
        4.3.2 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作品的着作权加以保护
        4.3.3 编制教参资源的提交与使用指南
第五章 教参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5.1 确立以自主建设为主、外部资源共享为辅的资源建设模式
    5.2 确立以课程教学活动为主体,立足本校、以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为对象的信息服务模式
    5.3 教参资源获取的对象、途径及其采集方案
    5.4 用户使用规定与技术保护要求
第六章 建立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6.1 选择开发工具
    6.2 建立开发平台
    6.3 建立运行环境
第七章 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7.1 教参信息资源组织中元数据标准的应用
        7.1.1 DC元数据的认识
        7.1.2 教参信息资源的描述性元数据的基本结构
    7.2 信息资源的数据库组织管理
    7.3 数据文件的计算机存储管理
第八章 系统架构与网站布局
    8.1 教参系统的功能结构
        8.1.1 系统管理模块
        8.1.2 教学管理模块
        8.1.3 资源管理模块
        8.1.4 信息服务模块
    8.2 教参系统的运行流程
    8.3 教参系统的资源流程
        8.3.1 资源的采集与管理
        8.3.2 资源的检索与输出
    8.4 网站主要页面的规划布局
        8.4.1 通用导航栏的设计
        8.4.2 前台检索页面规划
        8.4.3 后台管理页面规划
第九章 教参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及作用
    9.1 教参资源库的使用效果
    9.2 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研究的主要成就
    10.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中网络技术应用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材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过程
第二章 教材内容的选择比较
    第一节 课程标准中有关网络技术应用的内容概述
    第二节 教材"因特网应用"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教材"网络技术基础"内容的比较
    第四节 教材"网站设计与评价"内容的比较
第三章 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
    第一节 教材内容组织的整体比较
    第二节 教材各章内容组织的比较
    第三节 教材各节内容组织的微观比较
第四章 教材内容呈现的比较
    第一节 教材栏目的比较
    第二节 教材微观内容呈现的案例比较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对教材选用的建议
    第二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术语
        0.2.1 数字资源
        0.2.2 选择
        0.2.3 标准
    0.3 研究设计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假设
        0.3.3 研究过程
        0.3.4 研究方法
    0.4 研究内容
    0.5 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
        1.1.1 有关组织的研究报告及项目
        1.1.2 研究着作
        1.1.3 研究论文
    1.2 国内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
        1.2.1 研究着作
        1.2.2 研究论文
    1.3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评述
2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视角与现行选择标准
    2.1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理性视角
        2.1.1 图书馆资源选择视角阐析
        2.1.2 面向终端用户需求——数字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2.2 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选择的区别
        2.2.1 选择对象从个体到整体
        2.2.2 选择判断因素多样化
        2.2.3 选择程序更为复杂
        2.2.4 选择人员更为多元
    2.3 馆藏发展政策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分析
        2.3.1 馆藏发展政策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基本内容
        2.3.2 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特点与不足
3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维度设计
    3.1 资源契合
        3.1.1 数字资源选择与图书馆发展的契合
        3.1.2 数字资源选择与社区用户的契合
        3.1.3 数字资源选择与本地资源的契合
    3.2 资源质量
        3.2.1 信息资源质量的测评层面
        3.2.2 信息资源质量的测评标准
    3.3 资源使用
        3.3.1 数字资源授权使用的范围与方式
        3.3.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及功能
        3.3.3 数字资源系统平台集成性能
    3.4 资源服务
        3.4.1 对资源试用的支持
        3.4.2 对技术维护的支持
        3.4.3 对售后培训的支持
        3.4.4 对资源长期保存的支持
        3.4.5 对效益评估的支持
    3.5 资源成本
        3.5.1 数字资源的定价模式
        3.5.2 数字资源的成本效益
    3.6 资源风险
        3.6.1 版权风险
        3.6.2 合同风险
        3.6.3 隐私风险
4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确立
    4.1 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确立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实用性原则
    4.2 选择标准体系确立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法
    4.3 图书馆专家调查设计与实施
        4.3.1 调查目的
        4.3.2 调查对象
        4.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4 调查与统计方法
    4.4 调查结果分析
        4.4.1 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4.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4.4.3 调查对象所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业务基本情况
        4.4.4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优化
    4.5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判据
        4.5.1 资源契合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2 资源质量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3 资源使用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4 资源服务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5 资源成本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6 资源风险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5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
    5.1 案例背景
        5.1.1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基本情况
        5.1.2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工作机制
        5.1.3 武汉大学图书馆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存在的问题
    5.2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的确立
        5.2.1 权重的确立方法
        5.2.2 权重的确立过程
        5.2.3 权重结果分析
    5.3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在数据库选择中的应用
        5.3.1 测评实施过程
        5.3.2 测评结果分析
    5.4 实证研究总结
6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的优化策略
    6.1 强化"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选择理念与模式
        6.1.1 定期了解用户需求
        6.1.2 资源选择过程强调用户参与
    6.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
    6.3 加强数字资源选择过程的质量管理
        6.3.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6.3.2 应用数字资源质量管理工具——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6.4 妥善处理数字资源许可协议的问题
        6.4.1 借鉴相关许可协议谈判原则声明及模型
        6.4.2 设置版权图书馆员岗位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书馆或协会联盟制定的馆藏发展政策及数字资源选择标准
    附录2 组织机构及已有研究提出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
    附录3 软件可用性测评目录(Software Usability Measurement Inventory,SUMI)
    附录4 网站分析与测评目录(Websit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Inventory,WAMMI)
    附录5 图书馆订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调查
    附录6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调查表(用户)
    附录7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调查表(馆员)
    附录8 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评分判据表
    附录9 Elsevier-SD、Wiley、EBSCO-ASP和ProQuest-ARL数据库测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9)优质葡萄推广与栽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工作措施
    2.1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2.2 健全标准化推广体系
    2.3 加强标准化生产宣传与技术培训推广
3 技术措施
    3.1 品种选择
    3.2 栽培方式
    3.3 修剪
    3.4 施肥
    3.5 病虫害防治
    3.6 保鲜
    3.7 贮运

(10)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检视与审思: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巡弋
    第一章 概念检视:技术-课程-课程整合
        第一节 技术及其本质观透析
        一、技术与技术哲学的兴起
        二、神态迥异的技术本质观
        三、技术本质观演绎的启示
        第二节 课程及其内涵再认识
        一、形色多彩的课程观扫描
        二、代表性课程观举要简析
        三、课程后现代转向的意义
        第三节 整合与课程整合释解
        一、“整合”概念及其内涵
        二、课程整合的意蕴诠释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义解读
    第二章 历史审思:技术之于课程和教学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流变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化
        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二元分化
        三、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融合走向
        第二节 课程教学的技术化变迁
        一、教育教学的技术化演进
        二、技术课程化的演变轨迹
        三、课程技术化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波动关系
        二、影响技术作用于课程的因素
        三、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模型
[中篇] 透视与解析:表象和本质的文化追寻
    第三章 现实透视:问题调查与实践分析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觉”调查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
        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
        第二节 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调查
        一、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
        二、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行动实践省思
        一、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实践探索
        二、CMC网络远程教学行动分析
    第四章 内涵解析:技术与课程整合再认识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遭遇的现实问题
        一、对调查和实践问题的再思考
        二、E-Learning实践发展的认识偏差
        三、E-Learning向B-Learning思维转向
        第二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析
        一、两种不同的技术教育应用观
        二、对技术教育应用的理性反思
        三、相关文献分析与实践者思想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辨析
        一、学术视野中文化意义的缺失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
        三、课程整合与发展的文化建构
[下篇] 裂变与重构:文化转型中的课程构架
    第五章 文化转型:技术教育化的裂变效应
        第一节 文化、技术文化、课程文化
        一、文化、文化力与文化传统
        二、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及特性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积淀
        第二节 技术教育化的冲突与调适
        一、技术教育化的角色功能
        二、技术教育化的价值冲突
        三、技术教育化的互动调适
        第三节 技术教育化孕育的文化转型
        一、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与教学的适应性创生
        三、从权威控制转向互动对话
    第六章 课程重构:面向信息化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中的课程整合
        一、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价值重塑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建构
        一、从立体化教材到立体化课程
        二、立体化课程的特征分析
        三、立体化课程的行动实践
        第三节 现实与虚拟联结的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社区与学习共同体
        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三、现实与虚拟的有机联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单位
附录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协作单位
附录三:WebQuest设计与应用案例调查站点
附录四: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访问站点
后记

四、利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 钟涵宇. 辽宁大学, 2020(01)
  • [2]基于.NET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磊. 东南大学, 2018(03)
  • [3]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4]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某重点中学数字化校园设计与实现[D]. 闫小羽.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 [6]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D]. 袁顺洋. 西南大学, 2011(06)
  • [7]高中网络技术应用教材的比较研究[D]. 舒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8]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D]. 唐琼. 武汉大学, 2009(09)
  • [9]优质葡萄推广与栽培措施[J]. 盛利民,周萍,许发良,卜金星. 农业网络信息, 2008(12)
  • [10]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 刘成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使用ASP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期刊信息检索数据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