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活史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活史,型谱,长春花,红豆杉,白屈菜,成分,喜树。
生活史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则海[1](2012)在《植物生活史型定量划分及其权重配置方法——以四棱豆生活史型划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活史型定量划分方法研究是植物生活史型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的生活史型定量划分方法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建立起来的,未考虑性状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需要探索适用于"网状"结构指标体系的植物生活史型划分新方法。根据植物生活史型划分指标的层次性特点,以攀援型和矮生型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为例,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法(AHP)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性状指标进行权重配置,计算性状指标的综合得分和生活史型划分参数,结果如下:与ANP相比,PCA计算的V型(营养生长型)参数值偏低(x在0.39以下),S型(有性生殖型)参数值偏高(z在0.453以上);AHP计算的V型参数值偏高(x在0.614以上),S型参数值偏低(z在0.088以下);3种方法计算的生活史型划分参数差异明显。由于PCA、AHP均要求性状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排除性状指标之间的关联,因此基于PCA、AHP的四棱豆生活史型划分结果均出现了偏差,表明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了生活史型划分结果。ANP的指标体系为"网状"结构,其控制层、网络层各个指标之间均存在关联。构建ANP的判断矩阵时提取了性状指标的相关矩阵信息,权重配置反映了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ANP方法对攀援型和矮生型四棱豆生活史型的划分结果分别为V0.517C0.327S0.156和V0.416C0.43S0.154。当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不显着时,可采用PCA和AHP法分配权重;当性状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时,采用ANP法进行权重配置更为恰当。综上所述,基于ANP的植物生活史型划分方法解决了性状指标之间相互影响问题,为植物生活史型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6期)
杨逢建,刘维,王文杰,祖元刚[2](2011)在《喜树与南方红豆杉混交群落生活史型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喜树和南方红豆杉混交群落中喜树和南方红豆杉的生活史型谱特征。结果表明,喜树和南方红豆杉在S生活史型得分和比例均为0。喜树和南方红豆杉生活史型V主成分得分均以山地2最高,而纯林的生活史型V主成分得分最低,C也表现为山地2最高,而纯林最低。喜树种群的生活史型比例按照从山地、坡地、平地、纯林排序,V型比例逐渐上升而C型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构成了混交群落中喜树种群的生活史型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生活史型谱特征,主要表现为山地2和坡地V型比例最小,而C型比例最大,纯林种植中V型比例较高,而以纯林1的V型比例最高,C型比例最小。(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于景华,李德文,庞海河,魏晓雪,佟璐[3](2011)在《UV-B辐射对南方红豆杉生活史型和紫杉烷类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植物生活史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表型性状和紫杉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UV-B辐射强度增加,南方红豆杉无性生殖表型性状(C)明显增强(z值由0.18增加到0.52),营养生长表型性状(V)相应降低(x值由0.82降低至0.48);3.25μW.cm-.2nm-1UV-B辐射处理较对照组和9.76μW.cm-.2nm-1UV-B辐射处理组生物量增量更高;增补UV-B辐射处理显着促进了南方红豆杉叶片中紫杉醇(Taxol)的积累,但对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Ⅲ,10-DAB)、7-木糖-10-去乙酰基紫杉醇(7-xylosyl-10-deacetyltaxol,7-xyl-10-DAT)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其中3.25μW.cm-.2nm-1UV-B辐射处理对紫杉醇诱导效果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在南方红豆杉田间栽培中应注意上层树种搭配、修剪,从而形成适当的UV-B辐射胁迫以诱导紫杉醇含量及生物量增量,达到高产、优质的生态培植目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文杰,李文馨,许慧男,祖元刚,王宇[4](2008)在《不同生境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生活史型特征及其与不同器官单宁、黄酮、生物碱含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屈菜植物生活史型相关的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V)、有性生长(sexual growth,S)和克隆生长(clonal growth,C)的主成分得分及比例进行定量计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生活史型特征参数及次生代谢产物单宁含量、黄酮含量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目的是为植物活性成分环境定向诱导培育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光照状况的全光照(空地)、70%光照(榆树林内)和40%光照下(白扦林内)的9个样地白屈菜生活史型划分发现,全光照下白屈菜种群生活史型为V0.34S0.41C0.25,为SV生活史型,空地为DE(Disturbed but still Excellent)生境;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的白屈菜生活史型分别可表示为V0.28S0.38C0.34和V0.27S0.40C0.33,均为SC生活史型,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为DF(Disturbed and Fragile)生境。(2)白屈菜植株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空地均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生境。各样地白屈菜不同器官单宁含量:叶片(种(根(茎;黄酮含量:种(叶片(根(茎;生物碱含量:叶片(根(茎,各样地白屈菜茎和根的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空地白屈菜叶片中生物碱含量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白屈菜植株59%~56.7%。(3)白屈菜生活史型与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着的线性关系显示,白屈菜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与营养生长和有性生长成负相关,与克隆生长成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较于空地的DE生境,林(榆树和白扦)下的DF生境条件差,使白屈菜向C型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的积累。结果可以为野生植物的人工定向培育中生境选择和目的活性成分定向累积提供基于形态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李文馨[5](2008)在《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相关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城市森林群落生活史型谱特征以及不同生境白屈菜生活史型特征及其与不同器官单宁、黄酮、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将植物生活史型理论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和植物定向培育方向,并从不同生境和不同器官的角度对为植物生活史型提供物质基础的光合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丰富植物生活史型理论体系理论内容,为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科学佐证,同时为理论在森林健康评价和定向培育方向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1、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对群落内不同种群的生活史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典型城市森林群落——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园园内24种植物生活史型及谱特征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群落演替和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此群落中乔木层植物(樟子松、落叶松、枫杨、红豆杉、糖槭、白扦、紫穗槐)、灌木层植物(暴马丁香、小叶丁香、悬钩子、金银忍冬、天女木兰、天日琼花、叁裂绣线菊、毛果绣线菊)和草本层植物(白屈菜、葶苈、夏至草、蒲公英、扁穗、车前、飞廉、荠菜、线叶旋覆花)的平均生活史型分别为V_(0.50)S_(0.24)C_(0.26)、V_(0.56)S_(0.23)C_(0.21)和V_(0.55)S_(0.38)C_(0.07),群落的生活史型为V_(0.54)S_(0.29)C_(0.17)。综合评价此群落处于以营养生长为主(54%)的健康群落水平,此群落中有性生长占总生活史型得分的29%,有向有性生长发展的趋势,但在一段时间内该群落应为健康稳定地群落。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屈菜植物生活史型的主成分得分及比例进行定量计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生活史型特征参数及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光照下白屈菜种群生活史型为V_(0.34)S_(0.41)C_(0.25),为SV生活史型,空地为DE生境;榆树林下(70%光照)和白扦林下(40%光照)的白屈菜生活史型分别可表示为V_(0.28)S_(0.38)C_(0.34)和V_(0.27)S_(0.40)C_(0.33),均为SC生活史型,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为DF生境。(2)白屈菜植株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空地均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生境。各样地白屈菜不同器官单宁含量:叶片>种子>根>茎;黄酮含量:种子>叶片>根>茎;生物碱含量:叶片>根>茎。(3)白屈菜生活史型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着的线性关系显示,白屈菜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与营养生长和有性生长呈负相关,与克隆生长呈正相关。综上,林下(榆树和白扦)的DF生境较于空地的条件差,使白屈菜向C型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从形态学角度为野生植物人工定向培育中的生境选择和目的成分定向累积提供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3、对为植物生活史型提供物质基础的光合作用从不同生境和不同器官的角度进行研究表明:在温度胁迫条件下,茎光合碳固定较叶片不敏感,使得其对整株植物的碳收支贡献增大,茎对于植株比叶片起到的更加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同化器官(茎、叶柄和球果)和同化器官叶片均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利用光合能力将光能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能量,从而获取更多的养分及更强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孙佳音,杨逢建,庞海河,张学科,祖元刚[6](2007)在《遮荫对南方红豆杉光合特性及生活史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省富阳市种植的5年生南方红豆杉,89%遮荫的条件下生长的南方红豆杉与46.4%遮荫及自然光条件诱导50天的南方红豆杉的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及其生活史型的研究。结果表明:89%遮荫、46.4%遮荫和自然光的光补偿点分别为18.88,30.52和65.34μmol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287.01,258.25和358.92μmol·m-2·s-1,遮荫可以降低南方红豆杉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弱光,同时提高光合速率,增强了南方红豆杉的光合能力,其中以89%遮荫的变化最明显。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大,南方红豆杉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的含量均增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减小,说明遮荫可以增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尤其是增加了对蓝紫光的利用,提高了光合效能。研究还发现遮荫对南方红豆杉的生活史型有一定的影响,89%遮荫、46.4%和自然光的生活史型分别为V0.836C0.164,V0.625C0.375和V0.772C0.228,以89%遮荫的营养生长最为旺盛。因此,89%遮荫是这叁种光照条件中南方红豆杉营养生长的最适条件。(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唐中华,杨蕾,梁胜楠,祖元刚[7](2007)在《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生活史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对长春花生活史型形成及生理代谢的影响,设置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等土壤水分梯度,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幼苗进行处理。对长春花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选择的20个聚类实体被分为2组,第1组为对照(CK)和轻度干旱(LD)处理的植株,第2组为中度干旱(MD)和重度干旱(HD)处理的植株。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长春花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V)、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S)和无性繁殖(Clone reproduction,C)等3类15种性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长春花在对照条件下生活史型为V0.39S0.54C0.07,轻度干旱为V0.36S0.50C0.14,中度干旱为V0.53S0.27C0.20,重度干旱为V0.45S0.09C0.46,干旱程度加强显着提高了无性繁殖的比重,降低了有性生殖的比例。同时,对长春花中文朵灵、长春质碱和脱水长春碱等生物碱的含量进行了动态测定,发现重度干旱下的文朵灵、长春质碱和脱水长春碱的含量在16d时分别是对照水平的1.5倍、2.3倍和3.1倍,表明干旱胁迫诱导生物碱积累,为长春花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祖元刚,王宇,王文杰,胡英,王晓鹏[8](2007)在《樟子松(Pinus sv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群落生活史型谱》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园内的樟子松人工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对群落内不同种的生活史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松科樟子松和白扦、槭树科糖槭、豆科紫穗槐、木犀科暴马丁香、蔷薇科毛果绣线菊和托盘、红豆杉科东北红豆杉、菊科飞廉和线叶旋覆花、禾本科扁穗草、罂粟科白屈菜、唇形科夏至草、十字花科荠菜14种植物生活史型及谱特征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群落演替和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此群落中主林层植物(樟子松和白扦)营养生长(Vegetationgrowth,V)达到46%,有性生长(Sexualgrowth,S)在35%,无性生长(Clonegrowth,C)约为19%;演替层植物(糖槭、紫穗槐、暴马丁香、毛果绣线菊、托盘和东北红豆杉)营养生长超过50%,无性生长略高于有性生长;草本层植物(飞廉、扁穗草、线叶旋覆花、白屈菜、夏至草和荠菜)营养生长接近于47%,有性生长只比营养生长少了4%,无性生长只占到11%。这些发现说明了主林层的生活史型是以营养生长为主的VS过渡生活史型,演替层植物应为V生活史型而草本植物为VS过渡类型。群落的生活史型是V0.49S0.33C0.18,属于VS过渡生活史型,在样地调查的14种植物中,生活史型大部分以营养为主,综合评价此群落处于以营养生长为主(49%)的健康群落水平,此群落中有性生长占总生活史型得分的33%,有向有性生长发展的趋势,但在一段时间内该群落应为稳定群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高扬[9](2007)在《长春花生活史型形成中生物学性状的环境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活史型理论为指导,以长春花为研究材料,选择了温度、光照和基质等环境因子作为干扰因子。根据其生长情况分别选择了5个形态学指标来代表长春花的营养生长、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叁个过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叁个阶段获得的能量比例的定量数据,进而对生活史型进行定量划分。因为长春花是药用植物,其中的生物碱类具有抗癌功效,根据生活史型理论,改变生活史型其内部的构建物质也会改变。期望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对生产实践起到启发作用。不同温度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的调控规律。长春花幼苗15℃、25℃和35℃条件下处理一定时间,生活史型结果分别为15℃V_(0.9734)S_0C_(0.0265),25℃V_(0.9221)S_0C_(0.0799),35℃V_(0.8468)S_(0.1056)C_(0.0474)。随着温度的升高内部能量逐渐转入有性繁殖,说明高温可以使长春花提前进入有性生殖过程。不同光照强度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的调控规律。长春花在2级、4级和6级等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生活史型结果分别为V_(0.897)S_(0.071)C_(0.032)、V_(0.841)S_(0.136)C_(0.022)和V_(0.741)S_(0.240)C_(0.018)。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能量逐渐从营养生长和无性生长转移到有性繁殖中。在不同遮荫情况下,生活史型结果分别是对照为V_(0.2897)S_(0.4545)C_(0.2557),轻度遮荫为V_(0.5113)S_(0.3019)C_(0.1868)和重度遮荫为V_(0.4666)S_(0.2497)C_(0.2836)。结果和不同级别光照一样。说明光照也可以使长春花提前进入有性生殖过程。不同基质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的调控规律。设置100%壤土、80%壤土+20%粘土、40%壤土+60%粘土和100%粘土四个土壤配比。结果表明,长春花总体生长情况随着粘土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能量随着粘土比例的增加从营养生长转入到有性繁殖和无性生长中。增加了光质后,从结果可以看出白光最有利于长春花的生长,红光次之,然后是蓝光和绿光。但是从叁个阶段的性状表型来看,适当的粘土比例有利于叁个阶段比例的分配。刈割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的调控规律及其生理响应。刈割前后长春花生活史型结果分别为V_(0.3638)S_(0.6174)C_(0.0187)和V_(0.2847)S_(0.6684)C_(0.0469),处理后生殖生长的比例明显增加,从原来以营养生长的SV生活史型向SC生活史型过渡。刈割后,顶端优势受到抑制,侧端优势明显,无性生殖比例增加,生物碱含量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孙艳斐[10](2007)在《长春花不同生活史型可溶性糖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溶性糖是植物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植物体内可溶性糖的变化既能在生理水平上表征外界环境的干扰程度,又能从物质分配的角度表征各生活史型间的转变。本研究通过长春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在不同生境下的含量变化,及对长春花的生长发育状况、表型性状的定量定性分析,用以阐明可溶性糖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响应机制及其与长春花生活史型形成的相互联系。结果如下:1.在不同土壤湿度的实验中,重度干旱胁迫(RWC=30%-35%)下长春花叶片中总可溶性糖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分别对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后发现蔗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在重度干旱过程中的差异性最大,蔗糖的含量24.07mg/g FW与对照相比增加了52%,而果糖的含量基本没有任何的差异性。因此,在重度干旱过程中蔗糖和葡萄糖起主要的渗透调节作用。蔗糖和葡萄糖作为拮抗物质响应长春花山V型向C型转变。中度干旱过程中(RWC=40%-45%),蔗糖作为促繁物质促进植物向有性生殖的转变,又作为拮抗物质改变叶片的渗透势,同时还作为构建物质和葡萄糖一起为有性生殖提供能量和底物。2.在40℃高温的情况下,长春花叶片中的己糖和蔗糖的含量大幅度的增加。高温处理第四周时,蔗糖的含量为1.616mg/g FW,比对照28℃增加了1.051 mg/g FW,己糖的含量也比对照增加了3倍。高温促进长春花由V型向S型过渡,蔗糖和己糖作为构建物质为长春花向有性生殖转变提供能量和底物,同时蔗糖也可能作为促繁物质促进长春花生活史的转变。3.长春花弱光条件下,叶片的光合能力明显下降,使长春花从光合作用中获得的能量下降。有限的能量都分配给促繁物质和拮抗物质来完成生活史型由S型向C型的转变。而分配给构建物质蔗糖和己糖的能量降低,表现在己糖和蔗糖的含量明显下降。在弱光处理叁周后,对照植株中己糖的含量为2.074 mg/g FW,而弱光条件仅为1.531mg/g FW。4.在外施激素ABA,GA过程中,长春花中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差异性较明显。ABA处理第五天时,蔗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133 mg/g FW。蔗糖作为促繁物质与ABA共同作用促进植物提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而且也作为构建物质提供能量和底物。在外施GA时,长春花表现为营养生长旺盛,生殖成长受到严重的抑制。此时,长春花叶片中蔗糖的含量降低,而己糖大量的积累。己糖作为构建物质为营养生长提供底物和能量,对外施GA时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做出响应。(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4-01)
生活史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喜树和南方红豆杉混交群落中喜树和南方红豆杉的生活史型谱特征。结果表明,喜树和南方红豆杉在S生活史型得分和比例均为0。喜树和南方红豆杉生活史型V主成分得分均以山地2最高,而纯林的生活史型V主成分得分最低,C也表现为山地2最高,而纯林最低。喜树种群的生活史型比例按照从山地、坡地、平地、纯林排序,V型比例逐渐上升而C型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构成了混交群落中喜树种群的生活史型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生活史型谱特征,主要表现为山地2和坡地V型比例最小,而C型比例最大,纯林种植中V型比例较高,而以纯林1的V型比例最高,C型比例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活史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则海.植物生活史型定量划分及其权重配置方法——以四棱豆生活史型划分为例[J].生态学报.2012
[2].杨逢建,刘维,王文杰,祖元刚.喜树与南方红豆杉混交群落生活史型谱特征[J].植物研究.2011
[3].于景华,李德文,庞海河,魏晓雪,佟璐.UV-B辐射对南方红豆杉生活史型和紫杉烷类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
[4].王文杰,李文馨,许慧男,祖元刚,王宇.不同生境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生活史型特征及其与不同器官单宁、黄酮、生物碱含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8
[5].李文馨.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相关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6].孙佳音,杨逢建,庞海河,张学科,祖元刚.遮荫对南方红豆杉光合特性及生活史型影响[J].植物研究.2007
[7].唐中华,杨蕾,梁胜楠,祖元刚.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生活史型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
[8].祖元刚,王宇,王文杰,胡英,王晓鹏.樟子松(Pinussvlvestrisvar.mongolica)人工群落生活史型谱[J].生态学报.2007
[9].高扬.长春花生活史型形成中生物学性状的环境调控[D].东北林业大学.2007
[10].孙艳斐.长春花不同生活史型可溶性糖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