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率通信论文-杨静帆

变速率通信论文-杨静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速率通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扩频通信系统,非平稳特征,多径干扰,码间干扰

变速率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帆[1](2018)在《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的多径接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带来的便利性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通信过程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无线通信传输天生的开放特性,不仅使得其易受到信道衰落的影响也为第叁方的截获大开方便之门。除了传统的采用编码加密手段来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外,近年来研究人员也在更多地考虑物理层信息安全。基于此背景,一种具有非平稳信号特征的、采用变速率扩频手段的无线通信信号波形设计方法被提出。由于变速率扩频无线通信技术的本质仍是直接序列扩频,因此要应用到实际系统当中时多径干扰不可忽视。传统固定速率扩频通信系统利用扩频码的自相关特性,把多径信号提取分离、延时对齐并相加合成得到较大的增益来对抗多径干扰。在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中,由于扩频速率的时变性,导致相邻发送符号间序列的相关特性与固定速率扩频通信系统的不同,类似于在多径信道中引入了多址干扰,因此提升了多径接收的难度。本文主要研究了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中码间干扰对发送端符号的影响以及多径干扰下的RAKE接收技术。首先,简要介绍了传统固定速率扩频通信信号瞬时频谱的隐藏特性。由于其信号的各态历经性和循环平稳特征并没有被消除,第叁方可以通过循环谱估计和高阶谱估计等检测方法有效地截获通信信号。从物理层波形设计入手,引出了采用时变码片周期的变速率扩频通信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抑制通信信号的各态历经性和循环平稳特征,从而破坏了传统信号检测方法所依据基本假设条件,使得观测量越大对通信信号的特征描述越模糊,因此大幅提升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然后,介绍了传统扩频通信系统的原理及捕获跟踪过程。对于多径干扰问题,介绍了分集合并接收技术原理以及常用的RAKE接收机关键技术。接着给出了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的通信参数构造方案并分析了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的困难,基于此提出了简化的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通信参数构造方案,并分析了随机化对扩频码片自相关性能的影响。接着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中由扩频码片周期的时变特征引入的发送端码间干扰特性,发现其引入的码间干扰均很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最后,对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的多径干扰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基于FFT的干扰相消RAKE接收方案。仿真分析表明,在单用户情况下,采用所提出方法可以获得0.5~1dB的接收性能增益。(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2)

郝宇霆[2](2013)在《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的识别与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无时不刻地被制造出来。光纤通信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些信息得以流动起来,实现了其价值。与此同时,承载这些日趋多样性信息的数据流,也对传输网提出了多业务、智能化的需求。光传输网由最初的准同步数字系列(PDH),演进到同步数字系列(SDH),以及之后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OFDM调制在高速无线传输里有很好的应用,在光传输中也有很大的优点。例如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有较强的抗码间干扰能力,以及降低偏正膜色散(PMD)和色度色散(CD)的特点。因此,研究在OFDM光传输场景下实现多业务通道、智能自适应传输的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本文阐述了多通道、自适应变速率OFDM光传输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从多调制格式改变、插入冗余比特两个方面研究了变速率传输系统。在多调制格式方而,运用了聚类识别、统计矩运算等数学工具处理实现变速率的功能;在插入冗余比特方面,提出了并行异或的收发端变速算法,及其用于在非理想信道下减小误判的曲线偏离补充算法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体的系统架构,并完成仿真。通过仿真,取得了预期的令人满意的结果。最后,在本文所研究的这些光OFDM变速率成果的基础上,设想了今后自动化分类器、细子载波变速识别等具有实际价值和提升空间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1-16)

徐彬彬[3](2012)在《基于RCPC码的短波变速率通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中信道常处于恶劣的条件下,为了实现高效并可靠的通信,就需要采取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作为实现高效并可靠通信技术手段之一的变速率通信技术通过主动适应信道条件的变化来改变通信速率,达到充分利用信道的目的。变速率通信技术在蜂窝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等系统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作为一种远距离通信甚至全球通信手段的短波通信,变速率通信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显得相对不足。我们知道,蜂窝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这些通信系统下,基站(中心热点)与移动台之间的距离较近,为了实现变速率而采取的握手、协议进程所带来的传输时延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短波通信中,通信距离有时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公里,这时,类似的握手、协议进程所带来的传输时延是可观的且不能忽略不计,这就带来了对信道条件匹配上的滞后效应。如上述,基于短波通信远距离且信道条件快速变化的特性,我们考虑并研究将速率变换的过程融入混合重传请求(ARQ)中,通过回避变换通信速率时常采用的握手、协议过程,实现较为及时地匹配信道的短波变速率通信。通过在编码环节采取码率兼容特性下的删余处理,依据ARQ环节的重传请求改变编码码率从而改变通信速率。本文对码率兼容删余卷积码(RCPC,Rate Compatible Punctured Convolutional)的编码原理以及译码方法给出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种针对码率1/1删余码的译码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与仿真研究了采用RCPC编码的M元PSK信号和M元正交信号波形的性能。在对波形性能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递增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思想,将RCPC编码与递增冗余混合ARQ(IR-HARQ)进行融合,设计了一种基于RCPC码的IR-HARQ短波变速率通信方法,并将其与采用传统HARQ的短波定速率通信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变速率通信相比定速率通信在数据传输效率上有着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院》期刊2012-03-01)

马志强,梁书剑,张爱民,付健[4](2011)在《流星突发通信中的变速率编码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星突发通信是一种利用流星余迹进行通信的短时、突发通信方式。如何在较短通信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固定速率编码方案无法很好地适应信道变化,因此提出变速率编码以提高系统性能。通过对两种方案研究,对变速率编码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变速率编码方案可明显改善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1年11期)

刘海燕,蔡飞,潘成胜,蔡睿妍[5](2011)在《基于星地通信系统的变速率通信质量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地提高星地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提出了一种改变信息传输速率的方法VCTRM。该方法根据当前星地信道状况自适应地改变调制方式和码元传输速率,克服了采用变调制方式传输时在低信噪比时不能满足系统误比特率的缺陷,同时又解决了采用变码元传输速率在高信噪比时不能提高系统吞吐量的问题。通过Matlab对变调制方式、变码率及VCTRM叁种传输方式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VCTRM在不同信道状况下均能满足系统对误比特率(BER)的要求,且获得的系统吞吐量明显高于其他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1年04期)

武波,王廷豪,崔玉红[6](2010)在《变速率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自适应调制在高速数据传输时带宽增加导致的频率资源紧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了变速率正交幅度调制(VR2QAM调制)和其中的VR2MQAM调制及其关键技术,即评估信道特性的参数选取、评估参数与调制电平数之间关系式的建立、评估信道特性的算法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0年28期)

李平安,黄冰,王涛,梁小朋[7](2010)在《叁代移动通信变速率语音编解码AMR-WB+算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简要介绍了AMR-WB+语音压缩算法的基本原理,描述了AMR-WB+编解码流程;然后通过两类优化策略对AMR-WB+算法进行优化;最后给出了优化前后编解码复杂度比较,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10年06期)

张馨予[8](2010)在《移动通信的变速率调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自适应调制在高速数据传输时带宽增加导致的频率资源紧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了变速率正交幅度调制(VR-QAM调制)和其中的VR-MQAM调制及其关键技术,即评估信道特性的参数选取、评估参数与调制电平数之间关系式的建立、评估信道特性的算法等.评估表明,优化的VR-QAM调制方案可以保证在一定的传输质量下充分地利用其高频带.(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张望远[9](2009)在《流星余迹通信中的自适应变速率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星余迹通信是一种特殊的无线通信方式,主要用于非实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它利用流星穿过大气层时的电离余迹进行电波的反射,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通信链路。由于流星余迹信道的衰落特性,经过流星余迹信道的接收端的功率一般是按照指数规律迅速衰减的,并且持续的时间很短。由于这种特性,使得系统的通过量也就是每秒平均传输的比特数相对于一些传统的通信系统来说,要低很多。当流星余迹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随着信道条件自适应变化时,可以较好的利用信道。本文阐述了流星余迹的信道特性和自适应变速率传输的原理,并进一步介绍了叁种在流星余迹通信中常用的自适应变速率机制。对于自适应变速率门限这一关键技术,先研究了两种已有的求变速率门限的方法,后提出一种利用拉格朗日优化方法求得变速门限的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系统误码率和信息通过量,通过最优转换门限实现流星余迹通信自适应变速率传输。仿真结果和分析表明,所提算法在满足系统误比特率要求的条件下,能够有效提高流星余迹信道的信息通过量。(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1-01)

郝营[10](2008)在《空间通信中可变长数据帧协议与变速率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日益复杂的空间任务能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198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和许多其它国家的空间局共同成立了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其职责是开发空间数据系统标准化的通信体系结构、通信协议与业务。本文介绍了CCSDS通信协议的结构、主网模型、业务类型及技术特征,研究了CCSDS协议中的两级多路复用机制,即在虚拟信道链路控制(VCLC)子层实现的包信道复用及在虚拟信道存取(VCA)子层实现的虚拟信道复用,并分析了包信道复用的成帧情况及包复用效率,介绍了虚拟信道复用的叁种基本方式,建立了两级多路复用机制下系统吞吐量的数学模型。本文在分析了空间通信环境及空间任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帧长度依据空间数据源类型变化的通信方案一(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及数据帧长度依据空间信道特性变化的通信方案二(最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建立了相应的通信系统模型,从帧同步正确概率及系统吞吐量角度与固定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较高时,固定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比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能获得更高的帧同步正确概率和系统吞吐量,而当误码率小于某一门限值时,最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可以在不降低帧同步正确概率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量。最后,提出了一种采用不同数目校验位的数据帧结构实现信息数据变速率传输的方案,并从编码时间及系统吞吐量角度进行了仿真。(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08-12-01)

变速率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无时不刻地被制造出来。光纤通信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些信息得以流动起来,实现了其价值。与此同时,承载这些日趋多样性信息的数据流,也对传输网提出了多业务、智能化的需求。光传输网由最初的准同步数字系列(PDH),演进到同步数字系列(SDH),以及之后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OFDM调制在高速无线传输里有很好的应用,在光传输中也有很大的优点。例如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有较强的抗码间干扰能力,以及降低偏正膜色散(PMD)和色度色散(CD)的特点。因此,研究在OFDM光传输场景下实现多业务通道、智能自适应传输的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本文阐述了多通道、自适应变速率OFDM光传输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从多调制格式改变、插入冗余比特两个方面研究了变速率传输系统。在多调制格式方而,运用了聚类识别、统计矩运算等数学工具处理实现变速率的功能;在插入冗余比特方面,提出了并行异或的收发端变速算法,及其用于在非理想信道下减小误判的曲线偏离补充算法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体的系统架构,并完成仿真。通过仿真,取得了预期的令人满意的结果。最后,在本文所研究的这些光OFDM变速率成果的基础上,设想了今后自动化分类器、细子载波变速识别等具有实际价值和提升空间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速率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杨静帆.变速率扩频通信系统的多径接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2].郝宇霆.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的识别与匹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3].徐彬彬.基于RCPC码的短波变速率通信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

[4].马志强,梁书剑,张爱民,付健.流星突发通信中的变速率编码方案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

[5].刘海燕,蔡飞,潘成胜,蔡睿妍.基于星地通信系统的变速率通信质量控制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1

[6].武波,王廷豪,崔玉红.变速率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0

[7].李平安,黄冰,王涛,梁小朋.叁代移动通信变速率语音编解码AMR-WB+算法优化[J].微计算机信息.2010

[8].张馨予.移动通信的变速率调制的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

[9].张望远.流星余迹通信中的自适应变速率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10].郝营.空间通信中可变长数据帧协议与变速率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

标签:;  ;  ;  ;  

变速率通信论文-杨静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