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断面隧道分段法开挖钻爆设计浅析

超大断面隧道分段法开挖钻爆设计浅析

一、分部法开挖特大断面隧洞钻爆设计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道平[1](2021)在《超大断面隧道围岩施工力学响应特征及控制》文中指出与常规断面隧道相比,超大断面隧道在施工时,开挖步序繁多且单次开挖扰动程度更大,导致围岩稳定性更差,荷载释放周期更长且量值大,对支护结构需求程度更高。因此,科学的支护系统和合理的施工工法是该类隧道施工安全性的控制要点。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配套工程,具有断面面积大(最大单洞开挖面积494.4m2)且围岩条件差等特点。依托该工程,针对超大断面隧道围岩施工力学响应特征及变形控制等问题,采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综合手段,揭示了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超大断面隧道管棚的加固机理,明确了超大断面隧道锚固体系协同作用的时空演化机制,提出了大断面隧道施工工序优化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揭示了围岩破坏的演化特性。通过对我国130座超大断面隧道共计242个断面的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阐明了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和演化特性,明确了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在时间上呈现“急剧增长-缓慢增长…急剧增长-缓慢增长-逐渐稳定”的复合增长特性,此性质与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无关,而是由多个施工步开挖效应的相互叠加造成,围岩压力在空间上则呈现出拱顶>拱肩>拱腰的分布趋势。以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统计数据为样本,提出围岩压力经验公式,与既有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更为准确。分别从宏观围岩变形和细观围岩损伤的角度描述了松动圈演化过程,揭示了超大断面隧道围岩破坏的演化特性,指出隧道上部开挖是松动圈形成的关键阶段,建立了洞周收敛与松动圈范围的量化关系,指出松动圈发展可通过围岩变形进行控制。(2)建立了超大断面隧道管棚作用机理模型,阐明了管棚的地层加固效果。考虑初期支护的延滞效应、掌子面前方岩土体变基床系数以及荷载的空间分布特性,建立了管棚与围岩相互作用的Pasternak双参弹性地基梁模型,以变形控制为指标明确了管棚作用机理,揭示了管棚挠度随其设计参数及隧道施工参数的变化规律。指出目前实际工程中常用的108mm和159mm管棚的加固效果最为理想,继续增大直径则不具有工程实际意义。计算分析表明,开挖进尺和开挖高度增加均会增大掌子面潜在塌方风险。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管棚在浅埋超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加固效果,指出管棚对拱顶沉降的控制效果相较于水平收敛更为显着,管棚可遏制变形向周边地层的传递,并缩短地层稳定时间。(3)提出了超大断面隧道锚固体系协同优化设计方法,明确了锚索的安全储备作用。基于开挖面空间效应,考虑了锚固时机及锚杆与围岩结构的空间位态关系,建立了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分析了锚杆长度、支护时机等参数对于围岩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指出锚杆应尽可能在围岩塑性区出现之前完成安装,当锚杆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足时需采用锚索协同承载。考虑锚杆与锚索支护时机的相对滞后性与锚固范围的差异,以及锚固体系作用范围与围岩塑性区相对位置的关系,建立了锚杆与锚索的协同作用机理模型,揭示了锚固系统与围岩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化机制,阐明了隧道锚固体系的变形控制原理,指出锚固体系的主要作用为通过等效支护力和加固圈效应改善围岩受力状态,从而控制开挖面后方围岩急剧变形量,其变形控制效果主要由锚杆决定,由此明确了锚索的安全储备作用。(4)提出了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优化方法,成功应用于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大跨过渡段。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分别对三台阶七步法、双侧壁导坑法、预留核心土法、预留中岩柱法、半步CD法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力学响应进行研究,以洞周收敛、初期支护受力和围岩塑性区范围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工法比选和参数优化。提出了最优施工工法,将该工法应用于新八达岭隧道大跨过渡段,对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施工全过程监测,最终洞周收敛控制在30mm内,松动圈范围最大仅为8.1m,验证了该工法对围岩工程响应的良好控制效果。通过对支护体系受力状态的分析,指出当前锚索设计密度可适当降低,从而最大化锚杆与锚索性能利用率。

李志强[2](2020)在《深长隧道穿越艰险山区断层破碎带施工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艰险山区深长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隧道施工会影响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极易出现地层松动变形、坍塌、涌突水等现象,可能引起隧道发生失稳破坏,甚至会影响地表建(构)筑物发生大变形等灾害问题。目前,大埋深长隧道安全快速的穿越艰险山区断层破碎带地层的施工工艺尚不成熟。因此,为隧道安全快速的通过复杂地层,对隧道穿越艰险山区断层破碎带时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峨眉山至汉源高速双桥村隧道作为论文课题的工程依托,以此区间大埋深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艰险山区大埋深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地层时隧道的围岩变化规律、开挖工法的合理选择、施工参数优化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地层超前注浆加固措施,同时与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地层的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依托双桥村隧道的地质构造与地层参数,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计算,通过模拟隧道未注浆加固工况下全断面法、上下台阶法和预留核心土法三种开挖工法穿越断层破碎带的施工过程,对比三种工法开挖对深长隧道穿越艰险山区断层破碎带时隧道围岩的塑性区、位移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工法开挖对隧道围岩的影响。(2)基于选择的开挖工法,采用数值模拟进行不同开挖进尺优化,对不同开挖进尺下隧道围岩的塑性区、位移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在隧道开挖施工时开挖进尺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所得研究结果显示开挖进尺并不是越小越好,开挖工法存在一个合理的开挖进尺,开挖进尺过小,扰动次数增加反而会加大隧道开挖对围岩的影响,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得出隧道拱顶围岩超前注浆加固的必要性。(3)根据对隧道施工影响性的评价,针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隧道拱顶围岩塑性区发展、变形量过大等现象,提出针对性的超前注浆加固设计,与实测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通过监测数据证明隧道拱顶超前注浆加固设计效果显着,能有效保证隧道安全快速的施工。

徐子瑶[3](2020)在《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和衬砌强度研究》文中指出公路隧道开挖过程受围岩条件和地质环境影响较大,且由于经济发展,城市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公路隧道尤其是大断面公路隧道的建设被提上日程,这就需要针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和陈其强度进行研究,避免因为围岩问题导致隧道出现开裂,渗漏水等工程事故,研究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和衬砌强度问题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隧道的围岩稳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需要研究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质,其次还需要探究隧道开挖方式对围岩稳定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及衬砌支护方法是保证隧道安全性和耐用性的前提。对隧道的衬砌强度分析有利于合理安排施工方式,提高施工效率,合理调整工程进程,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耐用性,提高环保效果,节约能源。本文研究以大断面四车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衬砌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的数值模拟软件GDEM对层状节理岩体的力学性质进行探究;进行了室内试验,制作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试块和碳纤维增强混凝土试块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和声发射试验,探究纤维增强混凝土对裂纹扩展的阻尼作用。本文主要开展和完成的工作如下:(1)研究了无限大平面内中心圆孔受力变化,利用极坐标系推导出无限大平面内圆孔周边的位移量,计算圆孔变形的方式和变形后的形状。选用Ansys15.0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将理论解析接与数值模拟圆孔周边节点的位移量进行对比,证明无限大平面中心圆孔受一对相等的侧向力系后会变化为椭圆形,研究了适用于层状岩体的强度准则如莫尔-库伦准则和霍克-布朗准则。(2)使用商业软件GDEM对层状节理围岩的力学性质进行模拟,模拟采用三层不同性质的岩石分别是:泥岩、砂岩、石灰岩,层状节理模型与水平面的角度分别为0°、30°、45°、60°、75°、90°。通过不同的加载方式:单轴、双轴和剪切进行数值模拟。经过验算发现层状节理岩体的力学性质和破坏形式与节理倾角有直接关联。(3)研究了大断面隧道不同开挖方式的特点和优劣,使用商业软件Ansys15.0模拟双车道隧道与四车道大断面隧道的开挖过程,采用单元生死模拟隧道分部开挖,通过监测点记录沉降量的数据,对比分析每一步隧道开挖的围岩应力变化和沉降量变化,探究开挖面积和开挖方式对围岩应力和沉降量的影响。(4)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室内试验,试验采用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和碳纤维增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观察三种混凝土试块表面的裂纹等现象,研究试验过程中的应力-位移曲线,并通过声发射仪器,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幅值,撞击次数等数据。试验数据表明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和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在阻止裂纹的萌生与发展上要明显强于普通混凝土。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15.0按照工程实例建立隧道衬砌模型,模拟隧道开挖过程中纤维增强型衬砌对隧道周边应力和位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衬砌两侧部分是应力最大的位置,拱顶衬砌是位移最大的位置,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衬砌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隧道衬砌由于应力集中或是混凝土收缩而产生裂缝导致渗水等安全问题的风险。

王平[4](2020)在《大断面隧道楔形掏槽爆破参数的优化》文中认为钻爆法是交通隧道、矿山开采、地下空间硐室开挖的主要开挖方式。由于受自由面与空间的条件限制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原因,隧道爆破目前国内水平还难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爆破开挖。隧道普通施工工艺中,爆破超欠挖严重、爆破进尺短、爆破器材单耗高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随着材料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用大型自动化钻孔设备(如XE3C自动换三臂凿岩台车)取代在隧道和硐室爆破开挖中人工打眼、数码雷管推广使用、先进顶板管理和喷锚设备的采用,已成为隧道施工的发展趋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动化钻孔等设备改变传统爆破施工方法,提高爆破质量和爆破效果,是急需解决现代隧道施工中的主要重要问题,调查发现目前隧道施工不仅设备性能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爆破效果还不如人工打眼的爆破效果。这给大量推广自动化钻孔设备在硐室爆破开挖中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就必须探讨与自动化设备相匹配的爆破参数。隧道爆破中,掏槽爆破是整个爆破的核心部分,它既决定着爆破效果,还控制着爆破开挖成本,因此,探索与自动化钻孔设备相匹配的掏槽爆破参数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本文以重遵高速公路扩容中的桐梓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全断面法开挖条件下与EX3C自动化三臂凿岩台车相匹配的中深孔楔形掏槽爆破参数,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各种岩性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的效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析影响隧道中深孔楔形掏槽爆破的因素,并将数值模拟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然后经过分析对比,确定最佳掏槽方式、掏槽排间延时、爆破进尺等问题,最终实现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爆破开挖成本,加大爆破进尺和提高爆破效率。

王广群[5](2020)在《隧道锚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及施工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隧道锚是悬索桥锚碇的常用形式,其施工方法类似于隧道施工。隧道锚不同于常规隧道,其大倾角变截面的结构特点使得围岩的变形和受力特点变得更加复杂。由于相关理论的发展尚未成熟和工程案例的应用相对较少,使得隧道锚在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开挖支护过程中施工方法的选择和具体应用也需要加以研究,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隧道锚开挖支护方案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机制和受力特点,不仅为本工程提供施工时的指导,也可以为类似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北岸隧道锚为工程背景,采用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进行了开挖方案的比选,并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来确定所选方案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根据隧道锚围岩质量情况和大倾角变截面的特点分析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来评估围岩的稳定性。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来分析隧道锚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点,并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最后对实际选定的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的一些参数做了优化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台阶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正台阶环形开挖法和CRD法这四种隧道锚的开挖方法中,综合考虑施工时的变形沉降、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施工速度,确定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优于其它方法。(2)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隧道锚开挖完成后较大变形位于洞口的软弱风化层和隧道锚的中部偏下位置,需要对该部位加强支护;塑性区仅有局部小范围存在,拱顶形成较低的压应力区,底板和侧壁形成拉应力区;通过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可以确定围岩的情况较稳定。(3)基于施工方便和支护闭合周期长短考虑,确定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的台阶长度取4.8m~6m,开挖进尺取0.8~1.2m。鞍室段的二次衬砌时间建议为整个鞍室段开挖完成后的27d;后锚室段的二次衬砌时间建议为后锚室开挖完成后17d,之后依次进行锚塞体浇筑和前锚室的二次衬砌。

陈涛涛[6](2020)在《岩爆破坏机理探索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交通、水利及采矿业的快速发展,高地应力环境中的岩体开挖越来越多。在高地应力区工程开挖过程中,常常遇到以岩爆为典型的地质灾害。岩爆具有突发性和极强的破坏性,严重威胁着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岩爆相关课题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的研究热点。岩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施工,控制岩爆风险。通过开展岩爆破坏机理探索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到不同岩爆破坏模式的临界失稳判据及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岩爆烈度等级,从而为岩爆防治提供依据。因此,本文采用突变理论及最小势能原理等推导出张裂滑移型及板裂屈曲型两种典型的岩爆破坏模式临界失稳判据,并选取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系统分析岩爆段工程地质条件、岩爆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确定出影响岩爆发生的主要因素,并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标准修正,建立出岩爆预测评价体系;将信息熵法与灰关联投影法两者结合,用信息熵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灰关联投影法进行灰关联投影值计算和分级,构建出熵权-灰关联投影法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模型,利用国内外若干工程实例对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评价。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折叠突变模型对简化的张裂滑移型岩爆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将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中尖点突变模型分析结果及力学系统稳定性理论解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折叠突变模型与力学系统稳定性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与尖点突变模型所得结果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认为尖点突变模型不适用于分析张裂滑移型岩爆。最后,选取工程实例进行验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验证了采用折叠突变模型进行分析的正确性。(2)针对已有板裂屈曲型岩爆简化力学模型忽略劈裂板间相互作用等不足,提出考虑岩板间相互作用的圆形隧洞薄板力学模型。采用最小势能原理计算岩板弯曲挠度,将其与岩板发生张拉破坏的极限挠度进行比较,确定出岩爆破坏深度。选取工程实例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所得结果相较于已有模型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表明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3)通过系统分析岩爆段工程地质条件、岩爆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提出影响岩爆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应力水平、围岩性质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根据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选取σθ/σc、σc/σt、Wet及Kv四个评价指标,并对Wet分级标准进行修正,构建出岩爆预测评价体系。(4)将信息熵法与灰关联投影法两者结合,用信息熵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灰关联投影法进行反映关联程度的灰关联投影值计算和分级,建立出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熵权-灰关联投影法模型。对国内外若干工程实测数据进行预测验算,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程度较好,表明模型准确性及适用性较高,具有一定工程运用前景。

曹世伟[7](2019)在《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破坏模式和施工方案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铁隧道在某些特殊部位具有地形条件复杂、跨度较大的特点。已建工程表明,此类隧道在施工时对上覆地层扰动较大,地层变形往往具有明显的整体下沉趋势,引起的隧道破坏更具有突发性,这给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诸多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及规律性进行了研究。以破裂角作为隧道破坏模式的研究指标,推导了考虑隧道断面尺寸和地形特性的破裂角公式。基于该公式,分析了破裂角随隧道断面尺寸和地形特性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隧道破坏模式、围岩压力及破裂角之间的对应关系。(2)通过方案决策理论的组合运用,建立了隧道施工方案适应性比选的评价模型。将该评价模型运用于深圳地铁10号线凉帽山站三车道隧道的开挖-拆撑的全过程施工中。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够将不同方案的细微差异通过数学算法清晰化,从而为确定最优的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3)为验证优化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通过三维有限元模拟对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的全过程施工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顶拱沉降及水平收敛均符合要求,且数值结果与监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优化方案具有可行性。

张胜利[8](2019)在《浅埋隧道下穿城镇爆破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穿城镇的浅埋隧道工程、城市地铁工程作为交通运输工程重要的基础设施,已逐渐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钻爆法作为地下空间开挖的主要施工方法,其爆破过程产生的地震波震动效应,是影响工程效率、危害地表构筑物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控制爆破产生的震害,正确地处理减小爆破震动与提高施工效率之间的平衡,是隧道爆破安全、快速施工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格库铁路的库尔勒隧道下穿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段为工程背景,针对开发区民房结构复杂、房屋抗震等级低,爆破控制标准严格等工程要求,通过下穿段之前进行数码雷管和普通雷管现场爆破测试,形成合理的减震爆破方案,并在下穿开发区段采用以保证工程安全、快速通过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前期爆破试验和开发区段爆破工程的基础上,研究爆破减震技术和数码雷管的适用性。经过对现场爆破震动实测数据数据的统计和回归分析,利用应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库尔勒隧道垂向、水平向、径向的震速随质点距振源距离、炸药量等的关系式,可大致反映在爆破时地震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对爆破震动波形进行频谱分析发现爆破震动的能量随最大段炸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震动频带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峰值能量变大。爆破地震波在传播时候,振动强度随距离衰减、频带变宽、中低频信号占比增大。数码雷管爆破开挖施工在良好爆破效果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确保了地表构筑物的质点振动速度,避免了由于爆破产生的大规模搬迁等大成本的支出,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许章隆[9](2019)在《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中,以施工与运营阶段安全风险最大。在施工阶段,由于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和复杂的建设程序等,导致隧道发生安全事故,使施工延误、成本超支甚至人员伤亡等更加严重的后果;在运营阶段,隧道结构往往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不仅威胁隧道行人、行车安全,而且缩短了隧道使用寿命,给隧道管养单位造成巨大困扰。因此,开展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中的子课题“大型复杂隧道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研究内容,运用系统安全理论,结合影响图法、BowTie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粗糙集法(RS)和熵权法等构建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以重庆、山西等地在建和已建特长公路隧道为依托,进行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了更好地了解事故发生条件,本文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与风险事故调查和分析工作,采用影响图对隧道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运营阶段则采用BowTie法分析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控制措施、缓解措施和后果,这些是本文风险评估方法的重要基础。2)在隧道施工事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施工阶段隧道外部环境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辨识工作,根据相关规范标准、文献以及建设单位调研,初步划分了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判标准,并以此建立了隧道施工前总体与典型地质段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开展了基于危险场景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事件辨识工作,采用BowTie法分析了在役隧道结构典型风险事件的原因、后果等,识别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内部风险源,并建立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体系。4)建立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和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重点研究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与安全因子指标与风险因子指标的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粗糙集法(RS)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权重法确定安全因子指标(定性指标)权重系数,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风险因子指标(定量指标)权重系数。5)应用本文所提出的隧道施工和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了重庆、山西等地在建和已建特长公路隧道进行实例论证,获得了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等级,并针对该评估结果提出了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隧道安全风险。本论文按照风险源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特征,系统地完成了风险源辨识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隧道施工与在役结构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有效、实用的隧道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所提出的评估方法为评估后风险防控与安全提升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作用,为隧道工程风险管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杨光[10](2019)在《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公路隧道施工正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但是在我国公路隧道中软弱围岩隧道占有不小的比例,其施工方式依旧是以大量人工为主。为了促进我国软弱围岩地区公路隧道的建设,提升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施工的技术水平,必须要根据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施工的技术特点,研究解决钻爆施工系列装备的适用性问题和选型配套问题。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发展情况,并对不同围岩条件下隧道钻爆法施工方法的特点和施工设备选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软弱围岩隧道人工钻爆法施工和机械钻爆法施工的对比研究,在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钻爆法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装备的适用性和技术要求。并根据软弱围岩下多采用台阶法施工的方式,提出了以国产全液压凿岩台车配套隧道钢拱架拼装台车为主要施工装备的机械化钻爆法施工方案。根据在依托工程开展机械化钻爆施工实践研究表明,该机械化钻爆法施工方法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是可行的。其次,论文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评价包括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在内的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评价方法——GRA-AHP综合评价法,该综合评价法以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四个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的隧道钻爆法施工方案。最后,通过对依托工程开展的500多米机械化钻爆施工实际应用的研究,总结了隧道钻爆施工装备应用的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根据第四章提出的GRA-AHP综合评价方法对试验隧道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在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上,机械化施工要优于人工施工,并且随着人工费用上升和国产机械装备的价格下降,机械化施工和人工施工的成本将越来越接近,因此机械化钻爆施工相较于人工钻爆施工的综合评价更为优越。

二、分部法开挖特大断面隧洞钻爆设计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部法开挖特大断面隧洞钻爆设计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断面隧道围岩施工力学响应特征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超大断面隧道工程发展趋势
        1.1.2 依托工程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1.2.2 管棚超前支护研究
        1.2.3 超大断面隧道锚固体系协同作用的研究
        1.2.4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的研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破坏演化特性
    2.1 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演化特性及分布规律
        2.1.1 统计案例的基本情况
        2.1.2 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的演化特性
        2.1.3 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的分布规律
        2.1.4 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经验公式
    2.2 超大断面隧道围岩破坏的演化特性
        2.2.1 现场监测流程
        2.2.2 多点位移计试验结果分析
        2.2.3 松动圈的发展规律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超大断面隧道管棚超前支护机理
    3.1 管棚的用途及受力特点
        3.1.1 管棚的用途及分类
        3.1.2 管棚的作用机制
    3.2 管棚的弹性地基梁分析模型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3 管棚参数分析和优化设计
        3.3.1 管棚直径的影响
        3.3.2 隧道开挖进尺的影响
        3.3.3 隧道未封闭段长度的影响
        3.3.4 隧道开挖高度的影响
    3.4 管棚支护的控变形效果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模型建立
        3.4.3 计算结果分析
    3.5 管棚支护效果现场实验
        3.5.1 试验方案
        3.5.2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设
        3.5.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超大断面隧道锚固体系协同作用机制
    4.1 分析模型与基本假设
    4.2 隧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解析
        4.2.1 锚杆—围岩相互作用机理模型
        4.2.2 围岩仅发生弹性位移
        4.2.3 围岩发生塑性位移且锚杆在弹性阶段施作并伸入弹性区
        4.2.4 围岩发生塑性位移且锚杆在弹性阶段施作并伸入塑性区
        4.2.5 围岩发生塑性位移且锚杆在塑性阶段施作并伸入塑性区
        4.2.6 围岩塑性阶段锚杆施作时伸入弹性区,而后伸入塑性区
        4.2.7 围岩塑性阶段锚杆施作且始终伸入弹性区
    4.3 隧道锚杆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4.3.1 模型验证与分析
        4.3.2 锚杆参数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4.4 隧道锚固体系协同作用解析
        4.4.1 围岩弹性阶段锚杆施作,锚索施作时围岩弹性
        4.4.2 弹性围岩锚杆施作,塑性围岩锚索施作且锚杆伸入塑性区
        4.4.3 弹性围岩锚杆施作,塑性围岩锚索施作且锚杆伸入弹性区
        4.4.4 塑性围岩锚杆施作伸入弹性区,锚索施作锚杆伸入弹性区
        4.4.5 塑性围岩锚杆施作伸入弹性区,锚索施作锚杆伸入塑性区
        4.4.6 塑性围岩锚杆施作伸入塑性区,锚索施作时围岩塑性
    4.5 超大断面隧道锚固体系的变形控制原理与效果分析
        4.5.1 本文解析模型的验证
        4.5.2 隧道锚固体系的变形控制原理
        4.5.3 锚固体系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的优化及应用研究
    5.1 超大断面隧道常用施工工法调研及对比
        5.1.1 常用施工工法调研
        5.1.2 台阶法
        5.1.3 CD法和CRD法
        5.1.4 双侧壁导坑法
        5.1.5 施工工法对比分析
        5.1.6 现有工法的改进
    5.2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的选择
        5.2.1 施工工法拟选及模型建立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施工参数的优化
        5.3.1 开挖进尺的优化
        5.3.2 台阶长度的优化
    5.4 新八达岭隧道大跨过渡段开挖方案确定
    5.5 新八达岭隧道大跨过渡段施工工法效果验证
        5.5.1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5.5.2 洞周收敛
        5.5.3 围岩内部位移
        5.5.4 围岩压力
        5.5.5 初支钢架应力
        5.5.6 预应力锚索轴力
        5.5.7 预应力锚杆轴力
        5.5.8 初支二衬接触压力
        5.5.9 二次衬砌内力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深长隧道穿越艰险山区断层破碎带施工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隧道失稳判据
    2.1 工程概述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3 不良地质现象及隧道稳定性评价
    2.4 隧道围岩分级及设计参数建议值
    2.5 隧道稳定性判据
    2.6 计算本构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深长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案优化
    3.1 三种不同开挖工法穿越断层破碎带稳定性分析
    3.2 深长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进尺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深长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4.1 超前注浆加固设计
    4.2 数值模拟工况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深长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监测分析
    5.1 施工监测目的
    5.2 施工监测内容和方案
    5.3 监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和衬砌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本文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准则
    2.1 引言
    2.2 弹性力学无限大平面求解隧道周边应力
    2.3 弹性力学与数值计算对比
    2.4 围岩的应力状和断裂准则
        2.4.1 围岩的应力状态
        2.4.2 断裂准则
    2.5 小结
第3章 层状节理裂隙岩体强度研究
    3.1 引言
    3.2 层状节理岩体数值计算模型
    3.3 单轴压缩过程模拟与分析
        3.3.1 单轴压缩模拟结果
        3.3.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4 峰值强度分析
    3.5 双轴压缩过程模拟与分析
        3.5.1 双轴压缩模拟结果
        3.5.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5.3 峰值强度分析
    3.6 层状节理岩体剪切过程模拟与分析
        3.6.1 剪切模拟结果
        3.6.2 应力应变曲线
        3.6.3 峰值强度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大断面公路隧道开挖方式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大断面隧道开挖方式
        4.2.1 有限元模型原理
        4.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研究内容
        4.3.1 计算过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纤维增强混凝土在隧道衬砌支护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5.2.1 试件制备和试验设备
        5.2.2 实验过程和步骤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2.4 峰值后普通混凝土与纤维增强混凝土对比
    5.3 济南老虎山某标段大断面隧道案例分析
        5.3.1 工程背景
        5.3.2 有限元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断面隧道楔形掏槽爆破参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隧道掏槽爆破研究现状
        1.3.2 爆破破岩机理研究现状
        1.3.3 岩石损伤模型研究进展
        1.3.4 隧道爆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地貌地形
    2.2 工程地质状况
        2.2.1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2.2.2 水文地质情况
        2.2.3 不良地质条件
    2.3 隧道设计简况
        2.3.1 设计准则及标准
        2.3.2 设计概况
第3章 开挖方法与掏槽方式
    3.1 隧道开挖方法
        3.1.1 新奥施工法
        3.1.2 选择依据
    3.2 掏槽
        3.2.1 掏槽方式及优缺点
        3.2.2 掏槽原理及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楔形掏槽稳定性分析
    4.1 数值模拟
        4.1.1 ANSYS/LS-DYNA有限元动力分析软件
        4.1.2 ANSYS/LS-DYNA算法选取
        4.1.3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4.2 开挖稳定性分析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参数
        4.2.3 爆破进尺对围岩稳定性的分析
        4.2.4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楔形掏槽爆破参数设计与工程实践及数值分析
    5.1 爆破设计简要
        5.1.1 方案设计原则
        5.1.2 掏槽孔位置选取及布置原则
    5.2 爆破参数
        5.2.1 炮孔数确定
        5.2.2 炮孔直径
        5.2.3 掏槽孔深及超深
        5.2.4 炸药单耗
        5.2.5 掏槽孔距
        5.2.6 掏槽孔内微差及布置位置
    5.3 前期试爆
        5.3.1 爆破参数及爆破效果
        5.3.2 灰色关联分析法探析结果
    5.4 实践优化
        5.4.1 方案改进
        5.4.2 最佳参数方案
    5.5 数值模拟优化
        5.5.1 模型参数
        5.5.2 模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5)隧道锚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及施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锚应用情况
        1.2.2 常规隧道研究现状
        1.2.3 隧道锚开挖支护施工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伍家岗长江大桥隧道锚开挖方案比选
    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2 开挖方案选择
        2.2.1 三台阶法
        2.2.2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2.2.3 正台阶环形开挖法
        2.2.4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
        2.2.5 开挖方法比选-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
    2.3 数值计算模型
        2.3.1 FLAC3D基本原理
        2.3.2 FLAC3D本构模型
        2.3.3 计算模型
        2.3.4 计算参数
    2.4 开挖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4.1 模拟开挖步骤
        2.4.2 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2.4.3 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2.4.4 围岩塑性区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伍家岗长江大桥隧道锚稳定性分析
    3.1 围岩稳定性识别与判定
        3.1.1 围岩稳定性识别
        3.1.2 围岩稳定性破坏判定依据
    3.2 隧道锚稳定性分析
        3.2.1 隧道锚围岩质量分类及评价
        3.2.2 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3.3 隧道锚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3.3.1 围岩变形分析
        3.3.2 围岩应力场分析
        3.3.3 围岩塑性区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隧道锚开挖支护过程围岩变形特点分析
    4.1 监控量测方案
        4.1.1 监控量测目的
        4.1.2 监控量测内容
        4.1.3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
    4.2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2.1 地表沉降
        4.2.2 拱顶沉降
        4.2.3 洞内收敛
    4.3 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参数优化分析
    5.1 不同台阶长度模拟分析
    5.2 不同开挖进尺模拟分析
    5.3 二衬施作时机分析
        5.3.1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方法
        5.3.2 变形速率控制
        5.3.3 极限位移控制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岩爆破坏机理探索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爆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岩爆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岩爆及其破坏机理概述
    2.1 岩爆定义、分类及烈度分级
        2.1.1 岩爆定义
        2.1.2 岩爆分类
        2.1.3 岩爆烈度分级
    2.2 岩爆特征、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
        2.2.1 岩爆特征
        2.2.2 岩爆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
    2.3 岩爆破坏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爆破坏机理探索
    3.1 基于突变理论的张裂滑移型岩爆力学分析
        3.1.1 突变理论原理
        3.1.2 张裂滑移型岩爆力学模型及失稳分析
        3.1.3 工程实例验证
    3.2 考虑板间相互作用及围岩劣化的板裂屈曲型岩爆力学分析
        3.2.1 板裂屈曲型岩爆力学楔型
        3.2.2 板裂屈曲型岩爆失稳分析
        3.2.3 工程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爆预测评价体系构建
    4.1 岩爆预测评价指标选取
    4.2 评价指标分析标准修正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灰关联投影法的岩爆烈度分级预测
    5.1 灰关联投影法原理
    5.2 熵权-灰关联投影法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模型
    5.3 模型评价
        5.3.1 不同方法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5.3.2 工程适用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破坏模式和施工方案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隧道破坏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浅埋特大跨度隧道研究现状
        1.2.3 浅埋偏压隧道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隧道破坏分析模型及施工力学分析方法
    2.1 隧道破坏分析基本模型
        2.1.1 荷载-结构模型
        2.1.2 地层-结构模型
    2.2 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施工力学分析方法
        2.2.1 浅埋偏压特大跨度的界定
        2.2.2 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
        2.2.3 隧道全过程施工力学数值仿真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破坏模式及规律性研究
    3.1 影响隧道破坏模式的关键因素
    3.2 不同方法中破裂角的计算公式
        3.2.1 经典破裂角的计算公式推导
        3.2.2 规范中破裂角计算公式推导
    3.3 考虑隧道断面尺寸和地形特性的新破裂角公式推导
        3.3.1 新破裂角公式的推导
        3.3.2 新破裂角公式的分析与验证
    3.4 隧道破坏模式与围岩压力及破裂角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施工方案适应性比选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4.1.1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4.1.2 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
        4.1.3 计算方案贴近度
    4.2 依托工程概况与计算模型确定
        4.2.1 工程总体概况
        4.2.2 三车道隧道概况
        4.2.3 二维计算模型的确定
    4.3 隧道开挖方案的比选
        4.3.1 不同开挖方案说明
        4.3.2 不同开挖方案的数值计算结果
        4.3.3 基于AHP-熵权-TOPSIS法的隧道开挖方案比选
        4.3.4 隧道开挖方案的选择
    4.4 隧道拆撑方案的比选
        4.4.1 不同拆撑方案说明
        4.4.2 不同拆撑方案的数值计算结果
        4.4.3 基于AHP-熵权-TOPSIS法的隧道拆撑方案比选
        4.4.4 隧道拆撑方案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的施工力学特性研究
    5.1 三维计算模型的确定
    5.2 隧道开挖的力学特性研究
        5.2.1 隧道开挖方案的三维模拟说明
        5.2.2 位移场分布
        5.2.3 特征点统计结果分析
    5.3隧道拆撑的力学特性研究
        5.3.1隧道拆撑方案的三维模拟说明
        5.3.2 位移场分布
        5.3.3 特征点统计结果分析
    5.4 现场监控测量验证
        5.4.1 监控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5.4.2 监控测量的原则与要求
        5.4.3 监测点的布置与测量方法
        5.4.4 监测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浅埋隧道下穿城镇爆破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减震施工技术研究
        1.2.2 电子雷管减震技术
        1.2.3 爆破震动控制标准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
        1.3.1 主要内容
        1.3.2 方法与目标
第2章 下穿段房屋风险评估和控制标准
    2.1 工程背景概述
    2.2 下穿段房屋风险评估
    2.3 爆破震动安全控制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爆破施工技术和方案确定
    3.1 浅埋隧道爆破减震方法
    3.2 控制爆破开挖方案
        3.2.1 方案初步拟定
        3.2.2 控制爆破方案对比
    3.3 库尔勒隧道下穿城镇段爆破方案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码雷管爆破原理及现场试验
    4.1 数码电子雷管微差减震爆破
        4.1.1 电子雷管及其起爆系统
        4.1.2 减震机理
        4.1.3 工作原理
        4.1.4 减震技术的应用效果
    4.2 数码雷管全断面爆破试验
        4.2.1 试验内容
        4.2.2 试验地质及条件
        4.2.3 试验方案
        4.2.4 试验流程
        4.2.5 自动化监测内容及流程
    4.3 减震爆破试验及数据监测
        4.3.1 2017 年6月30 日爆破试验
        4.3.2 2017 年7月11 日爆破试验
        4.3.3 2017 年7月15 日爆破试验
        4.3.4 2017 年7月19 日爆破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码雷管减震爆破的应用效果分析
    5.1 下穿开发区段爆破减震技术应用
        5.1.1 爆破设计方案
        5.1.2 监测震动波形图和数据
    5.2 爆破监测数据分析
        5.2.1 数据的回归分析
        5.2.2 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5.3 减震技术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2.1 隧道施工风险源辨识框架
    2.2 风险事故与致灾地质构造的辨识
        2.2.1 隧道施工风险事故辨识
        2.2.2 隧道施工风险机理与风险源辨识
    2.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2.3.1 隧道总体、不良及特殊地质段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2.3.2 隧道总体、不良及特殊地质段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2.4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定标准
        2.4.1 隧道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2.4.2 隧道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
    3.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框架
    3.2 事故调查方法和因果模型的历史演变
    3.3 基于Bow Tie法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识别
        3.3.1 危险场景的顶事件辨识
        3.3.2 基于Bow Tie法典型风险事件机理分析
    3.4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等级评定标准
        3.4.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3.4.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内部风险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4.2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2.1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4.2.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方法
    4.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4.3.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特征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建立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4.4.1 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4.4.2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4.4.3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4.5 建立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4.5.1 安全因子评价模型
        4.5.2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4.5.3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5.1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5.2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5.2.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概述
        5.2.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等级评价模型
    5.3 在役隧道结构风险因子
        5.3.1 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5.3.2 在役隧道结构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5.4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因子
        5.4.1 安全因子权重计算
        5.4.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虹梯关特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6.1.1 工程概况
        6.1.2 虹梯关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
        6.1.3 虹梯关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
    6.2 重庆缙云山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6.2.1 工程概况
        6.2.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项目

(10)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开挖技术与装备研究
    2.1 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方式
    2.2 隧道钻爆法施工设备
    2.3 硬质围岩钻爆法施工开挖方式
    2.4 软弱围岩钻爆法施工开挖方式
        2.4.1 方案一施工流程
        2.4.2 方案二施工流程
        2.4.3 不同方案施工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初期支护技术与装备研究
    3.1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方式
    3.2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设备
        3.2.1 钢拱架拼装施工机械
        3.2.2 混凝土喷射施工机械
    3.3 软弱围岩钢拱架支护施工
        3.3.1 人工拼装钢拱架
        3.3.2 机械拼装钢拱架
    3.4 软弱围岩喷射混凝土
        3.4.1 喷射混凝土方式
        3.4.2 干、湿喷混凝土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施工方法综合评价研究
    4.1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进度指标
    4.2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指标
        4.2.1 开挖作业质量
        4.2.2 初期支护作业质量
    4.3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成本指标
    4.4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指标
    4.5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法(GRA-AHP)
        4.5.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4.5.2 权重计算
        4.5.3 计算灰色关联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应用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隧道设计技术标准
        5.1.2 设备概述与施工情况
    5.2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进度评价
        5.2.1 方案一施工进度
        5.2.2 方案二施工进度
        5.2.3 施工进度对比
    5.3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评价
        5.3.1 开挖作业质量
        5.3.2 初期支护作业质量
    5.4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成本评价
        5.4.1 方案一施工成本
        5.4.2 方案二施工成本
        5.4.3 单循环电费对比
        5.4.4 施工成本对比
    5.5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评价
        5.5.1 方案一安全评价
        5.5.2 方案二安全评价
        5.5.3 施工安全对比
    5.6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AHP的综合评价
        5.6.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5.6.2 权重计算
        5.6.3 计算灰色关联度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分部法开挖特大断面隧洞钻爆设计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断面隧道围岩施工力学响应特征及控制[D]. 刘道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深长隧道穿越艰险山区断层破碎带施工稳定性分析[D]. 李志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和衬砌强度研究[D]. 徐子瑶. 山东大学, 2020(11)
  • [4]大断面隧道楔形掏槽爆破参数的优化[D]. 王平. 广西大学, 2020(05)
  • [5]隧道锚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及施工方案研究[D]. 王广群.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岩爆破坏机理探索与预测方法研究[D]. 陈涛涛. 浙江大学, 2020(02)
  • [7]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破坏模式和施工方案适应性研究[D]. 曹世伟. 天津大学, 2019(01)
  • [8]浅埋隧道下穿城镇爆破技术应用研究[D]. 张胜利.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许章隆.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D]. 杨光.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超大断面隧道分段法开挖钻爆设计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