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枝(罗源县第三中学,福建福州350600)
一、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善于补充材料。例如讲“地震”时,可让学生自学课文有关内容,教师除了讲述近年来我国四川、台湾等地频繁发生地震外,还应适时补充一些应急避震救助常识:(1)高楼避震: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营救,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若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这样既增添了教学趣味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二、巧设地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
1.巧设发散性的地理问题。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路、进行联想、类比和推理训练,从每一地理事物的分析运用得到启示从而产生新设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提出“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变得更快或更慢,将有怎样的现象出现?”
2.巧设逆向性的地理问题。逆向思维新奇、独特。要求学生常与自己对话,向自己提问题或者不断与别人讨论自己的新想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讲到“祖国地形”时,提出“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的地理环境将会怎样?”
3.巧设探究的地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设置一些无法从课本找出现成答案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到“人口迁移”时,提出“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中存在哪些问题?”
三、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中,应着重对他们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充分运用地图,有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观察基础上,启发了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温故知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教学活动就充满生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环境教育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内容。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包括智能教育、德育教育和行为教育等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活生生的事实,具体的数据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
第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可补充如下环境教育材料:
1.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来得比以往更猛烈。全球变暖的后果,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2009年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碳减排40%-45%。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动态,树立环保观念。
第三,课堂教学要结合乡土地理事象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学习乡土地理时,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到罗源白塔乡或西兰乡参观石材业发展情况,调查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身边地理现象。这些村庄石材厂的发展可以说是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石材业促进了罗源乡镇经济发展。但是,当学生亲眼目睹到:村庄河流小溪都是白色的水流,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是白灰扑扑,门窗都不敢开启……还可结合春游、秋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立足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环境教育,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