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论文_周德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皮,网状,病毒,组织,基因,免疫,传染性。

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周德方[1](2018)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协同致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共感染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现象,在共感染过程中病毒复制、细胞表型、病理变化、宿主范围、组织嗜性和感染率等生物学特性都会发生变化。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属于反转录病毒科,可引起免疫抑制、生长迟缓和多种多样的肿瘤。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同样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指包括禽网状内皮组织増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脾坏死病毒(Spleen necrosis virus,SNV)、鸡合胞体病毒(Chicken syncytial virus,CSV)和鸭传染性贫血病毒(Duck infectious anemia virus,DIA)等多种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群的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征,典型病症为免疫抑制、矮小综合症和淋巴组织或其它组织形成的慢性肿瘤。在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ALV-J与REV的共感染普遍存在。除协同抑制抗体生成、促进致病性增强外,ALV-J与REV共感染最主要的特征为引起致瘤谱扩展,但其协同促进肿瘤谱扩展的机制至今未明。本研究以ALV-J和REV为模式病毒,通过研究其协同致瘤机制,为肿瘤病毒协同致瘤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确定ALV-J与REV的协同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共感染实验,建立了ALV-J与REV协同感染CEF模型。通过电镜观察,发现ALV-J与REV可同时侵染一个宿主细胞,进一步,CCK-8检测结果发现ALV-J与REV共感染可以协同延长细胞存活时间。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LV-J与REV在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显示了协同复制作用。为进一步验证ALV-J与REV在体内的协同作用,我们建立了两种病毒共感染的动物实验模型。为获得更显着的协同作用,我们选择对6胚龄的鸡胚尿囊腔接种两种病毒。ALV-J与REV共感染后可显着降低孵化率,加剧生长迟缓和抑制中枢免疫器官发育。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两病毒的协同作用发生于各个组织器官中。病理组织观察显示,ALV-J与REV共感染可加剧了肝门管区、肾脏间质及胰腺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加速了胸腺皮质和髓质区界限的消失;促进了心内膜上纤维瘤的生成。为确定参与ALV-J和REV协同致瘤的关键分子,我们对处在协同复制高峰时间点(72dpi)的同一批共感染的CEF细胞分别进行了iTRAQ蛋白组学和microRNA表达谱分析,对照组分别为单感染组和Mock组。通过与各单感染组相比,在共感染组中共筛选到差异显着的蛋白33个和差异表达的miRNA 7个,并发现肿瘤相关分子KIAA1199上调和肿瘤抑制物miR-147下调。为验证其表达的确实性,分别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在共感染的培养细胞中进行了检测,结果符合组学检测结果。进一步,体内共感染实验中,通过qRT-PCR和IHC检测各组织中miR-147和KIAA1199的RNA和蛋白表达水平。qRT-PCR结果显示,共感染组鸡只在肝脏、肾脏、法氏囊、骨髓和心脏中KIAA1199 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各单独感染组,而miR-147的表达量却仅在骨髓、肾脏和心脏中显着下调;IHC检测结果显示,共感染组中仅骨髓、肾脏和心脏中KIAA1199蛋白表达量显着上升。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体外培养的细胞还是体内的组织器官,ALV-J与REV均协同激活了原癌基因KIAA1199,同时抑制了肿瘤抑制物miR-147。此外,KIAA1199与mi R-147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的反相关,暗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调控的关系。为探明ALV-J与REV协同感染过程中miR-147与KIAA1199的联系,我们通过RNA22、NCBI、ensemble和miRanda等数据库预测到了miR-147与KIAA1199的3’UTR区潜在的结合位点。我们分别构建了miRNA过表达载体miR-147 mimics和mi RNA干扰载体miR-147 inhibitor,并将其转染进共感染ALV-J与REV的CEF细胞体系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miR-147可显着降低KIAA1199蛋白的表达量,并且这种下降的趋势随着mi R-147浓度的减少而降低;miR-147的抑制剂可显着促进KIAA1199蛋白的表达量,并且这种增强效果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我们分别构建了WT KIAA1199和mut KIAA1199双荧光素酶载体,与miR-147 mimics共同转染进293T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来检测miR-147是否可以直接与KIAA1199的3’UTR区结合。检测结果表明,当miR-147 mimics与WT KIAA1199同时转染293T细胞后,其相对荧光表达量极显着降低,并且这种下降的程度随miR-147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miR-147 mimics与mut KIAA1199同时转染293T细胞后,其相对荧光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以上实验表明,miR-147可通过靶向KIAA1199的3’UTR区调控KIAA1199蛋白的表达。ALV-J与REV协同激活了KIAA1199、抑制了miR-147,且miR-147与KIAA1199是靶向调控关系,那么,这一过程是通过何种通路实现的呢?先前有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中,HPV病毒可激活NF-κB和EGFR信号通路来调控KIAA1199的表达。为明确ALV-J与REV协同激活KIAA1199的通路,分别用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NF-κB p50、NF-κB p65、磷酸化的NF-κB p65和EGFR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各单独感染组相比,共感染组NF-κB p50、NF-κB p65、磷酸化的NF-κB p65和EGFR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而在体内实验中,共感染组中肾脏、骨髓、法氏囊和心脏的磷酸化IκBα和EGFR的表达量也同样极显着上调。以上实验结果说明ALV-J与REV无论在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中均可以协同激活NF-κB和EGFR信号通路。为验证ALV-J与REV共感染过程中NF-κB、KIAA1199和EGFR这叁者的关系,我们分别设计合成了KIAA1199 shRNA干扰物和NF-κB p65 shRNA干扰物,并在体外CEF细胞体系中,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在干扰KIAA1199和NF-κB p65过程中NF-κB、KIAA1199和EGFR这叁者的表达量。结果表明NF-κB p65可调控KIAA1199和EGFR的表达,而且KIAA1199也可以对NF-κB p65和EGFR的表达进行调控。综合以上结果表明,ALV-J与REV可通过NF-κB/KIAA1199/EGFR信号通路循环激活KIAA1199。研究表明,miR-147可以靶向EGFR相关蛋白来抑制EGFR信号通路,由于NF-κB、KIAA1199和EGFR这叁者紧密联系,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miR-147对NF-κB相关蛋白也存在着抑制作用。我们同样用RNA22、NCBI、ensemble和miRanda数据库等预测到了mi R-147潜在靶向NF-κB p50的3’UTR区的结合位点。我们分别构建了WT NF-κB p50和mut NF-κB p50双荧光素酶载体,并运用与上述相同的检测方法来验证miR-147与NF-κB p50的关系。结果表明,除KIAA1199和EGFR外,miR-147还可通过靶向NF-κB p50的3’UTR区来调节NF-κB p50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ALV-J与REV可协同激活一个新的原癌基因KIAA1199且抑制其抑制物miR-147,此过程是通过miR-147对NF-κB/KIAA1199/EGFR信号通路循环的关键调控作用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为肿瘤病毒协同致瘤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15)

白洁[2](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中国采用免疫加扑杀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控禽流感(AI),疫苗免疫在防控AI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当前HPAI还时有发生,在疫苗免疫方面主要存在着个别鸡群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与实验室结果相差较大的问题。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主要探讨免疫抑制性病毒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活疫苗株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为分析AI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及IBD疫苗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研究REV对AI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免疫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简称AI灭活苗)或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简称新禽活苗)之前以REV经典分离株感染1日龄SPF鸡,与未感染REV的免疫对照鸡一起,分别进行血清抗体监测、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测定、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CD4+/CD8+值测定、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攻毒后发病和死亡情况及排毒测定。结果显示,REV显着抑制免疫初期HI抗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CD4+/CD8+值;平均HI抗体峰值相差4倍以上,同一免疫时间HI抗体最高相差达64倍;鸡只感染REV后,AI灭活苗仅提供70%的保护率,一次免疫和两次免疫新禽活苗提供的保护率分别为60%和80%,而未感染REV的相应免疫鸡获得100%保护。为评价IBD活疫苗对AI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弱毒力(Gt株)和中等毒力(MB株)IBD活疫苗,分别与AI灭活苗或新禽活苗一起免疫SPF鸡,与仅免疫相应AI疫苗的鸡一起,进行与REV对AI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同样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IBD活疫苗(Gt株)加AI灭活苗、IBD活疫苗(MB株)加AI灭活苗与AI灭活苗免疫3组免疫鸡免疫21天时平均HI抗体分别为5.9 log2、2.1 log2和7.7 log2,攻强毒后存活数分别为10/10、8/10和10/10,排毒数别为1/10、7/10和0/10。接种IBD活疫苗(Gt株)加新禽活苗、IBD活疫苗(MB株)加新禽活苗与新禽活苗免疫21天HI抗体分别为2.2 log2、1.6 log2和2.5 log2,攻强毒后存活数分别为10/10、7/10和10/10,排毒数分别为1/10、3/10和0/10。这两种IBD活疫苗对细胞免疫反应均无显着影响。本研究表明,REV、IBD活疫苗(MB株)均对AI疫苗免疫效果产生显着影响,而IBD活疫苗(Gt株)对AI疫苗攻毒保护免疫效果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6-01)

白洁,曾显营,祁小乐,李鑫,李倩倩[3](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对禽流感病毒(AIV)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将1日龄SPF鸡经腹腔感染REV HLJR0901株后,分别于10日龄免疫重组AIV灭活疫苗(H5N1亚型,Re-6)、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 LH5-6)及10日龄和24日龄两次免疫r LH5-6疫苗,并设未感染REV的免疫对照组,于免疫后检测血清HI抗体,并采用H5N1亚型高致病性AIV攻毒。结果显示:实验鸡感染REV后HI抗体滴度均低于相应的未感染REV的免疫对照组。感染REV后,免疫一次Re-6灭活疫苗、r LH5-6活疫苗及两次r LH5-6活疫苗的实验鸡攻毒后的存活率分别为70%、60%及80%,排毒鸡数分别为4/10、4/10及3/10;未感染REV的免疫鸡均不发病、不死亡、不排毒;空白对照组实验鸡攻毒后3 d内全部死亡并且排毒。本研究表明,REV对AIV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均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加强免疫r LH5-6疫苗可以部分减轻该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牛秀杰,赵妍,薛美,王云峰[4](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LTR和gag基因的保守区域各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建立检测插入感染与全病毒感染的SYBR Green I模式的实时荧光PCR方法(Real-time PCR)。以pMD-LTR,pMD-gag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敏感性能检测到10拷贝标准品;能特异性检测REV样品,不与其它禽相关病原发生交叉反应;板内、板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应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REV的鸡的心、肝、脾、肺、肾、盲肠扁桃体、腺胃和法氏囊进行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法式囊中的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孙明铭,李晓齐,曹红,王永强,郑世军[5](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gp9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识别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gp9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应用His-gp90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过筛选、3次亚克隆后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REV-gp9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G5-B8、3G5-A10和1G12。经间接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解离常数(Kd)分别为6.483×10–10、4.844×10–10和9.330×10–10,3株单抗的亚型分别为Ig G1、Ig G1和Ig G2b。经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3株单抗均能识别REV感染DF-1细胞后产生的gp90蛋白。以Western blotting方法利用单抗检测不同截短的gp90蛋白,初步确定3G5-B8和3G5-A10 2株单抗抗原识别区均位于gp90蛋白第200-245位氨基酸,而1G12株单抗识别区包含第230-235位氨基酸。这些单抗为REV的诊断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孙明铭,王永强,李晓齐,曹红,郑世军[6](2014)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gp9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识别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能够引起感染禽的免疫抑制,常与MDV、CAV、ALV等病原混合感染,给养禽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1-3])。目前国内尚未开发出针对REV抗体或抗原检测的商品化试剂盒,养殖场鸡群REV的检测仍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试剂盒。gp90蛋白能够产生中和抗体,是病毒的免疫原性蛋白。本研究针对REV-gp90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8)

王玉瑾,宋辉,朱涛[7](2014)在《1例规模化种鸡场鸡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规模化养殖场尽管非常重视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预防,但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呼肠孤病毒病等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机体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是造成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种鸡生产性能下降、经济效益锐减的重要因素。2013年6月,江苏某种鸡场出现鸡群发育不良、羽毛粗乱、下痢等临床症状,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禽呼肠孤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14年08期)

车国喜[8](2012)在《鸡痘病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痘病毒(FPV)野毒和疫苗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全基因或基因片段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引起的生物风险分析已成为许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研究FPV野毒和疫苗毒基因组中REV前病毒序列的整合情况,对山东泰安及周边地区的14个FPV野毒分离株和国内外不同厂家的5个FPV疫苗株进行了REV前病毒整合区基因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4个FPV野毒株均整合了几乎全长的REV前病毒序列,这些序列之间高度同源,与美国分离的FPV毒株AF246698整合的REV序列同源性最高,与REV标准株同源性较低;但是,疫苗株仅整合部分或完整的REV-LTR序列,国产与进口疫苗株的整合序列长度不同,进口疫苗整合了486bp的几乎完整的REV-LTR序列,而国产疫苗整合的LTR片段普遍相对较小,仅为193bp。另外,与已报道的REV毒株相比,FPV野毒株整合的REV序列的env、gag和pol基因变异不大,但是LTR序列发生了明显变异,5’LTR长度为517bp,3’LTR长度为222bp,与国内外已知的REV毒株相比,这些整合株的3’LTR变异较大,其长度明显缩短。表明REV前病毒序列整合进FPV野毒株过程中经过了修饰,主要表现在两端的LTR序列发生明显变异、缺失,尤其是3’LTR的明显缺失。然而,疫苗株整合的REV-LTR序列虽然高度同源,且整合模式极其相似,均表现为U5区和R区全部丢失及U3区的部分丢失,未丢失部分在残余的5’LTR和3’LTR之间发生重排、缺失、突变、替换等变异现象,而且比野毒株整合的REV-LTR序列长度明显缩短。综上,所分离的山东部分地区的FPV野毒株均整合全长REV序列,整合毒株已成为FPV流行的优势毒株;疫苗株仅整合REV-LTR序列,且疫苗株的整合序列长度不同,进口疫苗整合了几乎完整的REV-LTR序列,而国产疫苗整合片断则相对较小。发生整合的FPV毒株的致病性变化,整合疫苗的安全性及对整合FPV野毒的免疫保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关于疫苗整合REV-LTR序列长度不同,在疫苗效力、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收集的国内外5个厂家的FPV疫苗通过PCR和IFA方法,进行了传染性REV病毒粒子的检测,结果表明:5个厂家的鸡痘疫苗中有一株存在REV病毒序列,并且可以在感染细胞上检测到传染性病毒粒子。该REV的env基因序列与近期分离的REV毒株同源性很高,在99.9%~100%之间;与本试验分离的FPV野毒株整合的PFV-REV-env序列的的同源性均为100%。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鸡痘疫苗中存在传染性REV病毒粒子污染的现象,鸡痘疫苗中存在传染性REV,会造成疫苗接种过程中的REV人为传播,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疫苗生产厂家及养鸡场的高度重视,疫苗生产企业应严格使用SPF鸡蛋生产疫苗,疫苗产品必须严格进行REV污染的常规检测,养鸡场应严把接种鸡痘疫苗的质量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孙洪磊,车国喜,秦梅,杨凤,李宏民[9](2011)在《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鸡痘病毒野毒株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离保存的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基因的鸡痘病毒(FPV)野毒株接种CEF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REV,结果未检测到游离REV病毒粒子;以该毒株人工感染7日龄SPF雏鸡,同时设阴性对照,常规免疫新城疫弱毒苗(ND)。接毒后每周采血动态检测NDV抗体、REV抗体、REV病毒血症;同时对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组织学变化动态观察,并对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整合REV基因的FPV感染后2周可引起鸡REV病毒血症,并产生REV抗体;导致中枢免疫器官发育分化不良,尤其对胸腺的影响最为明显,攻毒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0.05);免疫器官主要表现实质细胞数量少,正常结构发育不良,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纤维化;细胞凋亡检测证实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明显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引起免疫器官萎缩的主要原因。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反应呈显着的抑制作用,攻毒3周后,试验组血清新城疫病毒抗体滴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抗体滴度峰值低,维持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本试验证实FPV整合REV前病毒基因组会明显改变FPV的致病性,表现某些REV的致病特征,使感染鸡REV抗体转为阳性并出现病毒血症,进一步证实REV可以通过基因组整合于FPV而进行传播的推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史伟伟,刘红波,徐成刚,廖明,曹伟胜[10](2011)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GD09株的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广东某鸡场送检的疑似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病鸡中采集病料,处理后经接种DF-1细胞,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离并鉴定出1株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命名为GD09。依据已发表的REV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6对引物,采用分段扩增的方法完成了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基因组序列全长8295bp,符合典型的复制完全型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序列中不含已知致癌基因。将该分离株的亚群特异性gp90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各参考株相应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D09分离株与中国分离株HA9901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09期)

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中国采用免疫加扑杀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控禽流感(AI),疫苗免疫在防控AI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当前HPAI还时有发生,在疫苗免疫方面主要存在着个别鸡群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与实验室结果相差较大的问题。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主要探讨免疫抑制性病毒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活疫苗株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为分析AI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及IBD疫苗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研究REV对AI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免疫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简称AI灭活苗)或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简称新禽活苗)之前以REV经典分离株感染1日龄SPF鸡,与未感染REV的免疫对照鸡一起,分别进行血清抗体监测、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测定、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CD4+/CD8+值测定、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攻毒后发病和死亡情况及排毒测定。结果显示,REV显着抑制免疫初期HI抗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CD4+/CD8+值;平均HI抗体峰值相差4倍以上,同一免疫时间HI抗体最高相差达64倍;鸡只感染REV后,AI灭活苗仅提供70%的保护率,一次免疫和两次免疫新禽活苗提供的保护率分别为60%和80%,而未感染REV的相应免疫鸡获得100%保护。为评价IBD活疫苗对AI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弱毒力(Gt株)和中等毒力(MB株)IBD活疫苗,分别与AI灭活苗或新禽活苗一起免疫SPF鸡,与仅免疫相应AI疫苗的鸡一起,进行与REV对AI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同样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IBD活疫苗(Gt株)加AI灭活苗、IBD活疫苗(MB株)加AI灭活苗与AI灭活苗免疫3组免疫鸡免疫21天时平均HI抗体分别为5.9 log2、2.1 log2和7.7 log2,攻强毒后存活数分别为10/10、8/10和10/10,排毒数别为1/10、7/10和0/10。接种IBD活疫苗(Gt株)加新禽活苗、IBD活疫苗(MB株)加新禽活苗与新禽活苗免疫21天HI抗体分别为2.2 log2、1.6 log2和2.5 log2,攻强毒后存活数分别为10/10、7/10和10/10,排毒数分别为1/10、3/10和0/10。这两种IBD活疫苗对细胞免疫反应均无显着影响。本研究表明,REV、IBD活疫苗(MB株)均对AI疫苗免疫效果产生显着影响,而IBD活疫苗(Gt株)对AI疫苗攻毒保护免疫效果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周德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协同致瘤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2].白洁.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3].白洁,曾显营,祁小乐,李鑫,李倩倩.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5

[4].牛秀杰,赵妍,薛美,王云峰.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SYBRGreenⅠ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

[5].孙明铭,李晓齐,曹红,王永强,郑世军.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gp9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识别区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5

[6].孙明铭,王永强,李晓齐,曹红,郑世军.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gp9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识别区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7].王玉瑾,宋辉,朱涛.1例规模化种鸡场鸡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J].养殖与饲料.2014

[8].车国喜.鸡痘病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检测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9].孙洪磊,车国喜,秦梅,杨凤,李宏民.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鸡痘病毒野毒株致病性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1

[10].史伟伟,刘红波,徐成刚,廖明,曹伟胜.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GD09株的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J].中国畜牧兽医.2011

论文知识图

回归动物PCR检测Fig.12PCRdetectionof...弓润脚脸合维脚膝皮质发育良好组脚腺皮质发育较好,皮徽质中...}9i牌脏法氏班

标签:;  ;  ;  ;  ;  ;  ;  

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论文_周德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