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清真寺:伊斯兰空间艺术

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清真寺:伊斯兰空间艺术

唐小蓉[1]2004年在《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文中研究说明伊斯兰教如所有的宗教一样,对人性及其丰富的欲望、需求、想象、叛逆乃至生活的手段都有严格的限制与规定,这就导致宗教规则与人性自由发展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宗教信仰盛行的社会历史中,人们难以用意识的、语言的或认知的方式来明确表达这些冲突。事实上,宗教永远是一种对并不完善的现实社会的理想性补偿,现实与之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完全适合于宗教训导。在宗教信仰垄断人的智慧活动的伊斯兰社会中,思维和智慧是不能与至高无上的信仰(对于安拉的崇拜与敬畏)发生任何冲突的,这一基本思想自由的禁忌或称作信仰禁忌使信众在其现实生活中首先要解决需要和情感的宗教统一。 本文以经典文本投射分析和实地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从社会心理的发生过程及其行为表达方式着手来探寻伊斯兰信仰的情感世界和伊斯兰的审美特征。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作文本投射分析,探寻经典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即《古兰经》的规则究竟能为人性的欲望与需求提供多少存在空间;以艺术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建筑伦理学为背景来考察伊斯兰表情艺术尤其是以空间艺术为象征的表情方式如何确定社会的审美特征及如何表达人性与神性的差异;结合“中国西部宗教心理与社会情绪”伊斯兰分课题组在我国西北伊斯兰信仰密集区的实地访谈与问卷分析,以及笔者对北京牛街清真寺和成都皇城清真寺的主麻日礼拜仪式两个典型个案研究,分析伊斯兰社会表情的叁个环节:《古兰经》的表情规则、伊斯兰(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穆斯林的社会行为如何展示在宗教盛行的社会历史中人类需求与情感的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在伊斯兰信仰为主导的社会中,表情方式主要被规范在宗教经典《古兰经》所规定的善的方向上。这导致伊斯兰的审美情感包涵着巨大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取向。而这也是伊斯兰古代文明协调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所以文本投射的伊斯兰审美偏好的第一特性是《古兰经》的规则所亲和的社会生活模式。伊斯兰信仰社区空间结构的中心-一清真寺是其公共生活规范表达的象征物,清真寺的空间审美特征是《古兰经》表情规则与穆斯林基本生活渴求的融合。“美”在伊斯兰社会是以信仰认同为价值前提的,能与虔诚的宗教情感高度融合的美才是为穆斯林所认可与宣扬的,对安拉的敬畏之情统领着审美格局与规则。由信仰支撑的宗教形式美是世俗情感与神圣宗教情感表达的边界。 在我国西北伊斯兰信仰密集区域,这个世俗化的伊斯兰社会中,一民俗和宗教仪式是整合与社会表情的主要方式。与民族,民俗紧密相关的社会表情手段非常丰富。公共礼仪化的表情手段常常能引起社区共鸣,并成为民族和宗教认同有力的情感粘合剂。敬畏、欢乐、倾诉、祈祷是宗教的主要仪式化主题,这些情绪生活主要支撑民族艺术和审美特征,既而泛化为对其它文明的审美特征的距离感。关键词:《古兰经》、清真寺、仪式、表情方式、审美特征

张翔[2]2006年在《扬州伊斯兰建筑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文中提出作为文化模式的一支,扬州伊斯兰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综合体,在中国伊斯兰文化之林占有重要地位。扬州伊斯兰建筑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对伊斯兰教生存本质的写照,因而也蕴涵着大量有关人类生存活动的内容。来自扬州伊斯兰民间的大量体验与素材可以构成一种新的文化论述,足以证明生活世界的相对性,文化生存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人类创造历史的不同途径。 本文致力于探讨扬州伊斯兰建筑的潜在意义,体验并理解扬州伊斯兰建筑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伊斯兰建筑文化在伊斯兰文化中国化这个历史现象过程中的价值。以扬州穆斯林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习俗和行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从而解读出扬州伊斯兰建筑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论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什么是建筑文化人类学,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普哈丁墓园、仙鹤寺、高邮菱塘清真寺等主要的扬州伊斯兰建筑,并对扬州伊斯兰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二章从扬州伊斯兰建筑的建筑空间造型构成要素、色彩、装饰形式、图案和风格及其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建筑艺术理解和分析;第叁章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清真寺与扬州穆斯林社区的关系入手,着重讨论了清真寺的地位和社会功能,并介绍了扬州穆斯林

施文丽[3]2005年在《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物产、资源非常丰富。这里聚集了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为丰富的一个省份。云南各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沉积造就了云南绮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民族民间工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依托艺术类型学、艺术分类学、民艺学等相关理论,在广泛挖掘、收集、整理和归纳众多民族民间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自身在造型风格、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制作方法和艺术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了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分类的目的,对云南民族民闾工艺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尝试着选择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初步的分类对比后,本文以工艺技法为主要分类标准,综合参考材料、民族、造型、功能等多种分类模式,按照以工艺技法为主的多元分类模式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划分为染织工艺、民族服饰、雕塑工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民族建筑、民族绘画和其它工艺八个大类,并对每个大的类别中的具体内容又进行更加深入的细分,构建出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总体分类框架,基本上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所有研究内容都涵盖在该分类框架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各个具体类目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繁杂的工艺项目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此外,本文通过资料的收集,绘制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图以及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分布图,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云南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文化。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今后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于深入认识和了解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及其内涵,以及对于它的传承、开发和利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扩大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提升云南省的知名度有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伊斯兰的表情艺术[D]. 唐小蓉. 四川大学. 2004

[2]. 扬州伊斯兰建筑的文化人类学考察[D]. 张翔. 广西大学. 2006

[3].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D]. 施文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05

标签:;  ;  ;  ;  ;  ;  

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清真寺:伊斯兰空间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