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乳酸菌菌种的研究

冻干乳酸菌菌种的研究

朱亚军[1]2018年在《豆酸奶适制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面上发酵剂的主要菌种是嗜热链球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商业化的豆酸奶发酵剂相对较少,豆酸奶发酵存在菌种不合适、豆腥味较重、后酸化严重、稳定性差等问题。本实验室通过前期试验研究发现,开菲尔发酵豆酸奶豆腥味较淡、酸甜适中口感醇厚,且苷元型异黄酮含量显着增加。但是开菲尔是天然发酵剂,菌群结构相对复杂,且易受环境和来源影响,不利于工业生产。因此,研究开菲尔菌群结构、分离菌种资源、筛选风味菌株和转化大豆异黄酮的功能菌株、研究质量稳定的发酵剂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进行了开菲尔菌群结构的分析、开菲尔中的重要菌株资源的分离、适制性发酵菌株的筛选、降解大豆异黄酮的乳酸菌菌株筛选、豆酸奶的品质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宏基因测序结果分析开菲尔菌群,主要微生物属是乳球菌属(Lactococcus,74.94%)、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24.54%),醋杆菌属(Acetobacter,0.15%)。从开菲尔中分离了30株乳酸乳球菌,6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11株植物乳杆菌,7株乳酸片球菌,2株干酪乳杆菌,3株副干酪乳杆菌,1株粪肠球菌,3株开菲尔乳杆菌。(2)乳酸菌单菌在25℃发酵豆酸奶24h,根据pH、凝乳、产粘能力和风味筛选出发酵菌株。从67株乳酸菌中筛选出植物乳杆菌B3、嗜热链球菌F5、乳酸乳球菌G13这3株乳酸菌。B3凝乳较好,产酸相对较强,F5发酵豆酸奶凝乳较好,粘稠有拉丝现象,有豆奶香味,G13发酵豆酸奶凝乳较好,呈现适宜的豆酸奶气味。(3)在25℃发酵豆酸奶48h,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粪肠球菌、瑞士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有转化大豆异黄酮的功能,不同乳酸菌菌种转化大豆异黄酮效果差异显着(p<0.05),同种乳酸菌不同菌株转化大豆异黄酮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发现14株可转化大豆异黄酮的菌株在25℃发酵豆奶48h,其发酵液中大豆苷元含量为0.0250~0.0334mmol/L,染料木素含量为0.0589~0.0748mmol/L。(4)比较了干酪乳杆菌H4、副干酪乳杆菌D3、粪肠球菌I1、鼠李糖乳杆菌L2在25℃发酵不同时间转化大豆异黄酮的情况。I1最先开始转化异黄酮,在6h后开始转化大豆异黄酮,D3、L2、H4分别在12h、12h、24h后开始转化大豆异黄酮。L2最先完全降解大豆异黄酮,在24h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最高,分别是(0.0306±0.0008)mmol/L和(0.0661±0.0014)mmol/L。(5)选用乳酸乳球菌G13、植物乳杆菌B3、副干酪乳杆菌D3、鼠李糖乳杆菌L2、嗜热链球菌F5这5株乳酸菌发酵豆酸奶,当发酵剂接种量为1×10~8cfu/L,30℃发酵18h豆酸奶酸甜适中,pH为4.34,持水力为58.61%,染料木素含量增加,为0.0119mmol/L。在21d的储藏期,豆酸奶的pH值基本保持不变,酸度变化不显着(p<0.05),表现出良好的弱后酸化特性。本研究筛选出了豆酸奶适制性发酵菌株和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的菌株,研制了豆酸奶的适制性发酵剂,解决了豆酸奶发酵剂的稳定性问题和豆酸奶的后酸化问题,为豆酸奶的发酵剂的产业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张建友[2]2003年在《冻干乳酸菌菌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酵剂是影响发酵乳制品生产的关键,也是其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发酵乳制品生产中最常用的菌种。近年来,直接使用的超浓缩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因其活力强、用量少、污染低、品种多、便于运输保藏等诸多优点而倍受人们青睐,但国内尚无此类成品,均为国外进口,此方面科学研究处于零散的实验阶段,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 本课题通过6个试验,系统研究了真空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优选最佳工艺参数,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试验Ⅰ采用传统的平板划线、分离分纯方法从实验室保藏菌种中选择性状优良的菌株,用于实验。 试验Ⅱ采用正交实验,在常规培养基的基础上优化碳源、氮源和酵母粉的添加量,Streptococuus thermophilus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的最佳基础培养基配方分别为胰蛋白胨(0.5%)、葡萄糖(1%)、酵母粉(0.7%)和鱼肉蛋白胨(0.5%)、乳糖(1%)、酵母粉(0.3%),培养12h和15h后OD值分别为0.533和0.473,菌数达2.2×10~7个/mL和2.5×10~6个/mL。 试验Ⅲ用无菌的乳酸溶液调节培养基的初始pH值分别为5.6、5.8和6.0,不同温度、不同氧气条件下培养,结论是球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5.6,于普通生化培养箱中41℃培养,而杆菌应在pH值5.8,CO_2培养箱中37℃培养。 试验Ⅳ确定两株菌各四种效果较好的增殖因子,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最佳增菌培养基配方分别为平菇浸汁14%、胡萝卜汁10%、玉米浆0.6%、Vc0.2%和啤酒10%、番茄汁10%、胡萝卜汁15%、平菇浸汁16%,培养9h和15h后菌数分别达2.9×10~9个/mL和3.5×10~8个/mL。 试验Ⅴ综合采用四种菌体浓缩方法,超滤后,球菌和杆菌的OD值和pH值分别为0.858、1.825和4.78、4.07;添加磷酸盐缓冲溶液后,OD值分别比空白组增加50%和20%多;生长过程中流加20%的Na_2CO_3溶液以中和产生的酸,至生长曲线的最高点菌数分别为10~(10)和10~9个/mL;优选球菌和杆菌最佳离心条件均为6000rpm。 试验Ⅵ为成品发酵试验,冻干菌粉制作酸奶的总体品质与液体发酵剂无太大差别,凝乳时间较长,但基本无乳清析出,组织状态良好,均匀细腻,粘度较小,适当调整菌粉比例,风味应该能够有所改善。 试验用菌种经多次活化使用,性状稳定,可用于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的连续生产。基础培养基及增殖因子价格便宜、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增菌效果较好。培养条件要求不高,菌体浓缩冻干后制作的酸奶组织状态良好。

刘涛[3]2018年在《人参酵素生物转化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人参酵素是以人参为原料再植入有益菌发酵而来。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极强的生理活性,尤其是稀有皂苷在抗肿瘤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稀有皂苷含量来提高人参酵素的保健价值。本文建立了检测人参皂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筛选出能高效转化皂苷的乳酸菌作为人参酵素的发酵菌种,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获得稳定可控的发酵工艺条件,并研究了人参酵素的各项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为人参酵素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其具体结果如下:通过研究叁种色谱方法得到了最佳色谱条件,对最佳色谱条件进行验证并对9种皂苷进行回归方程分析。色谱条件结果为流动相A(乙腈)和B(0.1%甲酸-水);色谱柱C18 4.6×250 mm,5μm;波长203 nm;柱温30℃;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9种皂苷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线性关系均良好;色谱方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精密度、稳定性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在95%~105%。在5种乳酸菌中挑选一株在人参酵素发酵过程中能高效转化皂苷的菌种。七叶苷显色实验证明了副干酪乳杆菌不能产生β-葡萄糖苷酶。对其余4种乳酸菌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发现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对转化皂苷的菌种复筛,发现植物乳杆菌对二醇型皂苷转化效率最高,其中稀有皂苷CK含量提升最明显,增加了256%。因此,本文选择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以发酵后皂苷转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一条稳定可控的发酵工艺。对优化后的工艺进行验证并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变化。其最佳优化工艺结果是人参酵素按人参提取物:浓缩苹果汁:水为1:1:10的比例进行配制,发酵时间16 d、发酵初始pH 6.0、发酵温度37℃、初始接种量1.0%;对最佳工艺验证,发现皂苷Rh_1、F_2、Rg_3、CK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8.48%、135.73%、343.03%和441.80%,且最佳发酵工艺稳定可控。最优工艺下测定pH由6.01±0.06下降到3.82±0.04,葡萄糖和果糖总量下降了61.79mg/mL,黄酮含量下降了0.051 mg/m L,乳酸含量达到了6.04±0.045 mg/mL且发酵后有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的生成。对发酵后的人参酵素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检测,发现羟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1.75%;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5.98%;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9.07%,因此发酵可以提高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且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本文探索了人参酵素发酵过程皂苷的生物转化,研究了一种高效、稳定且可控的发酵工艺,提高了稀有皂苷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拟为人参酵素产品的保健价值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邓鹏超[4]2008年在《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酸奶冻干发酵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迅猛发展,积极研究并大力开发高效浓缩型酸奶冻干发酵剂,对推动我国酸奶发酵剂的生产水平,提高国产发酵剂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优良乳酸菌发酵菌种进行了分离选育以及优化搭配;研究了乳酸菌的增殖培养、细胞分离浓缩、真空冷冻干燥等工艺技术;优化筛选出了高效的乳酸菌增菌培养基及冻干保护剂;制备出高效的酸奶冻干发酵剂,并对其在乳中的发酵活力以及贮藏稳定性进行了检测。从国外优质商品化发酵剂中分离出2株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lus)和2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通过对菌种在乳中的发酵性能及其混合搭配比例的研究,筛选出发酵性能较优的1株嗜热链球菌—S800和1株嗜酸乳杆菌—L621,并确定了二者在乳中混合发酵的最佳接种比例为2:1。对L621和S800的增菌培养基的氮源、碳源、果蔬汁以及其他营养因子进行了单因素筛选和正交优化实验,经过研究确定了两菌的增菌培养基配方,L621的增菌培养基为:0.5%乳糖、3%蛋白胨、30%胡萝卜汁、30%平菇汁、1%牛肉膏、1%酵母粉、0.3%磷酸氢二钾、1 mL/L吐温80,在此配方条件下,L621经37℃静置培养18 h后菌数达到3.72×10~9cfu/mL;S800的增菌培养基配方为:0.5%乳糖、3%大豆蛋白胨、30%番茄汁、30%平菇汁、1%牛肉膏、1%酵母粉、0.5%磷酸氢二钾、0.3%乙酸钠,在此配方条件下,S800经37℃静置培养18 h后菌数达到1.04×10~9cfu/mL。利用全自动发酵罐对乳酸菌的培养分别进行了温度、pH以及补料的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L62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7℃,最佳恒定生长pH值为5.5,以3%的速度流加10%乳糖和20%酵母膏的混合补料,经过12 h培养,最高菌数达到6.21×10~9 cfu/mL;S800的最佳生长温度为42℃,最佳恒定生长pH值为6.0,以3%的速度流加10%乳糖和20%酵母膏的混合补料,经过12 h培养,最高菌数达到3.29×10~9 cfu/mL。通过研究不同离心时间和离心转数对乳酸菌离心收得率的影响,确定了离心收集菌体的最佳离心条件,L621的最佳离心条件为:6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收得率为95.8%;S800的最佳离心条件为:6000 r/min离心20 min,离心收得率为93.5%。研究了样品的冻干厚度和以脱脂乳为基础保护剂的浓度对乳酸菌冻干存活率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的样品冻干厚度为0.5 cm(对应样品体积为2 mL),脱脂乳的最适浓度为10%;通过对不同保护因子的单因素筛选,选择了海藻糖和甘氨酸作为复合冻干保护剂的成分,经过正交优化,确定了复合冻干保护剂的组成为:10%脱脂乳,3%海藻糖和2%甘氨酸。当样品冻干厚度为0.5 cm(对应样品体积为2 mL),经过此复合保护剂的冻干保护,L621的冻干存活率为77.01%,冻干菌粉的活菌数为2.31×10~(10) cfu/g;S800的冻干存活率为83.67%,冻干菌粉的活菌数为1.26×10~(10)cfu/g。冻干发酵剂在常压4℃下保藏3个月中,其活菌数以及发酵活力都无明显变化,表现出比较稳定的贮藏性能。球菌杆菌冻干菌粉按质量比4:1(菌数比约2:1)的量发酵脱脂乳,在42℃下经过4小时20分钟能凝乳,凝乳时pH为4.8左右,凝乳酸度约为80°T,而且感官风味俱佳,具有酸奶直投式发酵剂的开发潜力。

武旭[5]2016年在《利用纳豆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发酵全豆豆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豆芽孢杆菌发酵产品存在风味欠佳、形式单一的问题。传统大豆加工中产生大量豆渣副产物,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以全豆豆乳为主要原料,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进行发酵,制备风味良好的发酵豆乳。乳酸菌改善了单一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乳中的不良风味;同时,纳豆芽孢杆菌水解了大豆中多糖和蛋白质,促进豆乳中乳酸菌的生长,为发酵全豆豆乳、纳豆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首先,筛选能在豆乳中与纳豆芽孢杆菌良好共生、发酵产品风味良好、后酸化现象弱的菌种。通过对发酵豆乳中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活菌数、产酸速率、发酵产品感官评分以及冷藏中pH值的变化等指标的分析,选用汉森商业乳酸菌作为与纳豆芽孢杆菌共同发酵豆乳的乳酸菌菌种。接下来,确定了全豆豆乳的制备方法,主要考察了豆水比、均质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全豆豆乳制备方法为:豆水比1:8,30 MPa均质两次。其次,分析了接种方式以及是否通风对发酵豆乳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工艺流程。所选择的工艺流程为:先接种纳豆芽孢杆菌,进行摇床发酵,再接种乳酸菌,改为静置发酵。此时发酵豆乳中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能够良好共生,蛋白质水解度高,感官评分较高。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以蛋白质水解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纳豆芽孢杆菌一次发酵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为:发酵时间10 h,摇床转速120 rpm,发酵温度37°C;以滴定酸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乳酸菌二次发酵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为:发酵温度43°C、发酵时间7 h、蔗糖添加量7%。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感官评分为8.8。对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发酵豆乳中蛋白质水解度为11.01%,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活菌数分别为8.21 lg(CFU/mL)、9.76 lg(CFU/mL)。纳豆芽孢杆菌水解豆乳中的多糖和蛋白质,能够促进乳酸菌在豆乳的生长;乳酸菌发酵可以降低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不良风味物质以及豆乳中的不良风味物质的比例,其中2-乙基-3,6-二甲基吡嗪和叁甲基恶唑在发酵后未检出,2-戊基呋喃百分含量由7.20%下降至3.06%;发酵使酸类、醛类、酮类、酯类物质百分含量上升,赋予豆乳以良好的风味。最后,对发酵豆乳进行品质评价。豆乳中的粗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3.89 g/100 mL上升至4.08 g/100 mL,粗脂肪含量由发酵前2.10 g/100 mL降低为1.82 g/100 mL。发酵使豆乳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同时,游离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共有10种氨基酸含量上升。发酵豆乳DPPH和ABTS清除率可达29.19%、34.76%,发酵使豆乳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提高;发酵后ACE抑制率为38.6%,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由于发酵豆乳中pH低,纳豆激酶活性下降快速,发酵结束时活性仅为320.7 U/mL。产品在4°C下冷藏稳定性较好。

万红兵[6]2006年在《高效浓缩型酸奶冻干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迅猛发展,积极研究并大力开发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对于推动我国乳酸菌发酵剂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效浓缩型冻干酸奶发酵剂制备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选育发酵性能优良、抗冷冻干燥性强、后酸化力弱的乳酸菌菌种(株),继续寻求并筛选了廉价增殖培养基和高效冻干保护剂,优化了乳酸菌增殖培养、细胞浓缩分离、真空冷冻干燥、发酵剂贮藏等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5L全自动模拟发酵罐水平扩大试验,制备出冻干发酵剂样品,并在相关企业进行了批量发酵试验,为实现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的商品化生产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从国内外优质发酵乳制品或商业发酵剂中初步分离筛选出7株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通过研究菌株在乳中的发酵特性、后酸化特性、抗冷冻干燥特性及混合菌种的优化搭配,筛选出发酵性能优良、后酸化弱、抗冻干特性强的保加利亚乳杆菌2株——L.b-DR、L.b-S1,确定二者与嗜热链球菌S.t-SY的最佳比例为1∶1。 选择原料易得、易于分离细胞的胡萝卜汁培养基、番茄汁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通过细胞生长试验,确定麦芽汁基础培养基不仅是嗜热链球菌S.t-SY,而且也是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L.b-S1的最适基础培养基;研究了在麦芽汁基础培养中添加9种营养因子对嗜热链球菌S.t-SY细胞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可显着促进S.t-SY的细胞生长,磷酸氢二钾不仅可以促进菌体增殖,而且还可缓冲基质pH值的变化,避免了低pH值对乳酸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利用L9(3~3)正交试验优化筛选出S.t-SY最佳增殖培养基,并对L.b-DR、L.b-S1进行了验证性增菌试验。其配比为:在10°麦芽汁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5%大豆蛋白胨、1.0%牛肉膏、0.5%酵母膏、0.2%K_2HPO_4、0.1%吐温80。 在麦芽复合汁增菌培养基中,嗜热链球菌S.t-SY、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L.b-S1,37℃恒温培养16h,活菌数分别达2.42×10~9、2.85×10~9、4.81×10~9cfu/mL,较麦芽汁基础培养基活菌数分别提高16.13、9.89、22.58倍,与液体MRS培养基活菌数彼此相当,但成本较之降低1000元($)/吨(t)。 通过研究培养温度、培养方式、起始pH、接种量、补料培养对乳酸菌增殖培养的影响,优化了乳酸菌增殖培养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乳酸菌在麦芽汁复合培养基中增殖培养的最适工艺条件为:起始pH值6.5~7.0、接种量2%、培养温度37℃、静置培养16h;在最适条件下,保加利亚乳杆菌L.b-S1、L.b-DR,嗜热链球菌S.t-SY进行培养,收获期活菌数分别达到4.31×10~9、2.93×10~9、2.74×10~9cfu/mL。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5L全自动模拟发酵罐水平增菌试验。结果表明,L.b-S1、L.b-DR、S.t-SY菌株在起始pH值6.5~7.0的麦芽复合汁增殖培养基中,接种量均为2%,搅拌速度100rpm,37℃恒温培养16h,活菌数分别达4.21×10~9、2.76×10~9、2.65×10~9cfu/mL。 通过研究离心力、离心时间对乳酸菌离心损失率、离心存活率及离心收得率的影响,确定了菌体细胞浓缩分离的最适离心条件:保加利亚乳杆菌L.b-S1、L.b-DR为1632g(4000r)10min或5738g(7500r)5min,活菌收得率高达98.12%或97.81%、98.35%或97.89%;嗜热链球菌S.t-SY为3672g(6000r)10min或57382(7500r)5min,活菌收得率高达95.19%或97.29%。 研究了冷冻温度、冷冻时间以及干燥过程中发酵剂含水量对乳酸菌细胞存活的关

张建友, 李艳武, 赵群波, 霍贵成[7]2002年在《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的优化》文中提出发酵剂是影响整个酸奶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的使用简化了乳品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避免了因微生物力量不足而造成的菌种质量不佳等问题。确定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增菌配方分别为:胰蛋白胨质量分数0.5%,葡萄糖质量分数1%,酵母粉质量分数0.7,鱼肉蛋白胨质量分数0.5%,乳糖质量分数1%,酵母粉质量分数0.3%;培养后菌数达到108mL-1。

山丽杰[8]2004年在《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迅猛发展,积极研究并大力开发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对于推动我国乳酸菌发酵剂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优良乳酸菌种进行了分离选育和优化搭配;优化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廉价增殖培养基和冻干复合保护剂;研究了乳酸菌增殖培养、细胞浓缩分离、真空冷冻干燥的工艺技术;初步探索了乳酸菌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存活的适宜条件;制备出高效浓缩型乳酸菌混合菌种冻干发酵剂,并对冻干发酵剂在乳中的发酵活力进行了检测。 从国内外优质发酵酸奶制品或商业发酵剂中分离出的乳酸菌中,初步筛选出4株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bulgaricus)和4株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通过研究菌株在乳中的发酵特性及混合搭配比例,选育出发酵性能优良的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和1株嗜热链球菌——S.t-3,确定了二者在乳中混合发酵的最佳比例为1∶1。 选择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易于分离细胞的菊芋汁培养基、番茄汁培养基、胡萝卜汁培养基,通过细胞生长试验,确定了菊芋汁培养基是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的最适基础培养基,同时也是嗜热链球菌S.t-3的最佳增菌培养基;嗜热链球菌S.t-3在菊芋汁培养基中37℃培养16h,活菌数高达2.81×10~9cfu/mL;研究了在菊芋汁培养基中添加15种不同营养因子对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细胞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汁、乳糖、蛋白胨、碳酸钙,可显着促进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的细胞生长:利用L_93~4正交试验筛选出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的最佳增菌培养基,其配比为:在菊芋汁培养基中添加7.5%番茄汁、1.5%乳糖、1%蛋白胨、0.3%碳酸钙;在菊芋汁复合增菌培养基中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经37℃培养16h,活菌数可达1.50×10~9cfu/mL,较对照菊芋汁培养基的活菌数提高23.96倍,较实验室使用的MRS培养基的成本可降低1600元/吨。 研究了培养条件和营养基质对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细胞抗冷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7℃培养、培养基的起始pH值为6.0、对数末期或稳定初期收获菌体、保护剂pH值调至6.0左右、在菊芋汁复合增菌培养基中添加1‰甘油或1‰V_E,可显着提高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的冷冻存活率。 通过研究离心力、离心时间对乳酸菌离心损失率影响,确定了菌体细胞浓缩分离的最适离心条件: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和嗜热链球菌S.t-3分别采用3672g(6000r/min)10min离心,杆菌和球菌的离心损失率分别降低为0.005%和0.029%。 研究了冻干厚度与干燥时间、冻干发酵剂含水量的关系,确定了冷冻干燥工艺的基本技术参数;筛选出4种优良冻干复合保护剂配方,冷冻干燥后,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的冻干存活率均达60%以上、活菌数均在1×10~9 cfu/g以上,嗜热链球菌S.t-3的冻干存活率均达80%以上、活菌数均在1×10~9 cfu/g以上;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利用(37)号复合保护剂冻干后的细胞存活率达68.0%、活菌数达4.99×10~9 cfu/g,嗜热链球菌S.t-3采用(46)号复合保护剂冻干后的细胞存活率达98.0%、活菌数达1.25×10~(10) cfu/g。 通过检测冻干发酵剂在乳中的发酵活力,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4种优良冻干复合保护剂制成的混合菌种冻干发酵剂,活菌含量均达1 x10‘“c创g以上:发酵性能良好,以万分之一以下的接种量进行42℃酸奶发酵,4h即可凝乳;其发酵的酸奶制品,酸度达到80oT~90oT、pH值为4.5左右,而且感官风味俱佳;接种量较传统人工发酵剂降低100倍以上。 本研究为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张建友, 徐静波, 赵培城, 霍贵成[9]2007年在《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增殖因子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酵剂是影响整个酸奶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的使用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避免了因微生物力量不足而造成的菌种质量不佳等问题。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确定了嗜热链球菌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的增菌配方分别为:S.t(平菇浸汁14mL、胡萝卜汁10mL、玉米浆0.6mL、 Vc0.2g)和 L.b(啤酒10mL、番茄汁10mL、胡萝卜汁15mL、平菇浸汁16mL),同时测定了其最佳培养时间。

张建友, 徐静波, 王军良, 赵培城, 霍贵成[10]2006年在《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增殖因子的优化》文中提出发酵剂是影响整个酸奶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的使用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避免了因微生物力量不足而造成的菌种质量不佳等问题。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确定了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 ophilus,S.t)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的增菌配方分别为:S.t(平菇浸汁14mL、胡萝卜汁10mL、玉米浆0.6mL、Vc0.2g)和L.b(啤酒10mL、番茄汁10mL、胡萝卜汁15mL、平菇浸汁16mL),同时测定了其最佳培养时间。

参考文献:

[1]. 豆酸奶适制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剂的研制[D]. 朱亚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2]. 冻干乳酸菌菌种的研究[D]. 张建友.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3]. 人参酵素生物转化及发酵工艺研究[D]. 刘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 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酸奶冻干发酵剂的研究[D]. 邓鹏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5]. 利用纳豆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发酵全豆豆乳的研究[D]. 武旭. 江南大学. 2016

[6]. 高效浓缩型酸奶冻干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D]. 万红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06

[7]. 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的优化[J]. 张建友, 李艳武, 赵群波, 霍贵成. 中国乳品工业. 2002

[8]. 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的研究[D]. 山丽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9]. 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增殖因子的优化[C]. 张建友, 徐静波, 赵培城, 霍贵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 2007

[10]. 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增殖因子的优化[J]. 张建友, 徐静波, 王军良, 赵培城, 霍贵成. 微生物学通报. 2006

标签:;  ;  ;  ;  ;  ;  ;  ;  ;  ;  ;  ;  

冻干乳酸菌菌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