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核酸论文_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肽核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酸,荧光,原位,探针,李斯特,烷基化,地中海。

肽核酸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1](2018)在《毛细管柱上反应研究氨基酸修饰肽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肽核酸(PNA)是一种由碱基和电中性的肽骨架组成的核酸类似物。相比核酸,PNA在体内具有更高的生物稳定性,具有成为蛋白质探针的潜能。在PNA骨架上引入氨基酸,可以提高其水溶性和细胞通透性,但也可能影响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含有凝血酶15-mer适配体相同碱基序列的15-mer PNA为模型,分别在其骨架N-末端修饰两个赖氨酸和谷氨酸形成(Lys)_2-PNA和(Glu)_2-PNA、建立了毛细管柱上反应方法,用于快速比较(Lys)_2-PNA和(Glu)_2-PNA与3种蛋白质人凝血酶(THB)、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评估修饰的PNA与蛋白结合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并比较了(Lys)_2-PNA和(Glu)_2-PNA与含有互补碱基序列的(Lys)_2-c PNA和(Glu)_2-c PNA与THB的相互作用差异。毛细管柱上反应结果表明,(Lys)_2-PNA和(Glu)_2-PNA与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强弱均为THB>SSB>HSA,但(Lys)_2-PNA和(Lys)_2-c PNA与THB的结合能力相近,(Glu)_2-PNA与THB的结合较(Glu)_2-c PNA更强。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Glu)_2-PNA与3种蛋白的亲和常数Kb。毛细管柱上反应无需样品孵育,分析快速简便,成本低,可用于蛋白质的PNA探针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辅助PNA探针的设计表征。(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吴姗,李可,方云,楼成杰,虞惠贞[2](2018)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双重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同步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建立了它们的双重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 PNA)原位荧光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方法。在用单重PNA探针分别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同步检测它们的双重PNA荧光检测方法,优化了适合这2种菌同步双重杂交的固相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参数。在标记的荧光为FAM和Cy3的情况下,使用Leica DM 6000B荧光显微镜对4种荧光滤光模块I3、L5、N21和Y3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进行双重荧光检测时,建议选择L5和Y3的组合分别观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比较2种菌液体积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明:当比例从1∶1调至1∶9时,2种菌可同时在2个检测通道中被检测到;当比例调至1∶19时,量少的菌则很难被观察到。综上表明:2种PNA探针分别被标记上FAM和Cy3荧光后,可使用Leica DM 6000B荧光显微镜在L5和Y3滤镜模块下分别进行绿光和红光的观察。说明若选择合适的荧光及荧光滤光模块,可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完成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PNA-FISH同步检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春冬[3](2018)在《含卤肽核酸/改性壳聚糖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及细胞摄取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种骨架结构由N-(2-氨基乙基)甘氨酸残基构成的人工寡核苷酸,具有与DNA/RNA杂交稳定性高、不被体内酶降解以及结构修饰灵活等优点,成为反义核酸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作为第叁代反义核酸药物,PNA在药学领域,尤其在抗肿瘤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然而,与大多数寡核苷酸类似,PNA存在跨细胞膜递送困难、细胞摄取率低的缺陷,严重阻碍了PNA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为提高PNA的杂交性能和细胞转运性能,研究人员对PNA的骨架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开发了种类众多的修饰型PNA。其中,在PNA骨架结构中引入卤素是一种典型的修饰方法,含卤原子PNA成为一类重要的修饰型PNA。近年来,为了提高PNA的细胞摄取性能,研究人员尝试了包括骨架结构改造、细胞穿透肽偶联以及纳米载体材料加载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PNA细胞摄取率低的难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细胞转运缺陷依旧是阻碍PNA药物开发的难题之一,安全、高效的PNA传递策略仍然是PNA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药物加载能力,并能在水相环境下自组装成纳米载药体系。而且,其表面的亲水基团可以抵抗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达到血液长循环效果;疏水基团可提高纳米粒的细胞摄取,载药纳米粒能以胞吞方式整体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药物的加载与递送,但是,迄今还未有使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加载PNA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将卤素成功引入PNA的同时,设计、合成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并以此为载体材料,加载PNA构建肽核酸-壳聚糖纳米载药系统,以期实现改善PNA细胞转运障碍的缺陷,提高PNA的细胞摄取率,为PNA药物的发现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1)为提高传统PNA杂交性能,将功能性碱基5-卤代尿嘧啶(5-halouracils,5-XU)引入到PNA单体中。采用Fmoc氨基保护策略,设计和合成了系列5-XU-PNA新单体;同时,采用固相合成法设计和制备了系列嵌合有5-XU-PNA单体的PNA寡聚物。产物分别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和制备HPLC法纯化,获得了系列纯品,并采用MS、~1H NMR、~(13)C NMR和HPLC进行了结构鉴定。(2)为考察5-XU-PNA的碱基配对规律和杂交稳定性,采用紫外变温法研究了5-XU-PNA寡聚物与DNA/RNA的杂交行为。结果表明:含有一个单元5-XU-PNA的PNA七聚体与完全互补DNA或RNA杂交时,与不含卤素的PNA相比,其T_m值分别提高1.8-4.0℃、2.5-3.7℃,表明PNA链中嵌入5-XU-PNA单体能进一步提高其杂交稳定性。在PNA:DNA/RNA杂交体中,PNA中的5-XU碱基表现出与DNA/RNA中A碱基特异性配对的规律,而且,配对碱基的稳定性顺序为FU:A>ClU:A>BrU:A>T/U:A。(3)为考察5-XU-PNA中卤原子对杂交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1H NMR法分析和评价了水溶液中5-XU-PNA:DNA杂交体。结果表明,与天然碱基T中N_3亚氨基质子的化学位移相比,5-XUs中N_3亚氨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0.62-0.76ppm,说明5-XUs中N_3亚氨基质子的酸性比T中的强,5-XUs与A碱基配对时形成的氢键强度更大,杂交稳定性更好。5-XUs优异的杂交性能是由于C_5上卤素原子的强吸电子效应降低了嘧啶环的电子密度,从而导致N_3亚氨基质子酸性增强。(4)为满足构建含卤原子PNA纳米载药系统的需要,设计和合成了系列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N,N-叁甲基-O-烷基壳聚糖(N,N,N-trimethyl-O-alkyl chitosans,TMACs)。采用Williamson-Hall法对壳聚糖6位羟基进行O-醚化改造,引入不同长度的烷烃链,并作为疏水基团;将氨基进行季铵盐化改造,引入季铵阳离子,并作为亲水基团。产物采用透析法纯化,并采用FT-IR和~1H NM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5)采用超声-透析法构建了PNA-TMAC纳米载药系统。形成的载药纳米粒粒径为100 nm左右,表面Zeta电位为23.3-25.1 mV。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纳米粒呈规则球形,粒度均匀。TMAC中碳链长度和载药比对PNA的加载有显着影响,碳链长度为16时,载药效果最好,且最优载药比为20:1。在该载药系统中,PNA的释放具有缓释效果,且符合一级释药方程,TMAC中碳链长度越长,缓释效果越好。(6)通过溶血反应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评价了载药纳米粒的安全性。结果表明,TMAC结构中引入的季铵阳离子给材料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而O-醚化引入长碳链则对产物的溶血作用和细胞毒性有显着影响。TMAC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安全性能排序为TMCC>TMDC>TMBC>TMOC,其中,碳链长度为16的TMCC在溶血反应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都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其安全浓度范围为≤5mg/mL,是一种具有药学应用潜力的载药材料。(7)以HeLa细胞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考察了5-XU-PNA和PNA-TMCC纳米载药系统的细胞摄取效率。结果表明,与传统PNA类似,本研究制备的含5-XU-PNA单元结构的PNA链也具有细胞摄取困难的应用缺陷;然而,将PNA用TMCC加载后,所构建的纳米载药系统能高效地以细胞内吞方式跨过细胞膜,PNA的细胞摄取率提高了51-63倍。细胞粘附试验表明,PNA-TMCC载药纳米粒良好的跨细胞膜转运性能取决于该体系的合适粒径和表面高正电荷属性,该载药纳米粒能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表面紧密结合,并以整体内吞方式进入胞内。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改善PNA的跨细胞膜递送为出发点,聚焦于构建5-XU-PNA-TMAC纳米递药系统。一方面,设计和合成了系列含功能性碱基5-XU的PNA新单体,并将该单体嵌入到PNA寡聚物中,所制备的PNA寡聚物与DNA/RNA杂交时表现出优异杂交稳定性。另一方面,对壳聚糖进行两亲性结构改造,分别引入长烷基和季铵阳离子作为疏水和亲水基团,设计和合成了系列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TMAC。溶血试验和体外毒性试验表明,TMCC载体材料生物毒性低,安全性能好。在此基础上,构建PNA-TMAC纳米载药体系,结果表明TMAC系列材料具有良好的加载PNA能力,所形成的载药纳米粒中PNA的释放具有缓释效果。而且,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测试表明所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PNA-TMCC显着地改善了PNA细胞摄取困难的缺陷。(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0-01)

段堂辉[4](2018)在《肽核酸单体和链的合成及基于肽核酸的纳米结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生物技术是一种将生物原理与物理和化学原理相结合的跨学科技术,其目的是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纳米结构。它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将它作为本世纪的科研优先项目予以重点发展。DNA/RNA和蛋白质/多肽是纳米生物技术领域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两类组装模块,然而由于它们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局限,以这两类分子构建的纳米结构会存在一些缺陷,如:DNA/RNA纳米结构需要依赖阳离子来稳定;上述两类纳米结构均可被细胞中对应的酶降解等。肽核酸(PN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PNA纳米结构同时拥有类似DNA/RNA和蛋白质/多肽纳米结构的优点,且其不依赖阳离子稳定,不会被细胞中的酶降解。目前,PNA纳米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它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同时,PNA单体和链的合成还存在效率低下和成本很高等缺点。在本论文中,我们探索了一种能高效合成PNA单体的方法;从合成的PNA单体出发,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多条PNA链;通过这些链的自组装,我们首次构建出了几种极具应用潜力的PNA纳米结构。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对PNA进行了简要介绍,描述了设计和合成PNA单体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设计和合成PNA链的规则,同时概述了PNA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的表征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呈现了该论文的主要内容。2)介绍了一条能高效合成四种Fmoc/Boc正交保护的PNA单体的合成线路,描述了合成和纯化PNA链的方法。使用自己所合成的单体,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条与一种单分子的DNA G-四链体结构具有相同碱基序列的PNA链,同时计并合成了两条对照短链;通过点击化学法证明这条PNA链也能形成G-四链体结构,点击反应还能将线性PNA变为环形,基于环形的PNA G-四链体结构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3)受DNA“Holliday junction(Holliday交叉)”结构的启发,我们设计并合成了PNA四通道和叁通道结构。通过快速蛋白液相色谱分析仪、MALDI-TOF质谱仪和原子力显微镜等仪器对这两种纳米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我们成功构建了这两种具有特定形状和化学计量数的PNA纳米结构。此外,紫外热离解曲线结果表明这两种纳米结构在纯水中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4)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中心具有多肽纳米孔的PNA叁通道结构。我们合成了9条PNA-多肽链(PNA 1-9),每条链的N端和C端分别连接着一个赖氨酸迭氮和戊炔酸。在PNA 1-3、PNA 4-6和PNA 7-9的中间分别插入1、3和5个丙氨酸,因此,它们分别进行自组装所形成的叁种叁通道结构将具有不同的孔径大小。通过使用点击化学法、MALDI-TOF质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方法,我们证明这叁种PNA-多肽叁通道结构被成功构建。此外,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两条对照链,将它们与PNA-1组合在一起作为不能进行自组装的对照组,并通过四组对照实验进一步确认上述叁种纳米结构被构建成功。最后紫外热离解曲线结果表明这叁种纳米结构在纯水中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8-01)

王偲颖,林靖,黄凌,刘兴梅,韩媛媛[5](2018)在《肽核酸阻断PYR复合体与DNA位点结合对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阻断PYR复合体(polypyrimidine complex)与DNA序列结合对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PYR-PNA、β-PNA和RS-PNA(随机序列PNA),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为载体,将PNA转染到K562细胞中。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在转录水平和蛋白翻译水平检测K562细胞在转染24、48和72 h后γ-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YR-PNA组在转染24、48和72 h后γ-珠蛋白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RS-PNA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转染48 h后的表达上调最为明显,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2.0和2.5倍。结论:PYR-PNA可显着上调K562细胞中γ-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胡琼[6](2018)在《基于肽核酸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通过筛查,提前检测到重大疾病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能显着提高患者存活率并降低医疗成本。因此,开发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Watson-Crick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利用已知序列的捕获探针对靶单链(single-stranded,ss)或双链(double-stranded,ds)DNA进行特异性识别并对其浓度进行电化学检测的工具。因其具有检测成本低廉、操作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便携及易于小型化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成为当今生化分析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前沿性课题。尽管现有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已经在很多方面得以发展,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尚存在诸如捕获探针的稳定性和特异性较差、检测灵敏度不足、制备过程复杂或检测周期长等缺陷。为此,本论文围绕提高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实用性,以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作为固定化捕获探针,开展了1)基于碳二亚胺(CDIs)化学介导偶联有机金属化合物对ssDNA进行快速和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基于2)多糖和3)仿生催化介导的原位金属化的信号放大作用对ssDNA进行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4)基于表面引发电化学介导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eATRP)的信号放大作用对ssDNA进行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和5)基于PNA对dsDNA进行链取代以及SI-eATRP的信号放大作用对dsDNA进行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这五项研究工作。1.基于CDIs化学介导偶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ssDNA电化学检测首先,将末端修饰有巯基的PNA探针(HS-PNA)通过金-硫键自组装的方式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用于靶ssDNA的特异性识别与捕获。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和咪唑的作用下,ssDNA分子5'端游离的磷酸基团能与含氨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OMCs),氨基二茂铁(AFc),的氨基发生酰胺化反应,从而将具有电活性的二茂铁(Fc)探针直接偶联到被PNA探针捕获的靶ssDNA的末端。由于靶ssDNA与AFc是以1:1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偶联的,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定量标记的Fc探针进行检测,即可实现对靶ssDNA的定量分析。在碳二亚胺(CDIs)化学的作用下,作为电活性探针的OMCs只需通过一步反应就可以被共价偶联到被捕获的靶ssDNA的5'末端,因此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和高效的特点。在最适条件下,该方法可用于0.1 nM~~100nM范围内靶ssDNA浓度的快速分析(相关系数R2=0.998),检测下限为93pM(S/N=3)。由于这是一种“信号增强”型方法,因而可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干扰。而且,该方法适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对于血清样品中靶ssDNA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以PNA作为特异性捕获探针,借助于CDIs化学将OMCs直接偶联到被捕获的靶ssDNA的末端作为电活性探针的方法,可用于对ssDNA进行快速、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2.基于多糖介导原位金属化的ssDNA电化学检测首先,将HS-PNA探针通过金-硫键自组装的方式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当其与靶ssDNA杂交后,借助于锆离子(Zr4+)的配位键合作用将多聚半乳糖醛酸(PGUA)连接到杂交形成的PNA/DNA异源双螺旋上。将多糖分子骨架上的邻位羟基用高碘酸钠(NaIO4)氧化成醛基,生成的醛基将银离子还原成银粒子并原位沉积在电极表面。利用DPV对电极表面沉积的金属银进行溶出分析,即可实现对靶ssDNA的定量检测。与基于使用天然酶或纳米粒子介导的原位金属化等途径相比,基于多糖介导的原位金属化的信号放大策略具有成本低廉和操作简便的优势;而且,将可再生多糖用作信号放大媒介体,具有廉价易得、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最适条件下,该方法可用于0.1fM~10pM范围内靶ssDNA浓度的定量分析(R2=0.998),检测下限低至2.5aM(S/N=3)。同样,这是一种“信号增强”型方法,可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干扰。而且,该方法适用于SNPs分析,对血清样品中靶ssDNA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以PNA作为特异性捕获探针,借助于多糖介导的原位金属化的信号放大作用,可实现对ssDNA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3.基于仿生催化介导原位金属化的ssDNA电化学检测首先,将HS-PNA探针通过金-硫键自组装的方式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当其与靶ssDNA杂交后,借助于Zr4+的配位键合作用将高铁血红素(hematin)分子连接到杂交形成的PNA/DNA异源双螺旋上。将hematin用作仿生催化剂,催化邻苯二酚将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并以银粒子的形式原位沉积在电极表面。利用方波伏安法(SWV)对电极表面沉积的金属银进行溶出分析,即可实现对靶ssDNA的定量检测。与使用天然酶的信号放大策略相比,基于仿生催化的信号放大策略具有成本低廉、稳定性好等优良特性。在最适条件下,溶出电流与靶ssDNA浓度的对数在0.1 fM~0.1 nM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8),检测下限可达62.41aM(S/N=3)。结果表明,该方法同样适用于SNPs分析,且对血清样品中靶ssDNA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以PNA作为特异性捕获探针,借助于仿生催化介导的原位金属化的信号放大作用,可实现对ssDNA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4.基于表面引发电化学介导的ATRP的ssDNA电化学检测首先,将HS-PNA探针通过金-硫键自组装的方式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用于捕获靶ssDNA;;随后,借助于Zr4+的配位键合作用将α-溴苯乙酸(BPAA)连接到杂交形成的PNA/DNA异源双螺旋上;分别将BPAA和甲基丙烯酸二茂铁基甲酯(FMMA)用作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引发剂和单体,在负电位下借助于表面引发电化学介导的ATRP(SI-eATRP)在电极表面生长具有电活性的聚合物。聚合物的形成使得在电极表面引入大量的电活性探针,从而可以显着地提高电化学信号。与基于直接使用现成的聚合材料进行信号放大的策略相比,电化学介导的原位聚合可以显着地提高聚合物链在电极表面的偶联速率和偶联效率。在最适条件下,该方法可用于0.1 fM~0.1nM范围内靶ssDNA浓度的定量分析(R2=0.996),检测下限为0.072 fM(SSN=3)。与基于CD1s化学介导偶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方法相比,ssDNA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120多万倍。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SNPs分析,且对血清样品中靶ssDNA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以PNA作为特异性捕获探针,借助于SI-eATRP的信号放大作用,可实现对ssDNA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由于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这种基于SI-eATRP的信号放大策略在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中将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由于通过电位控制实现聚合物原位生长的方法与微制造技术具有很好的相容性,该信号放大策略适用于微电极阵列上生物分子的高通量检测。5.基于PNA对dsDNA进行链取代和SI-eATRP的dsDNA电化学检测同样,将HS-PNA探针自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用于靶dsDNA的特异性识别。PNA探针通过末端入侵的方式结合到dsDNA中与其互补的一条链的末端,然后发生链迁移,直至将另一条链完全取代,从而将互补链捕获到电极表面。因此,PNA对靶dsDNA进行链取代能将大量的磷酸基团引入到电极表面。接着,利用Zr4+的配位键合作用将引发剂BPAA连接到电极表面,以FMMA作为单体,在负电位下借助于SI-eATRP在电极表面生长具有电活性的聚合物。与基于局限于使用同源吡啶/同源嘌呤的叁链形成寡核苷酸探针(TFOs)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用于混合碱基dsDNA的直接检测。此外,聚合物的形成使得在电极表面引入大量的电活性探针,从而可以显着地提高电化学信号。在最适条件下,电化学信号与靶dsDNA浓度的对数之间在1.00fM~1.00nM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7),检测下限可达0.47fM(S/N=3)。这是一种“信号增强”型方法,因而可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干扰。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靶dsDNA的分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且对血清样品中靶dsDNA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该方法可用于dsDNA的直接、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电化学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陈丹[7](2018)在《肽核酸(PNA)介入DNA杂合催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催化一直是现代有机化学的研究重点,DNA杂合催化剂由于其高效高选择性的特点从2005年被提出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发展,DNA杂合催化剂由手性支架、催化金属中心以及连接两者的配体叁部分组成,通过对这叁部分的改造、修饰,人们可以实现对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以及催化机理的探索。本论文第一次将肽核酸双链(PNA-PNA)及PNA-DNA杂交链作为手性支架构成新型杂合催化剂应用到不对称反应中,同时与传统DNA杂合催化剂进行对比来探索沟渠大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PNA作为DNA的结构类似物,可通过Watson-Crick键与DNA合成手性双链体。本文合成了叁种类型的手性支架,将其与联吡啶铜络合组成杂合催化剂,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来评价催化性能。结果显示叁种类型的双链合成的杂合催化剂均能催化反应并且可以得到一定的对映体过量值(enantiomeric excess,ee),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双链中PNA成分的增加ee值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PNA骨架不带电荷双链间无静电斥力进而改变了双链沟渠的大小造成的,离子强度实验从DNA沟渠的角度验证这一结论。重复性实验则证明PNA介入后的杂合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比DNA杂合催化剂稳定,可重复利用多次。为了进一步讨论催化结果差异的原因,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光谱学的表征方法。圆二色谱实验表明联吡啶铜与叁种双链的作用模式有显着差异。紫外滴定实验显示PNA-PNA双链与联吡啶铜的结合常数较大,说明PNA双链的结构与联吡啶铜的亲和能力强,这证明了 PNA催化反应的ee值较低并不是由于游离的联吡啶铜造成的。Tm实验结果显示PNA双链最稳定,表明PNA杂合催化剂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次将PNA应用到杂合催化领域,拓宽了手性支架的范围,并且讨论了造成DNA-DNA、DNA-PNA和PNA-PNA叁种双链做手性支架的杂合催化剂催化效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为杂合催化剂手性支架的研究拓宽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4-08)

邱浩,汪铭书,程安春[8](2018)在《γPNA一种新型高效的肽核酸》一文中研究指出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类多肽骨架的DNA类似物,具有与核酸结合特异性强、组织和细胞内生物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等优点。通过靶向结合DNA/RNA而抑制其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进行基因调控。在PNA骨架结构中γ位点引入带手性的官能团,能形成右手螺旋结构,显着提高其与靶DNA/RNA的杂交特性,这种PNA衍生物称之为γPNA。γPNA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和特异性等化学与生物学特性明显改善,在基因编辑和作为探针检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γPNA结构、性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γPNA反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李可,张晓峰,吴姗,方莹,帅江冰[9](2017)在《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快速鉴定化妆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基于铜绿假单胞菌的16S r RNA序列设计铜绿假单胞菌特异性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探针PA-16S-1,并对其探针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建立并优化固相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peptide nucleic acid-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PNA-FISH)检测方法。结果采用PNA-FISH法对300份化妆品样本进行检测,检测到2株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品,与传统生化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PNA-FISH方法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致病菌检测技术,对控制和提高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晓峰[10](2017)在《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用培养、直接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是食品中病原监测和临床微生物诊断的终极目标。几十年来,多种不同方法(如染色技术)用于微生物的直接检测,但只是对可疑微生物进行推测性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技术如:PCR、核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等可直接应用于特定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并成为现代微生物快速诊断的重要方法。目前此类快速方法主要是用于临床上一些重要微生物的直接诊断;对于食品来说,由于其成分复杂,自然含微生物量低,这些方法很难直接应用到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检测,必须在检测前对样品进行预增菌。这不仅达不到快速检测的目的,更是增加了检测成本。近年来,肽核酸探针(PNA)技术开始在微生物诊断领域崭露头角,PNA(peptide nucleic acid-肽核酸)是1991年由丹麦科学家Neilsen等设计的一种以中性酰胺键为骨架的全新DNA类似物,可序列特异性地作用于DNA的大沟槽,与DNA互补链结合,而本身具有很好的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并且对DNA/RNA亦具有良好的识别特性,互补杂交时呈现快速和结合力强的特性。本论文以PNA探针技术为基础,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显微荧光成像、荧光扫描和免疫磁珠吸附技术,建立针对重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技术研究分别建立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坂琦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多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单色和多色固相PNA-FISH方法,通过BLAST比对和ProbeCheck验证,设计合成的单增李斯特菌、弧菌、金色葡萄球菌PNA探针的敏感性均达100%,特异性99%以上;通过优化原位杂交条件,建立的方法既具有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特异性,又有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直观性等特点,可更快、更准确地鉴定培养物或菌落,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别。在单色PNA-FISH基础上,通过对普通落射荧光显微镜I3、N21、L5和Y3等荧光检测模块的组合选择,有效降低相邻荧光间的干扰,实现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坂琦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叁对组合的双色PNA-FISH检测,克服了相关文献报道中所利用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操作复杂、普及率低的缺陷,更是有助于该技术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2.基于肽核酸原位杂交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显微形态学鉴定系统研究针对所使用的PNA-FISH技术需要人工识别发荧光细菌的形态,本研究采用软件设计叁层架构技术,将微生物荧光形态识别业务划分为界面表示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通过创建荧光形态数据库及检索分析,建立一套基于PNA-FISH的微生物形态鉴别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样本的基本信息、检测信息等进行管理,制作图文报告;对所采集的目标细菌荧光信号和图像,从细菌的菌体大小、长宽比以及排列方式进行预判,并与形态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实现包括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坂琦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在内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别智能化和标准化的需求。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肽核酸分子信标标记和荧光扫描快速检测上述建立的固相PNA-FISH需要有固相载体和荧光显微镜,在操作便利和检测通量都有一定限制。为此,本论文以探索将PNA探针技术和分子信标技术结合,建立液相PNA分子信标的原位杂交和荧光快速扫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在肽核酸探针的5'端和3'端分别标记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利用FISH技术和荧光扫描技术对PNA杂交结果进行快速检测,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2-3个荧光波段的96孔扫描,实现高通量检测,检测速度大幅提高;分子信标PNA探针的假阳性率为5.7%-8.6%,假阴性率为1.4%,杂交成功率90%以上。该方法克服了普通PNA-FISH法检测结果判断必须依靠显微镜逐一进行,费力和耗时的缺陷,可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筛选。4.IMS-PNA-FISH技术在重要食源性病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将商品化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结合固相PNA-FISH方法应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尝试突破PNA-FISH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瓶颈。通过对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肉中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牛乳中沙门氏菌、坂琦杆菌等多种致病菌人工污染添加的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IMS-PNA-FISH技术对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下限可达到100cfu/ml,检测时间比传统培养和分离鉴定过程缩短2/3以上。将该方法与国标法同时对380份水产品及其加工环境样品、357份禽肉及其加工环境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MS-PNA-FISH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高度一致(副溶血性弧菌除外)。IMS-PNA-FISH技术结合上述微生物形态鉴别系统,可实现目标细菌形态判定及报告打印的自动化,可望替代食源性致病菌传统的培养-分离-鉴定流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PNA-FISH检测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微生物形态鉴定系统突破了现有鉴定技术(包括传统培养和生化鉴定、多种体外分子扩增技术等)的缺陷,兼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异性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直观性,结合智能化、标准化的形态学识别系统和免疫磁珠富集系统,使PNA-FISH技术可直接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肽核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同步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建立了它们的双重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 PNA)原位荧光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方法。在用单重PNA探针分别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同步检测它们的双重PNA荧光检测方法,优化了适合这2种菌同步双重杂交的固相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参数。在标记的荧光为FAM和Cy3的情况下,使用Leica DM 6000B荧光显微镜对4种荧光滤光模块I3、L5、N21和Y3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进行双重荧光检测时,建议选择L5和Y3的组合分别观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比较2种菌液体积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明:当比例从1∶1调至1∶9时,2种菌可同时在2个检测通道中被检测到;当比例调至1∶19时,量少的菌则很难被观察到。综上表明:2种PNA探针分别被标记上FAM和Cy3荧光后,可使用Leica DM 6000B荧光显微镜在L5和Y3滤镜模块下分别进行绿光和红光的观察。说明若选择合适的荧光及荧光滤光模块,可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完成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PNA-FISH同步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肽核酸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毛细管柱上反应研究氨基酸修饰肽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2018

[2].吴姗,李可,方云,楼成杰,虞惠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双重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

[3].刘春冬.含卤肽核酸/改性壳聚糖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及细胞摄取初步评价[D].重庆大学.2018

[4].段堂辉.肽核酸单体和链的合成及基于肽核酸的纳米结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王偲颖,林靖,黄凌,刘兴梅,韩媛媛.肽核酸阻断PYR复合体与DNA位点结合对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

[6].胡琼.基于肽核酸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7].陈丹.肽核酸(PNA)介入DNA杂合催化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邱浩,汪铭书,程安春.γPNA一种新型高效的肽核酸[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9].李可,张晓峰,吴姗,方莹,帅江冰.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快速鉴定化妆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

[10].张晓峰.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肽核酸钳制PCR法产物测序结果免疫Myostatin成熟肽核酸疫苗...免疫Myostatin成熟肽核酸疫苗...手性肽核酸单体1的合成路线不同浓度PPNA1的杀菌作用2.5反义肽-~#...1 肽核酸单体的结构

标签:;  ;  ;  ;  ;  ;  ;  

肽核酸论文_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