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然[1]2003年在《建立新型重庆创业投资发展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促进重庆经济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发展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势在必行。重庆每年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授权量众多,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生产中的比较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资不足,而重庆自90年代中期,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日益增多,大量的资金沉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不能发挥其资本的作用,能否找到合适的途径使其在促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发挥作用,本文认为发展创业投资是一种有效方式。但为什么重庆市创业投资没有发展起来,文中第一部分分析了其原因。在国内外现状部分,通过对美国、国内创业投资发展较好的省市和重庆市进行比较,本文得出重要的启示。文中第叁部分从重庆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重庆在发展创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主体单一、资金规模小;缺乏人才和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通畅的退出渠道,并且指出重庆发展创业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明了在重庆现有的条件下发展创业投资对解决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足、培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和创业人才、吸收社会富余闲散资金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而且从经济环境、产业条件、人才市场、政府态度、成功案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发展创业投资是完全可行的。文中第四部分论述了如何构建重庆市创业投资体系,通过建立重庆市创业投资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对象、法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中介体系),揭示了重庆市创业投资体系的模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创业投资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了重庆市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资本的筹集和组织机制,资本的运作和管理机制,资本的退出和回收机制。以前面的论证分析为基础,本文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在文中第四部分第四节具体阐述了如何组建重庆市创业投资公司和重庆市创业投资基金,并论证了组建后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具体如何运作、管理和监督。最后,在此基础上文中从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产权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流通市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贲向前[2]2003年在《发展重庆创业投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促进重庆经济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发展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势在必行。重庆每年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授权量众多,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生产中的比较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资不足,而重庆自90年代中期,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日益增多,大量的资金沉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不能发挥其资本的作用,能否找到合适的途径使其在促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发挥作用,本文认为发展创业投资是一种有效方式。但为什么重庆市创业投资没有发展起来,文中第一部分分析了其原因。在国内外现状部分,通过对美国、国内创业投资发展较好的省市和重庆市进行比较,本文得出重要的启示。文中第叁部分从重庆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重庆在发展创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主体单一、资金规模小、缺乏人才、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和通畅的退出渠道),并且指出重庆发展创业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明了在重庆现有的条件下发展创业投资对解决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足、培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和创业人才、吸收社会富余闲散资金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而且从经济环境、产业条件、人才市场、政府态度、成功案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发展创业投资是完全可行的。文中第四部分论述了如何构建重庆市创业投资体系,通过建立重庆市创业投资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对象、法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中介体系),揭示了重庆市创业投资体系的模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创业投资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了重庆市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资本的筹集和组织机制、资本的运作和管理机制、资本的退出和回收机制)和如何培育重庆创业投资的切入点,并随后分析了重庆市政府在创业投资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应采取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措施、“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政府应营造的创业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政府部门合理界定自己的职能和作用)。以前面的论证分析为基础,本文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在文中第四部分第六节具体阐述了如何组建重庆市创业投资公司和重庆市创业投资基金,并论证了组建后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具体如何运作、管理和监督。最后,在此基础上文中从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产权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流通市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戴志敏[3]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郑卫峰[4]2005年在《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文中指出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带动能力,而新经济的成长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开始探索风险投资发展到2004年5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设中小企业板块,伴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我国风险投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1984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组织“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的研究到1996年底,风险投资概念在我国逐步得到引入。风险投资思想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风险投资目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二,信贷作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实现方式,无法有效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第叁,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运作成为主导思想。 从1997年底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风险投资体制到2000年,我国风险投资研究逐步兴起,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总结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及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模式,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成为业内共识;第二,构建风险投资宏观体制框架、完善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导思想。 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国内创业板建设的迟滞不前,国内风险投资思想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对风险投资的职能、风险投资体制框架建设、风险企业契约性质、风险投资机构契约性质、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入;第二,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投资机构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企业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声誉机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利益冲突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第叁,实物期权思想和组合投资思想在风险投资决策领域得到运用;第四,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思路已渐明晰。 创业板作为风险投资最重要的退出机制,是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从1998年到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是否开设创业板、创业板如何定位、创业板在什么时机推出、创业板微观制度如何设计都构成了我国风险投资思想的重要内容。
王荣[5]2010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叁、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叁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叁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叁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叁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郝杰[6]2007年在《创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产业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创业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强劲发展势头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与蓬勃发展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而创业投资发达的国家通常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创业投资利用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和管理理论与方法,把资本注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通过参与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使企业发展壮大,化高风险为高收益,从而提高其的成功机率,弥补了创业投资所固有的高风险与传统投资保守的运作机制之间的空缺。我国创业投资起步较晚,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加强对创业投资的风险评估的系统性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投资的风险评估模式,在分析创业投资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应用投资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建立适应我国创业投资管理发展现状的风险评估体系与方法模型。针对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消费领域的巨大机会带动下的新一轮创业投资的崛起,论文首先阐述了关于创业投资风险评估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其次,指出现阶段我国创业投资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接下来针对上述问题及根源,重点阐述关于构架我国创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最后,通过同年由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的两个创业企业--已上市的携程网和原创业团队已经解散的8848电子商务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在具体分析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验证本文提出的风险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并引入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模型,以评价二者的投资风险程度。论文在最后还提出在对创业企业进行严格风险评估的同时,创业投资机构也应加强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与管理,以双管齐下,提高投资效率。本文通过初步的理论探讨,在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的同时,对其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在降低创业投资风险方面为决策机构提供参考。
徐小钦, 贲向前[7]2003年在《重庆创业投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重庆市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发展重庆创业投资十分紧迫。重庆市现有的资金闲置与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缺口的矛盾要求重庆市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目前重庆市发展创业投资的制度条件、经济环境、产业条件等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但仍需在法律、政策、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创业投资进行扶持。
张晓晴[8]2006年在《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1985年中国首次引入了“创业投资”概念以来,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但无论从创业投资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科技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讲,制度引入后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绩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创业投资形式上的引入,轻视创业投资公司内生治理机制的构建,最终解决不了高运营成本、高代理成本和弱激励机制等基本问题。论文力图从理论上揭示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困扰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的问题的政策建议,为繁荣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理论、推进和完善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的实践做出贡献。 创业投资涉及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个行为主体和两层委托—代理契约,面临着特定的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带来了公司治理问题,创业投资高交易费用的运行特征引起人们对创业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的高度关注。论文将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共同治理理论以及金融契约理论进行理论综述,作为研究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论文采用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简述创业投资的起源、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社会中介服务和文化等环境要素方面对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中国创业投资的微观治理机制的困境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论文提出,中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制度变迁的认知阶段、兴起和缓慢发展阶段、完善和调整制度结构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中国创业投资微观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包括运作问题、投资主体问题、人才资源稀缺、组织制度滞后等。 论文以创业投资公司运作中两层激励约束契约的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与此相关的创业投资机构组织形式、创业投资契约和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创业投资中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论文对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变迁和有限合伙契约形成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有限合伙契约的历史、产生原因及其制度框架,揭示了有限合伙契约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其制度优势。论文对创业投资家激励约束机制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包括中国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历史考察、中国有限合伙契约的实践及适应性分析和中国创业投资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由于大多数政府创业投资机构都是公司制,不能实现有限合伙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激励,经营者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与经营打算,比较注重眼前利益,与创业投资者中长期投资的属性相悖,导致创业投资机构缺乏发展后劲,影响创业投资的效率。
周菁华[9]2012年在《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风险及激励》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将农民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具有创新的内在冲动且能在一定环境下转化为行为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在规范性地定义农民、创业及农民创业等关键概念的基础上,以创业理论、投资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主要支撑,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研究工具,对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的实践表现、行为决策机理、创业条件、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创业投资规模、方向及效率、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进一步认识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的行为规律,为解决“叁农”问题寻求新的路径,也为激励农民创业提供决策依据。一、主要研究结论1、一般研究结论(1)农民创业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的源泉。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要素的城乡双向配置以及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转型期我国农民的创业实践在第一、二、叁产业领域内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农业领域内农民的创业实践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得到体现,而广泛采用新技术和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是其主要特点;在第二产业领域进行创业是农民创业的高级形态,金融危机后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企业的二次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第叁产业领域内,农民的创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产业,与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有关的物流业,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一般服务业。(3)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机理是:首先,有一定的创业动机和激励政策、文化氛围的推动;然后,在农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去发现、获取创业机会;第叁,根据个人特质、社会资本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和商业价值评价;最后,按照创业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进行投资决策,但农民的创业投资决策具有不完全理性。(4)转型期我国农民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创业投资前期的资源风险、创业投资中期的运营风险、创业投资后期的市场风险以及贯穿整个创业过程的环境风险。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长期对农业剩余的剥夺而形成的低积累、低储蓄水平以及当前农村基本风险保障体系的缺乏,农民创业者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对风险的偏好更低、承受能力更弱。(5)对农民创业风险的管理,应该站在“事前”和“事后”的角度,从风险规避、风险控制、损失承担、损失分散与转移四个方面进行正规机制与非正规机制的安排。2、重庆农民创业的研究结论(1)目前,重庆农民创业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创业环境总体良好;二是创业农民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仍然处于中低层次;叁是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非生存型创业开始显现;四是能人示范效应显着,对资源、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工商户兼业现象普遍;五是以就地依托家庭创业为主,组织化水平较低;六是农民创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2)对重庆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与场镇的距离、家庭男性劳动力人数、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家庭拥有定居城市的亲友、家庭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坚韧能力对农民创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成员担任村镇干部、家庭成员打工对农民创业绩效有显着负向影响;机动车道路通行情况、家庭劳动力人数、户主的文化程度、参加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组织、参加培训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3)目前重庆农民的创业投资规模水平普遍不高,投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种养户中,粮菜种植户的投资规模最小,养殖户的投资规模较大;而工商户的投资规模普遍高于种养户。(4)就重庆农民创业的投资方向来看,种养业农民创业以投资种植业为主,四种创业方向的农户人均收入存在显着差异,种植业特别是粮食、蔬菜种植户的人均收入水平最低;在第二产业领域内创业的工商户绝大部分从事建筑业;在第叁产业领域内创业的工商户以各种各样的商品批发零售为主,但一些新型行业或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如装饰设计、摄影、广告等,在农民创业方向的选择中已经开始萌芽。(5)对种粮大户投资效率的考察显示:种粮大户的规模收益并不显着,投资效率没有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得到优化;种粮大户的比较效益低下,补贴收入是提高大户种粮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二、研究的政策建议对农民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目标偏好注重宏观经济目标与农户经济目标的结合;二是从“供给驱动”向“需求引导”转换;叁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四是“外源激励”与“内源激励”兼顾并重。1、加强农民创业教育与培训,改变他们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水平。一是弘扬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二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改善农民的资源禀赋结构;叁是引导各种社会机构参与农民的创业培训,也可依托现有的农村社区机构成立农民创业培训中心。2、激活农村的资金要素市场,化解农民创业的资金瓶颈。一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二是降低农村金融信贷组织的准入门槛,规范农村民间资本市场;叁是打造方便、快捷的适合农民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品种和服务。3、将农民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一是有步骤、有条件地满足农民创业用地非农化的需求;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之间进行的各种转包、转让、互换等形式的土地流转行为;叁是允许农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村镇边角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租赁房等进行创业。4、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农民营造一个宽松、优良的外部环境。一是放宽农民创业的部门和地域限制,让农民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各种经营活动;二是及时发布创业信息,帮助农民进行创业项目选择和评估;叁是加快小城镇及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四是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5、建立完备的农民创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创业风险并提高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一是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生育、失业、工伤等方面的制度政策,为创业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二是继续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给予政策支持;叁是鼓励创业农民探索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种形式联合的合作创业模式;四是激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建立农民创业帮扶基金,帮助创业失败的农民早日重新开始经营。叁、主要创新点1、利用相关理论,结合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的特点,构建了一个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机理模型。2、对转型期我国农民的创业风险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尝试建立了一个识别农民创业风险的叁级指标体系。
王宗萍, 邹湘江[10]2008年在《重庆创业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重庆创业投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投资资金规模偏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退出不顺畅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激励措施缺乏、民间和国外资本的参与不够、中介组织服务短缺、投资信息不畅等。为促进重庆创业投资健康发展,应积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在大力发展中外合作的创业投资公司的同时,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中介机构体系,建立创业投资信息平台,力争在尽快的时间内使重庆创业投资走上一个较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建立新型重庆创业投资发展体系研究[D]. 季然. 重庆大学. 2003
[2]. 发展重庆创业投资体系研究[D]. 贲向前. 重庆大学. 2003
[3].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4]. 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D]. 郑卫峰. 复旦大学. 2005
[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6]. 创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D]. 郝杰. 重庆工商大学. 2007
[7]. 重庆创业投资发展战略研究[J]. 徐小钦, 贲向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8].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 张晓晴. 西北大学. 2006
[9]. 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风险及激励[D]. 周菁华. 西南大学. 2012
[10]. 重庆创业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王宗萍, 邹湘江. 企业经济. 2008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投资论文; 创业论文; 风险资本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风险投资退出论文; 创业资金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风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