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复配论文_宋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效复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杀螨剂,朱砂,制剂,杀虫,粘虫,退浆,淀粉酶。

增效复配论文文献综述

宋爽[1](2018)在《植物源杀菌剂苦参碱增效复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苦参碱由于其低毒、广谱的杀菌活性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已久。为了充分利用植物资源,提高苦参碱类杀菌剂的防效,本试验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番茄灰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大黄素、小檗碱、狼毒素等抑菌活性成分与苦参碱复配,筛选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组合。结果如下:1.采用Horsfall法初步确定增效作用。对于番茄灰霉病具有增效作用的范围为:苦参碱与大黄素配比3:7~7:3、苦参碱与狼毒素配比6:4~8:2、苦参碱与小檗碱配比3:7、苦参碱与丁香酚配比5:5;对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为:苦参碱与大黄素配比5:5~7:3、苦参碱与狼毒素配比4:6、苦参碱与丁香酚配比3:7~5:5。其余配比为相加或弱增效作用。2.CTC法验证增效程度。苦参碱与大黄素在配比7:3时对两种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5.36、152.12,苦参碱和丁香酚配比5:5对两种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18.87和130.22,增效作用明显。苦参碱与小檗碱配比3:7、苦参碱与狼毒素配比6:4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左右,具有相加作用;苦参碱与狼毒素配比2:8~5:5之间、苦参碱与小檗碱配比4:6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共毒系数都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3.活体组织法测定增效组合的防效。在1000 mg/L剂量下:苦参碱与大黄素配比7:3与苦参碱和丁香酚配比5:5时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3.91%和75.37%,与对照药剂多菌灵防效相当;苦参碱和大黄素配比6:4和7:3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保护作用分别为68.76%和70.14%,苦参碱和丁香酚配比5:5时的保护作用为69.28%,其中苦参大黄素配比7:3时的防效较好,与250 mg/L代森锰锌WP防效相当。4.在活性测定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苦参碱:大黄素(2:1)与苦参碱:丁香酚(1:1)进行制剂研究,最终得到2种配方:(1)0.3%苦参·大黄可溶性液剂:0.2%苦参提取物、0.1%大黄提取物、10%DMSO、15%农乳602,0.1%乙酸,无水乙醇补足100%;(2)1%苦参·丁香可溶性液剂:0.5%苦参提取物、0.5%丁香酚、8%DMSO、10%农乳600、5%甲醇、无水乙醇补足100%。经检测两种制剂各项性能指标合格。5.盆栽法测定两种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在1000 mg/L剂量下,0.3%苦参·大黄SL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5.59%和70.72%,1%苦参碱·丁香酚SL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5.71%和68.91%,均与150mg/L的叁唑酮WP防效相当。6.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3%苦参·大黄SL在1000 mg/L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病叶、病果有一定防治效果,第二次药后7 d的药效分别为54.94%和51.42%,与等剂量的多菌灵防效相当;1%苦参·丁香可溶性液剂在1000 mg/L剂量下第二次药后7d的药效分别为44.02%和47.09%,与对照药剂有一定差异。综上,本研究研制的0.3%苦参·大黄可溶性液剂对所研究的几种病原菌具有较好的防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杨超[2](2016)在《防治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豆蚜(Aphis cracivora)的杀虫剂增效复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的使用是控制害虫为害和保护农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杀虫剂的增效复配不仅有助于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而且降低害虫的抗药性风险和环境压力,发挥“减施增效”的效果。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都是为害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拟通过研究多杀菌素(Spinosyn, SPY)、毒死蜱(Chlorpyrifos, CHP)、吡虫啉(Imidacloprid, IMP)和新烟碱类化合物FNIP等二元增效复配,获得能够高效防治粘虫和豆蚜的复配药剂,并初步探讨其增效机理,为降低毒死蜱和吡虫啉在环境中的释放、延缓害虫抗药性和提高害虫持续高效防治效果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以粘虫为防治对象,研究了多杀菌素与毒死蜱复配增效,结果表明:SPY、CHP及其混剂在处理3龄粘虫72h时,SPY和CHP各比例混剂均表现出相加作用;处理120h时,SPY:CHP(1:9)为相加作用,其他比例均表现出显着的增效作用,且多杀菌素:毒死蜱(9:1)的增效作用极显着,共毒系数达569。说明多杀菌素和毒死蜱的复配混剂能降低毒死蜱环境的释放量同时提高毒死蜱的杀虫活性。针对多杀菌素和毒死蜱复配增效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研究表明,SPY:CHP(9:1)时对AChE的抑制率与毒死蜱单剂无差异,而SPY:CHP(1:9)对AChE的抑制率显着高于毒死蜱单剂,说明多杀菌素显着诱导混剂对AChE的抑制作用。羧酸酯酶(CarE)活性研究表明,SPY:CHP(9:1)对CarE的抑制率与毒死蜱单剂无差异,而SPY:CHP(1:9)对CarE的抑制率显着高于毒死蜱单剂,说明多杀菌素同样诱导混剂对CarE的抑制作用。α-淀粉酶活性研究表明,SPY:CHP(1:9)和SPY:CHP(9:1)对α-淀粉酶离体活性影响分别与毒死蜱、多杀菌素单剂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说明对AChE和CarE的联合增强抑制作用可能是混剂的增效机理。以豆蚜为防治对象,分别研究了吡虫啉和新化合物FNIP与氟铃脲(Hexaflumuron, HFR)的增效复配,结果表明:在吡虫啉与氟铃脲混剂处理4日龄豆蚜后,IMP:HFR(12:8)混剂增效效果极显着,为最佳配比;而FNIP与氟铃脲混剂处理4日龄豆蚜后,而FNIP:HFR(18:2)为最佳混配。且FNIP-氟铃脲(17:3)混剂的杀虫增效效果显着高于吡虫啉·氟铃脲(17:3)混剂及吡虫啉单剂。研究结果为增强新烟碱类药剂的作用效果,降低吡虫啉使用量和达到FNIP替代吡虫啉的目的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5)

周艳丽[3](2014)在《壬菌铜与乙蒜素增效复配制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壬菌铜是一种新型高效有机铜杀菌剂,乙蒜素是一种具有高效杀菌活性的植物源仿生杀菌剂,兼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通过对壬菌铜和乙蒜素不同比例复配组合筛选出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合理配比,并对该配比复配制剂加工配方加以研究,之后对制备制剂进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壬菌铜与乙蒜素室内配方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壬菌铜与乙蒜素五个不同混配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均有明显的提高,SR值均大于1.5,其中25%壬菌铜:15%乙蒜素增效系数最高,SR值达到2.62,EC50为7.31μg/mL,明显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壬菌铜与乙蒜素混配制剂配方研究表明:壬菌铜原药25%,乙蒜素15%,助溶剂C(醇类)10%,复合乳化剂A+B10%,防冻剂乙二醇2%,水补足100%。按上述比例加工制备的制剂乳化性能好,低温和热贮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3.田间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40%壬菌铜·乙蒜素水乳剂可以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推荐药剂。40%壬菌铜·乙蒜素水乳剂有效成分300~500g/hm2喷雾,连续施药3次,末次药后15天叶片防效可达76.22%~86.41%左右,果实防效达74.63%~84.84%左右,持效期较长,对番茄生长发育安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许晓锋,郑庆康,郑进渠,宋庆双,杜高敏[4](2012)在《宽温淀粉酶的增效复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降低退浆酶的成本,研究复配低成本的宽温淀粉酶KW-40。通过测试织物的减量率、毛效、白度、手感、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探讨退浆条件及添加剂对宽温淀粉酶KW-80退浆效果的影响,其复配工艺为NaCl 12.5%,苯甲酸钠0.5%,JFC 3%,宽温淀粉酶KW-80 50%,加水至100%,并调节pH值至5.5~6;优化的应用工艺为:KW-40 4 g/L,pH值6.5,轧余率80%,90℃汽蒸20 min。结果表明,宽温淀粉酶KW-40可获得与KW-80相似的退浆效果,而成本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2年24期)

曲晓[5](2011)在《丁香酚杀螨剂的研制及增效复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害螨是作用在农作物、果树、蔬菜、林木和花卉上,其体积小、世代历期短、繁殖快、易产生抗药性,是公认的最难防治的有害生物群落。目前,杀螨剂品种中化学杀螨剂占有绝大部分,化学药剂的频繁、不合理的使用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农业害螨抗药性越来越严重,而且化学药剂的残留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研发新一代高效低毒杀虫杀螨剂已势在必行,为更有效防控我国农业害螨的发生,进而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丁香酚(Eugenol)因来源广泛且易于制备,是一种良好的植物源药物。目前已有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丁香酚的杀菌活性和丁香酚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而未见报道以丁香酚为主要成分的相关杀虫杀螨剂产品开发应用的研究。因此,以丁香酚为主要成分,将其加工成适宜的制剂,并应用于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试验通过系统筛选和反复试验,最终确定7.5%丁香酚微乳剂和7.5%丁香酚·甲维盐微乳剂的最佳配方。7.5%丁香酚微乳剂配方如下:丁香酚(原药纯度为99%) 7.5%溶剂:18%环己酮助溶剂:2%DMF乳化剂:16%的1#防冻剂:3%丙叁醇稳定剂: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7.5%丁香酚·甲维盐微乳剂配方如下:丁香酚3%甲维盐4.5%溶剂20%环己酮乳化剂18%的1#防冻剂2%丙叁醇去离子水补至100%2.建立7.5%丁香酚和7.5%丁香酚·甲维盐微乳剂的质量检测方法本研究尝试建立一系列7.5%丁香酚和7.5%丁香酚·甲维盐微乳剂实验室内的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各项质量技术指标进行了检测,其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微乳剂的要求,其各项技术指标的确立,为丁香酚相关微乳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3.得到7.5%丁香酚微乳剂和10种供试药剂对朱砂叶螨的室内LC50结果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10种供试药剂对朱砂叶螨24h的致死中浓度,其毒性大小依次为: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杀扑磷>唑螨酯>毒死蜱>噻螨酮>联苯菊酯>炔螨特>7.5%丁香酚微乳剂>噻嗪酮>氟虫脲。4.丁香酚的复配研究本试验选取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杀扑磷,唑螨酯和毒死蜱5种速效型杀虫杀螨剂与丁香酚进行复配。结果表明在五种药剂中,甲维盐与丁香酚原药混合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增效作用。以丁香酚与甲维盐进行配比研究,确定丁香酚与甲维盐以LC50剂量比4:6为最佳配比时,毒性比率达到最大1.46。分别测定丁香酚、甲维盐及两者的混配制剂(7.5%丁香酚与甲维盐LC50剂量比为4:6)对朱砂叶螨的室内毒力,求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为163.19。(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1-06-01)

李涛[6](2010)在《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螨剂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农业害螨严重为害我国花卉、茶叶及各种农作物,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现有杀螨剂以化学杀螨剂为主,长期使用后不仅使害螨产生了抗药性,还严重威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植物源农药具有对农作物和操作者低毒、安全等特点,是新农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显示,很多植物源物质如瑞香狼毒粗提物、部分植物精油等具有杀螨活性,但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研究、成分鉴定方面,关于产品开发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了研制新型高效且对环境友好的的植物源杀螨剂,本论文对63种植物源物质进行了杀螨活性的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杀螨活性物质进行增效复配研究和制剂研制,最后对研制出的植物源杀螨剂进行防治农业害螨的田间药效试验,具体结果如下:1、以朱砂叶螨为供试对象,采用玻片浸渍法,对63种植物源物质进行了杀螨活性的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鱼藤酮等6种植物源物质具有较高的杀螨活性。2、对筛选出的6种活性物质进行了复配增效研究,发现鱼藤酮+Z1、鱼藤酮+Z2、Z1+Z2叁个组合分别在1:8,1:12.5,1:1.5下为最佳增效比例,并求得共毒系数(CTC)分别为698.63、654.36、632.85。3、根据活性成分的合理配比,通过对低毒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筛选试验,研制成功了18%LS-1乳油、27%LS-2乳油、45%LS-3乳油3个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螨剂;质量检测表明,3个植物源制剂均符合商品农药质量标准。4、对研制出的植物源杀螨剂进行防治朱砂叶螨和山楂叶螨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LS-1和LS-2在田间药效试验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防治效果,在制剂稀释500倍下,7天后防效均达到85%以上,且具有一定的持效期,与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无显着性差异,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顾全中[7](2008)在《两种增效复配农药对桑螟的防治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地控制桑螟对桑园的危害,筛选出2个专门用于防治桑螟的复配药剂配方。在残毒期为5 d的短残毒期配方中,80%敌敌畏、50%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 000;残毒期为11 d长残毒期配方中40%的灭多威、50%的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 000。这2种复配农药的实验室及室外桑园小区防治试验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94.4%~96.7%,50 hm2桑园中试的校正防治效果达94.3%~96.1%。2种复配农药对红腹灯蛾、桑毛虫、桑尺蠖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增效复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药的使用是控制害虫为害和保护农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杀虫剂的增效复配不仅有助于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而且降低害虫的抗药性风险和环境压力,发挥“减施增效”的效果。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都是为害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拟通过研究多杀菌素(Spinosyn, SPY)、毒死蜱(Chlorpyrifos, CHP)、吡虫啉(Imidacloprid, IMP)和新烟碱类化合物FNIP等二元增效复配,获得能够高效防治粘虫和豆蚜的复配药剂,并初步探讨其增效机理,为降低毒死蜱和吡虫啉在环境中的释放、延缓害虫抗药性和提高害虫持续高效防治效果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以粘虫为防治对象,研究了多杀菌素与毒死蜱复配增效,结果表明:SPY、CHP及其混剂在处理3龄粘虫72h时,SPY和CHP各比例混剂均表现出相加作用;处理120h时,SPY:CHP(1:9)为相加作用,其他比例均表现出显着的增效作用,且多杀菌素:毒死蜱(9:1)的增效作用极显着,共毒系数达569。说明多杀菌素和毒死蜱的复配混剂能降低毒死蜱环境的释放量同时提高毒死蜱的杀虫活性。针对多杀菌素和毒死蜱复配增效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研究表明,SPY:CHP(9:1)时对AChE的抑制率与毒死蜱单剂无差异,而SPY:CHP(1:9)对AChE的抑制率显着高于毒死蜱单剂,说明多杀菌素显着诱导混剂对AChE的抑制作用。羧酸酯酶(CarE)活性研究表明,SPY:CHP(9:1)对CarE的抑制率与毒死蜱单剂无差异,而SPY:CHP(1:9)对CarE的抑制率显着高于毒死蜱单剂,说明多杀菌素同样诱导混剂对CarE的抑制作用。α-淀粉酶活性研究表明,SPY:CHP(1:9)和SPY:CHP(9:1)对α-淀粉酶离体活性影响分别与毒死蜱、多杀菌素单剂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说明对AChE和CarE的联合增强抑制作用可能是混剂的增效机理。以豆蚜为防治对象,分别研究了吡虫啉和新化合物FNIP与氟铃脲(Hexaflumuron, HFR)的增效复配,结果表明:在吡虫啉与氟铃脲混剂处理4日龄豆蚜后,IMP:HFR(12:8)混剂增效效果极显着,为最佳配比;而FNIP与氟铃脲混剂处理4日龄豆蚜后,而FNIP:HFR(18:2)为最佳混配。且FNIP-氟铃脲(17:3)混剂的杀虫增效效果显着高于吡虫啉·氟铃脲(17:3)混剂及吡虫啉单剂。研究结果为增强新烟碱类药剂的作用效果,降低吡虫啉使用量和达到FNIP替代吡虫啉的目的提供了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效复配论文参考文献

[1].宋爽.植物源杀菌剂苦参碱增效复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杨超.防治粘虫(Mythimnaseparata)和豆蚜(Aphiscracivora)的杀虫剂增效复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3].周艳丽.壬菌铜与乙蒜素增效复配制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许晓锋,郑庆康,郑进渠,宋庆双,杜高敏.宽温淀粉酶的增效复配[J].印染.2012

[5].曲晓.丁香酚杀螨剂的研制及增效复配研究[D].海南大学.2011

[6].李涛.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螨剂研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7].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顾全中.两种增效复配农药对桑螟的防治效果试验[J].蚕业科学.2008

论文知识图

3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泡沫综合...一l公活性黑3RB及其组分提升力对比不同质量分数缓蚀剂的缓蚀性能4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泡沫综合...凹土与不同填料复配对纸张强度性能的影...木质素磺酸铵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标签:;  ;  ;  ;  ;  ;  ;  

增效复配论文_宋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