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采购药品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禹[1](2021)在《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都是企业总体费用支出中占比巨大的组成部分。药品价格中包含的高额销售费用不仅会加重人民寻医问药的负担,也十分影响企业利润空间的扩展。为了降低药品价格、规范药品销售环境,同时也为了合理扩宽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我国早已在2017年1月出台了“两票制”文件,要求药品从生产到流通企业间只允许开具一次发票,从流通企业转移到医疗机构同样只能开具一次发票。然而,销售费用的超额问题只是从繁琐冗长的流通过程中得到了些许缓解,并未因“两票制”改革的推行而得到彻底解决。近年来,医药企业接连曝出丑闻,有不少医院与医药企业之间的商业贿赂行为被媒体曝出公之于众。例如2019年浙江某医院医生受贿案的判决,判决中称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有关人员行贿,并质疑公司当年巨额销售费用和其他现金支出的合理性。至此,医药企业引发了各界的关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销售费用问题对医药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监管机构重视,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开始自省自查。但是要想寻求降低销售费用的最佳方法,唯有究其源头,通过研究医药企业、医院、医保等相关机构间的关系才能找出销售费用超额的原因,进而彻底地解决问题。包含“两票制”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新医药改革都旨在清理医药企业销售费用在从生产至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浪费现象,从而实现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然而,本文研究发现,“两票制”改革在帮助企业扩张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例如本文中的案例公司恒瑞医药就未能有效地对销售费用进行控制,销售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欠缺,加上医院、医生的寻租行为共同导致了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掺入销售费用的核算中。因此,医药企业应提升自身成本管理意识、完善监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最终降低销售费用水平。本文以2019年恒瑞医药商业贿赂事件为例,基于相关理论基础,从多方面分析其销售费用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其实践意义有:首先,能帮助企业认识到销售费用超额的成因,做好防范准备。本文通过研究恒瑞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超额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分析我国医药行业销售费用问题的形成原因,为以后业内的相关治理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和有效的参考意见,并有助于医药企业完善销售费用的内部管控制度。过高的销售费用会给医药企业带来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通过对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带来的教训,有助于从制度上设计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并为业内销售费用的管理提供参考,确保将销售费用趋高遏制在萌芽阶段,有效避免超额销售费用的现象产生,更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建立预防机制和管理规制,推动我国医药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对销售费用管控和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进行文献评述,最后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部分为本文的基础理论,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作为基础理论,分别就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组成、特点、管理方法及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三章是恒瑞医药销售费用商业贿赂的案例简介,首先介绍恒瑞医药的企业概况,再根据恒瑞医药的公开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总结其销售费用的结构、主要流向等管理现状和结果,并在同行业中进行对比,从中得知恒瑞医药重营销轻研发,大量资金被用于学术推广与平台建设,然而数据却不明朗;第四章是恒瑞医药超额销售费用成因分析,分别从医院、企业自身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层面分析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的成因,发现公司内部管控缺陷、新医药政策改革的压力、逐利心态、相关人员职业素质、多方利益制衡、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的异常,并针对恒瑞医药销售费用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五章则总结了几点针对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管控的优化建议,以便帮助其在新医改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有效控制销售费用。
王蕊[2](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张磊[4](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表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刘嘉楠[5](2021)在《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鉴于我国医疗费用尤其是药品费用长期不合理增长的现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不包括中药饮片,下文简称“药占比”)做出明确要求,即力争在2017年将医院药品收入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以此达到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患者用药经济负担的目的。自2012年起,原浙江省卫计委组织实施阳光用药工程,各县级卫生医院须按照要求上报每一季度药品收入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门诊和住院病人均次医疗费用及药品费用等至少9项指标,并在医院官网或者别的官方渠道对外进行公示。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文章以浙江省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药占比管控政策实施后,患者均次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变化、药占比的变化情况和变动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药占比管控对医疗费用以及药品费用所带来的影响,探究药占比管制的作用机制与原理,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即判断药占比管制是否真正起到了控制药品费用尤其是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目标。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地区医疗费用控制经验,进一步评价药占比和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并为我国未来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建言献策。首先,文章从内涵和测度角度出发,在明晰药占比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药占比的因素及其实现管控的基本手段,同时结合我国医疗费用控制公共政策目标,进一步构建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理论模型,分析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内在机理及联系,从理论层面研究药占比管控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在对比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在药占比管控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双重差分模型对描述性统计结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政策实施后药占比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但实证结果表明药占比管控对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并未起到降低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对政策前后医疗费用结构进行剖析,证明了药占比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除药品费用外其他费用的上涨,药占比作为一个相对指标,对于医疗费用管控的影响有限,需要更为精细化的配套措施进行管理。接着,文章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在介绍其医疗费用控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其管控措施的特点以及其中可以运用至我国的相关举措: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在控费中的作用,真正将医药分开做到实处。最后,基于上文分析,文章从供需角度对我国当前医疗费用控制政策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收集、整理、归纳我国中文数据库中有关医疗费用控制及其相关文献,构建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包,为下一步规制改革的优先策略选择提供指引,同时,分政府部门、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患者和企业五个角度,就医疗费用控制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柳直[6](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提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尹洲[7](2020)在《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医疗政策作为公共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聚焦民生,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医疗政策改革的状况,反映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体现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医改政策的制定因牵扯到众多利益团体的切身利益,所以通过社会参与,才能够保障各方利益的表达和实现。社会参与制度的建设正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2015年3月31日重庆市发生了一起“医改群体性事件”。4月1日,重庆市卫计委、市物价局在面对民情抗议下应急叫停了实施仅7天的医改政策,重庆医改受挫。重庆市通过纠错机制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于2017年重新推出新医改政策并取得了成功。本论文以此政策优化过程,通过运用政策过程、政策工具、参与式民主等理论,和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出过程中医改政策的决策缺乏公众的参与和对民意的回应,是导致重庆医改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表明医改政策与决策程序缺乏对公众利益的重视,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决策上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意识,并且对公众的参与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分析出社会参与民生政策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现阶段在制度和机制上应完善对社会参与的保障,构建有利于政府治理的参与文化。通过探寻医改政策中民意表达的内在机制,反思和改善政府决策和回应机制,为政府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参考。本论文以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先受挫后成功的实证对比,梳理了重庆市医改的背景、做法和政策过程,剖析了案例中受挫的原因和成功的因素,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选题背景,阐明选题意义。厘清有关民生、民生政策、协商民主、社会参与等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医改概况和特征的研究总结,分析了重庆市医改的背景。第三部分,通过整理重庆市医改政策相关材料,详细描述了重庆市医改的目标、做法、问题及医改政策过程。第四部分,通过对比分析重庆市2015医改与2017新医改的政策过程,揭示了2015受挫和2017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第五部分,即是本文的启示章节,对于地方政府出台公共政策的建议。第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瞿瑶[8](2020)在《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 ——以NJ银行为例》文中提出生物医药行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消费品行业,在药品消费刚性、新医改稳步推进、新版基药目录出台、健康服务产业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未来成长潜力较大。但比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研发及临床试验周期较长等特征使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融资问题的困扰。生物医药企业是商业银行的优质信贷资源,但受银行风险防范的限制,其融资模式难以突破,传统信贷模式主要以资产抵押、保证担保为主,而大多数医药企业以轻资产为主无法与其匹配,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致使银行可提供给医药企业的信贷资金和期限有限,融资效率较低。作者使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文献学习、银行同业调研、园区企业走访问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展开研究,在分析生物医药企业行业发展情况及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为医药企业提供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如何进行创新和完善,得出商业银行需突破现有信贷模式的制约,进行信贷模式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制定差异化信贷模式的结论,如知识产权质押、股加债的投融资相结合、基于互联网数据的标准化产品等等,并提出经验和启示,有助于商业银行加深与生物医药企业的协同合作,把握信贷业务新利润增长之处,实现银企双赢,助力医药企业的研发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社会。
任笑红[9](2020)在《基于道德约束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劣质药品泛滥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劣质药品主要源于药品生产阶段,质量受权人是药品生产阶段的关键质量控制人员,提升质量受权人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劣质药品产生。道德与法律都具有约束社会个体行为的社会规范,道德约束是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其约束范围更为广泛。本研究以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受权人为研究对象,旨在从道德约束角度探究如何在生产过程减少劣质药品,并基于内外部因素开展两项子研究:研究一关注质量受权人的工作任务,探究了在药品放行的工作任务中,质量受权人的承诺对于劣质药品放行决策的影响。采用实验情景与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操控违规情景并测量质量受权人的道义论评价、目的论评价、道德判断及道德意图,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概念模型。结果显示,在严重违规和轻度违规情景下,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拒绝放行意图受到道德判断(.65***/.64***)及目的论评价(-.30**/-.28**)显着影响、道德判断受到道义论评价(.43***/.59***)和目的论评价(-.55***/-.35***)显着影响、道义论评价受到职业承诺(.45***/.33***)和组织承诺(.32**/.16*)显着影响、目的论评价主要受到职业承诺(-.32***/-.36***)显着影响,组织承诺对于目的论评价没有显着影响。两种情景的配对样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情景在道义论评价、目的论评价、道德判断、拒绝放行意图四个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严重违规情景下,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在拒绝放行意图上没有显着差异;轻度违规情景下,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的拒绝放行意图具有显着差异。研究二关注质量受权人所在的任务环境。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双加工理论,探究了道德型领导力如何影响质量受权人的工作焦虑和心理安全,从而进一步影响工作满意度,同时探究主动人格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测量质量受权人的道德型领导力、工作焦虑、心理安全、主动人格及工作满意度,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检验概念模型。研究结果,道德型领导力与的工作焦虑显着负相关(-.24***),和心理安全显着正相关(.43***),工作焦虑与工作满意度显着负相关(-.32***),心理安全与工作满意度显着正相关(.36***)。质量受权人的主动人格显着调节道德型领导力与心理安全和工作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共得出五项主要结论。第一,加入承诺因素后的道德决策模型有力解释了质量受权人拒绝劣质药品放行的决策过程。第二,劣质药品生产过程的违规程度影响质量受权人的拒绝放行意图。相比严重违规情景的劣质药品,轻度违规情景下劣质药品被放行的风险更高。第三,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的拒绝放行意图不同。例如,情境主义者和绝对主义者对于劣质药品有更高的拒绝放行意图,尤其是在轻度违规情景下。第四,道德型领导力通过工作焦虑和心理安全影响质量受权人的工作满意度。第五,质量受权人的主动人格调节了道德型领导力与心理安全和工作焦虑之间的关系。实践启示分别从质量受权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管理部门三方面减少劣质药品提供了建议。本研究丰富了对于劣质药品控制的研究,基于道德视角探究了影响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的内外部因素。第一,本研究从道德约束角度关注了劣质药品问题,通过对于被监管方关键人员的工作行为及态度的研究,为我国减少劣质药品提供了研究方向。第二,本研究建立了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放行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证证据。第三,通过道德型领导力对于质量受权人工作态度影响的研究,探索了其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制药行业组织管理相关研究的经验证据。限于篇幅及研究主旨,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加以改进。首先,虽然本研究的质量受权人样本数量达到基本统计学要求,但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其次,调查数据来自同一报告源,未来可以尝试从多来源收集数据。第三,研究借鉴的H-V模型指出了道德行为具有反馈机制,本次研究中没有涵盖此部分,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入反馈机制,丰富道德决策研究。第四,本研究仅进行了道德型领导力研究,尚未考虑其它任务环境因素的影响。
苏亚莉[10](2020)在《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研究 ——以广西A市为例》文中认为道德风险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保险领域中广泛的存在着道德风险,医疗保险由于其特殊性,在众多保险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得尤为突出,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地发展。近年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改革中的道德风险控制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对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以A市为例,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近年来在医疗保障管理单位的工作经验,采用定性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对医疗保险服务市场的各方道德风险表现进行剖析,指出医疗服务市场中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是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难以平衡等,从而探讨广西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行的道德风险的控制策略。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医疗服务市场的各主体,主要分为供方和需方,医疗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医疗服务市场各主体掌握到的信息不一致,道德风险产生有一定的隐蔽性,而在目前医疗保险的第三方付费情况下,需求方有了过度消费的倾向,道德风险由此产生。医疗服务市场各主体的利益主体复杂,利益格局不一致,在医疗保险中追求不同的利益,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难以规避。2.医疗服务市场道德风险难以规避,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一致以外,还包括了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医疗保险的第三方支付机制等原因。在医疗服务市场各方中,其中供方的道德风险比其他方都严重得多,且处于关键的地位。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和案例分析发现,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面临着难以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和难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重点控制供方的道德风险,增强医疗保险机构谈判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尽量缩小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同时切断道德风险产生的利益链条,控制和规避道德风险。3.建立权责清晰的医疗保障体系,就是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药品机构、参保人、参保单位等各主体都要各尽其责,协同推进。除此之外,社团组织、社区组织等各类组织也需要在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和完善中“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各行业、各部门也要发挥联动作用。通过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解决部门不协调、数据孤岛等问题,从而有效抑制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加强防范。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采购药品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采购药品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我国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管理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销售费用管理的研究 |
1.2.3 关于企业销售费用管理重点及难点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基本框架 |
2 销售费用问题理论概述 |
2.1 销售费用基本理论 |
2.1.1 销售费用的核算与确认原则 |
2.1.2 销售费用的分类 |
2.1.3 销售费用评价 |
2.1.4 销售费用管理方法 |
2.2 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管理理论 |
2.2.1 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组成 |
2.2.2 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特点 |
2.2.3 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控制方法 |
2.2.4 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管理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
2.3 理论基础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成本控制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案例分析 |
3.1 恒瑞医药与行业销售费用概况 |
3.1.1 恒瑞医药公司概况 |
3.1.2 2015—2019年我国医药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
3.2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概况与分析 |
3.2.1 公司销售费用管理体系概况 |
3.2.2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内容与结构 |
3.2.3 同行业销售费用结构对比分析 |
3.2.4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投入重点分析——学术活动与平台建设 |
3.2.5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与收入的关系 |
3.3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的表现 |
3.3.1 销售费用超额的判定 |
3.3.2 销售费用增长过快 |
3.3.3 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失衡 |
3.3.4 占总营收的比重过高 |
3.3.5 营销投入金额远大于研发 |
3.4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引起的后果 |
4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成因分析 |
4.1 内部销售流程管控不连续 |
4.2 加剧的同模式竞争与市场流失 |
4.2.1 “两票制”改革——高开票模式竞争加剧 |
4.2.2 带量采购——大量市场流失 |
4.3 虚假研发巨头的营销需求 |
4.4 良莠不齐的销售团队素质 |
4.5 多方利益驱动致使市场机制失灵 |
4.6 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 |
5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管控优化建议 |
5.1 优化整体销售流程 |
5.2 制定创新为主导的健康发展策略 |
5.3 严格的职业道德培养和监督、考核机制 |
5.4 多元参与费用管控 |
5.5 规范销售费用信息披露 |
5.6 精细化销售费用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
2.1.1 公职人员 |
2.1.2 青年公职人员 |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观念原因 |
4.3.2 制度机制原因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运用史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
第二节 教学重建 |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
一、重视师资训练 |
二、教师薪俸微薄 |
三、请愿罢教迭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
一、学生费用高昂 |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
一、改订教学科目 |
二、教学设施匮乏 |
三、教师薪俸微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
一、国立东北大学 |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
四、私立辽东学院 |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
一、招生与就业 |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
三、教师管理办法 |
四、教师薪俸低微 |
五、教学设施不足 |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
一、“六二”罢课斗争 |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
一、民众教育馆 |
二、图书馆 |
三、民众学校 |
四、其他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
一、识字教育 |
二、电化教育 |
三、其他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依据 |
1.1.3 拟解决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药占比管控政策传导路径与实施效果分析 |
1.2.2 我国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及调控政策研究 |
1.2.3 发达国家医疗费用管控基本经验研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机理分析 |
2.1 药占比的概念与功能实现 |
2.1.1 药占比的内涵与测度 |
2.1.2 药占比的影响因素 |
2.1.3 药占比管控的基本手段 |
2.2 医疗费用控制的公共政策目标 |
2.3 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理论模型 |
2.3.1 “四方三体”医疗费用控制模型 |
2.3.2 医疗费用产生过程模型 |
2.3.3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控制关系研究 |
3.1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关系分析 |
3.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3.1.2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
3.1.3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关系的回归分析 |
3.2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3 药占比降低的途径分析 |
3.3.1 药占比降低的理论途径 |
3.3.2 基于数据分析的药占比降低途径 |
3.4 药占比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地位分析 |
3.4.1 从需求角度看医疗费用控制 |
3.4.2 从供给角度看医疗费用控制 |
3.5 药占比管控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局限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实施国际经验 |
4.1 美国医疗费用控制及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借鉴 |
4.1.1 管控型医疗保险 |
4.1.2 医疗救助计划中的药品费用控制 |
4.2 加拿大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借鉴 |
4.2.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
4.2.2 医疗费用控制 |
4.2.3 药品费用控制 |
4.3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5 我国医疗费用控制政策路径 |
5.1 医疗费用控制政府政策梳理 |
5.1.1 需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 |
5.1.2 供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 |
5.2 控费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包构建 |
5.2.1 医疗费用控制文献分析整理 |
5.2.2 医疗费用控制政策策略工具包 |
5.3 医疗费用控制对策 |
5.3.1 政府部门 |
5.3.2 医保部门 |
5.3.3 医疗机构 |
5.3.4 患者 |
5.3.5 企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理论基础 |
1.4.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2 主要的理论范畴 |
1.4.3 政策分析的模型 |
1.5 创新之处与成果 |
第二章 重庆市医疗改革的背景 |
2.1 我国医疗改革的概况 |
2.1.1 我国医疗改革的历程 |
2.1.2 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教训 |
2.2 我国地方政府医疗改革现状 |
2.2.1 我国地方政府制定医改政策的目标和做法 |
2.2.2 我国地方政府医疗改革的主要经验 |
2.3 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出台的背景 |
2.3.1 医药分开政策出台背景和改革目标 |
2.3.2 公立医院收支严重依赖药品和检查 |
2.3.3 医疗服务价格行政定价偏低 |
2.3.4 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 |
第三章 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描述 |
3.1 重庆市2015医改政策的主要做法和目标 |
3.1.1 医改政策的解读 |
3.1.2 医改政策的制度配套 |
3.1.3 医改政策的主要目标 |
3.2 重庆市2015医改政策的决策和执行 |
3.2.1 医改政策的决策 |
3.2.2 医改政策的执行 |
3.3 医改政策执行中各方的反应和民意的表达 |
3.3.1 医改政策执行中各方的反应 |
3.3.2 医改政策执行中民意的表达 |
3.4 政府对民意的回应 |
3.4.1 政府宣布医改政策中止 |
3.4.2 政府追究医改失败责任 |
3.4.3 民意推动2017新医改政策 |
3.5 重庆市2017新医改政策的决策和执行 |
3.5.1 新医改政策的决策 |
3.5.2 新医改政策的执行 |
3.6 重庆市2017新医改政策的成效 |
第四章 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的决策分析 |
4.1 社会参与政策决策的作用 |
4.1.1 社会参与可以减少政策制定的盲目性 |
4.1.2 社会参与决策过程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
4.1.3 社会参与决策过程可以提升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
4.2 社会参与政策决策的制约因素 |
4.2.1 公众自身因素影响参与政策决策 |
4.2.2 政府对社会参与态度影响政策决策 |
4.3 重庆市医改政策决策模式的分析 |
4.3.1 社会参与前期调研及论证工作优化了医改政策的决策 |
4.3.2 社会参与医改配套政策及试点工作完善了医改政策的决策 |
第五章 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的执行分析 |
5.1 社会参与政策执行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
5.1.1 社会参与政策执行的作用 |
5.1.2 社会参与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 |
5.2 社会参与前期培训和政策宣传夯实了政策执行的基础 |
5.2.1 政策执行的前期培训 |
5.2.2 政策执行的政策宣传 |
5.3 部门间协同参与推动了医改政策的执行 |
5.3.1 医保部门协同参与匹配了医保政策 |
5.3.2 医改执行过程重视部门协同信息互通 |
5.3.3 部门间协调参与构建高效回应公众机制 |
第六章 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的评估与监控分析 |
6.1 社会参与政策评估与监控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
6.1.1 社会参与评估与监控的作用 |
6.1.2 社会参与评估与监控的制约因素 |
6.2 社会参与医改决策过程中的评估与监控有利于保障政策的有效性 |
6.2.1 社会参与不足致评估与监控实施不力 |
6.2.2 社会参与充分使评估与监控实施有力 |
6.3 社会参与医改执行过程中的评估与监控有利于保证政策的达成度 |
6.3.1 评估与监控实施及时,避免了群体事件扩大 |
6.3.2 社会参与评估与监控保障了政策的顺利执行 |
第七章 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优化的启示 |
7.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须重视公众参与 |
7.1.1 增强公众政治参与意识 |
7.1.2 提升公众政治参与能力 |
7.1.3 拓宽公众参与的制度渠道 |
7.2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须完善医改配套政策 |
7.3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须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
7.3.1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
7.3.2 完善公民听证制度 |
7.3.3 完善政策回应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 ——以NJ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内容和框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局限性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信贷配给理论 |
2.1.3 金融创新理论 |
2.1.4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1.5 生命周期理论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简要评述 |
3 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风险特征分析 |
3.1 生物医药企业细分及业务模式 |
3.2 生物医药行企业行业特征 |
3.2.1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及风险预警 |
3.2.2 行业主要政策及影响 |
3.2.3 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
3.2.4 行业特点 |
3.3 生物医药企业的阶段性特征 |
3.4 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特征 |
4 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信贷现状 |
4.2 风险分类和评估 |
4.2.1 风险分类 |
4.2.3 风险评估 |
4.3 现有信贷模式及缺陷分析 |
4.3.1 信贷政策 |
4.3.2 传统信贷模式特点 |
4.3.3 传统信贷模式缺陷及改进措施 |
5 基于NJ银行信贷案例分析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 |
5.1 Y公司基本情况 |
5.1.1 企业概况 |
5.1.2 核心团队 |
5.1.3 主要产品 |
5.1.4 财务情况 |
5.2 初创期银行信贷模式 |
5.2.1 影响因素 |
5.2.2 初创期信贷模式创新 |
5.3 成长期银行信贷模式 |
5.3.1 影响因素 |
5.3.2 成长期信贷模式创新 |
5.4 成熟期银行信贷模式 |
5.4.1 影响因素 |
5.4.2 成熟期信贷模式创新 |
5.5 信贷模式创新及效果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及建议 |
6.2.1 完善多方合作机制 |
6.2.2 金融与科技相融合 |
6.2.3 提高风险识别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9)基于道德约束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劣质药品 |
2.1.1 劣质药品定义 |
2.1.2 英文研究综述 |
2.1.3 中文研究综述 |
2.1.4 劣质药品研究总结 |
2.2 质量受权人 |
2.2.1 质量受权人制度 |
2.2.2 英文研究综述 |
2.2.3 中文研究综述 |
2.2.4 质量受权人研究总结 |
2.3 道德决策机制理论综述 |
2.3.1 道德决策概念 |
2.3.2 道德决策模型 |
2.3.3 道德立场理论 |
2.3.4 理论应用 |
2.4 工作满意度影响机制理论综述 |
2.4.1 工作满意度概念及影响因素 |
2.4.2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
2.4.3 资源保存理论 |
2.4.4 期望理论 |
第3章 控制劣质药品的理论研究框架 |
3.1 影响劣质药品控制的因素 |
3.1.1 关键人员 |
3.1.2 影响因素分析 |
3.2 内部因素影响 |
3.2.1 药品放行决定的道德属性 |
3.2.2 H-V道德决策核心模型 |
3.2.3 双重承诺 |
3.3 外部因素影响 |
3.3.1 道德型领导力 |
3.3.2 工作焦虑及心理安全 |
3.3.3 工作满意度 |
3.3.4 主动人格 |
3.4 质量受权人控制劣质药品理论研究框架 |
第4章 质量受权人道德决策实证研究 |
4.1 研究情景 |
4.1.1 实验情景研究定义及分类 |
4.1.2 情景整体设计 |
4.1.3 情景内容设计 |
4.1.4 情景内容效度评价 |
4.2 研究设计 |
4.2.1 问卷设计方法 |
4.2.2 量表设计与变量测量 |
4.3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数据收集 |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样本质量检验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模型信度检验 |
4.4.3 模型效度检验 |
4.4.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5 违规情景比较分析 |
4.6 模型检验 |
4.6.1 严重违规情景SEM分析 |
4.6.2 轻度违规情景SEM分析 |
4.7 道德立场比较分析 |
4.7.1 分类统计 |
4.7.2 道德立场对于放行意图影响 |
4.8 结果与讨论 |
4.8.1 两种违规情景研究结果的相似之处 |
4.8.2 两种违规情景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 |
4.8.3 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比较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质量受权人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方法 |
5.1.2 量表设计与变量测量 |
5.2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样本质量检验 |
5.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3.2 模型信度检验 |
5.3.3 模型效度检验 |
5.4 模型检验 |
5.4.1 多元回归模型检验 |
5.4.2 中介效应检验 |
5.4.3 调节作用检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实践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章 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建议 |
7.1 改变质量受权人管理制度 |
7.1.1 改变质量受权人备案制管理方式 |
7.1.2 严格从业资格加强持续教育 |
7.2 健全质量受权人监督机制 |
7.2.1 增加对于药品放行工作的监督 |
7.2.2 明确质量受权人法律责任及处罚 |
7.2.3 劣质药品惩处增加生产过程评价 |
7.3 加强药品行业职业道德建设 |
7.3.1 明确质量受权人职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
7.3.2 建立药品行业职业道德公约 |
参考文献 |
附录A:2018年药品飞行检查部分结果摘录 |
附录B:行业专家版内容效度问卷 |
附录C:管理专家版内容效度问卷 |
附录D:劣质药品放行机制及影响因素调查 |
附录E:质量受权人工作状态研究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研究 ——以广西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理论工具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评述 |
1.3.3 研究简要评论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及成因 |
2.1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现状 |
2.2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表现形式 |
2.2.1 医疗服务需方道德风险表现形式 |
2.2.2 医疗服务供方道德风险表现形式 |
2.3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影响 |
2.3.1 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
2.3.2 破坏医疗市场诚信机制 |
2.3.3 影响医疗保险健康发展 |
2.4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2.4.1 基本因素:信息不对称 |
2.4.2 体制因素:医保制度不完善 |
2.4.3 技术性因素: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 |
2.4.4 制度性因素:第三方支付方式 |
第3章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措施及困境 |
3.1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措施 |
3.1.1 政策措施 |
3.1.2 扩面措施 |
3.1.3 监管措施 |
3.2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面临的困境 |
3.2.1 双向转诊实际实施的效果有限 |
3.2.2 医疗供方控费效果不明显 |
3.2.3 医保监管难度大 |
3.2.4 医保监控效果差 |
3.3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的制约因素 |
3.3.1 利益结构不均衡 |
3.3.2 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 |
3.3.3 医疗机构薪酬结构不合理 |
3.3.4 医保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章 国外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经验 |
4.1 国外的经验 |
4.1.1 发达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及其道德风险控制的经验 |
4.1.2 发展中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及其道德风险控制的经验 |
4.2 国外经验启示 |
第5章 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的建议 |
5.1 调整医疗服务市场各方的利益关系 |
5.2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
5.3 改善内部薪酬结构 |
5.4 完善医保管理机制 |
5.5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采购药品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恒瑞医药销售费用超额问题探析[D]. 陈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D]. 刘嘉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6]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7]重庆市医疗改革政策优化研究[D]. 尹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 ——以NJ银行为例[D]. 瞿瑶. 浙江大学, 2020(02)
- [9]基于道德约束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实证研究[D]. 任笑红. 天津大学, 2020(01)
- [10]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研究 ——以广西A市为例[D]. 苏亚莉.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