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溶性物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溶性,物种,粒径,催化剂,因子,北京,轨迹。
水溶性物种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1](2010)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物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物种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分。研究选择清华大学和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城区和郊区观测点,河北白洋淀和内蒙古商都县作为区域背景观测点,基于2008年奥运前后和2007年采暖开始前后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物种的观测结果,表征了其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在不同的源排放强度下其浓度的逐时段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素的影响,并识别了大气颗粒物锯齿型(缓升突降)污染过程中NO_3~-与SO_4~(2-)相对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关键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奥运前后和采暖开始前后清华和白洋淀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物种的浓度明显大于密云和商都, SO_4~(2-)、NO_3~-和NH_4~+(简称SNA)是水溶性物种的主导成分,占水溶性物种的比例达70%~90%。清华、密云和白洋淀叁点之间水溶性物种组成相似,与商都差异较大,可能主要由污染物源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区域性差异导致。(2)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源排放强度的变化是引起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奥运前后北京及周边地区临时减排措施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呈逐时段降低的趋势,并使得奥运期间水溶性离子浓度均降至奥运前后的最低值。北京市集中供暖使得采暖初期污染物排放量相比采暖前突增,并使清华SO_4~(2-)和NH_4~+浓度升高。(3)气象因素可以加强或削弱污染物源排放强度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气团来源分析表明:南方气流区域性缓慢的传输是导致奥运前颗粒物水溶性物种重污染的关键成因,北方洁净气流频繁、快速的输入是导致奥运期间水溶性物种浓度显着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来自清洁地区气团相对比例的升高是导致采暖初期大部分水溶性物种浓度相比采暖前降低的重要因素。(4)与大气颗粒物SNA周期性污染过程相似,北京及周边地区NO_3~-/SO_4~(2-)比值亦呈锯齿型变化规律,并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采暖开始前后,随着锯齿型污染过程中NO_3~-和SO_4~(2-)浓度的升高,清华、密云和商都NO_3~-/SO_4~(2-)比值亦升高,表明NO_3~-浓度增长速度大于SO_4~(2-);然而白洋淀NO_3~-浓度增长速度却小于SO_4~(2-)。奥运前后,随着锯齿型污染过程中NO_3~-和SO_4~(2-)浓度的升高,所有采样点NO_3~-浓度的增长速度均小于SO_4~(2-)。在锯齿型污染过程中,NO_3~-与SO_4~(2-)相对变化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分别主要由NH_4~+对NO_3~-和SO_4~(2-)中和度的空间差异和气象因素(温度)的季节差异导致。(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0-06-01)
任锐,王宗贤,管翠诗,郭爱军,阙国和[2](2005)在《渣油悬浮床加氢水溶性催化剂预硫化研究Ⅰ硫化条件对硫化催化剂物种及分散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在不同阶段中和不同条件下所获得的硫化产物的XRD和TEM分析发现,镍盐在临氢加热前的硫化产物是结晶程度较低的NiS2,临氢加热后变为结晶程度较高的NiS和Ni7S6,它们的分散状态没有明显地改变;钼酸盐在临氢加热前的硫化产物为部分硫代钼酸盐,临氢加热后变为微晶态MoS2,其分散状态明显提高,临氢加热是两种催化剂前体的硫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助硫化剂NH4Cl的加入对镍盐的硫化产物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存在状态都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它是钼酸盐硫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助剂,当NH4Cl加入量增大时,XRD分析未发现其本体化学组成有变化,其结晶程度有所降低,晶粒度由6.6nm降至3.6nm。分散介质的种类对催化剂的分散效果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以钼酸盐为例,密度和黏度更大的克拉玛依常压渣油更有利于硫化产物的分散,与采用润滑油基础油为分散介质时相比,其晶粒度由3.0nm降低至2.0nm,且外观形态由粒径较小(50nm~100nm)的较致密的颗粒变为粒径较大(100nm~500nm)的呈现蓬松球壳结构的絮状团块。(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余学春[3](2004)在《北京PM_(2.5)水溶性物种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样品预处理条件(去离子水用量、超声提取时间与次数等)及分析条件(分析柱匹配、淋洗液梯度设定等)的摸索,建立了一套同步测定颗粒物中7种无机阴离子及15种水溶性有机酸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使对颗粒物中水溶性二元羧酸的测定范围由目前的C2~C6拓宽至C2~C12,且在分析时间、样品回收率等分析指标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北京市选择3个典型采样点(车公庄、清华园及昌平),在持续2年多(2001.3~2003.6)的时间里进行了PM2.5的小流量连续采样、中流量加密采样及分级采样,并用本研究建立的同步测定方法,对PM2.5中各水溶性物种含量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北京PM2.5水溶性物种组成、浓度水平、时空变化、粒径分布、气-固分配等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SO42-、NO3-及NH4+为北京大气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物种,叁者浓度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21%,其它无机离子占7%,水溶性有机酸占1.7%。在水溶性有机酸中,乙二酸含量最丰。(2) 各水溶性物种大致分布在叁个模态:0.7(m左右的液滴模态、2(m左右及5(m左右的粗模态。除Na+、Ca2+、Mg2+在粗、细模态中大致各占50%左右外,其它组分绝大多数分配在细模态中。(3) 阴、阳离子在大部分粒径范围并不平衡,仅在3.3(m左右接近平衡。在小于3.3(m颗粒物中,阴离子过剩,颗粒物显酸性;在大于3.3(m的颗粒物中,阳离子过剩,颗粒物显弱碱性。(4) Denuder实验表明:甲酸、乙酸、亚硝酸分别约有12%、14%、8%存在于颗粒态,乙二酸、硝酸分别约有31%、26%存在于气态。(5)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SO42-的浓度与湿度相关性较强,说明液相反应为SO42-的重要形成途径;NO3-、C2O42-浓度与O3及湿度相关性较强,说明气相反应和液相反应均为NO3-、C2O42-的重要形成途径。(6) 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北京PM2.5水溶性无机物有43%来源于经由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20%来源于土壤、11%来源于工业和机动车排放、7%来源于海盐;水溶性有机酸有51%来源于植物排放和生物质燃烧、39%来源于VOCs的大气光化学氧化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7) 扩散模型模拟发现:外来源对北京市区PM2.5中SO42-、NO3-、NH4+的浓度影响最大,分别贡献57%、58%和69%;工业污染源和采暖锅炉对市区PM2.5中SO42-、NO3-、<WP=5>NH4+浓度贡献分别为29%、13%和17%;机动车对市区PM2.5中SO42-、NO3-、NH4+浓度贡献分别为4%、27%和10%。(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4-01)
水溶性物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在不同阶段中和不同条件下所获得的硫化产物的XRD和TEM分析发现,镍盐在临氢加热前的硫化产物是结晶程度较低的NiS2,临氢加热后变为结晶程度较高的NiS和Ni7S6,它们的分散状态没有明显地改变;钼酸盐在临氢加热前的硫化产物为部分硫代钼酸盐,临氢加热后变为微晶态MoS2,其分散状态明显提高,临氢加热是两种催化剂前体的硫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助硫化剂NH4Cl的加入对镍盐的硫化产物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存在状态都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它是钼酸盐硫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助剂,当NH4Cl加入量增大时,XRD分析未发现其本体化学组成有变化,其结晶程度有所降低,晶粒度由6.6nm降至3.6nm。分散介质的种类对催化剂的分散效果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以钼酸盐为例,密度和黏度更大的克拉玛依常压渣油更有利于硫化产物的分散,与采用润滑油基础油为分散介质时相比,其晶粒度由3.0nm降低至2.0nm,且外观形态由粒径较小(50nm~100nm)的较致密的颗粒变为粒径较大(100nm~500nm)的呈现蓬松球壳结构的絮状团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溶性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1].刘辉.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物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
[2].任锐,王宗贤,管翠诗,郭爱军,阙国和.渣油悬浮床加氢水溶性催化剂预硫化研究Ⅰ硫化条件对硫化催化剂物种及分散度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5
[3].余学春.北京PM_(2.5)水溶性物种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清华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