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红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初级中学710089
摘要:高效而个性的语文课堂既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效率地掌握知识,又能充分地塑造学生个性,培养个性意识和个性创新。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转变课堂角色,把时间交给学生,搭建平台,还学生施展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因高效而个性更加美丽多彩。
关键词:高效个性语文课堂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并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而充满个性的高效课堂更是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把个性发展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敢于展示自我,真正达到对知识的“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现就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课堂角色,创设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这是实现高效个性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前的课堂,学生总是不愿开口,不肯积极发言,展示自我,口头表达能力总是那样糟糕、拙劣,课堂气氛沉闷;写起作文仍是那样的痛苦、生涩、蹩脚。而教师也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讲得少学生不理解,生怕遗漏知识点学生掌握不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创新意识埋没了,成了老师的“跟屁虫”。这样的课堂,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个性飞扬更是无从谈起。课堂角色转变了,教师放下了所谓的尊严和架子,以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提出“做三件事有两件成功就是胜利”的口号。试想,如果将篮环降为2米,相信每一学生都是灌篮高手。只有角色转变了,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质疑,敢说敢做、敢展示,张扬自我个性,从而享受他们的成果与交流的乐趣,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并逐步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
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发展个性的空间
高效的语文课堂不是预设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自主又合作,既面向全体又张扬个性。学案设置的问题不过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平台,并不是让学生照着答案来死套,这里并没有唯一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书写组织语言的时间,学生才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思想,施展发展个性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从而打开思路,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模糊性、多样性,使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尤其是经典课文、精彩段落的阅读,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研读、品味,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最终有所发现。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自由发言,师生点评、补充。长此下去,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参与意识强了,思维活跃了,变被动学习为积极探索,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深入思考,敢于否定、敢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不仅给予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个性意识和个性创新能力。
三、因势利导,注重过程,搭建平台,还学生个性施展的舞台
高效个性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主持人”,一个巡查员、一个帮助者、一个服务者、一个指导者,只是起一个方法引导、疑难点拨的作用。课堂上注重学习过程,搭建施展舞台。教师讲授的内容大大减少,课堂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每位学生每堂课都参与课堂,都有所得。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给予肯定。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是彼此增加了解、开拓思维的有效途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培养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因为自主与合作,高效而个性,课堂有了山花绽放的烂漫,有了太阳初升的灿烂,有了溪水淙淙的流畅,有了师生一起舒展灵性的空间。我们愿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放飞学生灵动的翅膀,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而个性。当然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坚信,有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教育人士的积极探索,高效而个性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获得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新课程新创意》[M].北京:教学发展研究。
[2]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