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外科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紫煜[1](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徐绍港[2](2021)在《三种量表在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预测中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借助三种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在农村地区失能老人中的应用,并判断三种量表对压力性损伤的预测差异,确定适合该人群的筛检工具,为将来推广压力性损伤高危筛检服务提供相关信息和理论支撑,以期服务更多的患者。研究方法:本研究借助临床上常用的Braden量表、Norton量表及Waterlow量表,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温州某县级市三个镇的农村地区,通过村居委会途径整群抽样选取失能老人180名,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其人口学资料、量表评估、采取的预防措施及压力性损伤的出现情况进行收集。方法:首先建立资料收集本,定期组织2名研究人员下乡收集相关的资料。收集者首次面对失能老人评估时,应进行详细的询问、观察和体格检查。在自然光线和安静状态下对失能老人的头部、脚、背部等部位给予全面的皮肤检查。根据人口学和相关资料收集表对失能老人的性别、年龄、疾病、失能程度、活动方法及照顾者等进行收集;按照三种量表的条目按顺序评估、计分和判定危险程度;记录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如翻身、皮肤卫生、皮肤按摩、更衣、保持床单整洁和垫软枕等。首次评估后,第二周和第三周各评估一次,以后每2周随访直到满3个月、住院或死亡,并观察失能老人有无压力性损伤的出现,所收集的数据需双人核对并录入SPSS25软件再次确认无误后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和压力性损伤情况在研究期间对失能老人进行实际评估和随访180例,删除中途病情加重住院1例、误吸致死1例和填写重要信息不全1例,最终获得有效的样本为177例,有效回收率98.3%。失能老人性别:男111例(62.7%),女66例(37.3%),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80.39±5.59岁。疾病:神经系统疾病22例(12.4%)、运动系统疾病90例(50.8%)、心肺疾病32例(18.1%)、内分泌系统33例(18.6%)。在有效样本中,有13例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7.34%,尾骶部是好发部位,分期以I期为主。2三种量表的压力性损伤预测效果2.1综合比较在ROC曲线上,当Braden量表、Norton量表及Waterlow量表的最佳临界值为(16-17分)、(12.5-13分)和(13.5-15分)时AUC表现出恒定和良好的预测水平时所对应的灵敏度范围分别为:(79.9%-86.6%)、(90.2%-93.9%)和(20.1%-34.8%);特异度范围分别为:(15.4%-23.1%)、(38.5%-69.2%)和(46.2%-61.5%);阳性预测值范围分别为:(26.3%-43.3%)、(30.8%-34.8%)和(13.8%-17%);阴性预测值范围分别为:(97.9%-98.6%)、(96.1%-97.6%)和(95.2%-96.2%)。2.2ROC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Norton量表的AUC值(0.806-0.830),Braden量表的AUC值(0.829-0.912),Waterlow量表的AUC值(0.305-0.331)。在疾病间比较,Norton和Braden量表的AUC变化存在相似,即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AUC值均>0.5,心肺疾和神经系统疾病的AUC值<0.5,而Waterlow量表与前两种量表的变化存在差异,即在神经系统、心肺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AUC值>0.5,而运动系统疾病的AUC值<0.5。研究结论:1.虽三种量表的共同点是均能对农村失能老人的压力性损伤进行预测,但存在差异。2.在整体预测效能方面,Braden量表在僻远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的预测能力上占有优势,可用于该地区失能老人的压力性损伤风险人群筛查和风险管理。3.在不同疾病间比较,三种量表对某一病种的压力性损伤预测能力上占有优势,同时使用可弥补使用单一量表的预测不足,避免预测出现遗漏或偏差的现象发生。
赵玉玺[3](2021)在《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以退行性病变为主要原因的升主动脉扩张(Ascending aortic dilation,AAD)合并瓣膜功能不全复合病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越来越高。AAD和瓣膜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病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心功能失代偿、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破裂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随着微创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主动脉及主动脉瓣(Aortic valve,AV)疾病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也为外科高危手术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针对AAD合并瓣膜疾病一体化腔内治疗的研究数据仍然不足,也尚无腔内治疗的指南建议。因此,针对此复合病变人群的腔内治疗需求就尤为迫切。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一体化解决AAD合并AV疾病,以及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同期解决AAD合并多瓣膜疾病等问题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方向。研究目的:(1)获取AAD合并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2)探究AAD合并AV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3)分析AAD合并AV疾病的影像学形态特点,提出新型移植物及输送系统的设计方案;(4)通过体外与体内实验,探究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5)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TAA)合并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AD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手术预后情况。(2)血流动力学研究:基于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据建立AAD模型,通过流固耦合的数值仿真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点。(3)基于影像学分析的移植物研发:对AAD合并AV疾病的38例患者与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同期行CTA检查且升主动脉形态正常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解剖形态对比。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并研发符合病变形态并达到同期腔内治疗目的移植物装置。(4)移植物体外及体内实验:通过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体外模拟实验,经心尖导入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进一步规范移植物系统的操作流程,探索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效能和可操作性;在6头成年健康家猪中完成新型移植物系统的体内释放,并通过CTA、心脏彩超、心电图、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和可行性。(5)经导管同期腔内修复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的体外研究: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建立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通过体外模拟系统经心尖导入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二尖瓣(Mitral valve,MV)腔内移植物,探索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理念的可行性。结果:(1)在纳入的342例患者中,退行性病变(162/342,48.8%)仍然为主要发病原因。在疾病分布方面,单纯AAD的占比最小(12/342,3.5%)。AAD合并AV疾病占比最高(129/342,37.7%),其中AR最为常见(51/342,14.9%)。AAD合并双瓣膜疾病中,AR合并MR的占比最高(67/342,19.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7/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P=0.012),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40%(P=0.007)和手术治疗(P=0.040)三个因素与手术死亡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HD和术前EF值<40%是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HD,(OR=8.657,95CI=1.73-43.09,P=0.008);EF值<40%(OR=0.075,95CI=0.01-0.04,P=0.002)】。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115/342,33.6%)。有17例晚期死亡。术后2、4、6年生存率分别为93.9%、93.0%、93.0%。随访期共有40例并发症发生,术后2、4、6年无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8%、58.2%、58.2%。(2)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正常组、AAD+AS+AR组和ATAA+AR组模型AV的有效开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s,EOA)为2.67 cm2、2.17 cm2和4.13 cm2,最大跨瓣压差为14.65 mm Hg、18.63 mm Hg和13.82 mm Hg。正常组和AAD+AS+AR组模型的峰值流速均出现在AV处。ATAA+AR组模型中峰值流速出现在升主动脉末端处。在舒张期流场分布方面,AAD+AS+AR组模型AV处存在小片高流速区域,提示轻度至中度反流。ATAA+AR组模型AV处发现了大片高流速区域,提示存在严重反流。对于AV形态而言,正常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近似圆形,舒张期无反流。在AAD+AS+AR组模型中,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偏小,舒张期表现为明显返流。对于ATAA+AR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增大,舒张期表现为严重反流。三组模型的峰值应力均出现在舒张期。高应力区域分别集中在瓣膜的联合边缘、瓣膜自由边钙化区域与联合边缘和无冠状动脉瓣上。(3)AAD组相比正常组在主动脉瓣环平面、瓦氏窦平面、窦管交界(Sinotubular junction,STJ)平面、升主动脉中段平面、升主动脉远心端平面、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以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扩张明显(P<0.05)。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的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239;P=0.066)。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在周向角度的测量中,AAD组大于正常组(127.3±26.8°vs 115.8±13.5°,P=0.031)。在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开口、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开口和STJ至瓣环中心线距离的测量中,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2.8±4.5mm vs 13.4±3.1mm,P=0.663;20.0±4.2mm vs 19.5±2.0mm,P=0.501;26.9±5.0mm vs 27.8±3.3mm,P=0.492)。而在升主动脉长度的测量中,AAD组在STJ至升主动脉远心端大弯侧、小弯侧以及中心线距离均大于正常组(P<0.05)。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完成了新型移植物和输送系统的研制。(4)在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通过经心尖入路模拟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体外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释放时间为37.3±8.2 min(25-59min)。开窗高度和直径均为1.25 cm时,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RCA流量的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而开窗高度1.25 cm+直径1.5 cm,开窗高度1.5 cm+直径1.25 cm,以及开窗高度1.5 cm+直径1.5 cm三组中,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无明显减少。内窥镜观察提示人工AV启闭正常,MV前叶活动无明显受限。大体解剖结果显示移植物均释放完全且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开窗对位准确。在6头动物体内成功植入腔内移植物,术中造影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显影良好,人工AV功能正常。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开窗最适参数。5头动物在随访期存活,1头因感染在术后第12天死亡。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正常,未见明显狭窄、返流及瓣周漏(Perivalvular leakage,PVL)。CTA及心电图未见异常。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在位,无冠状动脉梗阻及组织损伤。(5)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成功建立了ATAA+AR+MR疾病模型,并成功模拟了主动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MV腔内移植物经心尖入路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0/10)。术后造影提示瘤体隔绝完全,移植物位置及形态良好。术后双侧冠状动脉血流均无明显减少(LCA:289.4±10.2 ml/min vs 330.4±12.1 ml/min,P<0.001;RCA:350.0±14.5 ml/min vs 376.8±10.5 ml/min,P<0.001)。内窥镜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返流及瓣周漏。AV和MV的跨瓣压差无明显增加(6.0±0.6 mm Hg vs 5.5±0.9 mm Hg,P=0.076;5.4±1.0 mm Hg vs 4.9±1.0 mm Hg,P=0.094)。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的梯度压差也无明显增加(2.0±0.5 mm Hg vs 1.9±0.5 mm Hg,P=0.154)。术后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对位准确,无梗阻现象。结论:AAD合并瓣膜疾病人群已成为AAD患者中的主要人群。经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探索,初步验证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了经导管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的可行性。以上研究将为AAD合并瓣膜疾病提供新的微创治疗思路和科学数据。
王雪[4](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符合甘肃省现况的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为甘肃省创伤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为甘肃省创伤护理联盟建立及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促进该省份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20年国内外的创伤相关文献、以及创伤救治体系相关政策文件等,明确近年相关研究方向和进展,并参考研究方法与结论,保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构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2、质性访谈:以4M1E理论为基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访谈甘肃省各级创伤中心管理人员,弥补课题组前期创伤护理现况调查的量性研究不足,对该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深入探讨。为后期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访谈结果,形成管理模式初稿。3、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统计指标专家的积极、权威系数以及专家协调系数等,验证咨询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最终确立管理模式。结果1、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主题内容主要包括:(1)各级创伤中心护理工作建设缺乏具体化标准;(2)创伤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矛盾突出;(3)院前—院内预警反馈机制灵敏度低;(4)创伤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5)缺乏创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后进行统计,积极系数为1.0;权威系数为0.82,二轮咨询后的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43(P<0.01)。构建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5个维度构成:组织构架、人员管理、环境物品及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相应统计方法,确立了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各级指标,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促进该省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
柴先灯[5](2021)在《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在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中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胃镜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护理中应用全程优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改善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预后是否有积极意义,同时总结全程优化护理实践工作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以便更高质量的进行应用和推广。方法研究对象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因各种原因导致误食异物引起食管异物嵌顿或滞留,需接受胃镜取出治疗术的患者。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就诊患者分为对照组,而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就诊患者分为研究组,中间1个月洗脱期。对照组患者在胃镜取出食管异物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干预。研究过程中需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异物取出操作时间、异物部位、异物形态、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操作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血压脉搏变化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比率进行分别记录,对比分析上述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以评估全程优化护理改善食管异物胃镜取出疗效的护理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食管异物嵌顿或滞留需胃镜取出治疗的患者211例,其中10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研究,109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进行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操作时间、异物嵌顿部位及异物形态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02例患者胃镜异物取出治疗总有效率88.24%,研究组109例患者胃镜取出治疗总有效率96.33%,两组间总有效率对比分析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对比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平均值比较(126.06±11.03mm Hg vs 127.07±11.45mm Hg,80.16±7.95mm Hg vs 79.05±8.53mm 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值比较(121.18±9.88mm Hg vs 116.67±10.82mm Hg,77.34±6.58mm Hg vs72.02±5.92mm Hg)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脉搏(82.81±14.37bpm vs 81.48±13.13bp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脉搏(77.42±13.87bpm vs 73.42±11.26bpm)对比分析发现,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前SAS及SDS评分比较时,对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的相关量表评分平均值(56.57±6.55 vs 55.76±5.21,62.85±8.37vs 64.69±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S及SDS评分(51.90±7.52 vs 42.22±8.03,56.27±6.33 vs 48.41±6.11)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包括出血、穿孔及咽后壁脓肿等并发症在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而研究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则为9.17%,两组患者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分别为80.39%和94.50%,两组患者间总满意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异物经胃镜取出治疗操作时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可提高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利于保持术前、术中及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改善并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身心舒适度,值得日常护理实践工作中加以推广使用。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6](2013)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文中研究说明
刘峰[7](2020)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检索、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整合、归纳现有的严重腹部创伤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经2轮德尔菲函询后,制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2.通过该方案的制定,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实施损伤控制复苏的观念意识,促进对创伤新理念新技术的规范落实,从而提升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护质量。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者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INAHL、Cochr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网等数据库,查阅严重腹部创伤救护相关文献,整合归纳有关证据条目。2.临床观察以南京某三甲医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追踪其在急救、ICU复苏不同阶段的DCR救护措施,采用现场笔记及日记的方式,记录护理人员对该类患者的护理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以获取临床中严重腹部创伤DCR的护理措施,补充已有文献证据条目。3.头脑风暴针对前期构建的咨询条目征求专家意见,对其结构框架和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下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并对条目内容、语义措辞及文化适用背景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必要的增删和修改意见及原因,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修改咨询条目形成最终专家函询问卷。4.专家完善由4位具备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现场评阅,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根据我国国情及临床实际,调整条目内容、语义表达及文化适用等,拟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初稿。5.德尔菲函询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每位专家根据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等进行评分,并提出意见或建议。6.统计分析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等指标对问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1.在文献研究、头脑风暴、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完善,初步构建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基本框架及内容,包含“创伤急诊抢救护理”、“创伤监护复苏护理”2项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经统计,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3。两轮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050.20,协调系数分别为0.29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以损伤控制复苏为理论指导,聚焦不同阶段核心护理问题,初步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最终形成的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专家意见集中,权威系数较高,结果科学可靠,具有一定实用性。
宋艳鹏[8](201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某三甲医院医疗纠纷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石河子市某三甲医院医疗纠纷基本特征,分析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医患双方原因,找出影响医疗纠纷赔付率的影响因素,为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及制定医疗纠纷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兵团规模最大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49件有效医疗纠纷卷宗为调查对象,采用《医疗纠纷档案信息采集表》对医疗纠纷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对医疗纠纷总体概况如原因、发生数量、科室分布、解决途径、专业鉴定等情况及医患双方群体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进行医疗纠纷赔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医疗纠纷总体概况:2002-2017年医院年均发生医疗纠纷22件,年均赔款68.74万元;近十年医疗纠纷发生率呈总体下降趋势,2017年达到最低水平,分别为每百名医务人员0.65件、每万次例手术量2.40件、每万次例业务量0.12件;51.86%的医疗纠纷发生在外科科室,纠纷数量前三位科室分别为骨科、心胸外科和急诊科;84.8%的医疗纠纷案件医方存在过错;49.86%的案件最终发生经济赔偿;医疗纠纷医方原因一级分类前三位为治疗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患沟通问题,二级分类前三位分别是缺乏责任心疏忽大意、手术操作失误、并发症;与调解和诉讼途径相比,医患协商途径赔付率最低(χ2=28.37,P<0.001),为过去医院解决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主(占83.95%);医疗纠纷专业鉴定有责率为81.13%,与医疗事故鉴定相比,司法过错鉴定有责率较高达93.94%(χ2=9.37,P=0.009),司法过错鉴定结果以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为主,两者合计占比63.64%。2.医患双方群体特征:349件医疗纠纷中,68.77%的医务人员性别为男性,61.60%的医务人员为中级及以下职称,83.09%的当事人员为临床医生;患者群体中95.7%为汉族,年龄大于60岁的占37.5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78%,62.18%的患者为手术患者,职业分布前三位为离退休职工、企事业单位职工、无固定职业,三者合计占比达到了70.49%。付款方式主要集中于城镇职工医保和全自费,分别为161件和114件,两者合计占比78.80%。3.单因素分析:是否转科、科室类别、专业类别、解决途径、专业鉴定和索赔金额为医疗纠纷赔付率的影响因素。4.多因素分析:护理专业、医技科室、调解途径、索赔金额>1万元为医疗纠纷赔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样本医院2007-2017年医疗纠纷发生率呈总体下降趋势,医疗纠纷数量、及赔偿金额等指标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能说明样本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可能与医院业务量相对较少以及兵团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落后、患者维权意识不强、维稳高压态势等社会因素有关。2.骨科、心胸外科、急诊科为医疗纠纷高发科室。3.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手术操作失误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4.32%和18.24%,为导致医疗纠纷的最主要原因。4.纠纷患者群体呈现出以汉族、老年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离退休职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主的特征,在患者职业和付款方式上不同于其他省份,与兵团人口背景特征相吻合。5.医务人员群体以男性、中级及以下职称、临床专业为主。6.医患协商途径赔付率(43.69%)、平均赔偿额均较低为2017年以前医院解决医疗纠纷的主要方式。7.护理专业、医技科室、调解途径、索赔金额>1万元等因素存在时医疗纠纷发生赔偿的可能性较大,为医疗纠纷赔付率独立影响因素。
张国锋[9](2019)在《计划性腹腔冲洗对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大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腹腔脓毒症(Abdominal Sepsis)起源于严重的腹腔感染,可由腹部疾病直接导致或继发于腹部外伤及手术并发症,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生理复苏、有效的感染源控制、抗生素治疗以及各种支持治疗等。其中,感染源控制主要指外科干预,是腹腔感染脓毒症治疗的核心和基石,是在多学科合作的背景下,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病人预后的前提。其方式包括微创改善引流、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腹腔开放治疗等,在治疗中应贯彻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并采取创伤由轻到重的升阶梯式处理方案。然而对于部分腹腔脓毒症患者,由于存在严重的持续性或继发性腹膜炎,通过微创改善引流等常规方式难以控制感染;加之身体状况危重,使其常难以耐受时间长、强度大的确定性手术。依据DCS原则,越来越多的医师采用时间短的计划性多次手术干预,行清创、冲洗引流等损伤控制治疗,在“保命”的基础上,阶段性地从源头上逐渐控制、局限甚至治愈原发感染,有效避免患者生理及免疫潜能耗竭,从而改善生存及预后,并可于患者条件改善后行择期确定性手术以恢复生理解剖及功能。DCS指导治疗严重腹腔脓毒症,临床中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就其手术时机、适应症、手术技巧等尚未达成标准。对腹腔脓毒症动物模型行计划性损伤控制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对急性腹腔脓毒症大鼠模型行计划性多次腹腔冲洗治疗,从一般表现、生存情况、炎症免疫、脏器功能等方面探究其对大鼠的影响,为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第一部分:建立盲肠结扎穿孔大鼠腹腔脓毒症模型,从一般表现、生存情况、免疫炎症机制、器官功能等方面探讨其特点目的: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大鼠急性腹腔脓毒症模型,(1)分析大鼠的生存情况及一般表现;(2)分析不同时间大鼠肝功能变化并行病理学检测;(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0(白介素-10)的变化。方法:(1)选择SPF级,8~10周龄,体重300±20g,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0),即SHAM组(假手术组)和CLP组(模型组),SHAM组只行开腹手术,CLP组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腹腔感染脓毒症模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动物模型生存情况及一般表现,计算MSS(鼠脓毒症评分);(2)另选大鼠70只,随机分为SHAM组(n=20)和CLP组(n=50)于术后不同时间点3h、6h、12h、24h、48h随机处死大鼠,下腔静脉取血,检测肝酶包括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取肝脏标本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3)于术后不同时间点3h、6h、12h、24h、48h处死大鼠,取血制备血清后用ELISA法行内毒素及细胞因子TNF-α及IL-10检测。结果:(1)模型建立后7天内,SHAM组全部存活,模型组24h内死亡率明显升高(70%),7天全部死亡;CLP组出现立毛、眯眼、精神不振、活动减少等表现,且随时间加重;CLP组MS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2)肝功能指标ALT、AST于SHAM组中各时间变化不着,而模型组术后随时间升高,且从6h起差异显着(P<0.05);HE染色示大鼠肝脏小叶结构受损,中央静脉扩张淤血,肝脏细胞水肿、空泡样变性及溶解坏死,炎性细胞大量浸润,且随时间而呈现加重趋势。(3)相比SHAM组,CLP组内毒素水平于6h后显着升高,48h最高(P<0.05);SHAM组术后TNF-α及IL-10变化不着,而CLP组促炎因子TNF-α于6h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P<0.05);抗炎因子IL-10早期升高稍慢,于12h明显升高,且于48h达到峰值(P<0.05)。结论:CLP组术后较低的生存水平、典型的感染性休克表现,表明急性严重腹腔感染脓毒症模型建立成功;建模后生化及病理结果显示,肝脏功能持续恶化,体现了严重腹腔感染脓毒症中器官衰竭的发生过程;建模后出现炎症因子大量释放,早期以TNF-α等介导的促炎反应为主,后期则IL-10等介导的抗炎反应显着增强,这为后续的再次手术干预及免疫机制研究提供相关依据。第二部分:对脓毒症大鼠模型行计划性腹腔冲洗,在不同方面探讨其影响目的:通过对严重急性腹腔脓毒症大鼠模型行损伤控制的计划性手术治疗,探究其对生存、脏器功能及炎症免疫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选择SPF级,8~10周龄,体重300±20g,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SHAM组(n=10)、CLP组(n=15)、SPL组(n=15)和MPL组(n=15),SHAM、CLP组处理同前,SPL组仅于CLP后6h行再次手术腹腔冲洗,MPL组于CLP后6h、18h、36h分别行计划性再手术冲洗腹腔。(2)观察记录各组动物模型术后生存情况。(3)于术后48h随机处死各组大鼠,下腔静脉取血,检测ALT、AST、内毒素及细胞因子TNF-α及IL-10;(4)CLP后48h取肝脏标本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比较病理学改变。(5)CLP后48h随机处死各组大鼠(n=4),取脾脏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s含量。结果:(1)术后48h,SHAM组全部存活,CLP生存率26.7%,SPL、MPL组术后各时间生存情况好于CLP组,48h生存率分别为33.3%和46.7%。(2)术后48h肝功能指标ALT、AST在SHAM组中最低,CLP组中最高,MPL组相比SPL组降低更显着(P<0.05);肝脏HE染色结果表示,SHAM组基本正常,CLP组明显出现细胞坏死溶解、肝小叶结构损坏、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SPL、MPL组肝脏炎症坏死表现相比CLP组有所改善,且MPL组改善更为明显。(3)内毒素及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在SHAM组中最低,CLP组中最高,MPL组中内毒素及IL-10比SPL组显着降低(P<0.05),但MPL组TNF-α水平比SPL组稍高,差异不显着(P>0.05)。(4)术后48hTregs含量在SHAM组中最低,CLP组中最高(P<0.05),MPL组相比SPL组和CLP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基于DCS的计划性多次腹腔冲洗,能有效提高严重腹腔脓毒症大鼠模型的生存率,通过有效清除腹腔脓液、积液及感染坏死组织,减少感染局部细菌和内毒素产生及扩散,从而减轻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改善免疫紊乱,为严重腹腔感染脓毒症相关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刘凯[10](2017)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近几年间我们中心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经验方案,评价溶栓抗凝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运用腔内微创技术,构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从而避免传统开腹结扎造模对机体带来的手术应激,分析评价ASMVT的病理生理学发展;3.掌握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检测疾病早期的血清学指标,评估溶栓治疗对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4.分析溶栓药物t-PA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分析其抗纤维化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博士课题研究方法遵循转化医学思想,首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问题,进而构建动物模型,观察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规律以及早期的血清学指标变化,评估溶栓治疗对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结果:1.回顾5年间收治的ASMVT患者,总结其发病高危因素以及临床特征,在阶梯式治疗模式的指导下,68例患者单纯腔内治疗24例,手术治疗19例,腔内联合手术治疗25例,其中暂时性腹腔开放患者6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总治愈率为97.6%。与单纯手术治疗组相比,腔内联合手术组小肠切除范围明显减少。明确了联合式的阶梯治疗对于ASMVT患者地预后是有益的。2.运用腔内微创技术,成功构建了 ASMVT的大动物模型,避免了传统手术结扎造模对机体的应激打击,极大程度上模拟了人体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下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模型基础。3.ASMVT的早期血清学指标中,IFABP敏感性最高,在2h即刻达到高峰;其次是GST于6h达到最高值,D-二聚体和D-乳酸在8h后最高;最后是乳酸脱氢酶反应时间最慢。早期的溶栓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改善肠管血供,对轻度缺血的肠管有保护作用。4.t-PA与IFABP有着正相关的关系,t-PA可能会对缺血肠管起着保护作用。TGF-β和α-SMA与t-PA的表达呈负相关,t-PA对缺血肠管有着抗纤维化的作用。结论:及时的诊断以及合理地选择溶栓治疗,能改善ASMVT的肠功能损害,溶栓药物t-PA的合理应用会对缺血肠管有着抗纤维化作用。
二、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外科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外科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
1 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
前言 |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
1 方法 |
2 访谈提纲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
1 背景 |
2 稽查主题 |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三种量表在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预测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三种量表用于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的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样本含量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伦理审查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资料收集方法 |
2.2.3 预调查 |
2.2.4 正式调查 |
2.3 质量控制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失能老人的一般资料及压力性损伤情况 |
3.2 三种量表在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预测中的效果 |
4 讨论 |
4.1 三种量表在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预测中的必要性 |
4.2 三种量表对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的预测差异分析 |
4.3 三种量表在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预测中的比较具有人文优势 |
5 结论 |
6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种量表与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一、患者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五部分: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返流的体外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立题依据 |
三、国内外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设计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4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录5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录6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
综述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
参考文献 |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在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中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设备及器材 |
2.3 标准化的临床护理路径 |
2.4 干预方法 |
2.5 研究工具 |
2.6 评价标准 |
2.7 资料收集和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总有效率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脉搏、血压值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4 讨论 |
4.1 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
4.2 全程优化护理可提高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治疗有效率 |
4.3 全程优化护理可平稳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生命体征 |
4.4 全程优化护理可减轻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负性情绪 |
4.5 全程优化护理可降低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4.6 全程优化护理可提高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护理满意度 |
5 结论 |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成人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术的护理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7)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成立课题组 |
2.2 初拟函询问卷 |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初步拟定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
3.2 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4.2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4.3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
4.4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条目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第八章 附录 |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 B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D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某三甲医院医疗纠纷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现状 |
3.研究目的 |
4.研究意义 |
5.研究内容 |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调查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分析法 |
1.2.2 资料收集方法 |
1.2.3 相关定义指标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技术路线 |
结果 |
1.样本医院概况 |
2.医疗纠纷总体概况 |
2.1 医疗纠纷发生数量 |
2.2 近十年医疗纠纷发生率变化情况 |
2.3 医疗纠纷科室分布情况 |
2.4 不同年份医疗纠纷赔偿金额情况 |
2.5 医疗纠纷解决途径 |
2.6 医疗纠纷专业鉴定情况 |
2.7 医疗纠纷发生原因 |
3.医疗纠纷医务人员群体特征 |
3.1 医务人员职称分布 |
3.2 责任医务人员性别分布 |
3.3 责任医务人员专业分布 |
4.医疗纠纷中患方的群体特征 |
4.1 性别分布 |
4.2 民族分布 |
4.3 年龄分布 |
4.4 职业分布 |
4.5 就医付款方式分布 |
4.6 文化程度分布 |
4.7 离院方式分布 |
4.8 手术情况分布 |
4.9 转科情况分布 |
4.10 住院天数及医疗总费用情况 |
4.11 非计划再住院、再手术情况 |
5.医疗纠纷赔付率单因素分析 |
6.医疗纠纷赔付率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医疗纠纷发生数量、发生率、赔偿金额对比分析。 |
2.医疗纠纷患者群体特征分析 |
3.缺乏责任心疏忽大意和手术操作失误问题最为突出。 |
4.缓解医疗纠纷的根本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
5.加大重点科室的管理力度,针对不同科室实施针对性管理方案。 |
6.医患协商途径贡献突出,人民调解将成为主流调节渠道。 |
7.医疗纠纷赔付率影响因素分析 |
8.本研究不足之处 |
9.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附件:医疗纠纷信息采集表 |
(9)计划性腹腔冲洗对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LP大鼠腹腔脓毒症模型的建立及其生存、肝功能和炎症变化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和仪器 |
1.1.1.1 实验动物 |
1.1.1.2 材料仪器 |
1.1.1.3 药品试剂 |
1.1.2 方法 |
1.1.2.1 分组与建模 |
1.1.2.2 生存、一般情况和脓毒症评分 |
1.1.2.3 肝功能及肝脏病理 |
1.1.2.4 ELISA检测内毒素及细胞因子 |
1.1.2.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生存及一般情况 |
1.2.1.1 生存情况 |
1.2.1.2 一般情况 |
1.2.2 肝功能 |
1.2.3 肝脏HE染色 |
1.2.4 内毒素及炎症因子变化 |
1.2.4.1 内毒素 |
1.2.4.2 细胞因子TNF-α和IL-10 |
1.3 讨论 |
1.3.1 脓毒症动物模型 |
1.3.1.1 建立依据 |
1.3.1.2 盲肠结扎穿孔法 |
1.3.2 肝功能及病理 |
1.3.3 内毒素 |
1.3.4 细胞因子 |
1.4 小结 |
二、对CLP大鼠模型行计划性腹腔冲洗,在不同方面探讨其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和仪器 |
2.1.1.1 实验动物 |
2.1.1.2 材料仪器 |
2.1.1.3 药品试剂 |
2.1.2 方法 |
2.1.2.1 分组建模及干预 |
2.1.2.2 生存情况 |
2.1.2.3 肝功能 |
2.1.2.4 肝脏HE染色 |
2.1.2.5 ELISA |
2.1.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Treg |
2.1.2.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生存情况 |
2.2.2 肝功能 |
2.2.3 肝脏HE染色 |
2.2.4 内毒素及炎症因子变化 |
2.2.5 大鼠脾脏Treg含量 |
2.3 讨论 |
2.3.1 生存情况 |
2.3.2 肝功能及病理 |
2.3.3 内毒素 |
2.3.4 炎症细胞因子 |
2.3.5 Treg含量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脓毒症动物模型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ASMVT的阶梯式治疗总结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腔内微创方法构建ASMVT动物模型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ASMVT病理生理学探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导管溶栓对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t-PA与远期肠管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附录:中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外科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三种量表在农村失能老人压力性损伤预测中的比较研究[D]. 徐绍港.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D]. 赵玉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在食管异物胃镜取出术患者中的效果研究[D]. 柴先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J].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13(23)
- [7]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D]. 刘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某三甲医院医疗纠纷现状调查与分析[D]. 宋艳鹏.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计划性腹腔冲洗对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大鼠的影响[D]. 张国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D]. 刘凯. 南京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