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1]2003年在《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山水审美意识为潜在的理论背景,试图寻求现代山水审美具有哪些新的审美意向和审美方式,并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据此,把现代作家山水散文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山水审美意识分为叁类。每一类分别选择二至叁位作家进行阐释。第一类逍遥隐逸的世界和第二类独抒性灵的世界都是从山水与自我的层面探讨山水审美意识这个问题,但所思考的侧重点不同。第一类着重阐述启蒙理性、忧患意识与山水游乐精神的矛盾。山水自然的美使他们暂时忘却了人世的忧患情绪,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放松。朱自清于刹那间求沉醉,俞平伯于闲适中带苦涩,钟敬文则在恬静澹然的心境中得到了山水审美的超脱感和自由感。第二类着重阐述作家的自我意识在西方浪漫主义与传统文化传统之间从选择、对抗到消解的过程。郁达夫、徐志摩和冰心都把山水自我化、浪漫化。郁达夫的自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故而其山水与自我的审美关系偏向于传统士大夫的寄情山水以抒愤闷。徐志摩、冰心吸纳了西方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方式都体现为一种强大的主体精神的灌注。这种的主体精神实际上来自作家高扬的自我意识。第叁类的山水审美意识则从山水与生命这个层面来探讨,分析两位作家从山水自然中体悟到生命的存在方式。冯至于日常山水中领会到平凡而朴素的存在。沈从文于湘西山水的生命形态中审视着城市人的生存状态。
张杨文倩[2]2016年在《论20世纪黎族作家的散文创作》文中研究表明黎族作家散文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为黎族作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的黎族散文创作在黎族文学整体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这篇论文通过对20世纪黎族散文代表作品的分析,对这些作品的选材、特性和不足进行梳理和总结。20世纪黎族作家散文的题材以山水风光、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叁个方面为主,这些文章大都围绕本民族的生活展开书写,但表现出的民族意识仍比较浅显。这些文章有的以诗化语言见长、有的以教育意义见长、有的以民族特色见长。其艺术性主要表现于修辞诗性;政治性主要表现于80年代作品中直白的今昔对比、忆苦思甜,90年代的散文作品的表达则含蓄许多;民族性不仅表现于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光、习俗等方面,更多地表现在人物的行为观念上。20世纪黎族散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民族抒写流于浅表、创作技巧不甚成熟等方面。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客观方面是黎族书面文学形成的历史短暂、基础薄弱、黎族作家的创作存在母语和非母语间思维转换的问题等;主观方面则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社会生活的观照不够深刻、文学基本功不扎实、缺乏民族自信等。
陈邑华[3]2016年在《中国现代游记审美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游记是现代散文史上创作质量和艺术成就较高、富有审美价值的一大文类。它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写照,不仅展现了客体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且体现了游者主体的审美眼光和创作个性,创造出主客体互动相生的异彩纷呈的审美境界。为此,本文引入艺术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美学命题,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角度,以主体把握客体的不同审美方式,将现代游记的艺术境界分为叁种类型: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即注重自然客体的审美发现;情境,即注重主体移情的审美再造;意境,即注重哲理领悟的审美探究。叁境的划分立足于主体把握客体的侧重点不同,既“分立”又“互渗”,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而有境界层深之别。物境的逼真如画,情境的诗情画意,意境的物我同化,皆有境界,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点,彰显了现代游记审美追求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现代性。本文综合运用文艺美学、旅游美学、文化诗学等理论方法,建构审美主客体互动相生的研究范式,通过选取和解读一批各有代表性的游记作品,探讨现代游记物境、情境、意境的审美特点,发掘现代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对自然、人生与社会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达,探求现代游记的审美特点与美学意义,从而推进现代游记的审美研究。
李一鸣[4]2010年在《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卷帙浩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游记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式,试图从宏观与微观、史与论、文化心理审视与艺术美学探微结合的路径,较全面地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整体性研究,挖掘其中传达的现代人看世界的精神图景,阐释现代游记散文中体现的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范式,初步构建一个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轮廓。本论文主要从文化心理论与审美艺术论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引论”,重点对游记散文和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史”的考察和“论”的探析,明确游记散文理论的概念范畴。全面梳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状况,系统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历史状貌,归结出“发端期”、“繁荣期”和“转折期”叁个时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征,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归纳为叁种类型:山水自然类现代游记散文、社会人生类现代游记散文和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并以此作为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人文精神内涵的文本类型。第二部分“文化心理论”,从分析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文本出发,系统探讨其中传达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和文化心理,在古今中外对比视野上,概括不同类型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征。论文第一章,以“山水自然的心灵映照”为题,深入探讨“山水自然类现代游记散文”的精神内涵。根据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主体取向,将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划分为“彷徨型”、“隐逸型”和“逍遥型”叁种形态。分析了“彷徨型”现代知识分子进退失据于山水自然与人事泥淖,踯躅于传统与现代两难冲突,盘桓于回顾与前瞻的尴尬与矛盾之中的精神困境;论述了“隐逸型”现代知识分子作家面对纷杂时事,不愿委曲求全,警觉地保持与社会政治的疏离,把山水自然作为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建构清高隐逸独立自由人格的价值追求;探究了“逍遥型”现代知识分子以自然作为理想王国,逍遥山水的自由心理和追求审美理想的浪漫情思。总结了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寄情自然的社会性、社会批判的深广性、抒发情怀的本真性和主观化、主情化、自由化等现代性、超越性特征。指出其中涵蕴的积极社会参与意识、建构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强烈的人文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现代价值;点明“士”的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担当,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与建构独立自由隐逸人格的向度,对古典游记本体论的潜在认同与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偏爱接受,是形成其现代性特征的源流。论文第二章,以“社会人生的精神镜像”为题,选择“家国想象”、“怀乡情结”和“都市困境”叁个母题切入分析,透视了“社会人生类现代游记散文”的精神特质,挖掘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流寓转徙中,背负沉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与民族、国家、家乡、都市、个人关系上,对民族国家前途的深情关注,对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对人生问题的深切体察。论文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进行全面考察,从批判与建构二元向度上,研究现代游记散文关于民族国家叙事的表达和以人为基点的民族国家想象,分析了现代游记散文在民族国家想象中的意义。论文以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重视域深入分析“怀乡情结”的形成,从“精神怀乡”和“现实还乡”两种体验进行研究考察,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对故乡感性与理性、苦恋与批判、控诉与改造等复杂的情感状态。论文将现代游记散文中的“都市困境”作为研究对象,以外在和内心的双重视角,分析了“五四”作家对都市的理性审视和批判,海派作家对都会人性的体察和书写,京派作家对都市病态的抨击和对理想人性和现代文明的追求,评价了现代游记散文都市叙写的意义。论文第叁章“文化行旅的生命体验”,对“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进行研究,沿着“时间”、“空间”和“心间”叁个维度,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叁个位格上,考察探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现代游记散文所涵蕴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入探询和对文化记忆的还原叙写,对“文化符号”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思和时间体验的生成与发展;分析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对特定地域文化的心灵体认,对异域文化感知中获得的精神唤醒,指明了现代知识分子以个体有限生命体验无限存在、着力张扬强烈生命意识、建构现代文化人格的精神取向:解析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的宗教文化意识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精神犹豫以及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进而评析了“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具有的历史性蕴含和时代性价值。第叁部分“审美艺术论”,则深入研究涵容于现代游记散文文本的现代性诗性精神追求和艺术美学特征。论文第四章“栖居大地的审美诗学”,从“审美品格”、“艺术趣味”、“意象凝造”叁方面,研究现代游记散文在“精神诗性的自由绽放”、“艺术趣味的尽兴呈现”和“审美诗意空间的着意凝造”上的创造性建构。“五四”启蒙思潮确立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游记散文中的主体地位,作家由此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自我意识的高涨,使个性表现成为现代游记散文的根本指向,现代游记作家尽情宣泄自我,尽兴张扬个性,尽心表达对于人类、民族、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自由思考;“写我”、“主真”、“贴心”乃是现代游记散文表现自我的鲜明特征。对外来思潮的主动承接,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解构,推进了现代游记散文的现代性,深刻影响了“五四”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论文阐释了现代游记散文艺术趣味的美学内涵,结合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俞平伯等人的创作,辩明艺术趣味乃是“人生观”观照下的尽兴表达,并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的源流和对于古代游记散文审美趣味的超越发展。论文对现代游记散文生命化意象进行了实例分析和客观评价,对现代游记散文意象凝造特征突出进行了归纳。标举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在“五四”人文主义运动风潮中,秉持自由自主精神,充分展露自我,表达个性趣味,营造生命意象,调和古今,贯串中外,表现出自由主体精神,呈现为多元审美趣味,创造了斑斓散文意象,使现代游记散文获得了特有的现代诗性艺术魅力。论文第五章,是现代游记散文的外部形式研究。对现代游记散文“自由多元的文体追求”进行了审视,就现代游记散文的结构营构、语言营造、叙述转换等方面作分类探究。论文确认了游记散文结构的概念;阐述现代游记散文突破传统文章线式结构,文体形态自由多变,多元拓展;并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结构营建对传统和西方散文的借鉴。以“语言是文学存在的家园”为立论起点,阐述了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现代游记散文在语言方面的变化,评析了现代游记散文语言变化的价值。从叙事学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指出以人为本位的文学不仅使作家有了“个人的发见”,而且“平等”的思想理念也使作家关注到“读者”的存在,并从而带来现代游记散文在“叙述”上的鲜明特点和形态变化,出现谈话式叙述和自语式叙述。论文进一步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在叙述上对传统的扬弃,对外来因素的借鉴,适应现代游记散文的文体形式,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带来了中国游记散文文体形式上的现代性变革。第四部分结语,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总体状貌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对现代游记散文研究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D]. 孙丹.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论20世纪黎族作家的散文创作[D]. 张杨文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
[3]. 中国现代游记审美研究[D]. 陈邑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D]. 李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散文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山水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读书论文; 作家论文; 黎族论文; 艺术趣味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