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油回收船论文-袁萍,黄婧

浮油回收船论文-袁萍,黄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油回收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体,浮油回收船,全回转舵桨,船模试验

浮油回收船论文文献综述

袁萍,黄婧[1](2013)在《30m级内河双体浮油回收船船型优化及快速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0m级内河双体浮油回收船为我国内河首艘专业浮油回收船,要求该船当辖区内出现重大溢油事故时能够快速到达指定地点,并有效承担溢油清除任务.文中介绍针对该船既要满足25km/h(13.5kn)的应急响应航速,又要在溢油清除作业1~4kn低速时保持稳定,同时具备良好的操纵性能所做的试验研究.针对该船设计方案选用单体或双体船型、尾部线型优化、带导管全回转舵桨和不带导管全回转舵桨等不同船型方案进行的船模试验及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3年06期)

周涛涛[2](2012)在《动态斜面式浮油回收船艏部结构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航运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众多的环境敏感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各类涉海活动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船舶溢油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防范和应对的任务日益艰巨,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浮油回收船作为一大利器渐渐显现在大家眼前。动态斜面(DIP)式浮油回收船能够高效高纯度的回收海上的各种厚度的浮油及漂浮垃圾,这些优点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需求,但同时由于这类船舶艏部需要安装船艏门系统和溢油与垃圾回收模块,首先需要开有合适的艏门,让更多的浮油经由艏门进入船舶内置回收模块,以达到良好的收油效果。其次是整个船体艏部从居住甲板至船底需设计长10-18m、宽2-4m的开口贯通整个艏部,这样才能适应溢油与垃圾回收模块的安装需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艏部结构显得较为复杂而需要我们进行结构直接计算。论文以长江船舶设计院DIP式浮油回收船实船设计项目为依托。论文研究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溢油问题,与我国现阶段较为落后的浮油回收设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究了浮油回收船国内外现状,并对各类浮油回收船舶进行了对比,发现DIP式浮油回收船相对于其它收油设备有较大的优势,同时重点研究了DIP式浮油回收船的各项性能;利用MSC.Patran建立全船有限元模型、HydroSTAR计算不同工况下波浪动压力加载于全船模型模型上、MSC.Nastran对全船进行有限元直接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与规范进行对比,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本课题可以得出,在设计DIP式浮油回收船时,货舱区域应该谨慎对待,同时由于船舶艏部结构较为特殊,其局部强度较易凸现出来,在设计时应合理地处理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2-05-01)

耿思奇[3](2007)在《浮油回收船总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油回收船是用于回收并处理海上溢油的一种作业船舶,是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设备。由于其船型开发和使用的历史较短,技术水平与收油效率均较低,在目前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有必要从总体性能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对该船型的作业任务要求,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前期论证:1、船型论证和优化:针对单、双体船型,从船舶与收油装置的配合、船舶的航行性能及浮油回收作业性能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对比论证,确定了更适合浮油回收作业要求的双体船型方案,然后以尺度比为变量、以快速性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进行了系列船型优化,得到了最优尺度方案,并给出了基本线型和总布置设计。2、推进与操纵系统:针对浮油回收船需兼具高速自航与低速作业的航行性能要求,分析比较了目前主要推进方式的优缺点,提出采用一只小功率360°全回转舵桨与两只普通螺旋桨联合使用的组合推进系统,从总的航行性能方面对适宜的配置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不同功率配置的计算结果,为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3、作业海况及耐波性:针对船舶作业工况的多样性和所研究采用的双体船型,对其耐波性主要指标进行了估算,以确定其可维持作业的最恶劣海况。(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1-01)

煊杨[4](2006)在《第一艘海上浮油回收船投入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底,我国第一艘用于海上浮油回收的船舶“碧海1号”,在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入使用。该船是由青岛光明环保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浮(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06-01-13)

宋新新[5](1986)在《苏联大型浮油回收船》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民主德国《海洋经济》杂志最近报道,芬兰土尔库的W??rtsil??船厂为苏联建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控制海洋油污染的专用船.该船长132m.加上可摆动的围油栏及吸油装置其工作面宽度可达60m,如果有两艘辅助船协助其工作面宽度可达250m.该船每小时回收油污水800m~3,贮存舱总容量为10000m~3.这艘船除了用于补救油船海难,还用作钻探平台突喷污水的清除转运.(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1986年02期)

O.弗赖斯,B.阿恩特,马健平[6](1983)在《“雷神”号双体式浮油回收船》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1977年初在爱科弗斯克油田发生了一次井喷事件以后,在北海海面上漂浮着一片缓慢地向西德海岸运动着的浮油层。几天后它分成不同的条状,以后便散失了。为了便于回收这些浮油而不需要大量的工具,吕林(C.Lühring)船厂已经着手研制一种特殊船以求实现下述各项要求:(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1983年11期)

李光富[7](1980)在《水上双体浮油回收船》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近年来水上的油污染日趋严重,西德造船界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从1977年开始研制一种双体的水上浮油回收船。它不但能在近船、港口和内河作业,而且也能在恶劣的天气下在海上作业。 这项研制工作由C.L?hring船厂具体负责设计研制,同时,在汉堡工程技术局的积极支持下,使这项研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9年6月,相继在墨西哥湾的多巴哥岛前沿发生油轮相撞和在德国海湾的赫尔果兰岛前沿发生油轮与货船相撞事(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1980年08期)

张培培[8](1980)在《水面浮油回收船》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德某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具有浮油回收船和沿海航行油船双重功能的新型船舶。这艘船看起来好象做成梁那样的沿海航行油船。但在回收浮油作业时,船体分成2个,以船尾铰链为中心成扇形张开65度,张开的宽度为80米。把油挤至2个船体之间,通过滤网吸入船内,同油一起吸入的水则排到船外。船的这种能力依浮于水面的油层厚度而异。例如,当这种油层的厚度为2毫米,船的速度为3海里时每小时可回收800立方米的油储入船(本文来源于《武汉造船》期刊1980年03期)

浮油回收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航运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众多的环境敏感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各类涉海活动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船舶溢油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防范和应对的任务日益艰巨,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浮油回收船作为一大利器渐渐显现在大家眼前。动态斜面(DIP)式浮油回收船能够高效高纯度的回收海上的各种厚度的浮油及漂浮垃圾,这些优点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需求,但同时由于这类船舶艏部需要安装船艏门系统和溢油与垃圾回收模块,首先需要开有合适的艏门,让更多的浮油经由艏门进入船舶内置回收模块,以达到良好的收油效果。其次是整个船体艏部从居住甲板至船底需设计长10-18m、宽2-4m的开口贯通整个艏部,这样才能适应溢油与垃圾回收模块的安装需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艏部结构显得较为复杂而需要我们进行结构直接计算。论文以长江船舶设计院DIP式浮油回收船实船设计项目为依托。论文研究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溢油问题,与我国现阶段较为落后的浮油回收设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究了浮油回收船国内外现状,并对各类浮油回收船舶进行了对比,发现DIP式浮油回收船相对于其它收油设备有较大的优势,同时重点研究了DIP式浮油回收船的各项性能;利用MSC.Patran建立全船有限元模型、HydroSTAR计算不同工况下波浪动压力加载于全船模型模型上、MSC.Nastran对全船进行有限元直接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与规范进行对比,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本课题可以得出,在设计DIP式浮油回收船时,货舱区域应该谨慎对待,同时由于船舶艏部结构较为特殊,其局部强度较易凸现出来,在设计时应合理地处理相关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油回收船论文参考文献

[1].袁萍,黄婧.30m级内河双体浮油回收船船型优化及快速性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3

[2].周涛涛.动态斜面式浮油回收船艏部结构强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3].耿思奇.浮油回收船总体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

[4].煊杨.第一艘海上浮油回收船投入使用[N].吉林日报.2006

[5].宋新新.苏联大型浮油回收船[J].机电设备.1986

[6].O.弗赖斯,B.阿恩特,马健平.“雷神”号双体式浮油回收船[J].机电设备.1983

[7].李光富.水上双体浮油回收船[J].水运工程.1980

[8].张培培.水面浮油回收船[J].武汉造船.1980

标签:;  ;  ;  ;  

浮油回收船论文-袁萍,黄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