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培养滤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滤液,污泥,垃圾,培养基,抗原,活性,颗粒。
培养滤液论文文献综述
施军琼,杨燕君,董聪聪,张红波,吴忠兴[1](2019)在《棕鞭藻及其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藻类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研究了棕鞭藻(Ochromonas sp.)及其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3种不同接种比例(1﹕4、1﹕1和4﹕1)的棕鞭藻与微囊藻共培养下,微囊藻细胞密度到第4天均下降到最低值,而棕囊藻细胞密度则显着增加。同时,棕鞭藻培养滤液能够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此外,棕鞭藻培养滤液也能促进微囊藻胞外多糖(EPS)含量显着增加。这表明棕鞭藻不仅能吞噬微囊藻,而且可能释放某些化感物质抑制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参数。这暗示了棕鞭藻可作为潜在的藻类水华控制生物,抑制早期藻类大量增殖。(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霞,胡留杰,聂铭,孙志洪,谢永红[2](2018)在《基于功能组分提升的药渣滤液培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渣滤液已经成为制约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以藿香正气液药渣滤液为原料,以YEM为菌剂,研究了其发酵基质、参数及发酵组分变化,以期为药渣滤液的快速微生物处理与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藿香正气液药渣滤液发酵培养基适宜配比为:添加蔗糖3%、硫酸铵0.3%、硝酸钙0.1%、复合氨基酸0.4%、磷酸二氢钾0.2%;适宜的菌种接种量为2%,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0℃,适宜的通气量为200 mL/(min·m3)。整个发酵期间,药渣水发酵液总黄酮含量增加36.9%,标志性药效成分从发酵前的10种增加到发酵后的16种,有8种主要药效成分的峰面积显着增加,药用组分峰面积增加40%,药效组分含量总体提高。(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34期)
胡舒雯[3](2018)在《光合细菌的培养优化及生物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渗滤液因其水质水量的复杂性而导致其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较高,也使得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成为环保领域的研究新热点。生物强化技术具有针对性强、对目标污染物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并节约投资改建成本等优势,可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而光合细菌(PSB)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及去除污染物的性能,且不产生剩余污泥,还具有一定耐受性,对环境无毒害,因此光合细菌作为生物强化菌种具有优势,使得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提高活性污泥系统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具有高效性和可行性。本实验以活性污泥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光合细菌,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以其为生物强化菌种投加到SBR反应器中,研究该菌株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富集分离及纯化培养,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一株光合细菌R1,菌株活细胞特征吸收峰表明该菌株含有类胡萝卜素和细菌叶绿素a,经形态学观察、染色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在光照厌氧和黑暗好氧条件下均具有脱氮除磷的能力。(2)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曲面响应法对光合细菌R.palustris R1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优化改良后的培养基配方为:NH_4Cl 0.5 g/L,乙酸钠3 g/L,酵母膏1 g/L,K_2HPO_4 0.5 g/L,NaCl 0.1 g/L,MgSO_4 1 g/L,CaCl_2 0.05 g/L。培养条件为pH=7.5、温度33℃,接种量5%。采用优化改良后的培养基对菌株R1进行培养,菌株的生长量更大,最大生长比速率?_(max)为0.13 h~(-1),并能有效去除COD、NH_4~+和TP,且在去除NH_4~+的过程中pH有所上升,无NO_2~-和NO_3~-的产生及积累。(3)以厌氧(或缺氧)与好氧交替的形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用光合细菌R.palustris R1直接处理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投加了光合细菌的实验组在光照-黑暗条件下对COD、NH_4~+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76.895%、65.964%和94.036%。结合活性污泥SBR工艺并投加光合细菌处理垃圾渗滤液,投加了光合细菌的SBR出水COD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9.022 mg/L和1.508 mg/L,试验后期出水NH_4~+的平均浓度降至6.688 mg/L。添加光合细菌能够有效显着提升活性污泥系统去除污染物及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有效减少污泥产量,降低处理成本。(4)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投加了光合细菌的活性污泥(S_c)和未投加光合细菌的活性污泥(S_b)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从微生物层面探讨光合细菌强化提升活性污泥系统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投加了光合细菌的活性污泥系统(S_c)中种群丰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42.76%)、绿弯菌门(18.25%)、厚壁菌门(9.64%)、酸杆菌门(7.08%)、拟杆菌门(6.02%)。优势菌属为Rhodopseudomonas(11.56%)、Anaerolineaceae(4.28%)、Xanthomonadaceae(3.82%)Blastocatellaceae(3.77%),且在S_c中丰度高于S_b的功能菌Rhodopseudomonas、Acinetobacter、Bdellovibrio、Exiguobacterium、Limnobacter、Planctomycetaceae、Terrimonas、Nitrosomonas等菌属的共同作用下,活性污泥系统表现出更好的有机物去除及脱氮除磷效果。作为生物强化菌种的光合细菌不仅能够稳定存在于活性污泥系统中,还能够有效改善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其去除有机物及脱氮除磷的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雪梅,周松林,熊国亮[4](2018)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测定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测定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对于早期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例与40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例的胸腔积液标本。建立TRFIA法检测胸腔积液中CFP10抗原,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TRFIA法对CFP10抗原的平均回收率为96.87%,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8,平均批内变异系数(CV)与批间CV分别为2.98%及4.20%,TRFIA法检测观察组CFP10的Log浓度为(1.924±0.57)μg·L~(-1),对照组为(0.108±0.03)μ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1)。观察组ROC曲线的AUC=0.923。取临界值为11.86μg·L~(-1)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5.28%与92.50%,均高于ELISA法。结论 TRFIA法测定结核性胸腔积液中CFP10蛋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有利于早期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8年03期)
卢松茂,林秀香,罗金水[5](2017)在《管溪蜜柚黑斑病菌液体培养特征及滤液生物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引起的管溪蜜柚黑斑病(Pomelo black spot)是管溪蜜柚的一种重要病害~([1]),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品质。该病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采用液体震荡培养法、真空减压浓缩法和离体叶片生物测定法,测定P. citriasiana在在不同液体培养基(燕麦培养基OA、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理查德培养基、扎佩克氏Czapek-dox培养基、PDA+柚叶汁培养基、PSK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及培养滤液对寄主叶片的生物活性。[结果]结果表明,P.citriasiana在OA、PDA、PSA、PDA+柚叶汁、PSK等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快速,培养7d可形成球状菌丝团(25℃、120r/min),而在Czapek-dox和理查德等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差,不形成球状菌丝团。用培养30-35d的OA、PDA、PDA+柚叶汁的培养滤液刺伤接种寄主叶片,在接种部位出现黄色斑(5-10d),与用菌丝接种叶片的发病症状相似,其余培养滤液和对照处理未见明显黄色斑。进一步测定P. citriasiana在OA液体培养基上不同震荡培养时间(10d、20d、30d)的滤液,以及不同温度(50℃、60℃、70℃和80℃)水浴处理15min的培养滤液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震荡培养10d、20d、30d的滤液,以及经不同水浴处理的滤液均可导致叶片刺伤部位形成黄色斑,它们的活性差异不显着,表明生物活性物质较耐高温,也排除了分生孢子或菌丝的生物活性影响~([2])。此外,进一步测定经减压浓缩(60℃、0.95Mpa)制备的不同浓度(40×、1×、0.5×、0.1×、0.01×)的P. citriasiana滤液(OA,30d,25℃、120r/min)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40×的粗提液对叶片的影响最大,4d后在刺伤部位边缘出现明显黄色圈,1×和0.5×的次之,0.1×、0.01×与对照均未见黄色圈;11d后,40×的叶片坏死严重,1×、0.5×的坏死程度依次减轻,而0.1×、0.01×与对照的叶片均保持完好。[结论]管溪蜜柚黑斑病菌在液体震荡培养时,可分泌对寄主叶片产生毒性的活性物质,毒性症状与病原菌侵染寄主发病症状相似,且较耐高温,但活性组分有待进一步分离纯化鉴定。(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2)
高景峰,吴桂霞,苏凯,张倩,王金惠[6](2015)在《处理垃圾渗滤液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脱氮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垃圾渗滤液为试验用水,通过不断增加氨氮负荷(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从100 mg/L逐渐增加到180 mg/L)、并且适当投加外碳源的策略,在20 d内形成了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为0.17~0.20 mm,到第109 d,好氧颗粒污泥粒径达到0.65~2.10 mm。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氨氮质量浓度较高,水中游离氨(Free Ammonia,FA)抑制了亚硝酸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的活性,形成了短程硝化,并在第20~50 d、第89~109 d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其中第89~109 d较为明显,在反应器内部C/N比为3.1~3.9情况下,总氮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SEM显示好氧颗粒污泥存在大量孔隙,有利于底物输送。对培养过程中第1 d、34 d、54 d、79 d、109 d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分别占总菌量的2.37%、5.54%、7.26%、16.32%、22.33%。冰冻切片FISH结果表明,AOB主要聚集在好氧颗粒污泥的最外层,有利于AOB利用并消耗液相主体中的溶解氧,同时在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形成缺氧区,有利于内部实现反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越大,内部缺氧区越大,越有利于实现SND。通过对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EPS)染色,发现好氧颗粒内部β-D-吡喃葡萄糖的空间分布为外层较多,并随着颗粒孔隙向内延伸,在次外层与内层不均匀分布,这很好地解释了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在好氧的运行方式下,发生SND的途径及碳源的可能来源。研究表明,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较高的氨氮去除率(97%以上),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及结构有利于AOB的富集,同时在其内部储存了碳源,有利于SND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汤红妍,唐宇,朱全亮,朱书法[7](2015)在《垃圾渗滤液中活性污泥培养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城市污水厂的脱水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对渗滤液原液进行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驯化和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渗滤液原液稀释后,1 L混合液中加入30 g接种污泥、3 g C6H12O6和30 mg P,经过20 d可以培养出性能良好的黄褐色絮状污泥;在培养过程中,随着进水中渗滤液浓度的增加,活性污泥需要的适应时间越长;只投加C源的样,培养后SV30达到78%,COD的去除率可达到62%,而投加C源和P源的样,SV30可达90%,COD的去除率可达91%,投加磷源有利于活性污泥的增长。(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李晓霜[8](2015)在《垃圾渗滤液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是微生物絮体在某种特定的操作条件组合下,受选择压作业形成的颗粒状微生物聚集体。相对一般的活性污泥而言,好氧颗粒污泥呈颗粒状,结构密实,沉降性能优良,能维持高生物量,对温度、冲击负荷、毒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能大大提高系统负荷能力,减少占地,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生物有毒有害成分多,单独的传统生物处理方法很难完成污染物质的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不会随着垃圾降解过程的变化而减少,从而造成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大量积累、碳氮比例严重失调。生物处理方法中氨氮的硝化过程是由硝化菌完成的。并且,硝化过程是传统生物脱氮系统的限速步骤。如何增加系统硝化菌浓度从而提高系统硝化速率,是提高传统生物脱氮系统脱氮效率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结果表明,硝化颗粒污泥能够在反应器中截留大量硝化菌,并具有高稳定性,能够实现高氨氮废水硝化过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对好氧颗粒污泥法处理高氨氮废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由于颗粒污泥内部存在缺氧(或厌氧)区域,单个好氧颗粒污泥能够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进行废水脱氮。但是,利用具有缺氧区域的好氧颗粒污泥进行脱氮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废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颗粒平均粒径,颗粒密度,颗粒中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等。研究表明,好氧颗粒的粒径,由于影响颗粒中好氧区域和缺氧区域大小进而影响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直接影响系统脱氮效率。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大小很难控制,从而导致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系统脱氮效率不稳定。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出不同平均粒径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脱氮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垃圾渗滤液的高氨氮水质特征为背景,重点关注和考察不同的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策略,培养出能够稳定运行的硝化颗粒污泥,作为硝化颗粒污泥对垃圾渗滤液中高氨氮成分氧化机理研究的起步;探究颗粒污泥粒径大小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培养不同粒径的颗粒污泥,考察其颗粒形成过程中颗粒特性变化规律,为不同粒径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负荷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稳定具有一定影响。较高的有机质浓度会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但过高的有机负荷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会加快,微生物较高的生长速率会降低由其构成的叁维结构的机械强度,并且容易导致颗粒内的丝状菌迅速生长,造成颗粒污泥的膨胀和沉降性能的恶化,稳定性严重降低,最终导致颗粒污泥的不断解体。而较低的有机负荷又会造成系统中底物不足,尤其是对于大颗粒污泥的中心,容易产生颗粒穿孔和微生物的自我分解,导致颗粒污泥的强度降低,在水力剪切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解体和破碎。试验表明,系统内300mg/L左右的有机质浓度容易造成硝酸盐的大量累积,这些电子给体对反硝化作用有重要的影响,升高有机质浓度可以降低硝酸盐的累积。维持一定的有机负荷浓度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因此,为了维持系统的稳定,有机负荷浓度可控制在1000mg/L左右的适中范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2.氨氮去除率的变化体现着溶解氧渗透深度随颗粒污泥生长发展的变化。在颗粒形成的初期,由于随着颗粒的形成和粒径的增大传质阻力相应增加,到达颗粒内部的溶解氧会因为传质阻力的增加而减少,只有少量营养物质能到到达颗粒内部,进而降低硝化速率。故此阶段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偏低。随着颗粒污泥的不断成熟,粒径的不断增大,空隙和通道的不断完善,颗粒内部开始出现明显的缺氧区和厌氧区,在这两个区域中发生反硝化反应,系统的脱氮能力迅速提高。并且,向系统中添加硝化活性污泥能够快速提高系统的脱氮能力。3.好氧颗粒的污泥浓度与好氧颗粒粒径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比系统的污泥浓度变化,可以看出,污泥浓度较低的阶段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发展较快。随着培养的进行,好氧颗粒污泥浓度增长至最大浓度,此时好氧颗粒的粒径增长缓慢或不增长。通过接种不同浓度活性污泥,在R1和R2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了不同粒径大小的好氧颗粒污泥。试验结果表明:(1)经过近100天的培养,R1和R2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分别达到1300μm和900μm,SV130分别维持在40-80mL/g和30-70mL/g。(2)在颗粒形成过程中,R1反应器中污泥浓度较低,系统剪切力相对较小,颗粒粒径相对较大;而R2反应器中污泥浓度高,颗粒间相互摩擦较多,系统剪切力较大,因而导致颗粒粒径较小。(3)FISH结果表明,小颗粒污泥中的硝化细菌更靠近颗粒污泥表面层,从而能获得相对于大颗粒污泥内部更高浓度的营养和溶解氧,其活性相对较强,颗粒生长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钱明,陈涛,卓文基,刘志辉,郭卉欣[9](2014)在《龟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质组生物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描述龟分枝杆菌蛋白质分泌活动,为其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2)捕获并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11株龟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及ATCC19977参考株培养7d的Middlebrook 7H9培养滤液蛋白和Middlebrook 7H9培养液蛋白,描述性分析龟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质组。结果 相对Middlebrook 7H9培养液,在11株龟分枝杆菌7d的Middlebrook 7H9培养滤液检测到49~101种差异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101~3953,丰度水平为84~7238相对强度(用质谱峰面积计算)。其中32种差异蛋白在11株中均有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1108~3953,丰度水平为98~7231相对强度。结论 龟分枝杆菌在体外生长过程中可分泌多种小分子蛋白质,其特性和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梅娟,赵由才[10](2014)在《渗滤液作基质培养甲烷氧化菌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氧化菌菌液可用来制备高甲烷氧化率的填埋场覆盖材料。分析了渗滤液预处理对甲烷氧化菌培养的影响,优化了渗滤液作基质培养甲烷氧化菌的工艺。结果表明:补充N、P能改善培养效果,使培养液的最高甲烷氧化率提高30%以上,稀释效果不明显。甲烷氧化会降低渗滤液中金属元素的浓度,Mn、Fe和Cu等元素含量过低可能成为老龄渗滤液甲烷氧化菌培养的限制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09期)
培养滤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药渣滤液已经成为制约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以藿香正气液药渣滤液为原料,以YEM为菌剂,研究了其发酵基质、参数及发酵组分变化,以期为药渣滤液的快速微生物处理与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藿香正气液药渣滤液发酵培养基适宜配比为:添加蔗糖3%、硫酸铵0.3%、硝酸钙0.1%、复合氨基酸0.4%、磷酸二氢钾0.2%;适宜的菌种接种量为2%,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0℃,适宜的通气量为200 mL/(min·m3)。整个发酵期间,药渣水发酵液总黄酮含量增加36.9%,标志性药效成分从发酵前的10种增加到发酵后的16种,有8种主要药效成分的峰面积显着增加,药用组分峰面积增加40%,药效组分含量总体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培养滤液论文参考文献
[1].施军琼,杨燕君,董聪聪,张红波,吴忠兴.棕鞭藻及其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2].陈霞,胡留杰,聂铭,孙志洪,谢永红.基于功能组分提升的药渣滤液培养技术研究[J].南方农业.2018
[3].胡舒雯.光合细菌的培养优化及生物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王雪梅,周松林,熊国亮.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测定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8
[5].卢松茂,林秀香,罗金水.管溪蜜柚黑斑病菌液体培养特征及滤液生物活性测定[C].2017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6].高景峰,吴桂霞,苏凯,张倩,王金惠.处理垃圾渗滤液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脱氮特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
[7].汤红妍,唐宇,朱全亮,朱书法.垃圾渗滤液中活性污泥培养方法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5
[8].李晓霜.垃圾渗滤液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9].钱明,陈涛,卓文基,刘志辉,郭卉欣.龟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质组生物质谱分析[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4
[10].梅娟,赵由才.渗滤液作基质培养甲烷氧化菌的工艺优化[J].环境工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