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行政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范式,行政,公共管理,官僚,社会,伦理,主义。
公共行政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霍春龙,包国宪[1](2018)在《论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的绩效范式变迁及其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绩效管理学科发展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实践,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绩效范式变迁的研究。以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治理叁个公共行政范式作为分析的对象,试图从公共行政范式发生的社会情境中分析和揭示政府绩效范式变迁的过程与规律。研究发现:政府绩效实质上是社会价值建构的产物,在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政府绩效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政府绩效是推动公共行政变革的主要动力;政府绩效评估观念是一个由隐性到显性渐进发展的过程;政府绩效内涵从单一维度演化成多元结构性维度,并且政府绩效内涵的演化与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雅婷[2](2018)在《公共行政范式变迁视角下的日本官僚制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摒弃官僚制”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在西方工业化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理性官僚制范式变成了低效率和反民主的同义词,受到了广泛的批判与质疑,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新公共管理范式应运而生,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身为“东亚奇迹”的日本也被卷入其中,开始对建立在理性官僚制范式下的日本官僚制进行全面改革,日本如何在两种范式冲突中进行抉择,尝试摆脱官僚制困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为视角,探讨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摆脱封建官僚制度,建立起理性官僚制范式下的日本官僚制,并对其特征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总结分析了理性官僚制困境、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特征与局限性基础上,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浪潮冲击下的官僚制改革背景、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探讨日本官僚制改革的成就与不足,并得出此次改革的本质特征是两种行政范式的冲突,新公共管理范式并未取代理性官僚制范式的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借鉴日本官僚制改革经验,在分析我国官僚制理性不足的现状基础上认识到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范式选择应该是构建和超越理性官僚制,以此提出适合我国的行政改革路径:将政治领导、民间参与、立法推动相结合,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人事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透明型政府这四大改革途径对我国官僚制进行理性重塑,以此构建起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官僚体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6-15)
刘晓静[3](2018)在《范式重构: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衍化与创新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公共行政学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衍化过程,这叁种范式均有其各自的系统的方法、理论、模型和一大批研究共同体。公共行政学科范式的转换和演进是紧紧围绕着探索政治与行政之间的离合关系、效率与公平等价值的权衡取舍、国家制度安排的总基础等重要问题的讨论展开的,而且这种范式转换内在的推进逻辑是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方向演进的。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应从以层级节制的科层制为主要特点向强调效率、效能的结合,要求更广泛的公民参与和简化政府科层制的公共管理方向演进,未来的政府公共管理范式应该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多中心和治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杨峻[4](2017)在《公共行政范式下行政法的制度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行政的社会化浪潮中,现代国家有限且封闭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已经无法容纳变动不居的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混沌无序。随着公共行政社会化的持续推进,行政法既要顺应公共行政的现实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之间的关系,又要有效抑制公共行政产生的负面效应,促使公共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面对异军突起的公共行政,传统行政法的理论框架已无法有效处理现实问题,基于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行政法亟待制度上的结构性变革。(本文来源于《武汉商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杨帆[5](2017)在《人性、公民权与公共行政——两种公共范式困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公共理论诞生之日开始,就在国内外产生了极为显着的影响。针对公民民主道德与政治品质上的人性分析,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公共利益、公民权和公共行政之间也存在着极为显着的关联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理论联系,使得公共理论所提出的模式还不能形成完善的公共责任机制。虽然当前新公共服务认为参与管理的方式可以实现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的统一,但是这种分散的权利也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国家政策和行为偏离人性的基本需求。在此背景下,公共理论的范式困境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就将站在人性、公民权和公共行政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两种公共理论的范式困境,希望能帮助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王余生,陈越[6](2016)在《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范式"是基于共同的学科信仰、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而形成的科学共同体。通过对"范式"探源与变迁标准的梳理,可以得出"范式"变迁标准有两个:一是基本理论内核的重建,二是方法论与应用模式的创新。这些评判标准为科学划分公共行政学范式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基本理论重建和实践应用作为综合评析维度,公共行政学范式主要有: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服务范式和公共治理范式。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脉络甚至是政府管理实践应该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廖炼忠[7](2015)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公共行政伦理范式转型——基于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建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开放、博弈制衡并存,伙伴合作、公共服务等不断成为新型社会与政府关系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公共行政伦理也随之逐步转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行政理念上,服务伦理成为服务型社会建设的新型伦理;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契约型共治伦理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伦理监督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监督成为外生性新型伦理监督主体;在行政价值上,公民行政与政府行政逐渐融合,追求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共治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5年10期)
王志强[8](2015)在《分离、竞争与融合:理解公共行政范式变迁的新视角——基于“民主”与“效率”的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关于其中"民主"与"效率"关系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六种范式的转化,即前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以及全球治理等主要时期。对公共行政发展时期进行重新划分,探索"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分离、竞争与融合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5年09期)
王仕军[9](2015)在《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基于国家社会关系与公共行政范式变迁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秩序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存续的必要前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适应从"善政"走向"善治"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公共行政新范式,必须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社会的主体作用,从而缓解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5年27期)
王连伟[10](2015)在《理性、反理性与公共理性:理性范式变迁与公共行政学科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股重要思潮,对于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影响重大。公共行政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是理性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作为两大主流思潮,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科的产生和演变,使公共行政学科长期处于二者的钟摆之间。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社会解构和价值批判直接促成了公共行政社会建构主义途径的产生。公共行政学领域中理性、反理性和公共理性叁次理性范式的变迁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公共行政学管理主义、宪政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叁种研究途径的演化,继而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科的自我完善和不断成长。(本文来源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公共行政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开始,“摒弃官僚制”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在西方工业化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理性官僚制范式变成了低效率和反民主的同义词,受到了广泛的批判与质疑,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新公共管理范式应运而生,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身为“东亚奇迹”的日本也被卷入其中,开始对建立在理性官僚制范式下的日本官僚制进行全面改革,日本如何在两种范式冲突中进行抉择,尝试摆脱官僚制困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为视角,探讨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摆脱封建官僚制度,建立起理性官僚制范式下的日本官僚制,并对其特征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总结分析了理性官僚制困境、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特征与局限性基础上,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浪潮冲击下的官僚制改革背景、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探讨日本官僚制改革的成就与不足,并得出此次改革的本质特征是两种行政范式的冲突,新公共管理范式并未取代理性官僚制范式的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借鉴日本官僚制改革经验,在分析我国官僚制理性不足的现状基础上认识到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范式选择应该是构建和超越理性官僚制,以此提出适合我国的行政改革路径:将政治领导、民间参与、立法推动相结合,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人事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透明型政府这四大改革途径对我国官僚制进行理性重塑,以此构建起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官僚体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行政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霍春龙,包国宪.论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的绩效范式变迁及其演化规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王雅婷.公共行政范式变迁视角下的日本官僚制改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3].刘晓静.范式重构: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衍化与创新探析[J].领导科学.2018
[4].杨峻.公共行政范式下行政法的制度革新[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
[5].杨帆.人性、公民权与公共行政——两种公共范式困境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
[6].王余生,陈越.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7].廖炼忠.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公共行政伦理范式转型——基于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建构视角[J].学术探索.2015
[8].王志强.分离、竞争与融合:理解公共行政范式变迁的新视角——基于“民主”与“效率”的互动关系[J].传承.2015
[9].王仕军.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基于国家社会关系与公共行政范式变迁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5
[10].王连伟.理性、反理性与公共理性:理性范式变迁与公共行政学科成长[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