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12250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就是育人。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第一任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学校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
一、理念确立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主导精神,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基点;学校课程体现办学理念,也为办学服务。实验小学秉承“育人为本、立德为根”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厚德、丰才、创新、笃行”的阳光少年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立足于“如何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提炼出“人为本、德为根、爱为魂”的“本根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确立“修己利他”为校训,“成就最好的我,让他人因我而幸福”为师生终极培养目标和共同价值取向,为师生成长奠定“本根”之基。搭建多元舞台,助力每位师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传统文化底蕴、有现代科学素养、有未来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构建
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学校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价值,赋予时代的内涵,融入学校管理、育人全过程。学校结合传统课程建设的经验积累,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德育为根、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课程理念,以育人目标为原点、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基于“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终生学习的基本知识、融入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的“五基标准”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构了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本根课程”体系,建立核心素养生成发展的坐标系,为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地提供有效载体。学校依托科研课题研究,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教育为重点,遵循“积累、养德、健体、尚美”四大领域构建传统文化课程群。
1.积累课程群。积累课程群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方面,设置“拓展类、社团类、活动类”系列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托,根植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精选最适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其中以《经典积累·日积月累》为代表的积累课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选蒙学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孝经》、唐诗、宋词等文化典籍中精选名篇名句按早诵经典、午吟经典、课前名言、美文欣赏四部分进行编排。
2.养德课程群。养德课程群按照以《经典养德·弟子规》为主的基础课程;以文化课程、管理课程、活动课程为主的拓展课程;以日行一善、暮省、开笔礼、家风家训为主的特色课程三方面构建。其中《经典养德·弟子规》依据源自儒家经典《论语》所编的《弟子规》为载体,整合地方教材,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内容,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把《弟子规》所讲的113件事,分居家、学校、社会三个篇章,结合养成教育进行编排。每课由“故事引入、比照查找、力行拓展、反思纠正、活动升华、评价激励”六部分组成。
3.健体、尚美课程群。健体课程群和尚美课程群以“课内抓基础、课外求发展”为原则,美心灵,强体魄,全面育人。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打破年级和班级的界限,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了“象棋、围棋、舞蹈、书法、剪纸、京剧、国画”等学生社团,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
开发构建学校校本课程,让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落地。在传统文化中追寻教育真谛,寻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学校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当代思想价值,并赋予时代的内涵,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育人”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学生国学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学校抓住“积累、养德、健体、尚美”四个课程群,初步形成了以诵读经典为基础,以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国学经典为依托,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国学教育体系,并把它们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育人渠道,深入到学生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积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学校采用非正式课程模式,在全校推行“33711”经典诵读模式(每天读3样经典内容,每天读3个十分钟经典,7天更换一次内容,1个月复习一次,1学期考评一次)。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早诵、午吟内容,教师不必着意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多读,达到熟读成诵。在晨诵午吟、书香悦读、风采展示等活动中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画经典、讲经典、赛经典。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评价方式进行考级争章活动,根据达标争章数量的多少分别授予诵读“小能手”、“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小状元”称号。
2.“养德”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学校采取课堂领悟、常规融合、活动提升三种途径实施养德课程。采用必修课程模式,在一、二年级开设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国学课,纳入学校课表,由专职教师任教。采用“情境导入——表演导行——实践运用——指导力行”四步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讲故事、游戏表演、力行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熟记、明理、力行,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乐中解、乐中行。
学校除开设国学课外,还立足多途径育人,对学生居家、在校、社会等日常行为进行督促管理。通过主题教育、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并逐渐内化成自主行为。开展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生活,逐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德课程以“红领巾好习惯银行”、“红领巾好习惯清单”活动为载体,实施多维评价。好习惯银行从“双主双习”入手,把学生居家、在校、在社会的表现,以加减“快乐币”的形式存入学生个人好习惯银行账户。好习惯清单通过三级目标(学校、班级、个人)、四个时段(3天、3周、3月、1年)进行多元跟踪评价。学生根据快乐币存储数量的多少分别获得铜卡、银卡、金卡。孩子们不仅可以持卡换物,而且可以依卡当选“班级之星”、“阳光少年”,并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3.“健体”、“尚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参照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阶段划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每个学段设定一册教材,包括基础篇、提高篇、冲刺篇进行设计实施。
“健体尚美”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学校组建了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京剧、围棋、象棋、国画、剪纸等社团。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或运筹帷幄,或载歌载舞,或挥毫泼墨。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校园文体节、阳光体育擂台赛、少儿科技节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舞台。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尽情发展特长,彰显个性,不但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愉悦,从而促进五育和谐,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按照三级指标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教师测试、作品展示、汇报演出、各类比赛等办法,开展升级争章活动。以激励为主的阳光多维评价体系则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快乐中走进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将成为课堂再造的新样态。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使核心素养成为学科壁垒的溶化剂,多学科关联,多学科融合,让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走向精致。
新课程理念下,核心素养落地的真实追求,是让教师、家长乃至所有能够影响到学生生命成长的人,和学生“相遇”与“对话”,在真实情境中一起探索、激活潜能、启迪智慧,共同完成对自我的发现和超越,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让“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在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统一和完善。
核心素养发展是持续终身的过程,需要在家庭中习得、在学校中养成、在一生中不断完善。理念让我们明确方向,理性帮我们优化思路,梦想让我们能走得更远!只要不忘初心,不断探索与实践,就一定能够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