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张玉斌[1]2003年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指位于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下层结缔组织周围,为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完整性提供力学支持和物理强度的物质。然而ECM不应该仅仅被视作为组织和机体提供力学支持和物理强度的组织部分。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2),其中与血管瘤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外基质主要为:IV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 Col-IV)、层粘连蛋白(Laminin LM)、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FN)。他们是决定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功能和组织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基质成分(3)。均是由细胞内质网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质(4),具有屏障、滤过、和渗透作用。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内大量合成,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内皮细胞的粘附、移动、生长和分化。此前已有文献报道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组织内细胞外基质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织(5)及退化期组织(6)相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平阳霉素(BleomycinA5)是一种国产抗肿瘤药物,可用于治疗婴幼儿各种类型的血管瘤并取得了显着疗效。平阳霉素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核内的DNA合成,阻止胸腺脱氧嘧啶掺入DNA并与之结合,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体表毛细血管瘤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的增<WP=4>生,促使血管瘤的消退。其疗效已被国内外普遍承认。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瘤的过程中究竟会对血管瘤细胞外基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国内外尚未看到相关报道。因而我们设计了本课题,以求进一步明确经平阳霉素治疗后血管瘤消退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学变化,为明确血管瘤退化机理及指导临床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毛细血管瘤积累经验。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多发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发病率高达3%-5%。是长期困扰广大医患的医学难题。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平阳霉素治疗、干扰素治疗、硬化剂治疗、脲素治疗、无水酒精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以上各种疗法均需到医院进行,其中手术治疗疗效最佳,但患儿须住院治疗,存在诸多不便,术后瘢痕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缺点之一。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体表毛细血管瘤疗效比较肯定,但是此法难以使注射后药物在瘤体组织中均匀分布,而且用药剂量大时容易出现组织坏死。因此开发研制一种方便、安全、可靠的外用药物,使治疗体表血管瘤象治疗其它皮肤病一样采用膏剂或乳剂的形式来完成,是医务界多年来共同关心的课题。为了减少皮肤坏死和纤维化的发生,并简化治疗方法,我们将平阳霉素加入硬脂酸、凡士林等多种基质成分后,通过特定的工艺处理配制成2mg/ml浓度的乳剂,外涂于体表毛细血管瘤1次/8小时,进行治疗。试图以此来治疗婴幼儿体表毛细血管瘤,并且进行了初步探讨。使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以来,国内外尚未见到关于其对血管瘤细胞外基质影响的相关报道。而把平阳霉素制成乳剂来治疗体表毛细<WP=5>血管瘤同样未见到相关报道。因此在涂用平阳霉素乳剂后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其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则显得意义重大。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从而对平阳霉素乳剂治疗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的机理做出评价,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与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血管瘤消退的机理,为最终实现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择住院增殖期体表毛细血管瘤患者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6天—6个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术前不做任何处理;用药组20例,外涂平阳霉素乳剂,浓度为2mg/ml,1次/8小时,用药时间5—7天。术后用免疫组化方法使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叁种细胞外基质成分显色,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基质成分的表达情况。结果:IV型胶原:对照组10例(其中强阳性9例,弱阳性1例);用药组20例(其中强阳性4例,弱阳性1例,微弱阳性15例)。层粘连蛋白:对照组10例(其中强阳性8 例,弱阳性2 例);用药组20例(其中强阳性1例,弱阳性3例,微弱阳性16例)。纤维粘连蛋白:对照组10例均为强阳性;用药组20例(其中强阳性2例,弱阳性4例,微弱阳性14例)。统计结果显示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叁种成分各自在用药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用药组中叁种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均明显弱于对照组,而与退化期或退化完成期血管瘤组织中相应成分的<WP=6>表达一致。这说明平阳霉素乳剂使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呈现退化期或退化完成期的表现,即外用平阳霉素乳剂后可使增殖期毛细血管瘤出现退化。从而也说明该药可有效渗入瘤体组织并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与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提示我们细胞外基质无论在血管瘤的自然消退还是用药后消退的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又一努力方向

野战涛[2]2003年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VEGF和bFGF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形成因子是一类能诱导和促进毛细血管形成的物质,目前已经发现30多种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bFGF(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是其中两种不同的、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VPF),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强烈的直接作用于血管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生物学作用主要为: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2、提高血管的通透性;3、改变细胞外基质,使其易于血管生长;4、与肿瘤的生长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为:细胞分泌的VEGF选择性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VEGF受体,调控内皮细胞分化和血管形成。VEGF的表达与组织中微血管的密度及新生血管数量密切相关。bFGF是一种多肽类血管形成因子。研究表明它的许多种类是调节细胞增殖所需的生长因子。目前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是酸性(a)和碱性(b)FGF两种,bFGF对酸和热敏感,等电点呈碱性,故称为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 的生物活性是aFGF的10—100倍。bFGF的生物学作用非常广泛:1、能诱导中胚层的形成,具有促进形态学发生和有丝分裂的作用;2、促进胚胎早期肌母细胞增殖,延缓肌母细胞分化;3、在组织重建、胚胎发育和肿瘤发展过程中,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作用机制:bFGF<WP=4>与其受体结合后触发一系列信号级联传导系统,最终将细胞外信号传入核内,导致细胞增殖反应。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3-8%。它可以出现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其次可见于口腔粘膜、肌肉,也可发生于骨骼、内脏、大脑等器官和组织。目前,临床上常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和混合性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一岁以内。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有些血管瘤呈侵润性生长,从而造成儿童的美容缺陷。尤其是大约50%的血管瘤位于头面部,必将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血管瘤的基础结构是由扩张增生的血管或充满血液的内壁和腔窦所组成,并由纤维组织和脂肪形成间隔和支持结构。它的最主要特征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其自然病程包括增生期、静止期和消退期。毛细血管瘤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知血管形成的中心包括:细胞外基质的蛋白分解;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状结构的形成和再通。在这个过程中,内皮细胞、血管形成因子、细胞外基质等均起到重要作用。平阳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理为:直接损伤内皮细胞DNA的合成,阻止胸腺嘧啶掺入DNA,并与之结合。研究表明,平阳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抑制血管瘤增生,促进其消退的药物。 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平阳霉素可能在细胞水<WP=5>平抑制VEGF和bFGF的生成与表达,以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为此我们进行严格的课题设计, 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瘤体标本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探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瘤体中VEGF,bFGF的影响。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探讨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对平阳霉素抑制血管瘤生长,促使其退化的机理作出科学的解释,更好的为临床应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1、选择处于增殖期的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患儿30例(术后瘤体标本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毛细血管瘤),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其中对照组10例,用药组20例,用药组手术前平均使用平阳霉素乳剂5-7天。平阳霉素乳剂由平阳霉素被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基质配制而成,基质中含有硬脂酸、凡士林等成分,平阳霉素药物浓度为2mg/ml。2、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体组织中VEGF和bFGF蛋白的表达。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片为乳腺癌组织。3、VEGF、bFGF的兔多克隆抗体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和(或)胞浆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在400倍显微镜下随机观察5个视野,计数500个内皮细胞中染色阳性的细胞个数,参考1996年5月在北京举办<WP=6>的“全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诊断标准化专题研讨会”,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进行分级:0-25%(-);26%-50%(+);51%-75%(++);76%-100%(+++)。4、统计学处理:所测数据用成组设计的两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进行检验测量,P<0.01认为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用药组瘤体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染色明显减弱,两组之间的VEGF表达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着性差异(Hc= 6.9630 P<0.01)。2、瘤体中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用药组和对照组中都呈高表达,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Hc=0.0587 P>0.01)。结论:1、平阳霉素乳剂可降低增殖期毛细血管瘤体组织中VEGF的表达,在细胞学水平上为平阳霉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2、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平阳霉素乳剂未对瘤体组

徐伟立, 牛爱国, 李索林, 时保军[3]2007年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微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乳剂对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微环境的影响,为血管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婴儿体表增生期毛细血管瘤30例,随机分为两组,将PYM制成乳剂,涂于用药组瘤体表面,1次/8小时;对照组则只涂以基质。用药7天后,手术切除瘤体,检测两组瘤体组织中VEGF、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凋亡指数,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另各取两组2例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间VEGF表达(P<0.05)和细胞外基质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细胞凋亡指数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外用PYM乳剂可通过降低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VEGF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再生和诱导细胞凋亡而促进其消退。

徐伟立[4]2003年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软组织肿瘤,国内习惯上按照Mulliken的分类法将其分为真性血管瘤(hemangioma)和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真性血管瘤包括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而后者则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我们所讨论的则为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瘤(约占50%~60%),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和消退期,由于其发病率高,生长迅速,发生部位较广泛等特点,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甚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因而如何有效的治疗毛细血管瘤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传统的手术切除、激光、冷冻、同位素等治疗方法都为侵袭性的,疗效均不十分满意,且对生长于颜面部的瘤体尤为不宜。而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 , PYM)是一种国产的抗肿瘤抗生素,作为化疗药物,无免疫抑制作用,对骨髓造血功能也较少抑制,较适用于血管瘤的治疗,是目前一种较为流行的治疗血管瘤的药物。大量文献证实PYM可促进恶性肿瘤组织细胞发生凋亡而达到治疗目的,而毛细血管瘤具有幼稚胚胎血管内皮的特征,是胚胎废用性组织的异常增生,国内外研究表明在血管瘤中可检出细胞凋亡的表达,尤其在消退期则更为明显,因而其本身就存在自行凋亡而消退的趋势。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内的一个主动的程序化细胞死亡过<WP=4>程,是机体清除生理上不需要细胞的重要方式,参与机体废用组织的生理性萎缩和消散。所以我们拟将PYM制成一定浓度的乳剂以减少传统的PYM 瘤体内注射治疗所引起的皮肤纤维化甚至坏死等副作用,继而研究PYM乳剂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组织发生凋亡而加速其进入消退期继而消亡,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根据检索大量文献,目前国内外未发现有此同类研究。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从而为血管瘤的治疗寻找有效的途径。 方法:试验对象选取均为6月以内的婴儿体表毛细血管瘤3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平阳霉素用药组。A、B两组受试患儿均行胸透和血常规检查示结果正常后,将平阳霉素制成一定浓度的乳剂均匀涂抹于B组每个试验对象的瘤体表面。表面再敷以塑料贴膜以防止药物蒸发干燥,每日3次,平均涂药7天左右。A组则不用任何药物治疗。7天时,A、B两组受试对象均以手术方式将其瘤体完整切除,切除瘤体以10%中性甲醛固定,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变化,继而进一步行分子生物学试验(TUNEL试验)检测A、B两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 I)。另分别取A、B两组各2例标本以4%戊二醛固定送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大体观察:A组受试标本大体无明显改变;B组中约2/3受试标本在涂用平阳霉素乳剂治疗后,瘤<WP=5>体颜色较前变暗,表面皮肤发生轻微皱缩,而其余1/3则无明显变化。2、光镜病理观察:可见A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可形成内皮细胞团块样结构,血管腔可被阻塞,血管呈丛状或小叶状分布。B组血管瘤内皮细胞成分减少,可见散在呈岛状分布的脂肪和纤维组织,内皮细胞成束状排列,可见血管腔。3、电镜观察:A组血管瘤内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内皮细胞聚集成团,细胞之间排列紧密,很少间隙或其他成分,内皮细胞外形大小正常,胞浆均匀,染色质均匀分布,可见较多地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各种细胞器,其外形结构正常。视野中少见凋亡细胞,而肥大细胞则丰富多见。其功能旺盛,富含分泌颗粒。甚至可见到肥大细胞群集于毛细血管周围的现象。B组中则多见凋亡的内皮细胞,其外形缩小,和周围细胞失去连接,可见染色质边集形成凋亡起始标志——指状突起,染色质进一步边集于核膜下,胞浆致密化,可见新月体的形成。甚至出现核固缩,核膜破裂,形成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现象。线粒体等细胞器互相靠近,部分也发生致密固缩。视野中肥大细胞较少见。4、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显示:A组标本TUNEL试验染色后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凋亡细胞,核呈棕黄色,而周围则是核呈蓝色的正常细胞;B组标本染色后可见较大量的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皱缩,体积缩小,甚至有核固缩现象。部分凋亡细胞位于血管腔表面,且趋于形成管腔结构的细胞发生凋亡者居多。A组血管瘤内细胞的凋亡指数为9.693±4.948。B组凋亡指数为39.373±15.927。两者比较,B组血管瘤内细胞凋<WP=6>亡率较A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毛细血管瘤存在自行消亡的趋势,平阳霉素乳剂作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促进其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加速其消退,缩短其病程,达到治疗目的。其促进血管瘤细胞(主要为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选择性的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1]. 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D]. 张玉斌.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2]. 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VEGF和bFGF影响的研究[D]. 野战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3]. 平阳霉素乳剂对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微环境的影响[J]. 徐伟立, 牛爱国, 李索林, 时保军. 肿瘤防治研究. 2007

[4]. 平阳霉素乳剂对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凋亡的影响[D]. 徐伟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