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甘油论文_张涛,仇运广,罗启超,程曦,赵丽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脂酰甘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脂,甘油,膜技术,层析,胆固醇,纳米,叶绿体。

磷脂酰甘油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仇运广,罗启超,程曦,赵丽芬[1](2019)在《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变化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双分子层膜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离子和镁离子是生物细胞中重要的二价阳离子,对生物膜结构保持和功能行使发挥重要作用。但至今,对两种阳离子在不同浓度下与大肠杆菌内膜相互作用的认识仍存在局限。本文采用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势实验、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AA-MD),定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对混合磷脂双分子层膜(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丙叁基-3-磷酸乙醇胺(POPE):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丙叁基-3-磷酸甘油(POPG)的摩尔比为3:1)模拟的大肠杆菌内膜的影响。DLS结果表明,在0和1 mmol·L~(-1)钙离子或镁离子溶液中,POPE/POPG脂质体为均匀的单分散体系。当两种离子浓度分别提高到5–100 mmol·L~(-1)范围时,单室脂质体间发生脂分子聚集或脂质体融合事件。Zeta电势数据表明,钙离子或镁离子对电负性的POPE/POPG脂质体均有电荷反转效果。AA-MD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模拟时间超过100 ns时,各浓度的钙离子稳定地吸附在磷脂双分子层膜上,而镁离子动态地吸附/解吸附于磷脂膜,这些结果与DLS和zeta电势实验基本吻合。同时,通过计算径向分布函数,分析了0、5、100 mmol·L~(-1)浓度溶液中POPE和POPG的磷酸、羰基和羟基基团氧原子的第一配位壳层中的钙离子或镁离子的平均配位数目,结果表明两种离子主要结合在POPE和POPG电负性的磷酸基团上,因此可以解释DLS实验中钙离子或镁离子对POPE/POPG脂质体的电荷反转现象。另外,随着离子浓度的增高,钙离子减小了磷脂双分子层膜的单个磷脂面积,同时使膜的厚度增大,而镁离子对膜的两种参数影响较小。同时,相同浓度条件下两种离子对膜中磷脂分子的取向影响不同。这些模拟结果可在原子水平上解释DLS和zeta电势实验中钙离子和镁离子对POPE/POPG脂质体的不同影响。本文的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可以解释一些与二价阳离子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例如,膜融合。(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段丹丹[2](2019)在《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甘油液—固反应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作为磷脂酰转移反应的生物催化剂,通常用来催化自然界含量相对丰富的卵磷脂或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以合成各种具有功能性的,且纯度高的单一磷脂、稀有磷脂和新型磷脂类衍生物,如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在临床医学上,PG通常被用于肺部疾病诊疗,其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常与其他乳化剂配合,对食品进行乳化;合成的PG还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药物靶向给药。本文即以PLD催化PC进行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探究两种液-固体系对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的影响。其一:引入生物印迹技术,通过印迹预处理将酶过度活化,但由于印迹诱导的构象变化在水存在下可完全擦除,鉴于此,结合传统固定化方法,将PLD吸附并沉淀于无孔纳米二氧化硅载体表面,再加入交联剂,通过分子内及分子间交联形成覆盖在载体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酶网”。生物印迹与传统固定化方法组合以达到提高PLD活性和选择性。之后,印迹固定化酶作为反应体系固相,PC溶于有机相中,底物与印迹固定化酶溶于水相,构建液-液-固体系催化PC进行磷脂酰转移合成PG。其二:考虑到磷脂产品用于药用及食品等领域,残留的有毒有机溶剂会对使用者以及操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增加环境污染,提高生产后处理成本等问题。水通常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反应介质,同时,据已报道文献可知,表面活性剂能和双亲性底物磷脂形成混合胶束来实现磷脂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鉴于此,本实验小组构建了高效绿色环保的液-固相PLD催化反应体系。通过共价结合曲拉通(Triton X-100)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在纯水相中实现PC吸附,载体上的PC在PLD催化下进行液-固界面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筛选储存的链霉菌株发酵生产磷脂酶D,通过印迹、吸附、沉淀、交联四个主要过程制备出选择性好、稳定性高、催化性能优的印迹固定化酶。探究印迹固定化酶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如下:沉淀剂选择异丙醇,沉淀剂用量为4 mL,pH为5.5,底物摩尔比(甘油/PC)为65:1,交联剂戊二醛用量为320μL。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活力达1658.8U/g_(protein)。此外,对制备的印迹固定化酶进行性能评价,相较于游离酶,印迹固定化酶的温度耐受性、储存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均得到了显着地提高。(2)利用已制备的印迹固定化酶催化PC进行磷脂酰转移合成PG,探究了有机溶媒、pH、温度等主要因素对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的影响,得出合成PG的最优反应条件:有机溶媒选择乙醚,温度为35℃,pH为6.0,在此条件下合成PG,产率为73%。并对游离酶以及印迹固定化酶的磷脂酰转移反应过程进行酶促反应动力学模拟,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表明酶与底物亲和力较好。(3)针对传统双液相使用有毒有机溶剂的问题,首次提出以醋酸缓冲液作为水相,共价结合曲拉通的载体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反应体系中的固相,在水相中实现对PC的吸附,PLD催化吸附于载体上的PC进行液-固界面磷脂酰转移反应合成PG。探究了载体表面曲拉通含量对PC的吸附情况,当载体表面曲拉通含量为8.5×10~(-8)mol/g时,PC在载体上基本完全吸附,吸附率达98%,PG转化率达90.5%。其反应动力学符合PC限制的Michaelis-Menten方程。此外,探究了液-固体系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30℃,pH为6.0,对游离酶与载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游离酶重复利用7次后PG相对产率仍高达80%,载体使用16次后PC吸附量和PG产率均无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段丹丹,李冰麟,张小里,王姣,于文宇[3](2019)在《水-固相磷脂酶D催化反应体系合成磷脂酰甘油》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高效环保的水-固相磷脂酶D(PLD)催化反应体系用于磷脂酰基转移合成磷脂酰甘油(PG)。通过共价结合曲拉通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在纯水相中实现磷脂(PC)吸附,载体上的PC在PLD催化下进行水-固界面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系统研究了载体表面曲拉通质量摩尔浓度对PC的吸附,当载体表面曲拉通质量摩尔浓度为8.5×10~(-8) mol/g时,PC在载体上的吸附率达98%,PG转化率达90.5%。反应动力学符合PC限制的Michaelis-Menten方程。相比于传统双液相反应体系,水-固反应体系避免了有毒易挥发溶剂的使用;转酯反应温度及pH值操作范围扩大;可实现游离酶与载体的回收再利用,游离酶重复利用7次后PG相对产率仍高达80%,载体使用16次后PC吸附量和PG产率无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邓杨敏[4](2017)在《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酶催化合成及表面活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简称PG)作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组分,能够降低肺表面张力,能够较好地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肺部疾病诊疗中具有应用潜力。PG作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在组织防冻、皮肤养护等领域也有应用前景。天然来源的PG同其他磷脂组分相同,结构上呈现不同脂肪侧链特点,动植物组织含量低,来源有限。本文利用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简称PL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由易于获得的大豆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简称PC)制备混合侧链磷脂酸甘油(Different Fatty Acids Phosphatidylglycerol,简称 DFA-PG),研究提高产品产率的反应条件,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DFA-PG工艺过程;表征所制备DFA-PG的脂肪酸组成、表面活性剂特性及其聚集行为,为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双液相体系中PL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反应制备DFA-PG条件,得出了适宜的反应条件。有机溶媒为二氯甲烷,反应温度为28℃,底物甘油(G1)与PC摩尔比(G1:PC)为190:1,pH为5.5,两相体积比(有机相:水相)为2.5:1。在此条件下进行反应,DFA-PG的产率达85.59%。在此基础上,采用均匀试验进行U12(12l×63)混合水平试验设计考察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及响应面分析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条件为:温度30.5℃、底物摩尔比(G1:PC)190:1、pH5.5、两相体积比(有机相:水相)1.7:1。在此条件下DFA-PG产率可达97.54%。以100~200目柱层析硅胶为固定相,采用柱层析法对酶催化合成的DFA-PG进行精制。优化常温常压柱层析分离条件,结果显示在洗脱液组成氯仿:甲醇为2:1(v/v)、上样量为0.03 g/g硅胶、流速为3 mL/min、硅胶含水量为9%(wt)条件下得到的DFA-PG纯度达97.6%,分离回收率为90.5%。同时,获得纯度达98.2%的高纯PC产品。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C-MS)分析DFA-PG和原料PC脂肪酸种类,结果表明,产物与原料均含有5种脂肪酸,且种类及含量一致。表面活性剂特性表征显示,Wilhelmy吊片法测定的DFA-PG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4904mg/mL,而纯化的原料PC为1.4673 mg/mL,水溶液表面张力分别为35.3 mN/m和40.1 mN/m,表明DFA-PG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及效率均优于PC;透射电镜测试表明,DFA-PG聚集状态随着pH而变化,pH为7.4时,呈囊泡状,平均粒径为131.19 nm,结构比较稳定;pH为6.9时,呈棒状胶束,平均粒径为88.23 nm;pH为6.4时,呈球形胶束,平均粒径为25.98 nm。(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3-01)

张桥[5](2013)在《正交实验研究金属离子与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间静电相互作用的物理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制备高性能的膜材料显得尤为重要。LB膜是研究单分子膜最常用的工具,为单分子膜研究的新型方法提供了很重要的技术支持。金属离子是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可调节细胞膜的结构、细胞周围环境的pH值以及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因此它在生物膜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金属离子主要通过静电或配位与单分子膜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生物体的活动。但是,目前关于金属离子与单分子膜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且没有普适的规律。本文主要目的是对金属离子与单分子膜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做进一步的探究。基于金属离子与单分子膜静电相互作用,改变其外界因素研究对膜性能的影响,找到最佳成膜条件。由于该课题的研究对生物膜生命过程的形成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也是科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发展过程,起源及应用。第二章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金属离子与单分子膜静电相互作用。首先基于成膜物质PG两亲分子的结构特点,建立模型——点电荷模型;其次利用电磁理论分析此模型下离子间的的各种相互作用;最后分析并研究压膜过程中离子受力状况。本文第叁章主要介绍了LB膜的优缺点、材料的要求、制备及实验所用仪器。本文第四章主要通过进行实验对其理论分析进行验证。重点研究胆固醇、亚相pH值、成膜物质的量及亚相物质等单因素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正交实验方法及改变条件后对转移成的LB膜影响规律的验证。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控制变量、对比分析及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在亚相溶液相同,成膜物质等量的条件下,加不等量胆固醇,并随胆固醇的量逐渐增多,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所形成的π-A曲线变化越加明显。(2)在成膜物质等量,胆固醇等量的条件下,随金属离子价态的逐渐增高,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的π-A曲线变化越加明显。(3)运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得到最适PG单分子膜形成条件:亚相MgCl2、PG加入量30μL、pH值6.8、胆固醇加入量20μL。同时得到影响PG单分子成膜质量的结果:因素B高度显着,因素D显着,因素A不太显着,C不显着。(4)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得到胆固醇对膜排列有促进和聚集的作用。(5)通过实验很好的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张桥,刘志存,张灵芝,赵锐,牛蓉芬[6](2013)在《胆固醇、pH值对金属离子与磷脂酰甘油相互作用成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加不等胆固醇、亚相pH值及加入成膜物质量等因素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运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这几个因素同时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用极差分析方法得到影响单分子膜成膜质量的主次顺序及制备最佳PG单分子膜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双亲性分子PG成膜的最佳条件为:亚相为MgCl2,加入成膜物质的量为30μL,亚相的pH值为6.8,加入胆固醇的量为20μL;PG单分子成膜质量影响主次顺序为:PG量因素高度显着,亚相物质因素显着,亚相pH值因素不太显着,加Chol量因素最不显着。(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张桥,刘志存,赵锐,牛蓉芬,张灵芝[7](2013)在《胆固醇对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成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条件胆固醇(Cholesterol,简称Chol)和金属离子(钾、镁离子)对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s,简称PG)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单分子膜的影响。方法:首先以金属离子作为亚相,研究胆固醇的量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其次加入同等量的胆固醇量,亚相为不同金属离子时,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最后分析磷脂酰甘油LB膜的π-A曲线,即曲线外扩、相变点、膜压等等变化特征。结果:随着胆固醇的增多,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π-A曲线变化逐渐明显;当加入同等量的胆固醇时,随着金属离子价态的逐渐增高,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的π-A曲线的变化也逐渐明显。结论:其一:胆固醇对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成膜质量是有影响的。其二,金属离子对胆固醇与磷脂酰甘油混合形成的单分子膜同样也是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3年02期)

刘媛媛[8](2012)在《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合成磷脂酰甘油工艺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简称PG)作为一种特殊的稀有磷脂,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肺部疾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不仅如此,磷脂酰甘油还是胡萝卜素类脂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虽然磷脂酰甘油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的磷脂质,但其通常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而若干单一脂肪链的PG是药物脂质体制剂的重要辅料,因而合成磷脂酰甘油是十分必要的。选择酶改性方法合成PG需要的投入的成本相对低,同时条件温和,是用来大量制备磷脂酰甘油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即选用酶转化法,利用了磷脂酶D的转磷脂酰基特性催化大豆磷脂酰胆碱与甘油合成磷脂酰甘油。磷脂酶D(PLD)的转磷脂酰基活力在合成PG反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其的活力,对产PLD的野生链霉菌株进行紫外照射选育,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且具有良好传代稳定性的变异株,其酶活力提高了约27.8%。通过摇瓶培养,利用响应面分析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立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浓度13.0g/L、牛肉膏和蛋白胨各6.0g/L、MgSO4浓度1.5g/L、MgSO4·7H2O1.0g/L、CaCl23.0g/L、NaCl2.0g/L、 Tween800.6g/L,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得酶的转磷脂酰基活力可达到2.034U/ml.利用最佳培养基组成发酵所得游离PLD为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合成PG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28℃、pH5.5、底物摩尔比(甘油:PC)165、相体积比(V有机相:V水相)1.5:1,反应时间4h。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反应,磷脂酰甘油的生成率为77.3%。采用Design-expert8.0通过中心组合法进行叁因素五水平的试验设计,确立了最优工艺条件为:pH值6.2、V有机相:V水相2.0、温度28.2℃、其余条件同上。最优工艺条件下,PG的生成率可达到81.5%。由于游离磷脂酶D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极易失活,并且其价格比较昂贵,但将其固定化后,不仅可重复使用,而且,易于与反应体系分离。通过单因素实验的方法对固定化PLD催化合成PG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逐个考察,得出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6.5、底物摩尔比(甘油:PC)110、相体积比(V有机相:V水相)1.5:1、反应时间6h。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反应,磷脂酰甘油的生成率为64.1%。试验设计方法与游离酶相同,最终确立了最优工艺条件为:pH值6.9、V水相:V有机相1.8、温度30.6℃、其他条件不变,实际测得PG的生成率可达到66.7%。最终在实验基础上,对合成磷脂酰甘油的工艺进行放大概算,单批反应物1t,磷脂酰甘油年产量6.34吨,通过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对设备进行了计算与选型,最后给出了经济评价,年收益可达214.38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9](2010)在《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保护石墨烯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具有诸多优越性能,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制备具有良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磷脂酰甘油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孙彦丽[10](2010)在《类囊体膜磷脂酰甘油不饱和度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盐分胁迫通过破坏植物类囊体膜结构和功能导致光合性能下降,而类囊体膜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上升则有利于光合功能的维持。番茄中决定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磷脂酰甘油(PG)中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是叶绿体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LeGPAT)对底物的选择性。番茄中GPAT优先选择C18:1-ACP作为底物,因此番茄中PG的sn-1位上就含有较高比例的18:1脂肪酸,盐胁迫条件下,这些脂肪酸可以在酰基脂肪酸去饱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去饱和化成为顺式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本文以野生型(WT),转正义番茄叶绿体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LeGPAT)基因株系T2-19(+), T2-5(+)和转反义LeGPAT基因株系T2-16(-), T2-2(-)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盐胁迫后PG脂肪酸组成、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活性氧的产生、叶绿体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以及D1蛋白修复等指标,研究了类囊体膜脂PG不饱和程度与番茄耐盐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对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WT和转基因植株类囊体膜脂的四种类脂中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GDG),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硫代异鼠李糖基甘油二酯(SQDG)的脂肪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PG中脂肪酸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PG中18:2和18:3含量明显增加,脂肪酸不饱和程度升高,而转反义基因番茄植株PG 18:2和18:3含量下降,脂肪酸不饱和度明显下降。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P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未处理前稍有增加,而WT和转反义基因株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稍有下降,总体变化不明显。2.盐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的光合速率(Pn)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降低。但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植株的Fv/Fm、Pn下降程度较小,而转反义基因植株的下降程度较大。表明类囊体膜脂PG不饱和度的提高有利于维持光合机构的稳定性,减轻对PSⅡ的光抑制。3.与野生型相比,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植株维持较高的叶绿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产生较少的O2和H2O2;而转反义基因植株叶绿体抗氧化酶SOD及APX活性较低,O2和H2O2的含量较高。与其它株系相比,转正义基因株系叶绿体SOD和APX维持较高的活性,有利于清除活性氧,能够降低由于活性氧的积累而造成的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4.分离类囊体膜,进行SDS-PAGE和Western杂交,分析盐胁迫对D1蛋白修复速率的影响。Western杂交表明,短期盐处理对D1蛋白含量影响较小。长期盐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总含量均下降。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能够维持较高的D1蛋白含量,转反义基因植株含量较低。D1蛋白合成抑制剂处理后,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净降解速率较高;而转反义基因植株中D1蛋白净降解速率最慢。与野生型相比,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的修复速率最快,而转反义基因植株最慢。上述结果表明,P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提高D1蛋白的修复速率,提高叶绿体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提高番茄植株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磷脂酰甘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作为磷脂酰转移反应的生物催化剂,通常用来催化自然界含量相对丰富的卵磷脂或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以合成各种具有功能性的,且纯度高的单一磷脂、稀有磷脂和新型磷脂类衍生物,如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在临床医学上,PG通常被用于肺部疾病诊疗,其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常与其他乳化剂配合,对食品进行乳化;合成的PG还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药物靶向给药。本文即以PLD催化PC进行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探究两种液-固体系对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的影响。其一:引入生物印迹技术,通过印迹预处理将酶过度活化,但由于印迹诱导的构象变化在水存在下可完全擦除,鉴于此,结合传统固定化方法,将PLD吸附并沉淀于无孔纳米二氧化硅载体表面,再加入交联剂,通过分子内及分子间交联形成覆盖在载体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酶网”。生物印迹与传统固定化方法组合以达到提高PLD活性和选择性。之后,印迹固定化酶作为反应体系固相,PC溶于有机相中,底物与印迹固定化酶溶于水相,构建液-液-固体系催化PC进行磷脂酰转移合成PG。其二:考虑到磷脂产品用于药用及食品等领域,残留的有毒有机溶剂会对使用者以及操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增加环境污染,提高生产后处理成本等问题。水通常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反应介质,同时,据已报道文献可知,表面活性剂能和双亲性底物磷脂形成混合胶束来实现磷脂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鉴于此,本实验小组构建了高效绿色环保的液-固相PLD催化反应体系。通过共价结合曲拉通(Triton X-100)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在纯水相中实现PC吸附,载体上的PC在PLD催化下进行液-固界面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G。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筛选储存的链霉菌株发酵生产磷脂酶D,通过印迹、吸附、沉淀、交联四个主要过程制备出选择性好、稳定性高、催化性能优的印迹固定化酶。探究印迹固定化酶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如下:沉淀剂选择异丙醇,沉淀剂用量为4 mL,pH为5.5,底物摩尔比(甘油/PC)为65:1,交联剂戊二醛用量为320μL。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活力达1658.8U/g_(protein)。此外,对制备的印迹固定化酶进行性能评价,相较于游离酶,印迹固定化酶的温度耐受性、储存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均得到了显着地提高。(2)利用已制备的印迹固定化酶催化PC进行磷脂酰转移合成PG,探究了有机溶媒、pH、温度等主要因素对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的影响,得出合成PG的最优反应条件:有机溶媒选择乙醚,温度为35℃,pH为6.0,在此条件下合成PG,产率为73%。并对游离酶以及印迹固定化酶的磷脂酰转移反应过程进行酶促反应动力学模拟,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表明酶与底物亲和力较好。(3)针对传统双液相使用有毒有机溶剂的问题,首次提出以醋酸缓冲液作为水相,共价结合曲拉通的载体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反应体系中的固相,在水相中实现对PC的吸附,PLD催化吸附于载体上的PC进行液-固界面磷脂酰转移反应合成PG。探究了载体表面曲拉通含量对PC的吸附情况,当载体表面曲拉通含量为8.5×10~(-8)mol/g时,PC在载体上基本完全吸附,吸附率达98%,PG转化率达90.5%。其反应动力学符合PC限制的Michaelis-Menten方程。此外,探究了液-固体系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30℃,pH为6.0,对游离酶与载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游离酶重复利用7次后PG相对产率仍高达80%,载体使用16次后PC吸附量和PG产率均无明显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脂酰甘油论文参考文献

[1].张涛,仇运广,罗启超,程曦,赵丽芬.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变化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双分子层膜的影响(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段丹丹.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甘油液—固反应体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段丹丹,李冰麟,张小里,王姣,于文宇.水-固相磷脂酶D催化反应体系合成磷脂酰甘油[J].化学工程.2019

[4].邓杨敏.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酶催化合成及表面活性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7

[5].张桥.正交实验研究金属离子与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间静电相互作用的物理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张桥,刘志存,张灵芝,赵锐,牛蓉芬.胆固醇、pH值对金属离子与磷脂酰甘油相互作用成膜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

[7].张桥,刘志存,赵锐,牛蓉芬,张灵芝.胆固醇对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成膜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8].刘媛媛.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合成磷脂酰甘油工艺开发[D].西北大学.2012

[9].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保护石墨烯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2010

[10].孙彦丽.类囊体膜磷脂酰甘油不饱和度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磷脂胆碱仿生修饰功能聚乳酸的合成路...心磷脂的合成Fig.1-2Denovobiosynthe...α-GPC的原子结构菌株NEAU-Da3的磷酸类脂的薄层层析分...蛋白结构(A)RACK1晶体结构:7叶...色谱图(混标GPE、PC、LPC...

标签:;  ;  ;  ;  ;  ;  ;  

磷脂酰甘油论文_张涛,仇运广,罗启超,程曦,赵丽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