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瑞华[1]2015年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益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存贷款利率的不断调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大额定期存单的发行,资产证券化的推出,都进-步助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带来银行利差收窄,利息收入降低,加之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经营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阶段,如何有效化解利率风险,并顺利完成商业银行的“二次转型”,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直以来,利差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促进了市场竞争,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也必然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缺口暴露于风险当中。如何有效度量和防范利率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尝试运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对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并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虽然长期以来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直为各家各商业银行所普遍采用。但是,由于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属于事后管理,其在利率风险的预测方面还具有局限性,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上仍有待加强。
余浩[2]2014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叁中全会做出深化改革的决议。随着改革的深入,2014年我国经济、金融各领域的制度、结构以及发展方向必然会随之产生重大的变革。其中,利率市场化不仅是金融改革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既2013年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之后,存款利率上限的开放成了摆在我国金融当局面前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推演。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都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其中就包括利率决定、传导以及涉及到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接着,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在长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定位。了解了现状之后,本文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了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并且对其产生的不同结果也进行了比对。之后,又通过逻辑分析,从既兼顾效率,又规避风险的角度,对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并且对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观点:首先,我国需要采取渐进式而不是激进式的方法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后者容易导致改革矛盾的集中爆发。其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上,而且由于存款利率存在管制,导致了我国融资渠道存在双轨制的问题。再次,针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本文提出了有管理的利率市场化建议,即通过短期、中期和长期叁个层面寻找合适的基准利率做参考,制造利率浮动空间,从而达到利率既反映了市场信息,又能风险可控的目的。
侯昱婷[3]2008年在《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市场利率制度也是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利率制度。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整个金融改革当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2004年10月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上浮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后,可以说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走到了关键的一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市场基准利率、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受到行政管制,导致金融市场中最大的利益主体——银行,对利率缺少敏感,不能进行风险定价。伴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SHIBOR的生成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其波动变化也反映了金融机构以至整个市场的利率预期。SHIBOR通过自身“参照”和“引导”作用的实际发挥,不仅使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趋于市场化,而且会对依然实行管制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产生影响,促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本论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沿着SHIBOR成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一关键步骤顺利实现的思路进行,并对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从其可行性方面入手,提出了实施这一方案应该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措施,并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方法等做了介绍,第二章概述了我国及其它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情况,第叁章对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主要从SHIBOR入手,分析如何以SHIBOR为基准利率来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第五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杨倩[4]2015年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各国金融市场混乱,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的衰退直接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因此,为了稳定本国政治局势,恢复经济建设,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上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指出,政府对金融的严格管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对经济有保障作用,但是从长远意义上来讲,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启发人们冲破束缚,要求金融深化。同时,伴随着各国以及各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对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形势,各种问题也渐渐地凸显出来。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加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行列,逐步放松对本国(地区)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蔓延。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部分,被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格外重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利率市场化演变的路径。但是在这众多改革的国家和地区中,有的取得了成功,有效的促进本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采取的措施不当,没能够成功的转型,成为失败的案例。例如,美国和台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成功的典范。由于长期以来,严格的金融管制已经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美国和台湾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于是,它们在本地区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状态下,采取适当的措施,逐步放松对利率市场的严格管制,最终成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但是,相反的是,智利政府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恰恰是在本国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另外,由于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导致智利经济剧烈波动,已经超越政府管控的范围,最终促使其改革的失败。从这些改革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我们从中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立足国情,在稳定的宏观背景下,逐步推进。这些启示,对我国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有帮助。从1996年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利率市场化路径的探索。首先选择以同业拆借市场为突破口,然后逐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存贷款利率市场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在2013年,央行实现了对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这将近十年的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成功,但是也遭受到各种问题的阻碍,例如,商业银行短期经营困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取得自主定价权之后,自主定价能力比较低,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虽然,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取得了显着成绩,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给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国政府不畏艰难,通过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积极迎接国际挑战,深化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解除,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尚未开放,这一直都是各国(或各地区)改革的难点,我国也不例外。面对今后的改革道路,我们应当吸取其它地区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要从我国已完成的改革中,总结成功经验。面对问题,冷静思考,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在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循序渐进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郅岳[5]2014年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是政府和中央银行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水平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经过18年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其中,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贴现利率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剩最后一步,即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表示,存款利率最后要放开,这应该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而且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表示,今明两年央行将重点推进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改革,从而完全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国外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困境,新自由主义主义开始兴起。国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前者有利于改革的成功,而后者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法、比较分析法还有计量模型等多种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利率的含义和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总结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说明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其次,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通过确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和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得出了实证结论,结果表明,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存贷款利率上升是大概率事件;利率完全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本文最后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从产品定价、内部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李君妍[6]2015年在《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影响的专题研究。1996年我国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央行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并不断加强SHIBOR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地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截至目前实现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全放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以及大额存单制度,这些制度政策的出台均显示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但是,总体而言利率非市场化因素仍然存在,是制约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推进利率市场化,通畅利率传导机制,对于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转变经营模式。第叁,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实现间接化、市场化的宏观调控。第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就业难问题。第五,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但是,利率市场化是否一定会加大金融稳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究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人们的看法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另外,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理论和实务界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利率管制期间的利率政策效应问题上,这些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重点应该放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及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上,特别是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这些领域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利率市场化影响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的一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利率决定理论、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利率传导机制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等。总的来看,这些理论对于分析我国现行利率管制的弊端以及放开利率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对于我国应如何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及如何发挥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3章,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为借鉴西方已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本章首先对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影响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都出现了利差缩小、融资结构变化、短期内银行风险提高以及资产质量恶化等风险。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通常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采取了成立存款保险机构、加强监管以及发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等措施。第4章,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本章首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的挑战,梳理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商业银行价格竞争和风险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压力测试的方法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进而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非银行金融的影响,包括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等。最后给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保持金融稳定的建议。第5章,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本章首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不同产业以及居民的影响,然后从两方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一是基于动态随机均衡模型模拟我国产出及通胀对于利率冲击的响应。最后,基于本章的实证分析结论,给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章,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章基于利率市场化对消费与投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首先,在分析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时,使用了金融深化模型和叁变量因果关系模型来检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深化的影响,以及金融深化是否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然后,运用非线性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风险。第7章,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影响。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告别了过去叁十多年的持续超高增长过程,进入了一个比超高增长过程低一个层次的国民经济成长新阶段,即"新常态"。这就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利率政策的调整也要顺应这个新常态。为此,在前几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思考和对比分析了新常态下继续实施利率管制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各自可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利率在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上是本文的主要框架。总的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其显着提升了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对资金的配置及使用效率。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不容乐观,在此环境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也需要建立能够迅速和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资金价格机制。第二,应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为利率市场化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伴随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和金融等一系列改革共同推进的渐进过程。完全利率市场化需要竞争充分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完善的货币市场、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准入与退出机制。第叁,应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是短期内存款利率将呈上升趋势、利息差缩窄可能性大的风险;二是金融资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的风险;叁是银行间竞争加剧的风险;四是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强的风险。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本文给出的建议包括:(1)利率市场化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2)我国要借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结构优化;(3)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契机,加速经济结构转型;(4)继续建设并完善新的基准利率体系;(5)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为好;(6)持续加强针对性的风险管控;(7)合理协调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放开银行业准入限制的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引入利率市场化虚拟变量,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定价和风险的影响;第二,更加全面地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非银行金融的影响;第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随机均衡模型对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是,由于受到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有以下两点不足:一是本文未能分阶段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每个步骤的路径和风险给出分析及建议;二是本文未对美国及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贾美晓[7]2007年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深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利率管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道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利率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且呈现复杂性。而且随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更加显现,如何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共有六章。第一章综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理论、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模型和方法。第叁章分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目标、进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凸现问题。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和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已有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只考虑资产和负债的静态关系,模型中未能体现现金流和期权的问题,使得结果失真,降低可用性。这些方法因为其模型假设的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为此,第五章在分析和借鉴国外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VaR在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该模型通过对利率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第六章探讨了提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通过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创新、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结构以降低利率风险、拓展表外业务增加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提高经济主体利率敏感性等主要措施提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本文采用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利率市场化和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模型。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定性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模型的应用;定量分析了VaR方法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对利率风险的预测。
许莉莉[8]2007年在《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理论被提出以后,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及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放松或废除了对利率的管制。本文系统的研究了美国较长的、渐进的、伴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过程,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冲击,拉美部分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亚洲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以及台湾的利率市场化采取的分阶段推进的方式的利弊。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及在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经典理论的指导之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逐渐展开。本文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利率体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总体上我国利率市场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各种利率体制因素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利率水平、利率结构、形成机制、管理机制、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利率与宏观经济关系等。如其他国家一样,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将面临各种冲击,竞争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是其中对各方冲击最大的隐患因素,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本文认真回顾了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理论,包括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结构理论和利率风险管理理论,这些学术上的经典成果不仅仅给本文研究提供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更是为利率市场化理论的研究与深入开出了先河。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率市场化含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行探讨,多角度的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相应提出了建议。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研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以及处理机制,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出于降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目的,本文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若干对策;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的同时,实行以利率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其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注重金融创新,全面实施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战略。第叁,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外部机制。
王宁[9]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已逐步推进,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以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利率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方法为基础,努力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加以借鉴和应用,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有所帮助。全文分四部分阐述。第一部分阐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及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利率管制使得经济效率低的原因,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类与衡量,并对其优缺点做出评析。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把银行利率风险分为四种:重新定价风险,内含选择权风险,基本点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及评价;持续期缺口分析及评价;模拟分析及评价。我国必须充分学习和借鉴这叁种分析方法。第叁部分运用最新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做出实证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第四部分结合我国利率风险的实际情况,对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做出借鉴,针对我国利率风险的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近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建立以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为主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中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要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的改善,动态的调整业务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把利率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确定为远期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此外还应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体系。
张礼娟[10]2017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间业务对中国上市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设立,90年代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逐渐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再到今天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纷纷出现,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收到威胁,传统的存贷业务逐渐萎缩。加上《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银行收到的资本约束日益严格。此外,国家出台一些了政策来积极引导银行在主营业务之外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从2001年起,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申请办理包括代理保险、投资基金等中间业务。根据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06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行的业务结构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银行的盈利要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得,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一直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2007年华尔街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世界格局也动荡不安,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遭受到金融危机的不断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当中至关重要的行业,银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需求也伴随着金融危机悄然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推进,我国对经济结构做出了调整并不断摸索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这些变革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不仅要求银行业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同时还要在风险防范上进行革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多样化的中间业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尽可能的减少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过分依赖性以降低经营风险,从而获得长远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的重要时刻,研究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对中国上市银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是否对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影响,以及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如何影响银行的经营风险。通过利率市场化的调节作用,研究了中间业务的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有着何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存贷利差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间业务收入增加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据此给出了对策建议,依据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对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经营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主体需要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开发新型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表外业务,同时需要对商业银行内部人才进行扩充和培养,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以及强化企业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金融运作环境,且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如银监会、央行等也应发挥其监管和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及防范对策研究[D]. 段瑞华. 云南大学. 2015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 余浩. 云南财经大学. 2014
[3]. 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 侯昱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分析[D]. 杨倩. 河南大学. 2015
[5].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研究[D]. 郅岳.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6].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的影响[D]. 李君妍. 天津财经大学. 2015
[7]. 中国利率市场化深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 贾美晓.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8]. 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D]. 许莉莉. 山东大学. 2007
[9].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 王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10].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间业务对中国上市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 张礼娟. 安徽大学. 2017
标签:金融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利率论文; 新常态论文; 银行中间业务论文; 金融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银行存款利率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