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细胞论文_卞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藻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蛋白质,细菌,蓝藻,高锰酸钾,絮凝,藻类。

藻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卞丽[1](2019)在《蓝藻细胞分裂关键蛋白FtsZ的性质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FtsZ是第一个被鉴定出来的定位在原核细胞分裂隔膜处的蛋白,是真核生物中微管蛋白的同源类似物。FtsZ非常保守,几乎发现于所有的原核生物中,作为主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在细胞分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细菌FtsZ已在体外广泛研究。大肠杆菌的FtsZ(EcFtsZ)装配成长度为30-50个亚基的单线状原丝纤维,具有很高的GTP水解活性。组装,水解和解聚的循环使得FtsZ原丝纤维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高度动态性。这些原丝纤维在体内与其它十几种辅助蛋白一起,形成了高度动态的收缩环(Z环)。收缩环是细菌细胞分裂器的主要部分,在细菌分裂的末期,收缩环收缩使细菌分为两个细胞。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a,是可以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最古老的生物体。在形态上,蓝细菌具有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特征,但蓝细菌中细胞分裂的调控系统具有与革兰氏阳性菌相同的特异性成分,而植物叶绿体又起源于内共生的古生蓝藻,因此研究蓝细菌细胞分裂系统与细菌和叶绿体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将为揭示细菌分裂的机理和进化提供新的见解。在这里,我们研究了单细胞聚球藻Synechocystis sp.PCC 6803 FtsZ(SyFtsZ)的生化特性和调控。我们的研究显示:SyFtsZ结合GTP后,聚合形成大的束状纤维结构,这与叶绿体FtsZ相似,但蓝藻有它自己特殊的生化特性,它不仅形成大的直形束状结构,还形成大的环形束状原丝纤维,并且蓝藻FtsZ的聚合显示出两个阶段的组装,在较短的时间内首先形成一些短的原丝混合物,包括单线、小直形或弯曲的束状原丝纤维,以及形成由多个原丝纤维组成的环状结构;这些结构再进一步聚合组装形成巨大的直形束状结构和直径约为200至300 nm的环形束状纤维结构。它们的GTP酶(GTPase)活性很弱,且聚合很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一段保守的序列(H8螺旋)上有两个氨基酸,在蓝藻中为丙氨酸,而在细菌中多为苏氨酸或者丝氨酸。将蓝藻的两个丙氨酸突变成苏氨酸和丝氨酸,其聚合增加了束状结构的形成,并且降低了GTP的水解活性。我们猜测SyFtsZ倾向于形成大的束状结构可能有助于FtsZ环的稳定性增强,这可能与蓝藻细胞直径较大,并且生长缓慢有关。我们也同时研究了蓝细菌收缩环的定位调控系统——Min系统。蓝藻Min系统对Z环定位的调控机制的组成和调节与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机制不同。Synechocystis sp.PCC 6803的Min系统同时拥有与革兰氏阴性菌相似的MinCDE系统,又有来自革兰氏阳性菌的DivIVA类似蛋白Cdv3。它们可能同时通过MinE驱动的MinCD振荡和Cdv3介导的细胞中部的MinC完成Z环的正确定位,以保证蓝藻细胞的正确分裂。我们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nC和MinD蛋白可以共同聚合成共聚纤维。通过对它们生化特性的研究,我们认为这种共聚物可以与FtsZ原丝纤维结合,这种“捕获”是MinCD阻止FtsZ原丝纤维从细胞中部离开,而使细菌收缩环不能在细菌中部以外的地方形成的原因。我们最新的研究发现蓝藻的MinC和MinD也可以聚合成共聚纤维。与之前报道不同,Synechocystis sp.PCC 6803的MinE可以抑制并拆卸MinC-MinD共聚物的组装,这种作用与细菌中MinE的作用一致,是Min系统关键的组成部分。蓝藻的Min系统的调控机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本课题的开展阐明了蓝藻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 sp.PCC 6803的关键细胞分裂蛋白FtsZ的生化特性,并且为蓝藻Min系统对Z环定位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有力的证据,对阐明其机理和进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坤,王沛,张浩,张树峰,王大志[2](2019)在《米氏凯伦藻细胞表面膜蛋白质组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近年在我国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经常形成赤潮,其赤潮不仅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以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本论文以米氏凯伦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米氏凯伦藻细胞表面膜蛋白质荧光标记技术和细胞膜蛋白质提取方法,运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对膜蛋白质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米氏凯伦藻的膜蛋白质组及其对环境温度变动的响应。实验共鉴定到44个细胞表面膜蛋白,其中有效注释27个,主要为转运蛋白、HSP70蛋白家族和捕光蛋白等。米氏凯伦藻在20°C条件下的细胞生长和光合作用要明显好于16°C和12°C,但16°C和12°C条件下的差别不大,表明低温限制了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当米氏凯伦藻从12°C快速转移至16°C和20°C时,藻细胞密度和光合作用效率短时间迅速降低,但细胞很快即适应温度变化。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和光合作用蛋白在其适应温度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任翱,丛海兵,孙凤,蒋新跃,鄢琪[3](2019)在《70米水深加压对螺旋藻细胞结构与絮凝沉淀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讨70 m水深加压对蓝藻颗粒的细胞结构影响以及混凝沉淀处理效果,选取螺旋藻为研究对象,利用70 m水深对含螺旋藻水进行加压处理,并进行混凝沉淀;另将加压后的螺旋藻制成细胞切片进行电镜扫描。试验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为11 mg/L时,70 m水深加压混凝沉淀后,螺旋藻叶绿素a去除率达到93.12%,浊度小于1.66 NTU,其混凝沉淀处理效果较之原水直接混凝沉淀、传统预氧化混凝沉淀的处理效果明显提升。70 m水深加压混凝沉淀处理含螺旋藻水后,水中的藻毒素、DOC均未增加,阐明该工艺处理含螺旋藻水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许焱喆,朱联东[4](2019)在《基于磁絮凝技术的微藻细胞采收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是一类分布广泛、光合利用效率高的自养微生物,从微藻中提取的生物能源有望解决当今社会资源枯竭的问题。然而,高成本、高能耗的采收过程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近几年来,基于磁絮凝原理的微藻采收技术被广泛研究。利用磁性颗粒物质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人们研发了大量高效的裸/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并将它们作为絮凝剂和其他功能性粒子用于从低浓度培养液中采收微藻。试验证明,由于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磁絮凝将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采收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4期)

李贵丽,魏晓奕,周伟,李积华,韩志萍[5](2019)在《2株高产蛋白微藻细胞代谢物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株新近分离出来的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和Desmodesmus sp. QJ74)为研究对象,检测胞内主要细胞代谢产物组成及含量变化,找出优势细胞代谢产物。收集相同时间间隔下培养的2株微藻,经过冻干、研磨、复溶,制备成细胞溶解液,再进行逐级萃取,分级检测每个萃取步骤中所得细胞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BG11培养基中生长30 d,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和Desmodesmus sp. QJ74的最高蛋白含量分别达到细胞干重的71.68%和62.14%,其他代谢产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色素,在2株微藻中的含量都没有超过20%。对比其他微藻的文献报道,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是目前发现的蛋白含量最高的藻株,其蛋白的表达模式和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曹延群,李赟,潘克厚,刘冰莉,周雨晴[6](2019)在《叁角褐指藻藻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藻液分离细菌的种类及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叁角褐指藻培养液分离得到3株细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3株细菌P1、P2和P3分别为Loktanella vestfoldensis,Erythrobacter citreus和Aquamicrobium sp。将3株分离菌分别以10~4、10~6和10~8cfu/mL3个浓度梯度加入叁角褐指藻培养液中比较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1和P3菌株在中浓度促进微藻生长,但高浓度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而P2菌株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加强。这说明P2菌株可作为促进叁角褐指藻生长的候选菌株构建有利微藻生长的藻菌共培养体系。(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捷,陈丰源,周贝贝,段丹丹,韦阳[7](2019)在《海洋硅藻细胞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对镉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硅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硅藻在镉(Cd)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同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营养盐、盐度、pH、光照、温度等因子可改变Cd在硅藻中的累积,但其关键过程尚未清楚。借助多功能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非损伤微测(NMT)等先进表征手段,可定量研究硅藻细胞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本综述讨论环境因子对细胞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探索粗糙度-表面功能基团-电势之间的联系,从微观层次揭示硅藻细胞与Cd之间的相互作用,诠释硅藻吸附金属Cd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秦镕聪,肖艳,郭劲松,李哲,方芳[8](2018)在《叁峡库区澎溪河典型优势藻细胞N/P比与限制性评价的原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选取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空球藻(Eudorina sp.)和湖北小环藻(Cyclotella hubeiana)为叁峡库区流域中典型的优势藻,在澎溪河进行原位培养试验,跟踪监测了叁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4种典型优势藻细胞氮(Cell-N)、磷(Cell-P)浓度以及环境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浓度,并且结合团队之前的研究成果,根据临界(供应)N/P摩尔比、细胞N/P摩尔比和Guildford的TN/TP摩尔比评价标准对库区水体的营养限制状态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揭示叁峡水库运行下支流水域富营养化过程与生理特征的限制性评价提供研究基础.原位试验结果表明:3个评价标准下水体的营养(氮或磷)限制状态基本相同,低水位时期水体无机磷营养盐比较贫乏,在试验初期没有显着的营养盐限制而在末期受到了磷的相对限制;高水位试验初期和末期均未呈现显着的营养盐限制;泄水期营养盐变动频繁,试验初期表现为氮限制而末期表现为磷限制.虽然各藻种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营养盐限制性,但总的来看,临界N/P比和细胞N/P比的阈值范围具有一定指示作用,能够从藻类细胞生理的角度对水体的营养状况作出初步评价.(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春梅,许仕荣,王长平,刘凯[9](2018)在《高锰酸钾对藻细胞及胞外有机物的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和颤藻(Oscillatoria sp.)等蓝藻(Cyanobacteria sp.)为优势藻群的深圳石岩水库水样为对象,研究高锰酸钾在氧化过程中藻细胞活性、胞外有机物DOC浓度、胞外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变化,以及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低浓度(0~1.5 mg·L~(-1))高锰酸钾对藻细胞的灭杀效果并不明显。较高浓度(5 mg·L~(-1))高锰酸钾则对藻细胞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藻细胞的总数减少了28%。研究发现,高锰酸钾能够氧化藻细胞使其释放胞内物质,投加1.5mg·L~(-1)后胞外2-甲基异莰醇(2-MIB)与土臭素(GSM)浓度均有所升高。在高锰酸钾氧化过程中,胞外DOC和DOM荧光总量随氧化时间的延长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5 mg·L~(-1)的高锰酸钾氧化10 min时就会引起芳香性蛋白质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的升高。高锰酸钾能够有效强化混凝去除藻类和有机物,聚合氯化铝(PAC)最优投加量为3 mg·L~(-1),高锰酸钾最优投加量为0.6 mg·L~(-1)。(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章立心,梁琨,王宇欣,朱仁贤[10](2018)在《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内因——藻细胞上浮机理探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动机与思路我国巢湖、太湖、滇池、汉江和钱塘江都曾连年爆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爆发不仅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还影响供水水质,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对于蓝藻水华的产生,研究者们认为除了水体富营养化、高温和高光强等环境因素外,藻细胞上浮是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事实也表明,阻止藻细胞上浮能预防水华发生,而促使藻细胞沉降可以导致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藻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近年在我国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经常形成赤潮,其赤潮不仅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以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本论文以米氏凯伦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米氏凯伦藻细胞表面膜蛋白质荧光标记技术和细胞膜蛋白质提取方法,运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对膜蛋白质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米氏凯伦藻的膜蛋白质组及其对环境温度变动的响应。实验共鉴定到44个细胞表面膜蛋白,其中有效注释27个,主要为转运蛋白、HSP70蛋白家族和捕光蛋白等。米氏凯伦藻在20°C条件下的细胞生长和光合作用要明显好于16°C和12°C,但16°C和12°C条件下的差别不大,表明低温限制了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当米氏凯伦藻从12°C快速转移至16°C和20°C时,藻细胞密度和光合作用效率短时间迅速降低,但细胞很快即适应温度变化。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和光合作用蛋白在其适应温度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卞丽.蓝藻细胞分裂关键蛋白FtsZ的性质及其调控[D].西北大学.2019

[2].王坤,王沛,张浩,张树峰,王大志.米氏凯伦藻细胞表面膜蛋白质组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3].任翱,丛海兵,孙凤,蒋新跃,鄢琪.70米水深加压对螺旋藻细胞结构与絮凝沉淀性能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9

[4].许焱喆,朱联东.基于磁絮凝技术的微藻细胞采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5].李贵丽,魏晓奕,周伟,李积华,韩志萍.2株高产蛋白微藻细胞代谢物的比较[J].热带作物学报.2019

[6].曹延群,李赟,潘克厚,刘冰莉,周雨晴.叁角褐指藻藻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9

[7].马捷,陈丰源,周贝贝,段丹丹,韦阳.海洋硅藻细胞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对镉累积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9

[8].秦镕聪,肖艳,郭劲松,李哲,方芳.叁峡库区澎溪河典型优势藻细胞N/P比与限制性评价的原位分析[J].湖泊科学.2018

[9].李春梅,许仕荣,王长平,刘凯.高锰酸钾对藻细胞及胞外有机物的控制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8

[10].章立心,梁琨,王宇欣,朱仁贤.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内因——藻细胞上浮机理探秘[J].中国科技教育.2018

论文知识图

叁角褐指藻活细胞吖啶橙染色有氧条件下LNS培养基中Chlorellaproto...待鉴定藻种的显微镜照片不同接种密度对小球藻生物柴油十六烷...鼠尾藻受精卵的分裂过程(标尺=50μm...超声对藻类的空化作用机制

标签:;  ;  ;  ;  ;  ;  ;  

藻细胞论文_卞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