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素质教育与图书馆(论文文献综述)
周芮[1](2021)在《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文中提出“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随着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起了“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号召,阅读被提升到影响国民综合素质的高度。“书香校园”也是“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小学长期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情况更加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立足于客观现实,发现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以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提高学校的育人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采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通过对重庆市W区教育局和I、J、O三个农村小学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相关实证资料搜集,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其次,结合访谈文本和实证材料探析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府层面发现: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阅读推广后续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学校层面发现: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习惯和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社会层面发现: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休闲方式泛娱乐化,学生阅读行为弱化。最后,针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其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的投入与指导,具体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其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具体要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其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和利用环境,具体要大力推广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其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和爱心帮扶,具体要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苏笑悦[2](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鱼泓[3](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学校学生进行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课程,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等特征,对学校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以试点的形式进入了L市十二所中小学的课堂,至今课程实施已有四年。通过以甘肃省L市十二所中小学为例,对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甘肃省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市十二所中小学试点学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L市十二所试点学校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呈现出开设不均衡,课时被占用;舞蹈教师均为在校舞蹈教育专业大四实习学生;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僵化、样板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试点学校整体存在班级人数多,舞蹈教室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教室配备设施不齐全;校方重视与支持程度降低,课程进入瓶颈期。结合问题,从课程实施、师资现状、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对影响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试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笔者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目的是不断修正课程实施的策略、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质量,为未来素质教育舞蹈广泛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琳[4](2019)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更为基础、更加广泛、更为持久的力量源泉。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理工科研究生要努力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使自己成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以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为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梳理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昆明理工大学部分在校理工科研究生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为调查对象,对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人文素养培育现状及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层面比以往更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多样,理工科研究生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要性认知情况良好。同时,也存在人文课程比例较低、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校园人文氛围不浓、理工科导师与专业课教师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视不够、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有待提升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一和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要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就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修养、高尚人格、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黄明格[5](2018)在《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以广西G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如何在海量信息资源中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并攫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利用,已然成为信息社会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技能。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成为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各高校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积极探索并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教育职能部门管理力度薄弱,教学目标达成及成效检测手段缺乏,与之对应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缺失,我国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质依然偏低。本文采取文献法和实证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G大学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广西G大学学生信息素质调查问卷,掌握广西G大学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现状,得出了该校在信息素质教育上主要存在信息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一、信息资源建设落后等问题,通过对其成因的梳理分析,主要是由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氛围不浓,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对应的评价考核手段、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造成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可以针对性地将目标管理引入到传统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领域。在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方案。即通过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设定、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目标结果的考核评价,来有效规避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综合信息素质水平。
于斌斌[6](2012)在《学校图书馆利用对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 ——以XJ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在国外被称作school library、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 learning resource center等,在国内也被称作“中小学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国外学校图书馆的影响研究始自上世纪60年代,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能力表现有积极的影响和帮助价值。而国内学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在实践领域也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旨在参考国外研究思路,考察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学校图书馆对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能力(本研究合称其为学业表现)的价值。本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考察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校图书馆利用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是否有影响;二是识别国内学校图书馆服务设计与其影响的关联;三是识别国内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或帮助方式。在以实证方式调研国内一所服务相对规范的中学图书馆之后,本研究发现,在该校目前的教育状况下,学校图书馆利用与学生的学业表现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在学生和教师的感知中,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帮助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图书馆服务设计中只有三项能够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产生影响;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对其阅读能力的帮助,包括为学生提供书籍的方便获取、为学生提供阅读氛围、学生通过馆内书籍的阅读能够积累写作素材、馆内资料可以辅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等学业活动。本研究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分析及实地观察,认为导致本研究结论与国外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国内目前的教育状况(注重素质教育的形式、忽视真正的能力培养)掩盖并限制了学校图书馆价值的展现和发挥。
滕昱[7](2012)在《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质成为对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成为营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如何开展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各界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美国无疑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成功典范,各大机构、高校、协会(AAHE、ALA、AASL、ACRL、IS、IIL、LIRT等),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或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对世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开展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探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普遍规律、丰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客观需要。本研究按照“贝雷迪比较四步法”(描述、解释、并列、研究),在梳理中美两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不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解释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等相关内涵,辨析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等相关概念,选取信息素质教育领域典型案例,从教育目标、教育机构、教育方式、信息素质评价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综合类大学”中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和中国武汉大学,“理工类大学”中的美国普渡大学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异同之处,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对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从组织机构、课程形态、评价标准、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最后从政府、学校、学生三个角度,从立法、组织建设、标准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自我教育等方面较系统全面地提出美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刘屏极[8](2012)在《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着名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曾说过,“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中充斥着繁多复杂的信息,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只有通过不断的获取信息、应用信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所必备的能力。2002年1月,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首次将“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更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将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提升到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高度。自此,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工作之一,图书馆成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机构。本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然后阐述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基于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湖南大学图书馆建设为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最后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图书馆具备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多方面优势,还需要加强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信息人才工程和信息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杨晓琼[9](2010)在《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正加快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在信息社会中,公民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是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我国高校,基本上是以图书馆为主体以《文献检索》课为载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但信息素质教育的全民性和连续性决定了信息素质教育不是单纯课程学习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贯穿个体一生的终身学习过程,因此需要全社会的相关机构与部门共同合作来解决信息素质的教育问题。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概念;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重点探讨了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要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信息素质教育无论在实践环节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国外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掌握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我们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策略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国各类不同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有效的116份调查问卷发现:(1)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主要由图书馆承担,以《文献检索》课为承载主体,其主要内容是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2)信息素质合作教育多停留在理论认知上,各种可能的信息素质合作教育实践形式都很少开展;(3)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缺少制度保障、缺少经费支持、缺乏现实需求等。基于信息素质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入手,本文提出以图书馆为主体,与专业教学、数据库提供商及图书馆联盟等进行信息素质合作的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实现这种教育模式的管理策略。
何萍[10](2010)在《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存在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问题的分析,认为在处理图书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图书馆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实施提升素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二、学校素质教育与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素质教育与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
2.农村小学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 |
3.国家提出“全民阅读”建设的号召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
1.发挥图书教育功能、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2.完善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育人实力的需要 |
3.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 |
1.符合国家制定的图书馆建设标准 |
2.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
3.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
4.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 |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
(一)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 |
(二)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 |
(三)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 |
(四)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 |
(五)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 |
(六)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 |
三、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政府层面 |
1.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 |
2.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 |
3.全民阅读推广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 |
(二)学校层面 |
1.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 |
2.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 |
3.习惯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 |
4.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 |
(三)社会层面 |
1.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 |
2.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 |
3.娱乐消遣方式泛滥,学生阅读行为弱化 |
四、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 |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投入与指导 |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 |
2.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 |
3.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 |
(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 |
1.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 |
2.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 |
3.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 |
4.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5.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 |
(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及利用环境 |
1.大力宣传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
2.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 |
3.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 |
(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与爱心帮扶 |
1.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 |
2.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教育局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5:图书室管理员访谈提纲 |
附录6:W区教育局工作文件 |
致谢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现状调查 |
一、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
二、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三、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舞蹈实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四、访谈结果归整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实施 |
二、师资现状 |
三、教学模式 |
四、硬件设施 |
五、制度保障 |
第六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推进与发展的思考 |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 |
二、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 |
三、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 |
四、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 |
五、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校方领导、课程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高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图表情况说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
2.1.1 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2.1.2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 |
2.2 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 |
2.2.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
2.2.2 有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 |
2.3 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2.3.1 有利于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健全的人格 |
2.3.2 有利于实现理工科研究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三章 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内容和对象 |
3.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及问题 |
3.2.1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 |
3.2.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3.3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人文素养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
3.3.2 人文素养培育师资力量薄弱 |
3.3.3 人文素养培育授课方式单一 |
3.3.4 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
第四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 |
4.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4.1.1 以习近平青年观为思想引领 |
4.1.2 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
4.1.3 坚持“文化育人”教育理念 |
4.2 完善人文素养培育内容 |
4.2.1 传授人文知识 |
4.2.2 启迪人文思想 |
4.2.3 培育人文精神 |
4.2.4 塑造健全人格 |
4.3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
4.3.1 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
4.3.2 改进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4.1 壮大人文教师队伍 |
4.4.2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水平 |
4.5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
4.5.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
4.5.2 深入挖掘学校人文精神 |
4.5.3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文献调研报告 |
(5)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以广西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目标管理的研究 |
二、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核心概念在本研究中的界定 |
第二章 目标管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目标管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适用分析 |
一、目标管理特点的适用性 |
二、目标管理操作方法的适用性 |
第二节 目标管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效用分析 |
一、目标引领:助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氛围的形成 |
二、目标激励:加速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成长 |
三、目标建设:完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
四、结果导向:推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方式多元化的实施 |
五、以人为本:促进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 |
第三章 广西G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步骤与程序 |
三、调查样本汇总情况 |
第二节 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
一、广西G大学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
二、广西G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
第三节 广西G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素质教育意识淡薄 |
二、信息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
三、信息素质教育内容陈旧 |
四、信息素质教育方式单一 |
五、信息资源建设落后 |
第四章 广西G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建设不完整 |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
三、对大学生信息行为的引导失规范 |
第二节 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建设不完善 |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考核手段不合理 |
第五章 目标管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制定科学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
一、目标制定的原则 |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 |
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达成目标 |
第二节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管理 |
一、目标的有效衔接机制 |
二、目标的动态推进机制 |
三、PDCA管理循环 |
第三节 推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评价 |
一、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
二、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信息素质教育访谈提纲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学校图书馆利用对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 ——以XJ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国外以学校为分析单元的相关研究 |
一、以学校为分析单元的研究的样本选择特征 |
二、以学校为分析单元的研究的数据收集特征 |
三、以学校为分析单元的研究的研究结论特征 |
第三节 国外以学生或教师为分析单元的相关研究 |
一、以学生或教师为分析单元的研究的样本选择特征 |
二、以学生或教师为分析单元的研究的数据收集特征 |
三、以学生或教师为分析单元的研究的研究结论特征 |
第四节 国内有关学校图书馆的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图书馆在正规教育中的作用:理论阐释与关系模型 |
第一节 学校图书馆及其使命 |
第二节 学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 |
一、素质教育内涵 |
二、学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第三节 学校图书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
一、对考试成绩有影响的图书馆服务内容 |
二、对综合能力有影响的图书馆影响途径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研究假设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样本选择及样本描述 |
二、问卷调研 |
三、访谈调研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一节 学校图书馆利用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
一、学校图书馆利用频率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二、学校图书馆利用频率与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三、学校图书馆利用频率与综合能力教师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四、公共图书馆利用的数据分析结果 |
五、学生和教师对图书馆影响力的感知 |
第二节 服务设计与学校图书馆影响的关联 |
第三节 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 |
一、学生视角下学校图书馆的影响途径 |
二、教师视角下学校图书馆的影响途径 |
第四节 研究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访谈提纲 |
附录C:国内学校图书馆研究各类别下的文章标题 |
个人简历 |
(7)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信息素质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
1.1 信息素质 |
1.1.1 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
1.1.2 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 |
1.1.3 信息素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1.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
1.2.1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
1.2.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
1.2.3 信息素质教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 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
2.1 美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 |
2.1.1 形成期 |
2.1.2 发展期 |
2.1.3 成熟期 |
2.2 中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
2.2.1 启蒙阶段 |
2.2.2 初始阶段 |
2.2.3 发展阶段 |
3 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分析及比较 |
3.1 中美综合类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的个案分析 |
3.1.1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素质教育个案 |
3.1.2 武汉大学信息素质教育个案 |
3.1.3 小结 |
3.2 中美理工类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的个案分析 |
3.2.1 普渡大学信息素质教育个案 |
3.2.2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素质教育个案 |
3.2.3 小结 |
3.3 分析与比较 |
3.3.1 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机构 |
3.3.2 信息素质课程设置 |
3.3.3 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 |
3.3.4 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
4 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启示 |
4.1 政府引导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
4.1.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
4.1.2 组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管理机构 |
4.1.3 制订我国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
4.1.4 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
4.2 学校主导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
4.2.1 学校设立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指导部门 |
4.2.2 加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校际合作 |
4.2.3 改革图书馆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教学模式 |
4.2.4 增强学科图书馆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体系 |
4.2.5 加强师资力量 |
4.3 学生自觉增强信息素质 |
4.3.1 增强信息意识,重视信息价值 |
4.3.2 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 |
4.3.3 主动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实践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信息素质文献综述 |
二、信息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述 |
第一节 信息素质的定义 |
第二节 信息素质教育的结构与内容 |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结构 |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 |
一、以利用学习资源为导向 |
二、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手段 |
三、以实践终生学习为目的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 |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二、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
一、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
二、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创新了服务模式 |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
四、教育内容纵深发展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目标 |
五、教育方式的演变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开发了新的模式 |
六、教育层次的延伸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
一、发展状况 |
二、教育开展情况 |
三、师资队伍现状 |
四、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意识不强,规划滞后 |
二、认识不全,理解有误 |
三、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
四、方式简单,宣传有限 |
五、缺乏合作机制 |
六、缺少评价体系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以湖南大学图书馆建设为例 |
第一节 建设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
一、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
二、启动特色数据库建设 |
三、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
四、发展资源共享建设 |
第二节 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
一、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
二、软件系统的建设 |
三、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
四、门户网站的建设 |
第三节 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信息素质,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
一、建立馆员综合素质培训体系 |
二、建立咨询馆员与学科馆员制度 |
三、重视提高馆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
第四节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构筑信息环境 |
一、拓展信息服务领域 |
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
三、提升信息服务层次 |
第五节 分层次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新型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
一、课程教学的教育模式 |
二、培训讲座的教育模式 |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议 |
第一节 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支撑体系 |
一、加强多层面的合作 |
二、加强复合型图书馆建设 |
三、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
四、重视信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建设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一、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 |
二、开设"信息网络检索与利用"课程 |
三、融入与专业课结合的课堂教学 |
第三节 搭建网络信息资源教育平台 |
一、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
二、提供在线参考咨询服务 |
三、开展在线用户培训教育 |
第四节 完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
第五节 开展各种信息宣传推广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界定 |
1. 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 |
2. 信息素质合作教育 |
(二) 问题的提出 |
1. 人类信息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 |
2. 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
3. 开展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要求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文献总结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调查法 |
二、我国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 问卷设计与修改 |
2. 正式调查 |
(二)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1. 数据预处理 |
2. 数据处理结果 |
3. 主要分析结论 |
(三)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认知上的偏差 |
2. 缺乏经费支持 |
3. 缺乏保障性制度 |
4. 其它问题 |
三、促进我国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对策 |
(一) 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客观需求 |
(二) 合作机制的构建 |
1. 图书馆与专业教学的合作 |
2. 图书馆与数据库提供商的合作 |
3. 图书馆联盟内部及图书馆联盟之间的合作 |
(三) 管理对策 |
1. 引起教育决策者的重视 |
2. 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 |
3. 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预调查问卷 |
附录2 正式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学校素质教育与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D]. 周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D]. 鱼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王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以广西G大学为例[D]. 黄明格. 天津大学, 2018(06)
- [6]学校图书馆利用对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 ——以XJ中学为例[D]. 于斌斌. 南开大学, 2012(04)
- [7]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 滕昱.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2)
- [8]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D]. 刘屏极.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
- [9]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晓琼. 西南大学, 2010(05)
- [10]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 何萍. 海峡科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