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过渡区论文_樊丽辉,赵庆国,张君纬,樊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过渡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混凝土,聚合物,水灰比,粉煤灰,结构,电子显微镜。

界面过渡区论文文献综述

樊丽辉,赵庆国,张君纬,樊星[1](2019)在《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ITZ)结构属性与界面干扰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与归纳了国内外近20年以来有关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ITZ形成机制与生成特点,提出了在水泥水化反应的早期微生成物具有大晶体优先(PBC)、大界面着床(CAI)与晶体外扩(CE)等叁大属性。为了达到改善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目的,针对ITZ微环境,提出了表面能干扰和键能控制两大机理。首次提出了"氢键能"与"反氢键能"概念来阐述对水分子的干扰机理,通过抑制CH与AFt晶体优先生长与晶体着床属性,来削弱其生长发育,在空间和时间上使之有更多的C-S-H凝胶物质生成。研究试验中采用烷烃类非极性基团因子,并借助硅氧键Si-O,对集料表面进行修饰,形成低表面势能,使之产生干扰效应,从而实现阻滞或消除ITZ微环境的形成。通过对水泥砂浆试件的实验结果表明:干扰砂浆与普通砂浆相比,28d抗压强度提高了67%,28d抗折强度(替代法)提高了11%,干扰砂浆试件的吸水率降低了75%左右。根据干扰实验研究成果,对于水泥基材料的几个相关问题与概念提出了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晓云,孙国卿[2](2019)在《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及界面过渡区微观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作用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变化,测试了材料配比对混凝土抗压耐蚀系数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得到合理的材料组成,并通过SEM观察再生混凝土中老骨料-新浆体、老浆体-新浆体和老骨料-老浆体叁种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解释了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改善机理。结果显示,增大水胶比和再生骨料替代率都会削弱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而粉煤灰的掺入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最终确定的水胶比为0.55,再生骨料替代率和粉煤灰掺量分别为50%和30%。老骨料-新浆体界面和老骨料-老浆体界面是粉煤灰再生混凝土中的双重薄弱面,在制备时需重点处理。(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5期)

马毅[3](2019)在《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特性与劣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聚合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是地聚合物混凝土的薄弱环节,其决定了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对于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以及劣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本文利用固体废物(矿渣粉、粉煤灰)、水玻璃、强碱(NaOH)、骨料(花岗岩、大理石)等成型地聚合物混凝土试块,着重研究其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微观形貌与化学组成特征。试验以矿渣粉/粉煤灰的比例(4﹕6、5﹕5、6﹕4、7﹕3),水固比(水的质量与矿渣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0.29、0.32、0.35、0.38),水玻璃模数(1.8、1.5、1.2、0.9),Na_2O用量(5%、7%、9%、11%),骨料种类(花岗岩、大理石)为变量制备地聚合物混凝土,试验研究了不同变量下地聚物界面过渡区的3d、7d、14d、28d粘结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一个配合比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试验(自来水和海水介质)、冻融循环试验下的界面过渡区劣化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分析仪观察不同配比下的地聚物界面过渡的微观形貌以及元素分布,探讨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粘结强度与微观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矿渣粉/粉煤灰的比例、水固比、水玻璃模数、Na_2O用量的增加,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粘结强度均先增大后降低;(2)当骨料为大理石时,界面过渡区粘结强度高于骨料为花岗岩时的粘结强度;(3)随着干湿循环(自来水和海水介质)、冻融循环试验循环次数的增加,地聚合物混凝土的质量、界面粘结强度不断减少,质量损失率以及强度损失率不断变大;(4)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分析发现,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出现元素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金永苗,徐磊,陈在铁,周昌巧,王绍洲[4](2019)在《界面过渡区力学特性对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是影响混凝土宏观断裂性能的最薄弱细观组分,但现阶段对于其力学特性的测定仍极为困难,致使在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中通常采用人为假定的方式确定其力学参数.鉴于此,本文建立了水工全级配混凝土细观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开展了一系列不同ITZ力学参数下的拉伸断裂细观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ITZ主要力学参数取值对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ITZ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混凝土断裂性能影响很小;随着ITZ抗拉强度的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小,峰值应变增加,弹性模量变化很小,断裂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并导致断裂能的改变;ITZ断裂能的变化主要影响混凝土断裂能.研究成果可为水工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中ITZ力学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邓怡帆,冷政,王建强[5](2019)在《粗骨料种类对粉煤灰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粉煤灰为原材料,选取石灰岩碎石、河卵石和玄武岩碎石叁种粗骨料制备地聚合物。以劈拉强度模拟界面黏结强度,并结合SEM、ED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粉煤灰地聚合物与粗骨料的界面过渡区和传统水泥混凝土不同,不存在CH与AFt晶体,且界面过渡区更加密实,其中以石灰岩作为粗骨料所制备的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最高。(本文来源于《商品混凝土》期刊2019年01期)

房宁志,夏晓舟,章青[6](2018)在《混凝土内部界面过渡区脱开过程的扩展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内部的界面过渡区是材料的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混凝土整体的宏观力学性能.在扩展有限元的框架下,嵌入界面过渡区的粘聚脱开行为,对于含界面过渡区的扩展单元,采用材料分区的积分方案,建立了能够反映界面过渡区特征的扩展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含cohesive单元的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将建立的扩展有限元模型应用到混凝土细观数值模拟中去,获得了混凝土试样内部界面过渡区脱开过程的应力和变形响应,探究了界面过渡区力学特性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弱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8年06期)

吕沛,陈宇轩[7](2018)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北方地区以及沿海城市的极端恶劣环境等因素的问题是造成混凝土结构的寿命短暂的重要原因。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是介于水泥基体和骨料之间的第叁相介质。混凝土结构在现役过程中易受到冻融环境的威胁,因此混凝土结构在冻融作用下的微观机理研究是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综述国内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研究进展,包括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性质与模型、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改性方法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表征,并对相关文献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了该领域研究进一步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施惠生,张林涛,吴凯,高云,张德东[8](2018)在《不同集料界面过渡区对氯离子传输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细集料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对氯离子传输性能的影响,配制了不同集料体积掺量的天然细集料混凝土、钢渣细集料混凝土和再生细集料混凝土,采用背散射(BSE)图像定量分析、XRD物相分析、氯离子迁移系数测试方法和模拟孔溶液测试方法,研究钢渣细集料和再生细集料配制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结构特点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钢渣集料具备水化活性,其水化产物连接集料与水泥基体,导致钢渣细集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孔隙率低于天然集料混凝土和再生集料混凝土,因此钢渣细集料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系数较低.再生细集料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更为疏松多孔,且存在多种界面过渡区,导致再生细集料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系数远高于其他2种细集料混凝土.(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谢瑞峰,陆林军,乔丕忠[9](2018)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力学性能劣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冻融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抗冻性机理,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钢纤维-浆体以及细砂-浆体两种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钢纤维-浆体界面过渡区中存在明显薄弱带,微观结构受冻融影响较大.冻融作用下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的弹性模量和硬度相对变化幅度小于0.2.微孔洞体积分数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呈指数增长,且孔径逐渐扩展到几十微米.钢纤维界面过渡区厚度经0~1500次冻融后从20μm逐渐扩展到65μm左右.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微孔洞体积分数呈指数函数增长,钢纤维界面过渡区厚度也逐渐扩展,因此可以用来有效地表征冻融作用下UHPC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力学性能劣化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黄庆华,周承宗,顾祥林,张伟平[10](2019)在《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水分传输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一批圆柱形水泥砂浆试件和混凝土试件,通过水分传输试验获取各试件的平均水分传输系数,引入界面过渡区(ITZ)与砂浆基体水分传输系数的比值β,再根据混凝土试件的并联传输模型反算获得β值。研究了截面形式、砂浆水灰比、砂灰比、粗骨料材质、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β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ITZ与砂浆基体水分传输系数的比值β在90~175的范围内;截面形式相同时,花岗岩质粗骨料表面不进行处理时的β值均比进行喷砂处理时的β值大;β值随着砂浆水灰比的变化无明显变化,随着砂浆砂灰比的增大而减小;截面形式及砂浆配合比相同时,β值的大小不仅与骨料表面粗糙度相关,还与骨料材质相关。(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界面过渡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作用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变化,测试了材料配比对混凝土抗压耐蚀系数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得到合理的材料组成,并通过SEM观察再生混凝土中老骨料-新浆体、老浆体-新浆体和老骨料-老浆体叁种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解释了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改善机理。结果显示,增大水胶比和再生骨料替代率都会削弱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而粉煤灰的掺入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最终确定的水胶比为0.55,再生骨料替代率和粉煤灰掺量分别为50%和30%。老骨料-新浆体界面和老骨料-老浆体界面是粉煤灰再生混凝土中的双重薄弱面,在制备时需重点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过渡区论文参考文献

[1].樊丽辉,赵庆国,张君纬,樊星.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ITZ)结构属性与界面干扰的试验研究[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19

[2].朱晓云,孙国卿.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及界面过渡区微观特性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3].马毅.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特性与劣化规律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4].金永苗,徐磊,陈在铁,周昌巧,王绍洲.界面过渡区力学特性对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邓怡帆,冷政,王建强.粗骨料种类对粉煤灰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影响[J].商品混凝土.2019

[6].房宁志,夏晓舟,章青.混凝土内部界面过渡区脱开过程的扩展有限元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

[7].吕沛,陈宇轩.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

[8].施惠生,张林涛,吴凯,高云,张德东.不同集料界面过渡区对氯离子传输特性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谢瑞峰,陆林军,乔丕忠.冻融循环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力学性能劣化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10].黄庆华,周承宗,顾祥林,张伟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水分传输特性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普通混凝土界面处SEM图轻集料混凝土水泥石的SEM图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处陶粒SEM图轻集料混凝土水泥石SEM图放大3000倍的各试样浆体处SEM照片接头经150°C高温时效后...

标签:;  ;  ;  ;  ;  ;  ;  

界面过渡区论文_樊丽辉,赵庆国,张君纬,樊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