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机制论文_姜礅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虫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植物,绿豆象,毒蛾,蛋白,消化酶,信号。

抗虫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姜礅[1](2019)在《重金属胁迫下银中杨抗虫性及食叶害虫舞毒蛾解毒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但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时,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且不注重污染防治,从而使大量的重金属流入环境,并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虽已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移和富集等开展大量研究,但主要是以水生植物、农作物以及小部分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同时局限于研究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其耐受重金属胁迫的机理,对在重金属胁迫下,木本植物的生长发育、抗虫性及其为害昆虫的解毒机制等方面知之甚少。本研究以1年生银中杨(Populus alba×P berolinensis 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为研究对象,通过用不同浓度的Cd、Zn或Pb溶液处理盆栽银中杨生长的土壤,分析银中杨对重金属的富集特性、重金属胁迫对银中杨生长发育和化学防御.的影响,以及分析其为害昆虫舞毒蛾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应对重金属胁迫的解毒机制,旨在揭示重金属胁迫下银中杨及舞毒蛾的生理生态响应机理,进而为重金属污染地区的林木害虫防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重金属的富集特性。银中杨各部位对Cd、Zn或Pb的富集量均与土壤中相应的重金属浓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且土壤Cd、Zn或Pb的浓度也影响银中杨对其的富集系数,并呈根茎叶特异性。银中杨根茎叶之间,对Cd的富集量未表现出任何规律,但对Cd的富集系数,在低浓度处理下趋势一致,在高浓度处理下根显着低于茎和叶;对Zn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在低浓度处理下叶>根>茎,或在中、高浓度处理下根>叶>茎;对Pb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在各浓度处理下均表现为根显着高于茎和叶。(2)对银中杨生长发育的影响。Cd和Pb、以及微量元素Zn各浓度胁迫均显着降低银中杨的生长参数(株高、根长和地径)和生物量参数(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且生长和生物量参数均随Cd、Zn或Pb胁迫浓度的升高而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趋势并不均显着。(3)对银中杨化学防御的影响。在胁迫后第30、40和50 d,与对照相比,Cd、Zn或Pb各浓度处理均显着降低银中杨叶片内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且Cd或Pb胁迫下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与胁迫浓度呈负相关,而在Zn胁迫下,处理组之间蛋白质含量均差异不显着、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随胁迫浓度的增高而增高。Cd、Zn或Pb各浓度处理均使叶片内黄酮和木质素含量在各时间段高于对照,且在Zn和Pb处理组,低浓度处理下黄酮和木质素含量高于中、高浓度处理,而在Cd处理组,黄酮和木质素含量均随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与对照相比,Cd各浓度处理在各时间段均显着提高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然而,在Zn或Pb胁迫下,PAL活性均呈一种先促后抑的时间效应,而PPO活性分别表现为显着降低和呈一种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此外,Cd或Zn各浓度胁迫均使叶片内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在各时间段显着低于对照。而在Pb胁迫下,与对照相比,TI和CI活性呈一种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4)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取食Cd或Pb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后,与对照相比,舞毒蛾3-5龄幼虫的体重、体长、头壳宽、雌/雄蛹重和产卵量均显着降低,且幼虫的发育历期均显着延长。此外,除雄蛹重和4-5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之外,舞毒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对Zn胁迫的响应趋势与Cd或Pb一致,均显着低于对照。然而,在Cd、Zn或Pb胁迫下,舞毒蛾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且各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化蛹率甚至高达100%。(5)对舞毒蛾虫酶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Cd或Zn胁迫下,舞毒蛾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龄期的增加而逐渐被抑制,但在Pb胁迫下,4-5龄幼虫的SOD活性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在Cd或Pb胁迫下,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第4龄时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在第5龄,呈现出一种相反的状态,表现为AC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AKP活性显着低于对照。而在Zn胁迫下,4-5龄幼虫的ACP和AKP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取食Cd、Zn或Pb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后,4龄幼虫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对5龄幼虫造成一种毒物兴奋效应,使其活性均高于对照。(6)对舞毒蛾幼虫食物利用的影响。取食Cd、Zn或Pb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后,舞毒蛾3-5龄幼虫的食物消耗率均高于对照、转化率均低于对照,而对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却呈发育阶段特异性,表现为3-4龄幼虫的食物利用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5龄却均显着低于对照。(7)舞毒蛾幼虫对重金属的外泌机制。取食Cd、Zn或Pb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后,舞毒蛾3-6龄幼虫中的相应重金属浓度和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但随龄期的增长,其体内的Cd、Zn或Pb浓度均降低,而Cd、Zn或Pb含量却不同程度的升高。此外,各处理组舞毒蛾3-6龄幼虫粪便和虫蜕中的相应重金属浓度也均显着高于对照。综上所述,Cd、Zn或Pb均能沿着土壤-银中杨-舞毒蛾食物链进行迁移累积,且被富集后能显着影响银中杨的生长发育和化学防御特性,并干扰舞毒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但舞毒蛾能利用自身的解毒或避毒机制来抵御重金属介导的植物化学防御以及元素防御对其幼虫存活、化蛹和羽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激活抗氧化和解毒酶系、对重金属进行外泌以及提高食物消耗率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2](2018)在《浙江大学王晓伟教授在《PNAS》上发文揭示昆虫唾液蛋白调控植物抗虫性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24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王晓伟教授的题为《A salivary effector enables whitefly to feed on host plants by eliciting salicylic acid-signaling pathway》的研究论文(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12/19/1714990116),报道了他们历时6年潜心研究揭示的昆虫分泌唾液蛋白调控植物抗虫性的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谢道昕[3](2018)在《茉莉素介导植物抗虫反应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和昆虫已经在地球上一起生活了超过3.5亿年,自然界中大约有100万种昆虫,其中一半以植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这些植食性昆虫通过咀嚼、刺吸或虹吸等多种取食策略损伤植物组织并从中获取养分物质,严重危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经济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威胁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植物对昆虫取食形成了多种防御机制,主要包括组成型防御和诱导型防御。组成型防御主要依赖植物原本就存在的各种物理屏障(例如植物表皮蜡质、角质层、表皮毛等)和化学因子(例如多酚、芥子油苷等)来影响昆虫对寄主的选择、阻碍昆虫取食和产卵等。诱导型防御是指植物被昆虫取食后通过诱导一系列防御基因的表达和抗虫物质的合成而导致昆虫难以继续取食的一种防御策略:健康生长的植物中诱导型防御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抗虫物质的含量都极低,只有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或机械损伤时,这些防御基因和抗虫物质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迅速诱导并大量积累,从而启动植物的抗虫防御过程。相比于组成型防御反应,诱导型防御反应能够保证植物以消耗较少的物质和能量为代价,特异和高效地抵御昆虫取食。在植物的诱导型防御反应过程中,茉莉素是一类调控植物抗虫反应的重要植物激素:当遭受昆虫取食或损伤时,植物迅速合成大量的茉莉素,并激活茉莉素的感知和下游信号传导过程,进而诱导大量防御基因的表达和抗虫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以此抵御昆虫取食。我们的前期工作揭示了植物细胞如何感知和传递茉莉素信号的分子机制;但是,有关昆虫取食和损伤如何快速地激活茉莉素合成这一关键的生物学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将介绍植物应对昆虫取食/损伤时激活茉莉素合成、防御昆虫危害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8)

李庆亮,张佳,宗浩,聂磊云,李小平[4](2017)在《烟草抗虫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而烟草的害虫种类在中国已达300余种,严重制约了烟草的生产。植物抗虫性是防治害虫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为更好了解目前国内外在烟草抗虫机制方面的研究情况,笔者总结了烟草对害虫的基础性组成防御和诱导化学防御、烟草抗虫信号途径及分子机制。提出烟草上的主要害虫已经由鳞翅目害虫逐步向刺吸式害虫转变,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烟草的抗虫性以及抗虫育种,是对单一害虫的研究,因此要加大烟草对多种害虫的综合抗性的研究以及多抗性品种的选育工作。同时分析指出光合作用是植物防御昆虫的一个程序化反应,在研究提高植物烟草抗虫性以及烟草抗虫品种选育的过程中,烟草的初级代谢过程特别是光合作用,也应该是重点考虑的方面,在烟草抗虫性研究上应有效地进行多学科结合,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阐述这个问题,特别是与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烟草栽培学以及烟草育种学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成小芳[5](2017)在《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机制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Vigna radiata(L.)是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豆类作物,但由于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L.)的为害,严重影响了绿豆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不但增加了绿豆的生产成本且对人畜健康及生存环境带来了影响。利用绿豆抗虫品种控制绿豆象的为害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目前,有关抗虫绿豆的抗豆象机制及安全性评价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不同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抗绿豆象绿豆品种的筛选及绿豆象取食抗虫绿豆后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的研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进行了抗、感虫绿豆不同品种蛋白质差异表达的研究,并进行了抗虫绿豆对小鼠的亚慢性毒理学试验。旨在明确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安全性,以期为绿豆抗虫成分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试验表明:13个参试品种中B18、B20、B23、B27、A22和晋绿7号6个品种为高抗型绿豆,受害率低于10%,其余7个品种受害率均在90%以上属高感型绿豆;抗、感绿豆品种间绿豆象卵的孵化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取食抗虫绿豆晋绿7号的绿豆象幼虫体重、雌、雄成虫体重及成虫羽化率分别是取食感虫绿豆维绿2117的0.69、0.69、0.71及0.14倍;同一品种去皮绿豆与带皮绿豆对绿豆象卵的孵化、成虫羽化率及种子受害率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人工绿豆结果显示,随抗虫绿豆蛋白比例含量的增加,成虫羽化率逐渐降低,但不随淀粉比例的增加而变化。2、绿豆象幼虫体内酶活性测定表明:取食抗虫绿豆晋绿7号8~16d的绿豆象幼虫中肠总蛋白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绿豆象幼虫取食8~12d时均显着高于对照,但取食14~16 d时,2种解毒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抗虫绿豆可抑制绿豆象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激活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从而使绿豆象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3、抗、感绿豆蛋白的2-DE图谱比较发现,抗虫绿豆差异蛋白表达量比感虫绿豆高2.5倍的点共有15个。质谱鉴定结果显示,15个差异蛋白位点中有6个蛋白点通过数据库得到了成功鉴定,分别为8S球蛋白的α亚型和β亚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 CO)亚基结合蛋白和合成淀粉酶抑制剂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前体多肽链,这2种抑制剂分别对昆虫体内淀粉酶和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还有2个未知蛋白,其功能还不清楚。另外7个蛋白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没有得到验证。4、抗虫绿豆晋绿7号对小鼠的安全性评价表明:以不同比例的抗绿豆象绿豆作为小鼠饲料,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不仅从外观上看小鼠未发现任何不健康的性状,而且对小鼠的血生化指标及器官发育均无显着影响;器官显微切片结构病理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病变;对小鼠肝脏、肾脏致癌、凋亡相关基因的检测,也未发现突变位点。抗虫绿豆晋绿7号可通过抑制绿豆象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而影响绿豆象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但其对小鼠是非常安全的,这将为抗虫绿豆抗虫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抗虫绿豆晋绿7号的食用安全性和商业前景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桂茜[6](2017)在《罗勒烯促进植物抗虫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勒烯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性,但是罗勒烯信号是通过何种机制来调控植物体内相关防御基因表达,从而提高植物抗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模式生物拟南芥、单子叶植物玉米、双子叶植物油菜为材料,以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小菜蛾、杂食性斜纹夜蛾为试虫,通过抗虫实验、单因素实验、转录组测序等方法和技术,对罗勒烯促进植物抗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如下试验结果:1用罗勒烯分别处理玉米、油菜、拟南芥,然后分别接种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发现罗勒烯处理后的玉米、油菜、拟南芥的试虫的拒食率(AFI)、虫体重增长抑制率相对于对照组都有显着的增加,植物抗虫能力都有提高。其中,用5μM罗勒烯处理玉米并接种2龄斜纹夜蛾时,幼虫的AFI为33.61±3.86%,虫体重增长抑制率为62.95±5.98%;用5μM罗勒烯处理油菜并接种2龄小菜蛾时,幼虫的AFI为52.56±5.25%,虫体重增长抑制率为32.05±3.49%;用5μM罗勒烯处理拟南芥并接种2龄斜纹夜蛾时,幼虫的AFI为44.03±9.65%,虫体重增长抑制率为59.46±4.71%。2通过单因素多水平实验,确定了罗勒烯提高拟南芥抗虫能力的最适条件为:罗勒烯最低处理浓度为5μM,最短处理时间3h,最短的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小菜蛾拒食率的AFI(%)为43.12±3.98%。3用确定的最适罗勒烯处理条件处理拟南芥幼苗,并以未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为对照,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得到23,931,053条Clean reads,进一步拼接获得23837条基因。对所有基因进行GO和KEGG通路注释,其中8388条基因注释到GO数据库,10122条基因注释到KEGG数据库。(2)基因表达分析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有88条基因显着差异表达(显着差异表达是指FDR≤0.001且差异倍数≥2),其中上调基因75条,下调基因13条。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防御和抗性、蛋白质与氨基酸合成等功能上。其中与植物防御与抗性直接相关的基因有27条,与蛋白质及氨基酸合成直接相关的基因有26条,包括与P450、VSP蛋白等。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包含与抗性相关特殊蛋白,可能参与了罗勒烯促进植物抗虫能力途径。(3)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选取了上调的CYP81D11等基因做qPCR验证,结果与RNA-seq基本一致。上述结果显示:罗勒烯能促进植物抗虫能力提高;而抗虫能力提高的机制很可能与诱发植物防御反应与抗性的途径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抗性有关的特殊蛋白的合成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刚[7](2017)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固着生长,演化出多种防御策略来抵御病虫害,适应干旱、高温等环境变化。许多昆虫以植物为食,虫害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然而过于活跃的防御反应大量消耗能量,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及繁衍。因此,生长和防御是一个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植物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可能(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7年04期)

[8](2017)在《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植物抗虫反应的时序性变化及调控机制。2017年1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虫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茉莉素信号处于静止状态。当植物遭受昆虫袭击时,一类被称为JAZ的蛋白迅速降解,释放茉莉素信号从而激发抗虫反应。通过与该所王佳伟课题组合作,研究人员发现微小核酸miR156在茉莉素信号输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7年02期)

张斌,刘洋,张玉贺,刘洁,高宝嘉[9](2016)在《植物诱导抗虫性的调控机制及蛋白组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植物诱导抗虫性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诱导抗虫性的概念及特征,论述了有关诱导抗性的生理生化、信号调控和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并对诱导抗虫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在微观调控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植物的诱导抗虫性作为植物的一种重要防御策略,在探索生物适应与进化的发展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深入了解诱导抗性仍需要全面而广泛的工作。(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赵悦[10](2016)在《转Bt基因抗虫棉根分泌物对土壤N转化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开展转Bt基因作物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有助于转Bt基因作物的良性发展。本实验收集水培转Bt棉及其亲本常规棉根系分泌物并分析其物质组成。将收集的花蕾期两种棉花的根系分泌物、人工提纯的Bt蛋白、人工模拟的根系分泌物分别添加到红壤中进行培养,随后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氮形态、脲酶、羟胺还原酶、反硝化酶、硝化-反硝化速率及Bt蛋白的含量,并运用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等技术,根据16SrRNA基因和nirK功能基因来研究其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了Bt棉根系分泌物对土壤N循环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幼苗期、苗期及花蕾期,常规棉和转Bt棉根系分泌物的pH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根分泌物中水溶性碳、水溶性氮、Bt蛋白、有机酸、氨基酸及可溶性总糖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显着上升。相同生育时期,两种棉花根分泌物主要组成成分无差异,但是大多数组分(如水溶性碳、水溶性氮、可溶性总糖、氨基酸、有机酸等)的含量表现为常规棉>转Bt棉,花蕾期转Bt棉和常规棉分泌物各组分含量差异更显着。甲酸为根分泌物中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在幼苗期、苗期和花蕾期,转Bt棉根分泌物中甲酸占有机酸含量的54%、75%、96%;而常规棉根分泌物中甲酸占有机酸含量的74%、39%、93%,因此,转Bt棉和常规棉甲酸含量差异是引起有机酸差异的主要原因。苏氨酸是根分泌物中氨基酸的主要成分,在花蕾期,转Bt棉和常规棉根分泌物中苏氨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的42%和36%。与转Bt棉相比,常规棉根系分泌物可以为植株生长提供更为丰富的碳、氮源物质。(2)纯Bt蛋白、转Bt棉花蕾期根分泌物进入土壤后,短期内土壤Bt蛋白的降解速率较快,7天后降解速率降低,15天后Bt蛋白浓度不再降低。本实验研究Bt蛋白降解特性,用双常数模型进行了拟合,效果较好,并推算出转Bt棉和纯Bt蛋白处理Bt蛋白的DT50分别是:170和14.5天。(3)转Bt棉和常规棉花蕾期根分泌物、纯Bt蛋白及人工模拟根分泌物进入土壤后对土壤pH无显着影响。转Bt棉和常规棉根分泌物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常规棉处理后作用更明显。转Bt棉、常规棉和纯Bt蛋白处理后土壤中NH_4~+-N、NO_3~--N、NO_2~--N含量均大于CK处理,但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NO_3~--N、NO_2~--N含量会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与CK处理相比较,人工模拟处理后土壤NO_3~--N、NO_2~--N含量呈下降趋势。转Bt棉、常规棉、纯Bt蛋白及人工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脲酶和羟胺还原酶的活性,转Bt棉对提高两种酶的活性作用最强;与CK相比,其余处理均抑制了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抑制作用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人工模拟>常规棉>转Bt棉≈纯Bt>CK。从各处理对反硝化速率影响来看,转Bt棉和纯Bt蛋白处理促进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其余处理无显着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转Bt棉根分泌物和纯Bt蛋白会加快土壤中氮素转化进程。(4)MiSeq测序分析结果表明,CK、转Bt棉和常规棉根分泌物叁种处理培养7天后,与CK相比,两种棉花根系分泌物均提高了土壤中16SrRNA基因优势菌属的数量,参与有机质分解的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Chloroflexi)丰度均有增加,同时降低了作物根际碳沉积分解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常规棉根分泌物处理作用更显着。nirK基因主要分布于反硝化细菌中,其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转Bt棉与CK处理差异较小,且明显高于常规棉处理,说明常规棉根分泌物降低反硝化菌的多样性。转Bt棉根分泌物使变形菌丰度显着下降,未被鉴定的细菌丰度增加,证实转Bt棉根分泌物增加了土壤中反硝化菌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抗虫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12月24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王晓伟教授的题为《A salivary effector enables whitefly to feed on host plants by eliciting salicylic acid-signaling pathway》的研究论文(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12/19/1714990116),报道了他们历时6年潜心研究揭示的昆虫分泌唾液蛋白调控植物抗虫性的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虫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姜礅.重金属胁迫下银中杨抗虫性及食叶害虫舞毒蛾解毒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2]..浙江大学王晓伟教授在《PNAS》上发文揭示昆虫唾液蛋白调控植物抗虫性的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

[3].谢道昕.茉莉素介导植物抗虫反应的分子机制[C].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8

[4].李庆亮,张佳,宗浩,聂磊云,李小平.烟草抗虫机制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7

[5].成小芳.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机制及安全性评价[D].山西农业大学.2017

[6].桂茜.罗勒烯促进植物抗虫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

[7].刘刚.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7

[8]..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J].蔬菜.2017

[9].张斌,刘洋,张玉贺,刘洁,高宝嘉.植物诱导抗虫性的调控机制及蛋白组学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16

[10].赵悦.转Bt基因抗虫棉根分泌物对土壤N转化的影响及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诱导处理后不同基因型拟南芥植株叶...技术来揭示玉米抗工作原理图植物乙烯信号通过AtMYB44传导而调控抗虫...工作原理图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

标签:;  ;  ;  ;  ;  ;  ;  

抗虫机制论文_姜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