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SAR技术的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潜在滑坡早期识别研究

基于InSAR技术的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潜在滑坡早期识别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陆地面积中山区占比高达2/3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规模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滑坡灾害发生随机性高、预测难度大、破坏力强,对生命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危害巨大。多种技术手段已经在滑坡灾害研究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取得很多成果。但是“测者未滑,滑者未测”的情况屡屡出现,给广大地质灾害工作者造成极大困扰。近年来出现的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作为新兴的遥感监测手段,以其空间覆盖范围大、监测成本较低、受天气影响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滑坡、地震、地面沉降等灾害引起的地表微小形变监测研究。本文以滑坡灾害高发的白龙江流域舟曲-武都-文县段作为重点研究区,利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方法,从地表形变入手,开展流域尺度的大范围形变特征分析和潜在滑坡早期识别研究。通过InSAR技术得到研究区2014-2018年大区域的地表变形数据基础上,分析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分布格局和时序变化规律,探究地表变形与断裂构造和区域降水的的响应关系。利用野外布设的地面监测站点的地表位移、土压、水压等实测数据,对InSAR技术得到的地表形变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时序统计工具,分离出不同形变区间、不同形变趋势的PS(Permanent Scatters)点,并建立基于地表形变量、形变趋势、地貌特征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潜在滑坡早期识别规则。按照识别规则筛选出用于潜在滑坡识别的PS点,圈定潜在滑坡范围。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验证部分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成功识别出部分潜在滑坡区域。结论如下:(1)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呈现出河谷下沉、山区抬升的总体特征。河谷地带形变以远离雷达视线方向的负变形为主,南山明显多于北山,远离河谷的高山区以靠近雷达视线方向的正变形为主。经地面实际监测点的表面位移、土压、水压等数据对比验证,证明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变形结果有效可靠,能够反映大范围的地表变形情况。(2)InSAR计算结果表明变形与构造和降雨确实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剖面线分析显示,最大正变形在海拔2500以上的高山区,最大负变形在海拔300米的河谷区。距离断层距离越近,负变形越大,距离断层越远,正变形越大。距离断层最远19 km的区域,出现正变形峰值,距离断层300 m的最近区域则出现负变形峰值。说明断裂带对地表变形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雨量监测站点的降雨和地表形变关系曲线显示,当强降雨或持续降雨出现后,雨量站周围地表形变量有加速下降或者抬升的现象。监测站降雨峰值过后,地表形变相应出现约8-20 mm的位移变化,证明降雨是地表变形的诱发因素之一。(3)按照文中建立的潜在滑坡早期识别规则,成功识别出潜在滑坡105个,其中87处滑坡位置与已探测滑坡吻合,18处为新发现的潜在滑坡,与国土部门已实地探测出的潜在滑坡603个相比,识别数量有一定差距,但识别准确率较高。白龙江流域高山峡谷区植被覆盖率高、大气环境复杂的客观条件,制约了InSAR技术获取更高密度的PS点。但同时要看到,相比于滑坡实地探测,InSAR技术监测成本低、范围大、周期短的明显优势。(4)整个研究区内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方法形变结果和分布特征比较一致,都发现了河谷下沉、高山抬升的空间格局,变形趋势既有线性变化,也有非线性变化,总体以线性变化居多。两者获取的PS点密度不同,相对形变区间也不同。前者获取的点密度较低,后者的点密度较高。PS-InSAR正变形平均速率集中在4-9 mm/a,负变形平均速率集中在-4--11 mm/a。SBAS-InSAR正变形平均速率集中在13-28 mm/a,负变形平均速率集中在-15--33 mm/a。说明,在白龙江流域高植被覆盖的高山峡谷区的变形监测中,SBAS-InSAR比PS-InSAR的适用性更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InSAR技术应用于滑坡研究的现状
  •   1.3 白龙江流域滑坡研究现状
  •   1.4 研究现状小结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区滑坡现状及孕灾背景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滑坡灾害现状
  •   2.3 孕灾背景分析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层岩性
  •     2.3.3 气象水文
  •     2.3.4 植被覆盖
  •     2.3.5 人类活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nSAR技术基本原理与方法
  •   3.1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     3.1.1 D-InSAR技术
  •     3.1.2 PS-InSAR技术
  •     3.1.3 SBAS-InSAR技术
  •   3.2 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变形数据获取
  •   4.1 Sentinel数据可用性
  •   4.2 数据说明
  •     4.2.1 Sentinel-1A数据
  •     4.2.2 DEM数据
  •   4.3 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表变形数据
  •     4.3.1 干涉处理
  •     4.3.2 大气效应剔除
  •     4.3.3 PS点形变估算及结果评价
  •   4.4 SBAS-InSAR获取地表变形数据
  •     4.4.1 数据准备
  •     4.4.2 干涉处理
  •     4.4.3 GCP选取
  •     4.4.4 形变速率反演及结果评价
  •   4.5 实测数据验证
  •     4.5.1 地表位移
  •     4.5.2 降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表变形时空格局分析
  •   5.1 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空间特征
  •     5.1.1 全区域地表变形总体特征
  •     5.1.2 舟曲-两河口地表变形特征
  •     5.1.3 武都区域地表变形特征
  •     5.1.4 文县区域地表变形特征
  •   5.2 断裂构造对地表变形的控制作用
  •   5.3 地表变形时间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响应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地表变形的潜在滑坡早期识别
  •   6.1 潜在滑坡早期识别规则
  •     6.1.1 不稳定坡体形变量阈值
  •     6.1.2 形变时序变化特征
  •     6.1.3 基于地貌特征识别
  •   6.2 潜在滑坡识别过程
  •     6.2.1 基于形变量提取PS点
  •     6.2.2 PS点时序统计分类
  •     6.2.3 基于目视解译的潜在滑坡识别
  •   6.3 野外实地考察
  •   6.4 潜在滑坡早期识别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特色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宝强

    导师: 马金辉

    关键词: 地表变形,潜在滑坡,白龙江流域

    来源: 兰州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地质学,地质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单位: 兰州大学

    分类号: P237;P642.22

    总页数: 109

    文件大小: 10289K

    下载量: 555

    相关论文文献

    • [1].井下采矿地表变形分析[J]. 江西建材 2017(03)
    • [2].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地下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研究[J].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7(05)
    • [3].巨厚火成岩地质条件下采动的地表变形移动规律初探[J]. 科学中国人 2017(18)
    • [4].煤层开采对地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05)
    • [5].综放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监测分析[J]. 当代化工研究 2019(13)
    • [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露天矿边坡地表变形预测[J]. 煤炭学报 2008(05)
    • [7].新阳煤矿二采区地表变形监测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03)
    • [8].跨江泥水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沿江路段地表变形特征[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5)
    • [9].程潮铁矿塌陷区周边地表变形扩展规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02)
    • [10].充填开采地表变形主控因素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19)
    • [11].“三下”煤炭开采及地表变形预测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S1)
    • [12].山区井工开采煤矿地表变形规律研究[J]. 矿山测量 2018(06)
    • [13].基于量纲分析法的地下岩体参数对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分析[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8(07)
    • [14].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地表变形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 2015(10)
    • [15].1110_204工作面开采后地表变形预计分析[J]. 煤炭与化工 2015(11)
    • [16].威布尔分布计算充填采矿地表变形[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08)
    • [17].林西矿九东区条带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研究[J]. 现代矿业 2012(11)
    • [18].动态地表变形对输电铁塔内力和变形的影响[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19].大幅面地表变形等值线图的制作与研究[J]. 矿山测量 2008(03)
    • [20].地下采矿引起的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变形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18(09)
    • [21].土仓压力对盾构下穿公路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分析[J]. 皖西学院学报 2017(02)
    • [22].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变形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 煤炭技术 2017(11)
    • [23].变形沉陷预计软件与ArcGIS在地表变形沉陷三维可视化预计中的应用研究[J]. 煤炭技术 2014(12)
    • [24].重复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的分析与研究[J]. 硅谷 2013(17)
    • [25].地震作用下地表变形的数值分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9(06)
    • [26].关于南庄公司地表变形及开采沉降参数的研究分析[J]. 矿业装备 2020(03)
    • [27].地铁盾构施工地表变形的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J]. 中国科技论文 2019(06)
    • [28].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地表变形预计及建筑物损害分析[J]. 金属矿山 2017(10)
    • [29].动态地表变形和外负荷共同作用对输电塔内力的影响[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01)
    • [30].重复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的分析与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10)

    标签:;  ;  ;  

    基于InSAR技术的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潜在滑坡早期识别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